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40章 你们两个都扣2.5分!

贫道要考大学 第140章 你们两个都扣2.5分!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11 04:42:40 来源:源1

实验楼作为学校独立的一座大楼,除了大部分时候都是摆设的物理化学实验室之外,那众多的空教室便在学校考试期间当做考场。

每个年级,只有理科前三百名、文科前两百名,才有资格来到实验楼的考场考试。

...

十月的秋意渐浓,听风阁外那棵老银杏开始泛出金黄,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无数细小的声音在低语。清晨六点,天光未明,陈拾安已坐在办公桌前,翻阅着“拾音线”平台过去二十四小时的数据报表。系统自动标记了七条高危预警,其中三条来自高三学生,关键词分别是“撑不下去了”“想睡很久别醒来”“没人会发现我不在”。值班心理教师已在凌晨完成首轮干预,社区社工也已上门确认安全。

他一条条查看反馈记录,指尖停在最后一条??匿名用户ID:X-9372,提交时间03:14,内容仅一句话:“我每天都在练习微笑,可心里早就碎成玻璃渣。”

没有附加情绪量表评分,也没有联系方式,但系统根据语言模型分析判定为重度抑郁倾向,自动触发三级响应机制。陈拾安点开该账号的历史记录,发现这是第七次登录,前三次只输入了一个句号便退出,第四次留下“你们真的会看吗”,第五次是“算了”,第六次写着“也许明天再说”。

而这一次,他说出了心声。

陈拾安轻轻呼出一口气,将这条记录打印出来,夹进《听风手记》第187页。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个数据点,而是一个人终于愿意把头探出深渊边缘的证明。

七点二十分,校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苏婉婷来了,肩上背着书包,胸前依旧别着那枚“倾听者勋章”。她主动申请成为听风阁的学生志愿者,每周二、四早晨协助整理树洞信箱,并参与“晨光五分钟”活动??那是由她提议发起的轻心理支持环节,在早自习前开放听风阁十分钟,供有需要的学生静坐、写纸条或与值班老师简短交谈。

“老师,今天有五封新信。”她递上一叠折叠整齐的纸,“有一封……我没敢拆。”

陈拾安接过,最上面那封用铅笔写了三个字:“给活着的我。”字迹颤抖,边角有水渍晕染的痕迹。

他没急着打开,只是轻轻抚平褶皱。“你知道吗?”他忽然说,“有时候最难的事,不是死去,而是决定继续活着。”

苏婉婷点头,眼底泛起微光:“所以我才想留下来。不是为了逃避,是为了告诉别人??有人走过这条路,走出来了。”

八点整,第一节课铃声响起。走廊上传来喧闹声,一群高一新生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如铃。然而就在楼梯拐角处,一个瘦弱的身影贴墙站着,戴着黑色耳机,低头盯着手机屏幕,仿佛要把自己缩进影子里。那是程默的同班同学林晓舟,班主任曾私下反映他从不参加集体活动,课堂提问永远低头沉默,体育课宁愿罚站也不愿换运动服。

陈拾安远远望着他,没有上前打扰。他知道,有些靠近必须缓慢,像冬日里融雪的过程,急不得。

上午九点半,市教育局派来的评估组抵达青林三中,对“心理安全校园标准”试点情况进行中期检查。组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专家,姓周,态度严谨却不失温和。她逐一走访听风阁、美术教室、心理咨询室,查阅档案、访谈教师,甚至随机抽选十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

“你们的危机响应平均时长是2.3小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小时。”她在会议室里翻看报告,眉头微蹙,“但我想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有没有真实改变人的故事?”

陈拾安没说话,只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许知远正在指导几名学生绘制一面新的校园壁画,主题是“我的情绪可以是什么颜色”。一个原本拒绝发言的女生举着手说:“我觉得焦虑是深紫色,像暴雨前的天空。”另一个男生笑着说:“我的快乐是荧光绿,闪得刺眼!”镜头扫过每个人的面孔,没有刻意美化,却透着一种真实的松弛感。

周专家看完,沉默良久,才低声问:“这些都是自愿参与的吗?”

“每一个都是。”陈拾安答,“我们不强制倾诉,只确保通道始终敞开。”

中午十二点,食堂人声鼎沸。苏婉婷端着餐盘坐下时,发现对面坐着程默。这还是第一次,他主动选择了与人同桌。

“你怎么来了?”她轻声问。

程默低头吃饭,筷子夹着青菜,半天才挤出一句:“你说……这里可以说话。”

“当然可以。”她笑了,“你想说什么都行。”

男孩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抬头:“我梦见我妈回来了。她说对不起。”

苏婉婷怔住。她知道程默的母亲三年前因抑郁症离世,父亲再婚后便极少提及往事。那一瞬间,她放下筷子,认真地看着他:“那你呢?你想对她说什么?”

程默嘴唇动了动,声音几不可闻:“我想说……我不怪你。我只是……很想你。”

两人就这样静静吃完午饭,谁也没再提更多。可当他们起身离开时,程默悄悄把一张折好的纸塞进了听风阁门口的树洞箱。

下午两点,陈拾安打开箱子,取出那张纸。上面画着一棵树,树根缠绕着一座小小的坟墓,枝头却开出洁白的花。旁边写着一行小字:

>“妈妈,今年清明我能带你一束花吗?”

