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25章 喜欢抢别人东西的冰块精

贫道要考大学 第125章 喜欢抢别人东西的冰块精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22 16:19:03 来源:源1

摊位前的人越聚越多,陈拾安都分不清哪些是粉丝,哪些是路人了。

不少路人是凑过来看热闹之后,才知道陈拾安是什么‘博主’,于是打开斗音现场关注了他,路人摇身一变就成了粉丝……

这些粉丝路人一开...

秋意渐深,槐树的叶子由黄转褐,一片片飘落在心理咨询室门前的石阶上。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台阶边缘,空气里弥漫着凉意与泥土的气息。陈拾安照例七点到校,手里提着一壶刚煮好的姜茶??这是王秀芬坚持让他收下的,说是“冬天快来了,别冻着嗓子”。

他推开窗,扫去窗台上的落叶,将录音机搬出来放在槐树下的小木桌上。林浩最近把“听风时间”的音频做成了可下载的APP,名字就叫《听见》。学生可以在晚自习后戴上耳机,听着风吹树叶的声音入睡。有孩子留言说:“以前我闭眼就是噩梦,现在我梦见自己在树下说话,有人蹲下来听我说完。”

那天上午,高三(五)班班主任李老师急匆匆地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脸色发白。

“陈老师,出事了。”她声音压得很低,“张晓雯……昨晚吞了药片,被家人发现送去医院了。”

陈拾安猛地站起身:“人怎么样?”

“洗胃了,命保住了。”李老师眼圈红了,“但她妈妈说,她一直不说心里话,家里以为只是学习压力大……直到在她枕头底下发现了日记本。”

陈拾安接过递来的日记复印件,翻到其中一页:

>今天月考成绩出来了,我又退步了。爸爸说‘你这种分数,连大专都考不上’。

>我没哭,因为已经习惯了。

>可晚上躺在床上,突然觉得胸口像压着山。

>我想打电话,但通讯录翻到底,不知道该拨给谁。

>最后我点了‘听风时间’的音频,听你说‘你不是一个人’。

>那一刻我很想活,可醒来又觉得……还是算了。

陈拾安的手指停在这一页,久久未动。

中午,他去了医院。张晓雯躺在病床上,手腕缠着纱布,脸色苍白如纸。看见陈拾安进来,她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对不起……”她哽咽着,“我不该……让您失望。”

“你没有让我失望。”陈拾安坐在床边,声音温和却坚定,“你只是太累了,而这个世界没有及时接住你。”

女孩摇头:“我不是脆弱……我只是……真的撑不住了。”

“能撑到现在,已经是英雄。”他说,“你知道吗?真正脆弱的人,是不会写日记的,也不会听‘听风时间’。你会这么做,是因为你还想被救。”

她抬起泪眼:“可我爸妈总觉得我在装病,说我就是懒、不想学。”

“他们不懂。”陈拾安轻声道,“抑郁不是懒,是心灵骨折。就像腿断了不能跑,心碎了也不能强颜欢笑。你需要治疗,也需要理解??而我会帮你争取。”

出院那天,陈拾安亲自去接她。他联系了市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她安排了长期的心理咨询,并协调学校允许她暂时休学两个月,进行系统调整。

临走前,他对张晓雯说:“等你能再走进这间屋子的时候,我希望你是来画画的,不是来逃避的。”

她点点头,眼里有了微弱的光。

几天后,张晓雯寄来一幅画:一间昏暗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只坏掉的钟,指针停在凌晨两点。床边站着一个穿白大褂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书页随风翻动,上面写着“听风的人”。窗外,一棵槐树伸进枝桠,叶片上落着一只乌鸦,正歪头看着屋里的女孩。

画纸背面写着一句话:“原来真有人会在深夜赶来。”

陈拾安把这幅画贴在了咨询室最显眼的位置。

与此同时,“听风计划”迎来了第一个挑战。那位写诗的女孩??名叫苏婉??在复读班报名时遭遇阻力。班主任以“基础太差、影响班级平均分”为由拒绝接收,甚至当众说:“你们这些人,心思不在学习上,来也是浪费名额。”

消息传来,林阳第一时间赶回母校。他不再是那个躲在角落不敢抬头的少年,而是穿着笔挺衬衫、眼神坚定的大学生代表。他带着苏婉找到年级主任,拿出自己的成长档案和“听风计划”的资助文件,一字一句地说:

