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73章 [以后每天都这样一起回家啦]

贫道要考大学 第173章 [以后每天都这样一起回家啦]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晚自习终于放学了,班上瞬间又热闹了起来。

各科的成绩都已经发下,学校的排名还没出,但班里众人已经在相互问成绩了。

“陈拾安,你总分多少?”俩前桌女生转身。

“549,你们呢?”陈拾安...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笼还挂在村口的老槐树上,红纸被夜风吹得轻轻晃动,像一颗颗未眠的心跳。陈拾安一早便去了镇上的中学,为“回声计划”第二阶段试点做教师培训。这次的主题是“如何听懂沉默”。

教室里坐满了来自七个试点县的心理老师和班主任,有人带着笔记本来,也有人抱着手机刷短视频打发时间。陈拾安没有开场白,只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听”。

他转身问:“你们觉得,‘听’是什么?”

一位女教师举手:“是理解学生的情绪,给予心理疏导。”

另一位男老师补充:“是倾听他们的烦恼,帮他们解决问题。”

陈拾安点点头,又摇摇头。他从包里取出一只老旧的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里面传出一段长达三分钟的静默录音??只有轻微的呼吸声、远处狗吠、风吹窗棂的吱呀,以及某次极轻的抽泣,几乎淹没在背景音里。

“这是上周一个高二女生录下的‘语音日记’。”他说,“她一句话都没说。但系统检测到她的心率波动异常,皮电反应持续升高,呼吸频率紊乱。我们主动推送了安抚音频,并提醒属地倾听员跟进。第二天她才坦白:那天晚上,她坐在阳台上,脚已经跨出去一半。”

教室里一片寂静。

“她不是不想说话。”陈拾安声音低缓,“她是找不到能安全说话的地方。她的父母每天追问成绩,老师劝她‘别想太多’,同学笑她‘矫情’。久而久之,她学会了闭嘴。可身体记得一切??颤抖的手、失眠的夜、胸口像压着石头的感觉。这些,都是另一种语言。”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众人:“所以‘听’,不只是等别人开口。而是要学会读那些没说出口的话,看见沉默背后的呼救。”

培训结束已是午后。几位老师留下来提问,其中一人犹豫许久才开口:“陈老师,我们愿意学,可学校领导不重视啊。校长说这玩意儿‘耽误升学率’,让我们少搞这些虚的。”

陈拾安笑了:“那你告诉他,去年江西试点校的数据显示,参与‘回声计划’的学生,月考平均分提升了11.3分。”

那人愣住:“真的?”

“因为当一个人不再拼命压抑自己,他的大脑才有余力学习。”他收起资料,“情绪稳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一个长期焦虑的孩子,就像一辆油箱漏油的车,你再怎么踩油门,它也跑不远。”

返程时天色渐暗,山路覆了一层薄雪。温知夏站在卫生室门口等他,手里捧着一碗刚熬好的桂圆红枣汤。“冷了吧?”她递过来,“今天赵岩说,有个孩子写了封信给你,塞在门缝里。”

信纸折成一只歪歪扭扭的千纸鹤,墨迹有些晕开:

>陈老师:

>

>我不知道该叫您道士还是心理医生。我只知道,自从听了那次广播课,我开始每天录一句“废话”。我说今天食堂的菜太咸,我说同桌借我橡皮没还,我说我想我爸了。

>

>昨天我录完最后一句,哭了好久。原来我一直恨的不是他喝酒打我妈,而是他走的时候连再见都没说。

>

>现在我还是会难过,但我敢难过了。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怪物。

>

>谢谢您让我知道,软弱也可以活下去。

>

>??一个不敢署名的高中生

陈拾安把信读了三遍,轻轻夹进《黄庭经》里。他知道,这本书曾用来镇压邪祟,如今却成了承载泪水的容器。

当晚,“青囊云”系统迎来一次重大升级。林晚带领技术团队完成了“情绪语义图谱3.0”部署,首次实现对隐喻性表达的精准识别。例如,当用户说出“我觉得自己像块冻住的冰”时,系统不再仅标记为“抑郁倾向”,而是自动关联“渴望温暖”“需要接触感”等深层需求,并推荐相应干预策略。

与此同时,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二月底,《财经前沿》刊发深度报道《谁在瓜分青少年情绪数据?》,直指“梦语计划”存在“变相采集**”“诱导未成年人暴露心理弱点”之嫌。文章引用匿名专家观点,称此类平台“打着公益旗号,实则构建新型行为监控网络”,并配图一张经过模糊处理的后台界面截图,标注“疑似用户脑波分析模型”。

舆论迅速发酵。微博热搜挂出#警惕心灵鸡汤变精神控制#,评论区两极分化。支持者痛斥媒体“蹭流量抹黑善举”,反对者则质疑:“道士治心病?这不是迷信是什么!”

