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33章 月考

贫道要考大学 第133章 月考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11 04:42:40 来源:源1

九月二十八号。

距离国庆假期还有两天的时间,而这两天时间也是云栖一中统一安排的全校九月份月度考试,考完试再放假。

晚自习一下课,伴随着整栋教学楼嘎吱嘎吱挪动座椅的声响,全校纷纷开始考场的布...

许知远走后,听风阁陷入一阵长久的静。阳光斜斜地切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像一页未完成的心理图谱。陈拾安把《沉默辞典》轻轻放在案头,封面上那行稚嫩却执拗的字迹仿佛还在呼吸:“请看看我。”

他忽然觉得累。

不是身体的疲惫,而是那种深埋于心、年复一年承接他人痛楚后的钝重。十年了,他听过太多“装作没事”的背后是怎样撕裂的灵魂,见过太多“我很坚强”撑起的其实是摇摇欲坠的躯壳。可每一次倾听,都像是往自己心里钉一根看不见的钉子??不流血,却永远留着痕迹。

手机震动,是教育局发来的消息:赵晨已转入县中特教班,心理干预方案初步通过;林小雨父母签署了美术生培养意向书,她将在下周参加美院附中的初试;而“励志成长中心”负责人已被刑拘,涉案教官正在追捕中。

好消息接连不断,可他没有笑。

他知道,制度可以查封一所黑校,却封不住千万个家庭里悄然滋生的恐惧与控制;政策能设立心理教师编制,却未必能让每个孩子都敢推开咨询室的门。真正的战场不在文件上,而在那些深夜不肯关灯的房间,在母亲一句“你要是敢跳楼我就死给你看”的威胁里,在父亲酒后砸碎的碗碟和第二天假装无事的眼神中。

他起身泡了杯茶,茶叶在滚水中翻腾,像挣扎的人。窗外,新生们正三三两两地穿过校园,笑声清亮,带着对未来的懵懂期待。可他也知道,其中一定有人正默默数着心跳,计算自己还能撑几天不崩溃;一定有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只为不让任何人察觉异样;也一定有人,已经写了好几封遗书,又撕掉,只因舍不得让父母难过。

这才是真实的青春??不是成绩单上的排名,不是奖状墙上的名字,而是无数个无人知晓的夜晚,一个人蜷缩在床上,用指甲掐着手心,逼自己别哭出声。

他打开电脑,调出今年“真实之夜”的筹备进度表。往年都是匿名讲述,今年许知远带来的《沉默辞典》让他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把它做成一场“破译仪式”??让学生们亲手揭开那些被伪装的语言,看见藏在“我没事”背后的呼救。

他开始写策划案:

>【主题】《听见沉默》

>【形式】沉浸式剧场 互动展览

>【核心环节】

>1.开场朗读《沉默辞典》节选(由许知远主诵)

>2.“语言解码站”:设置十个常见伪装语句,观众投入真实心声便签,生成动态词云

>3.黑暗走廊:参与者戴眼罩行走,耳边播放真实录音片段(经授权),内容为学生说“我很好”时的真实心理活动

>4.光之回信:每位离场者可领取一张空白信纸,写下想对自己或他人说的话,投入“时间胶囊”,三年后开启

写着写着,他的手指微微发抖。

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校园活动,而是一次集体疗愈的尝试??把那些被压抑的声音,变成光,照进彼此的生命。

傍晚,他骑车去县城边缘的老街,那里有一家旧书店,是他偶尔淘心理学文献的地方。店主是个退休语文老师,姓周,总戴着老花镜坐在柜台后读《庄子》。

“陈老师来了。”老人抬头笑了笑,“今天带了本有意思的书等你。”

他递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封面手写着《哀歌集》,作者不详。

“前两天收拾仓库翻出来的,民国时期一个女学生写的日记残本。她说‘哭是罪’,可整本书都在流泪。”

陈拾安翻开第一页,字迹娟秀却颤抖:

>“今日又被师长责骂,说我眼神阴郁,不像好学生。

>我低头称是,心中却想:若你们愿听我说一句话,或许就不会觉得我阴郁了。

>可我说不出。

>因为从小大人就说:女孩子要懂事,要安静,要忍耐。

>如今我连悲伤都不敢大声,只能把它折成纸船,放进雨天的水沟,看它漂走。”