“三年前,我也被所有人认为‘没救了’。我逃课、自残、几乎退学。但现在,我是心理学专业第一名。如果当初没人愿意给我一次机会,我现在可能已经在桥上跳下去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办公室陷入沉默。

最终,苏婉被破格录取。她在第一篇周记里写道:

>老师说我们是“问题学生”。

>可我想说,我们不是问题,是答案。

>因为我们经历过黑暗,所以更懂得光的意义。

冬季的第一场雪落下时,“听风时间”迎来第一百期特别节目。这一期的主题是“说出来就不怕了”,由五位曾经濒临崩溃的学生匿名讲述他们的故事。录音现场设在心理咨询室,陈拾安坐在角落,戴着耳机静静聆听。

第一位是曾因校园霸凌患上社交恐惧症的男生,如今已考上体育学院:“我以前觉得全世界都在笑我,后来才发现,其实没人注意我??除了陈老师,他一直在等我开口。”

第二位是父母离异后被迫辍学打工的女孩,现通过“听风计划”重返校园:“我妈妈说女孩子读书没用。可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朗读作文时,全班鼓掌。那一刻我知道,我有用。”

第三位正是张晓雯。她的声音颤抖,却清晰:“那天我吃了二十片安眠药。我以为没人会发现。可第二天早上,我妈看到我的日记哭了,她说‘对不起,妈妈从来没问过你疼不疼’。现在我和她每周一起去心理咨询,她说要重新学会当妈妈。”

录音结束,林浩悄悄按下停止键,发现陈拾安眼角湿润。

“您也哭了?”他轻声问。

“不是哭。”陈拾安笑了笑,“是听见了回音。”

春节前夕,市教育局组织了一场“倾听教育”研讨会。陈拾安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台下坐着上百名教师、校长和教育官员。灯光打在他身上,他却没有拿稿子。

“各位同事,”他开口,“我们每天都在教孩子如何答题,却很少教他们如何说出‘我很难受’。我们强调分数、排名、升学率,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每一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都是一个正在经历风暴的灵魂。”

台下有人低头记录,有人微微点头。

“有个学生告诉我,他每次考试前都会呕吐,不是因为题目难,是因为害怕回家面对父亲的耳光。还有一个女生,连续三个月月经失调,医生查不出原因,最后才发现她是长期被亲戚性骚扰,却不敢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我们总说‘坚强点’‘别矫情’‘这点压力算什么’。可正是这些话,把一个个快要浮出水面的孩子,重新按进了水底。”

会场寂静无声。

“我不是反对竞争,也不是否定努力。我只是想请大家记住一点:当我们忙着培养‘优秀的人’时,请先确保他们还是‘活着的人’。”

掌声从角落响起,渐渐蔓延成雷鸣。

散会后,几位外地学校的老师围上来,询问如何建立类似的心理支持系统。陈拾安一一解答,并主动分享“听风计划”的操作手册、热线管理流程和危机干预预案。

“这些本来就不该只属于我们。”他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扇能推开的门,和一个肯开门的人。”

寒假期间,陈拾安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个中年男人,语气局促而沉重。

“您是陈老师吗?我是张晓雯的父亲。”

陈拾安握紧手机:“您好,请说。”

“我……看了她在医院写的日记。”男人声音沙哑,“我一直以为她是故意作闹,是为了逃避学习……可原来,她是真的疼。”

他停顿了几秒,像是在压抑情绪。

“我想见您一面,可以吗?我想知道……作为一个父亲,我还能做什么。”

他们在一家安静的茶馆见面。张父穿着旧夹克,手指不停搓着杯沿,眼神躲闪。

“我小时候,我爸也这样。”他说,“只要我哭,他就骂我没出息。所以我以为,对孩子严格点,才是爱。”

陈拾安轻轻点头:“我们都活在上一代的影子里。但重要的是,你现在愿意走出来。”

他递给对方一本小册子??《非暴力沟通家庭指南》,是林雪参与编写的家长手册。

“您可以试试每天问她三句话:你今天开心吗?有没有人对你好?要不要聊聊?不需要给建议,只需要听。”

男人认真记下,临走前深深鞠了一躬:“谢谢您……救了我的女儿,也救了这个家。”

年后开学,心理咨询室门口多了一个木箱,上面刻着“树洞信箱”四个字,下面一行小字:“投信即有人读,无需署名。”

第一天就收到了十七封信。有诉说父母冷战的,有倾诉暗恋苦涩的,也有坦白偷看别人日记后愧疚的。陈拾安每一封都亲手拆阅,重要的立即跟进,普通的则转化为“听风时间”的素材,在征得同意后匿名播出。

某天夜里,他在信箱里发现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稚嫩:

>安老师:

>我是你十三年前带过的初一(三)班的学生。

>那时候我爸妈打架,我躲在楼梯间哭,是你找到我,陪我坐了一整晚。

>你问我:“疼吗?”