压力很快传导至官方层面。教育部紧急约谈项目组,要求暂停新增试点,全面接受第三方伦理审查。

那天下着冷雨,陈拾安独自坐在会议室,面对七位评审委员。有人质问他为何用“道士”身份开展心理服务,是否涉嫌传播封建迷信。

他没有辩解,只是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在帐篷里对着手机说话:“格桑啦,我知道你在天上看着我。今年牧场上的花开了,牛也下了崽……我想你,但我不会再烧香求你回来了。我会好好活着,替你也活一份。”

语音结束后,系统生成一段文字回应,以藏文显示:“你说的话,风会带给她。你流的眼泪,大地会替她接住。你们之间的爱,从未断绝。”

老阿妈看完,双手合十,轻声说了句“扎西德勒”。

“我们用的是现代技术,但疗愈的本质从未改变。”陈拾安说,“无论是诵经、祷告,还是心理咨询,都是人类试图与痛苦对话的方式。我只是换了一种语言罢了。”

评审团沉默良久。最终,专家组出具报告:

**“该项目无证据表明存在数据滥用或精神操控行为,其核心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发展方向,建议继续推进,同时加强公众沟通与透明度建设。”**

风波暂息,但陈拾安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三月初,他受邀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会上,一位知名精神科教授提出质疑:“你们强调不诊断、不干预,可如果发现严重心理危机,难道也不采取医学手段?”

“当然要。”陈拾安答,“但我们坚持‘第一响应者非医疗化’原则。就像感冒不会立刻动用抗生素,大多数情绪困境也需要先经历‘自然愈合过程’。我们的角色,是提供一个安全容器,让人敢于袒露伤口,而不是急于缝合。”

他举例说明:一名高三男生连续两周上传录音,内容全是空白噪音。系统识别出异常后,触发黄色预警,由志愿倾听员主动联系。起初男孩拒绝沟通,直到某天凌晨三点,他终于开口:“我怕睡着,一闭眼就梦见坠楼。”

倾听员没有劝他“别胡思乱想”,而是陪他数呼吸,讲自己小时候怕黑的经历,甚至一起听窗外的虫鸣。“你知道吗?最黑的夜里,蟋蟀叫得最响亮。”

三天后,男孩主动预约线下心理咨询,并开始服用医生开具的短期抗焦虑药物。

“技术和人文,从来不是对立面。”陈拾安总结道,“AI可以识别危机信号,但治愈的力量,永远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会议间隙,他在茶歇区遇见一位穿灰呢大衣的老者。对方递来名片:周明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小陈啊,”老人握着他手,眼里有光,“我看了你那封公开信,整整三十年了,终于有人说出这句话??‘你不需要坚强,你只需要存在’。”

他顿了顿,声音微颤:“我女儿就是自杀离世的。那时候没人教她可以哭,没人告诉她累了就能歇。她留下的日记里写着:‘我不想成为负担,所以我消失了。’”

陈拾安喉头一紧。

“你们做的事,”老人拍了拍他肩膀,“是在给千万个家庭重新点亮一盏灯。”

春分前后,项目迎来新突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青少年情绪健康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明确鼓励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早期预防。首批专项资金拨付到位,“回声计划”将扩展至二十省一百县。

更令人振奋的是,高考改革调研组派人来访,探讨是否可在语文作文题中引入“心灵书写”模块??不限主题,不设评分标准,仅作心理评估参考,且完全自愿提交。

“这意味着,”李处长私下透露,“未来高考不仅是选拔机制,也可能成为一次大规模心理关怀行动。”