他将画拍照上传至“家属哀伤支持群”,联系了程默的家庭医生和社工。一个小时后,对方回复:已与其父沟通,同意带孩子去扫墓,并安排一次家庭哀伤辅导。

傍晚五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盆而下。放学铃响后,大多数学生匆匆离去,唯有林晓舟仍坐在空荡的教学楼走廊尽头,任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肩头。他的耳机早已湿透,音乐断了,世界的声音骤然涌入耳中??脚步声、谈笑声、雨打窗棂声,全都变得尖锐刺耳。

他蜷起身子,双手抱头,呼吸急促。

就在这时,一把伞出现在头顶。

是陈拾安。

他没说话,只是蹲下来,与林晓舟平视,目光平静如湖。

“要不要进去坐一会儿?”他轻声问,“外面太冷了。”

男孩摇头,喉咙滚动了一下:“我……我怕人多。”

“那就去安静的地方。”陈拾安说,“听风阁现在没人,灯亮着,茶也热着。”

林晓舟咬着嘴唇,许久,终于点了点头。

十分钟后,他们坐在听风阁的小沙发上。壁炉般的暖光灯烘着房间,窗外雨声淅沥,室内只有钟表滴答。陈拾安递给他一杯温热的洋甘菊茶,然后拿出一本空白速写本和一支炭笔。

“不用说话。”他说,“如果你想,可以画点什么。”

林晓舟的手指微微发抖,接过笔,迟疑地落在纸上。起初只是胡乱涂抹,渐渐地,线条开始成型??一座封闭的房子,窗户全被木板钉死,门前趴着一只瘦骨嶙峋的狗,脖子上套着铁链。

陈拾安静静看着,直到他停下笔,才缓缓开口:“这座房子……是你吗?”

男孩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滚烫地砸在画纸上,晕开了炭黑。

“我爸妈离婚了……他们都说爱我,可他们都走了。”他哽咽着,“我爸说我懦弱,我妈说我装病。学校老师让我‘积极一点’,同学叫我‘幽灵’……我试过大声说话,可每次说完就想逃……后来我就戴上了耳机,至少那样,我能控制听到什么……”

陈拾安听着,没有打断,只是轻轻将一张纸巾推到他手边。

“你知道吗?”半晌,他说道,“恐惧本身并不可耻。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要求一个正在溺水的人,还要保持微笑。”

林晓舟抬起头,眼中满是惊疑与渴望交织的光。

“你不需要马上变勇敢。”陈拾安继续说,“你可以慢慢来。比如明天,摘下耳机一分钟;后天,和一个人对视三秒;大后天,写下一句你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我们不赶时间。”

男孩怔怔地看着他,忽然问:“你会嫌弃我吗?”

“不会。”陈拾安答得坚定,“因为我见过太多像你一样的灵魂,他们不是软弱,只是太早学会了独自承受。”

那一晚,林晓舟离开时,把画留在了桌上。陈拾安将其扫描存档,命名为《被锁住的房间》,并在下方加了一句备注:“等待钥匙的孩子。”

深夜十一点,公众号后台弹出一条私信:

>“陈老师:

>我是X-9372。

>今天早上看到你发布的那篇文章,我在厕所隔间哭了十分钟。

>我一直以为我的痛苦毫无意义,直到你说‘你的痛苦是真的’。

>我想报名参加‘倾听者训练营’,哪怕只是做一名旁听生。

>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我真的……想试试看。”

陈拾安回复:“欢迎你。名字不重要,你在,就够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听风阁门前。一块新牌子悄然挂起,木质底板上刻着漆黑字体:

>**“这里不要完美的人,只要真实的人。”**

苏婉婷带着几位志愿者布置场地,准备本周的“心语工作坊”。主题是“我的标签可以撕掉吗”。墙上贴满了学生们亲手写的纸条:

>“我不是懒,我只是累。”

>“我不笨,我只是学得慢一点。”

>“我不是不合群,我只是需要安静。”

>“我不是怪物,我只是还没学会表达。”

许知远也在,正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动画短片??那是他和几位艺术生共同创作的作品,讲述一只受伤的鸟如何在一个允许它跌倒的地方,重新学会飞翔。影片结尾,那只鸟飞越城市上空,投下无数彩色纸飞机,每架机翼上都写着一个名字。

放映结束,教室陷入短暂寂静,随后爆发出掌声。一位平时总被嘲笑“画画神经病”的女生站起来说:“原来我也能被人理解。”

中午,校长召集全体教师开会。议题是“是否应将心理课程纳入必修学分”。反对者仍有声音:“高考又不考这个!”“学生心思都被带偏了!”

陈拾安起身发言,语气平和却有力:“去年我们有三位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其中一人尝试自杀。今年截至目前,零极端事件。这不是巧合,是因为我们开始真正看见学生。教育的目的,难道不是让人活得更好,而不是活得更像机器吗?”

全场静默。最终投票结果:赞成票超过三分之二。

散会后,那位曾写“对不起”的李老师找到陈拾安,手里拿着一份教案:“这是我设计的第一堂共情语文课,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想让学生明白,脆弱也是一种力量。”

陈拾安接过教案,认真读完,点头:“很好。下次公开课,我去听。”

黄昏时分,林晓舟再次来到听风阁。这次他没戴耳机,手里攥着一张纸。

“我写了……一句话。”他声音很轻,却清晰,“能念给你听吗?”

陈拾安点头,关掉了背景音乐。

男孩深吸一口气,念道:

>“我不是不想说话,

>是怕说了之后,

>更加孤独。”

话音落下,房间里一片安静。片刻后,陈拾安走上前,拥抱了他。

“谢谢你告诉我。”他说,“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让另一个人知道了:你不孤单。”

当晚,陈拾安在日记本上写道:

>“今天我们接住了一个不再假装坚强的孩子。

>他没有笑,但他流泪了。

>而这,正是治愈的开始。”

午夜,手机震动。是一条新留言,来自树洞信箱:

>“老师:

>我摘下了耳机。

>五分钟,我做到了。

>明天,我想走进听风阁,

>当面告诉你我的名字。”

陈拾安合上手机,望向窗外。风铃轻响,银杏叶飘落如雨。

他知道,又一颗心,正在努力靠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