他猛地怔住。

这段话,和许知远的《沉默辞典》何其相似?百年光阴流转,痛苦的形式变了,工具从戒尺变成分数,从家法变成“为你好”,可本质从未改变??我们依然在教孩子把情绪吞下去,把伤痕藏起来,把求救包装成顺从。

“这书……我能借走吗?”他声音低哑。

“送你吧。”老人轻叹,“有些东西,不该被遗忘。”

回去的路上,天色渐暗。秋风卷起落叶,打在他裤脚上,沙沙作响。他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拾安啊,修行不在打坐念经,而在扶起一个摔倒的孩子,在听懂一句没说出口的苦。”

那时他不懂,如今懂了??所谓道,就是愿意蹲下来,平视一颗破碎的心,并告诉它:你不必完美,也可以被爱。

第二天,他召集了“真实之夜”核心团队:王璐、李锐、林小雨、周野,还有刚转学回来的赵晨。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赵晨瘦得几乎认不出,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泛白,像是随时准备防御什么。但他来了,这就够了。

陈拾安把《哀歌集》放在桌上,逐页传阅。

“一百年前的女孩,和今天的许知远,说的是一件事。”他说,“我们以为时代进步了,可有些枷锁,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存在。”

王璐红了眼眶:“我小时候发烧到39度,我妈说‘不准请假,不然落下功课考不上好大学’。我趴在课桌上写卷子,笔都握不住……那时候我就学会了说‘我没事’。”

李锐低头搓着手:“我爸喝酒打人,每次打完就跪下磕头说对不起。我妈一边哭一边说‘他是爱你才管你’。后来我也开始相信,疼就是爱。”

林小雨轻声说:“我第一次割手腕,是因为画素描被我爸发现。他说‘画画能当饭吃?’我把血抹在画纸上,想看看红色能不能让他心疼一次……可他只骂我浪费颜料。”

房间里静得能听见呼吸。

最后,赵晨抬起头,声音极轻:“在‘励志中心’,他们让我们背《感恩词》。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喊:‘感谢教官纠正我的错误,感谢惩罚让我重生。’……可我想的只有一句话:我想活着出去。”

陈拾安闭上眼,心口像被重锤击中。

这些话,每一句都该被听见,每一句都不该由孩子独自承担。

“所以今年的‘真实之夜’,”他睁开眼,目光坚定,“我们要做一件危险的事??不再匿名。”

众人一惊。

“什么意思?”王璐问。

“我要邀请讲述者站出来,用自己的名字,讲自己的故事。”他说,“匿名保护了安全,但也让痛苦继续隐形。如果我们永远躲在‘某位同学’后面,社会就会一直说‘个别现象’‘极端案例’。可事实是??这不是个例,这是系统性失语。”

“可……会有人报复……”李锐担忧道。

“所以我申请了全程录像备案,联系了市心理协会提供法律支持,也会提前一对一评估每位讲述者的安全环境。”陈拾安说,“如果不能保证安全,就不登台。但至少,我们要创造一个空间??让勇敢不再是孤独的冒险。”

会议结束时,夕阳正洒满走廊。赵晨走到他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

“老师……这是我写的诗。我想……我想在那天念。”

陈拾安接过,展开:

>《乌鸦终于开口》

>

>他们剪断我的翅膀,说这样我才不会飞丢。

>他们蒙住我的眼睛,说黑暗里最安全。

>他们堵住我的嘴,说沉默才是乖孩子。

>

>可我听见风在叫,

>听见雪在哭,

>听见铁笼外,春天正一点点融化。

>

>今天,我咬破嘴唇,

>把血涂在墙上,写下第一个字:

>不。

>

>原来疼痛,也能成为声音。

他看完,久久无言,只将少年紧紧抱住。

那一夜,他又梦见了师父。

梦中山庙破败,香火断绝,唯有檐角铜铃在风中轻响。师父坐在蒲团上,白须垂胸,笑着说:“徒儿,你做得对。道不渡自了汉,只渡苦海人。”

醒来时,窗外星河如洗。

接下来一个月,筹备紧锣密鼓。学生们自发组织排练,设计布景,录制背景音。图书馆成了临时创作基地,墙上贴满便签:“你说‘随便’的时候,其实有特别想要的东西吗?”“你最后一次流泪,是什么时候?”

