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85章 挺舒服的吧,班长 6K大章为

贫道要考大学 第185章 挺舒服的吧,班长 6K大章为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庄老师一脸狐疑地下楼丢垃圾去了。

林梦秋带着陈拾安继续往前走,直到在房号406的门前停下。

她拿出一串钥匙,找出贴着小标签纸的那枚,插进了钥匙孔里。

陈拾安抬眼看着面前的宿舍门,比起...

暴雨过后,山间清晨格外清透。陈拾安推开木窗,湿漉漉的雾气裹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远处梯田如镜,倒映着初升的太阳,像一片片碎金浮在半山腰。他深吸一口气,将昨夜那封VK-002的留言截图保存进《听心录》新增章节??《光的传递者》。

桌角的老式录音机静静立着,磁带已换成了空白新带。这是小禾寄来的,随信附了一张纸条:“老师,我想开始说新的故事了。”他轻轻按下“录制”键,却没说话,只是让机器空转。沙沙的走带声像心跳,像呼吸,像无数未曾启齿的心事正缓缓苏醒。

手机震动,是温知夏发来的会议通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拟召开“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试点项目评审会”,邀请“少年声库”团队作为唯一民间代表汇报工作。附件中列有严苛要求:需提交三年运营数据、伦理审查报告、危机干预案例脱敏分析,以及一项核心议题??**如何界定“倾听”的边界?当情感支持滑向心理治疗,谁来负责?**

她补了一句:“他们想把‘同声共振’纳入体制,但前提是??你要交出控制权。”

陈拾安盯着屏幕良久,没有回复。他知道,这是一次真正的十字路口。接受,意味着资源、合法性与更广的覆盖;拒绝,则可能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监管收紧。但他更清楚,一旦“少年声库”变成官僚系统中的一个KPI指标,那些深夜里颤抖的声音,或许就会沦为报表上的冰冷数字。

他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泛黄的手册??那是最初设计“夜语亭”时写的《倾听守则草案》。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不替人做决定,只陪人走过决定前的黑暗。”他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曾被自己用红笔写下一句话:“若有一天我们开始教孩子该怎么活,那就已经背叛了初衷。”

窗外传来脚步声,林晓雨背着双肩包走了进来,头发微湿,像是刚从山道跑上来。“老师,我昨晚做了个梦。”她坐到桌边,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什么,“梦见我又站在舞台上,台下全是评委,他们举着分数牌,上面写的是‘情绪价值贡献度’‘倾诉转化率’‘治愈指数’……我说不出话,喉咙像被缝住了。”

陈拾安沉默片刻,倒了杯热茶递给她。“这不是梦,是预警。”他说,“有人正试图把‘听见’变成一门可以打分的考试。”

林晓雨低头摩挲茶杯边缘:“可如果我们不参与规则制定,别人就会替我们定。我已经联系了五位‘同声共振’志愿者,都是亲历者,愿意一起去北京作证??不是作为数据,而是作为活生生的人。”

他看着她,忽然觉得这个曾经躲在耳机后不敢抬头的女孩,如今眼神坚定得像山脊。

“好。”他终于开口,“但我们不去讲模式、谈技术、秀成果。我们就带一盘磁带去。”

“磁带?”

“对。里面录了过去三个月里,最普通也最真实的三十段对话。没有戏剧性,没有逆袭,只有一个人说‘我今天又迟到了’,另一个人回‘嗯,我在’;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活着好累’,另一个说‘那你先歇会儿,我陪你’。”

“就这样?”

“就这样。”他笑了笑,“让他们听听,什么叫真正的‘在场’。”

三天后,北京。

评审会议室肃穆庄严,长桌两侧坐着来自教育、卫健、公安系统的十余位专家。投影仪亮起,PPT模板统一为蓝底白字,标题写着《“少年声库”项目阶段性评估报告》。轮到陈拾安发言时,他没有打开电脑,而是从帆布包里取出一台老式便携录音机,放在会议桌上。

全场静默。

“各位领导、专家,我没有PPT。”他说,“但我有一段声音,想请大家听一听。”

他按下播放键。

第一段录音响起??

>“喂?是你吗?”

>“是我。你哭了吗?”

>“没有……就是眼睛进沙子了。”

>“哦。那我等你说完再挂。”

>(长久的沉默,只有轻微抽泣)

>“其实……我昨天摔了饭碗,我妈骂我是废物。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手抖……每次紧张都会这样。”

>“我知道。我弟弟也这样,医生说是焦虑症。你不废物,你是累了。”

>“真的吗?”