>我哭了很久。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做了护士。

>去年疫情期间,我在方舱医院照顾病人,有个小姑娘不吃不喝,我蹲在她床边说:“你疼吗?”

>她哭了,然后开始吃饭。

>我知道,那是你教我的。

>所以今天我想告诉你:

>那一夜,你不仅听到了我,

>还教会了我去听别人。

>??您的学生小雨

陈拾安拿着这张纸条,在槐树下站了很久。

春天悄然来临,槐树抽出新芽,嫩绿如烟。校园里张贴出新的海报:“听风者联盟招募令??如果你也曾被听见,欢迎加入我们,成为下一个倾听者。”

报名者超过两百人。最终选拔出三十名志愿者,包括林阳推荐的两名大学心理学实习生,以及苏婉、张晓雯等六位受益于“听风计划”的学生。

培训课上,陈拾安只讲了一句话:“倾听不是技巧,是姿态。你要弯下腰,平视对方的眼睛,像对待一颗易碎的星辰那样对待他们的言语。”

结业那天,每位志愿者领到一枚徽章,银色底纹上刻着一只展翅的乌鸦,背面写着:“我在听。”

五月,市电视台来拍摄专题纪录片。记者问陈拾安:“您觉得‘听风计划’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他指着窗外操场上一群正在练习冥想引导的学生志愿者,说:“不是多少人考上大学,也不是拿了几个奖项。而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相信??说出痛苦,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开始。”

镜头转向林阳。他已成为高校心理协会负责人,正在录制一段面向高考生的减压音频。

“我知道你们很累。”他说,“我也曾在考前三个月崩溃过。但请记住,哪怕只剩最后一口气,只要你还能说出‘我撑不住了’,就还有人会奔向你。”

那天傍晚,陈拾安再次来到槐树下。夕阳透过新生的叶片,在地上织出斑驳光影。他闭上眼,开始念《清心咒》。

忽然,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

他睁开眼,看见苏婉抱着诗集走来,身后跟着张晓雯、林雪、林阳,还有十几个戴着“听风者”徽章的学生。

“我们想一起念。”苏婉笑着说。

于是,在春风拂面的黄昏,十几个人围站在槐树下,齐声诵读:

>清心寡欲,心无旁骛,

>不执于念,不困于情,

>风来则听,声至则应,

>汝非孤影,吾在灯明。

声音不高,却穿透暮色,飘向教学楼每一扇亮着灯的窗户。

当晚的“听风时间”,首次采用多人合诵的形式。节目末尾,陈拾安说道:

“从前,我以为我只是一个人在听风。

后来我发现,风一直在传递声音,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

今天,我不再是唯一的听者。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成了风的一部分。”

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接连不断。有家长哭着说:“我今晚第一次抱了孩子,跟他说‘对不起’。”

有老师留言:“我明天要去找那个总趴着睡觉的学生,问问她是不是累了。”

还有一位退休教师写道:“我教书四十年,今天才明白,最好的教育,是从放下评判开始的。”

六月高考前夕,陈拾安收到一封信,来自当年那个打电话说想跳河的女孩??苏婉。信纸折成乌鸦形状,展开后是一首新诗:

>《我不是石头》

>曾经我以为自己是沉入河底的石头

>冷漠,坚硬,无人拾起

>直到风吹过水面

>带来一句温柔的问候

>我才发觉

>我是被浪推上岸的贝壳

>虽有裂痕

>却藏着珍珠的可能

>明天我要走进考场

>不是为了证明我够好

>而是为了告诉所有还在黑暗中的孩子:

>抬头吧

>风会带你到光里

陈拾安读完,将信轻轻夹进《清心咒》的手抄本里。

他知道,这场关于倾听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

因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总有一个孩子正攥着笔,在纸上写下第一句“我很难受”;

在某盏深夜未熄的台灯下,总有一双眼睛渴望被看见;

而在槐树年轮深处,风始终在吹,带着无数破碎又重生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同一句话:

**“我在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