许知远成了《沉默辞典》展区的主理人。他收集了三百多条“伪装语录”,做成一面“语言面具墙”,观众可以用红笔划掉虚假,写下真相。第一天就密密麻麻写满了:

>“我没事”→“我已经快撑不住了”

>“我不在乎”→“我怕被抛弃”

>“你们开心就好”→“从来没人问过我开不开心”

林小雨用废试卷折的白鸽越做越多,最终悬挂在礼堂穹顶,随风轻晃,像一场迟来的雪祭。

而赵晨的诗,被谱成了曲,由一名曾患抑郁症的音乐生演唱,钢琴伴奏是周野用工地捡来的金属片敲击出的节奏??刺耳,却充满生命力。

“真实之夜”当晚,礼堂座无虚席。连外校师生、家长、教育局干部都来了。灯光暗下,许知远走上台,手捧《沉默辞典》,声音虽颤,却清晰:

>“‘装作坚强’的意思是??我已经不敢依赖任何人了。

>‘我不重要’的意思是??请看看我,求求你,看看我。”

全场寂静。

接着,王璐讲述她如何在高考前三个月吞下三十片安眠药,却被母亲发现后责骂“浪费药”;李锐说出父亲酒后施暴的细节,台下有家长掩面哭泣;林小雨展示她藏了五年的速写本,画满“如果没人爱我,我就把自己画成风景”。

最后一个上台的是赵晨。

他穿着整洁的校服,站定,深吸一口气。

然后,他念起了那首《乌鸦终于开口》。

当“原来疼痛,也能成为声音”落下时,全场起立鼓掌。许多人泪流满面,包括那位曾持棍监工的母亲??她悄悄坐在角落,手里攥着女儿擦玻璃时冻伤的照片,肩膀不停颤抖。

陈拾安站在后台,看着这一切,忽然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

他知道,这一晚之后,有些人的人生会被改变。也许不是立刻,也许还要经历反复与挣扎,但至少,他们知道了??自己不是怪物,不是失败品,不是该被修正的“问题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权脆弱,有权愤怒,有权说“不”。

散场后,校长找到他,递来一份红头文件:教育部拟将“听风计划”纳入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项目,邀请他赴京参与标准制定。

“这次,你总该走了吧?”校长苦笑。

陈拾安摇头:“我可以参与编写,但人不离开青林三中。”

“为什么?”

“因为灯要一盏一盏点。”他说,“我若走了,谁来接住下一个许知远?谁来读懂下一本《沉默辞典》?”

校长沉默良久,终是点头:“你还是那个倔道士。”

他笑了:“贫道要考大学,考的是人心这门最难的科目。”

冬至那天,第一届“听风奖学金”颁发。获奖者不是成绩最优的,而是最勇敢的??许知远、赵晨、林小雨、王璐、李锐……每人获得三千元资助,用于艺术治疗、心理咨询或升学支持。

颁奖词由陈拾安亲笔撰写:

>“你们不是战胜了抑郁,而是学会了与它共处;

>你们不是摆脱了创伤,而是让它长出了翅膀;

>你们不是变得‘正常’,而是终于允许自己‘真实’。

>此奖不贺成功,只敬生存。”

典礼结束后,他在听风阁烧了一炉艾草。

烟雾袅袅升起,带着苦涩香气。他翻开日记,写下最后一段:

>“今日,乌鸦开口了。

>白鸽从试卷中飞出,金属片奏响新歌,

>一个曾跪在阳台擦玻璃的少年,站在聚光灯下朗诵自己的诗。

>这不是奇迹,是应然。

>教育的意义,从不是制造整齐划一的成品,

>而是守护每一颗心按自己的节律跳动的权利。

>我仍穿布鞋,仍守小屋,

>仍相信一句话能救人,

>仍愿做那口井边的听者,

>等待下一个,敢向深渊喊出名字的孩子。”

窗外,雪落无声。

听风阁的灯,亮到很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