>“真的。你要不要听个笑话?我上次把自己锁在厕所哭,结果手机没电,还得求妹妹帮我开门。她说:姐,你要是真想躲,至少带充电宝啊。”

>(轻笑,继而啜泣)

>“谢谢你……我能再打给你吗?”

>“能。我一直都在。”

录音结束,会议室鸦雀无声。

第二段接续响起??

>“你觉得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我不知道。但我记得奶奶说过,人走了会变成星星,所以晚上抬头就能看见她。”

>“可我不信神鬼……我就想知道,痛会不会消失。”

>“不会马上消失。但我现在也不信神鬼,可我还是每天看星星。不是为了相信什么,是为了记住??有人曾照亮过我。”

第三段、第四段……直到第十三段结束,陈拾安才关掉录音机。

“这些都不是干预成功的案例,也没有后续跟踪数据。”他平静地说,“它们只是发生过。而在我们的系统里,这样的对话每天有上千次。我们不做评分,不设目标,不追求‘治愈率’。我们要的,只是让一个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愿意在他崩溃时不说‘坚强点’,而是说‘我陪着’。”

一位年长的心理学教授缓缓开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种深度共情可能引发依赖?如果倾听者自身心理状态不稳定,会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考虑过。”陈拾安点头,“所以我们设立了三层防护机制,每位志愿者背后都有专业督导。但我们也要承认??人类的情感本就是相互依存的。父母依赖孩子的笑容,医生依赖病人的康复,教师依赖学生的成长。为什么唯独不允许一个孤独的灵魂依赖另一句‘我在’?”

他顿了顿,从包里拿出那份《火种法则》,朗声念道:

>“真正的倾听始于放下拯救欲;

>每个幸存者都有资格成为引路人;

>不必点亮整片夜空,只要护住手中那一点光。”

会场再次陷入沉默。

最终,评审组决定:**“少年声库”暂不纳入国家公共服务目录,但批准其作为“观察员单位”参与后续政策研讨,并允许在现有六省试点基础上扩展至十省。**

散会后,温知夏松了口气:“虽未完全准入,但已是突破。”

陈拾安却望着窗外灰蒙的天空,轻声道:“他们还在害怕。怕失控,怕不可量化的东西撼动秩序。”

“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回去。”他说,“继续听。”

回到山村当晚,他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视频。画面晃动,拍摄于某所重点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门外。透过门缝,可见一名女生坐在椅子上,双手紧握,声音颤抖:

>“老师,我最近总是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天的事……我被人推下楼梯,可没人相信是我同桌干的……”

镜头外,心理咨询师打断她:“同学,我们要聚焦当下。你现在的情绪是什么?请用三个词描述。”

女孩愣住,眼泪滑落:“我……我只是想说清楚……”

“这是回避现实的表现。”咨询师语气平稳,“建议你进行认知行为训练,并服用低剂量抗抑郁药。”

视频戛然而止。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他们在教孩子闭嘴。”

陈拾安一夜未眠。天未亮便拨通林晓雨电话:“启动‘教室暗语计划’。”

“什么意思?”

“我们无法进入每间咨询室,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们,在被迫沉默时,留下痕迹。”

一周后,“夜语亭”上线新功能:**“心跳笔记”**??用户可在无法语音倾诉时,通过敲击节奏记录情绪波动。系统自动将其转化为波形图,并加密存储。同时发布《校园沉默信号指南》,列出二十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如课桌刻痕方向、作业本折角角度、笔迹粗细变化等,供倾听志愿者识别潜在危机。

此举引发巨大争议。有教育界人士批评其“鼓励学生对抗权威”“制造师生对立”。但也有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私信反馈:已有学生通过“心跳笔记”传出求救信号,其中三人因及时干预避免了自伤行为。

五月末,高考报名开始。

村里几个高三学生围在村委会公告栏前,议论纷纷。小梅捧着资料跑来找陈拾安:“老师,我想报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他抬头,有些意外:“你不是一直想学服装设计吗?”