消息传回村里,赵岩兴奋地组织孩子们排练情景剧《耳朵的故事》。舞台上,一个小男孩扮演过去的自己:“妈妈说我爱哭,就把我的眼泪存进玻璃瓶,说攒够一百滴就能变成勇士。”另一个孩子扮演现在的他:“现在我知道了,我不是要用眼泪换勋章,我是要用它们浇灌心里的花。”

演出结束时,台下掌声雷动。温知夏悄悄抹了眼角,回头看见陈拾安正望着她笑。

“怎么?”她问。

“我在想,”他说,“也许有一天,每个考场外都不再挤满祈福的香火,而是响起轻柔的音乐,播放一段引导冥想的音频。让所有少年进场前,都能先听见自己的心跳。”

她点头:“那样的考试,才算真正公平。”

清明时节,细雨如织。他们在村后山坡上立了一块无名碑,上面刻着三行小字:

>这里埋葬着未曾说出口的话

>和所有被误解的沉默

>愿后来者,终得言说

碑前摆着几束野菊,还有几张叠成心形的纸条。那是村民们自发写下的寄语:

“爸,今年清明我没烧那么多纸钱了,我给您录了一段话,说了很多小时候的事。”

“老公,孩子考上大学了。我没告诉你,是怕你在那边担心。其实我也很想你。”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谢谢你听我说完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我现在已经开始学画画了。”

这块碑没有登记在任何民政名录中,却被当地人称为“心碑”。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人前来献花、留言,甚至只是静静坐着。

某日傍晚,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拐而来,在碑前坐了整整两个小时。临走时留下一封信,托温知夏转交。

信中写道:

>我是当年那个举报你们“传播迷信”的记者的母亲。三年前我儿子患抑郁症自尽,遗书里有一句:“这个世界太吵了,没人愿意安静地听我说话。”

>

>后来我找到了他电脑里的加密文件夹,全是你们平台的语音回放记录。原来他曾匿名倾诉过,而每一次,都有人认真回应。

>

>那时我才明白,他不是不想活,他是太想被人听见。

>

>对不起,我曾经误解了你们。请替我向所有还在黑暗中说话的人转达:

>“我在这里,我在听。”

温知夏读完,久久不能言语。她走到药房深处,取出珍藏多年的紫苏膏??那是师父留给她的唯一遗物,据说能安神定魄。她刮下一小块,混入艾草灰,亲手制成一支安魂香,在“心碑”前点燃。

青烟袅袅升起,融入山雾之中。

谷雨那天,陈拾安收到一封特殊邀请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发展委员会希望将“回声计划”列为“全球社区心理健康创新典范”,并在巴黎举办专题展览。

随函附有一段视频,来自非洲卢旺达的一所乡村学校。孩子们围坐在太阳能录音设备前,轮流对着麦克风说话。有的说想念战乱中失散的兄弟,有的说害怕夜晚听到枪声的幻觉。当地教师用简单翻译软件接入“青囊云”多语种模块,获得即时支持建议。

视频最后,一个小女孩仰头问道:“老师,如果我们说的话飘到天上,真的会变成星星吗?”

老师笑着点头:“会的。每一颗星星,都是地球上的一个回声。”

陈拾安把这段话抄在笔记本扉页,下面写下一行字:

**“所谓文明,不过是一群人终于学会蹲下来,听另一个人喘气的声音。”**

立夏前夕,卫生室门前的铜铃突然断了一根系绳,在风中摇晃欲坠。赵岩想拆下来修理,却被温知夏拦住。

“别动它。”她说,“让它挂着吧。哪怕只剩半截,只要风一吹,还能响,就说明还有人需要它。”

当晚,陈拾安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一棵大树,根须深入地下,连接万千脉络。每一条都通向某个正在说话的灵魂??城市地铁站里低声啜泣的白领,边境哨所中思念家乡的士兵,重症病房内攥着亲人手的老人……

他们的声音汇成溪流,顺着树干向上奔涌,最终化作枝叶间的沙沙作响。

醒来时,东方既白。

他推开窗,晨光洒落肩头。远处田野已有农人劳作的身影,近处,一只麻雀落在铜铃上,歪头看了看他,振翅飞去。

铃铛轻晃,发出清越一声:

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