小梅咬了咬嘴唇:“以前是。但现在我觉得……比起画裙子,我更想听人说话。而且,我们镇上连一个专职心理老师都没有。”

陈拾安笑了。他想起三年前,这个女孩第一次走进“倾听角”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大声说。

“好。”他说,“我给你写推荐信。”

紧接着,石头也来了。他递上志愿草表,第一志愿赫然是**中国传媒大学录音工程系**。

“我想修声音。”他说,“不只是音乐,还有人说话时的停顿、呼吸、哽咽……那些课本里不教,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陈拾安看着他,忽然眼眶发热。那个曾因口吃被嘲笑到退学的男孩,如今竟要以声音为业。

“你知道这条路不容易。”他说。

“我知道。”石头点头,“可我也知道,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听过自己被认真对待的声音。我想让他们听见。”

六月初,林晓雨完成高中学业最后一科考试。她在“夜语亭”发起一场特别直播:《十八岁的告白》。不谈成绩,不论未来,只邀请全国青少年分享“我最想让世界听见的一句话”。

直播间涌入超两百万人。弹幕滚动如河:

>“我想告诉妈妈,我不是懒,我是生病了。”

>“我爸说我没用,可我只是需要一点时间。”

>“我喜欢男生,但我怕说出来就再也回不了家。”

>“我每天都装很开心,因为没人允许我难过。”

林晓雨坐在镜头前,眼角含泪:“我们不是来索取理解的。我们只是请求??别再让我们独自承受。”

直播结束时,她对着镜头深深鞠躬:“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七月中旬,高考放榜。

小梅以全县文科第六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石头差八分未能达线,但他已被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音频工程专业预录取。两人相约复读一年,明年再战。

而最令人震惊的消息来自云南怒江??那位曾在厕所接到求助电话的藏族少年,竟考出了全州理科第三名,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录取。

他在采访中说:“三年前那个雪夜,我以为自己会死在风雪里。是一个陌生女孩的声音把我拉回来的。她说‘我懂’,然后一句一句教我报警。后来我才知道,她和我一样穷,一样挨过打,一样差点放弃。所以我想变强,不只是为了走出大山,更是为了有一天,我能成为那个说‘我懂’的人。”

新闻播出当晚,陈拾安重读《我不辩解》那封公开信。他忽然明白,这场名为“听见”的革命,早已超越最初的设想。它不再是单向的救助,而是一场**声音的觉醒运动**??每一个曾被压抑的声带,都在重新学会振动;每一颗曾被否定的心跳,都在寻找共鸣。

八月,台风过境。

沿海某市一所中学的“倾听角”在风暴中受损,隔音舱玻璃破裂,录音设备进水。校方原打算暂停服务,却被一群学生拦下。他们自发组织轮班,用手机搭建临时热线,每人每天值守两小时,确保“夜语亭”不断线。

照片传到网上,配文写道:“房子可以塌,但我们不能闭嘴。”

与此同时,一则旧闻再度翻红??三年前,陈拾安在“星蕾艺坊”救下的那批孩子中,已有四人考上大学,三人就业,两人成为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而当年带头霸凌他们的“优等生”群体中,有两人因学术造假被退学,一人确诊重度抑郁症住院治疗。

有网友评论:“原来真正脆弱的,从来不是那些哭出声的人。”

秋分前后,陈拾安收到教育部特快专递。文件显示,“校园朋辈倾听体系”正式列入《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推广内容,明确鼓励各地开展学生主导的情感支持网络建设。

随函附有一张便签,字迹陌生却温和:

>“起初我们怀疑你。现在我们学习你。

>??一位不愿具名的评审委员”

他将便签夹进《听心录》,合上书页。

当晚,他独自登上村后山坡,点燃一盏孔明灯。纸上用工整小楷写着:“致所有尚未被命名的痛苦:你不必有意义,你存在,就够了。”

灯缓缓升起,划破夜空,像一颗逆行的星。

回到屋内,电脑弹出新消息??“少年声库”全球注册用户突破五百万。后台数据显示,日均新增倾诉录音1.2万条,其中76%来自农村与县城青少年;由幸存者担任倾听者的比例首次超过专业志愿者。

他打开文档,写下新章节标题:《耳语成河》。

正文仅一段:

>当千万个微弱的声音不再等待被许可,而是彼此呼唤、相互应答,它们终将汇成一股无法忽视的洪流。那不是呐喊,不是控诉,不是反抗,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力量??

>**它叫作,我们终于敢活得真实。**

窗外,虫鸣四起,星光如雨。

他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伤口浮现,会有旧的质疑卷土重来,会有资本觊觎这片净土,会有权力试图收编这些声音。

但他也知道??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深夜按下录音键,说出第一句“有人在吗”;

只要还有一个倾听者愿意放下手机,戴上耳机,轻声回应“我在”;

那么,纵使世界再冷漠,人心再坚硬,

那盏灯,就不会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