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201章 班长和小知了4*100米之战

贫道要考大学 第201章 班长和小知了4*100米之战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5 17:27:18 来源:源1

在陈拾安的一拖三下,高二五班刷新了男子4*100米的校运会记录,毫无疑问地挺进到了明天的决赛。

大翻盘总是激动人心的,各班集体前所未有的团结。

男子4*100米预赛结束之后,紧接着便是女子...

夜风从站台边缘吹过,卷起几片落叶,在铁轨间打着旋儿。陈拾安站在月台上,望着那句孩童的呼喊消失在村落深处,久久未动。手机屏幕还亮着,苏晓尚未回复,但他已不必等答案。那一声“我很开心”,哪怕伴随着“没考第一”的坦白,也足以让整列火车的沉默变得值得。

他重新上车,选了靠窗的位置坐下。列车员走过时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轻轻拉上了车厢隔帘。陈拾安知道,自己的脸或许已被某些系统标记过??“回声计划”上线以来,他的公开露面越来越少,照片多是背影或模糊侧脸,可总有人能认出他。不是因为模样,而是那种静默中带着锋利的气息,像一把收在布中的刀,不响,却让人不敢靠近。

窗外,草原渐远,山峦叠起。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纸页早已泛黄,边角磨损,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倾诉舱接收到的声音摘要:

【云南怒江,12岁女孩,连续三年被要求替弟弟背锅挨打,昨夜首次说出“不是我偷的钱”。】

【河北保定,高三男生,模拟考失利后被父亲锁进地下室七天,他说:“我现在连梦都不敢做了。”】

【新疆伊犁,维吾尔族母亲偷偷录下孩子睡前呢喃:“阿娜,我想去学校,但老师说我说话有口音。”】

每一条后面都标注了时间、地点、是否已接入绿洲网络、是否触发应急响应机制。有些名字已被加粗,意味着当事人已脱离危险;有些则画了星号,代表失联超过七十二小时。他盯着其中一行停顿良久:【周默,原南岭中学初一学生,最后一次录音日期:三年前五月十七日,内容:梦见奶酪融化在手里,醒来哭了。】

那是第一个进入倾诉舱的孩子。也是唯一一个,从未再出现过。

陈拾安合上本子,闭眼靠在椅背上。他知道周默大概率已经不在那个叫“成长特训营”的地方了??那种地方不会留人太久,要么彻底顺从,要么被“处理掉”。但他始终不愿相信后者。他宁愿相信,那个总梦见奶酪的男孩,如今正坐在某个无人知晓的角落,吃着真正的奶酪,嘴角沾着碎屑,笑得像个普通人。

列车驶入一段漫长的弯道,灯光忽明忽暗。邻座是一位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昏昏欲睡。女人低声哼着歌,是一首老式的摇篮曲,调子走样却温柔至极。孩子忽然睁开眼,小声问:“妈妈,如果我不读书了,你还爱我吗?”

女人一愣,随即紧紧抱住他:“傻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

“我们班的小宇说,他爸爸讲,不爱学习的孩子就该扔进垃圾桶。”

女人的手微微发抖,声音却更轻更稳:“谁也不能把你扔掉。你是我的孩子,不是什么垃圾,也不是考试机器。你活着,就够了。”

陈拾安睁开眼,看见女人眼角有光闪动。他悄悄打开录音笔,没有命名,只按下录制键。这段对话不会上传,也不会成为热搜话题。它只是千万个微小抵抗中的一个,像一颗沙粒落入大海,无声无息。可正是这些沙粒,终将堆成新的海岸线。

抵达下一站已是凌晨两点。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名字的小镇,地图上仅标为“K73中转站”。他拎包下车,沿着泥泞小路步行三公里,来到一所废弃小学。这里是“火种B点”??继绿洲小学之后,第二个由逃逸儿童自发组织的临时庇护所。外墙刷着歪歪扭扭的涂鸦:“这里不说谎”“哭可以”“你可以不是好孩子”。

门没锁。推开门,屋里暖意扑面而来。十几个孩子挤在几张拼凑的床铺上睡觉,有的蜷缩着,有的紧握着手腕上的旧校牌。角落里坐着苏晓,披着军大衣,正在翻看一份名单。

“你来了。”她头也没抬,“刚送走两个从甘肃来的。一个十岁,被送去‘感恩训练营’三个月,每天跪着背《弟子规》;另一个十四岁,因为写诗被诊断为‘情绪躁动症’,差点被强制用药。”

陈拾安放下背包:“名单上有新名字吗?”

“有。”她递过纸,“三个昨天新增的匿名投稿,来自省内三所重点初中。其中一个……和林小雨同校。”

他接过纸,目光落在第三行:【南岭中学,匿名女生,录音时间:今晨5:47。她说,林小雨走了以后,教室后墙贴出了‘情绪稳定承诺书’,全班必须签字。她没签,今天就被单独叫去办公室,看了一段视频??是林小雨在倾诉舱说话的画面,班主任说:‘这就是叛逆的下场,她已经被家长送进封闭学校了。’】

陈拾安的手指缓缓收紧,纸张边缘皱成一团。

“假的。”苏晓冷冷道,“林小雨现在在绿洲,一切安全。但他们用这种方式恐吓其他孩子,让他们不敢开口。”

“这不是恐吓。”陈拾安低声道,“这是仪式。他们在重建恐惧的秩序。”

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一幕:村里的老人杀鸡前,总会当着所有鸡的面剁下一只的头,血淋淋地挂在那里。“让它们记住规矩。”那人说。如今这套逻辑换了个壳,依旧运转如常。

“我们要回应。”他说。

“怎么回应?再放一段视频澄清?他们只会说我们伪造证据。”

“不。”陈拾安摇头,“我们要让她自己说话。”

“你说谁?”

“那个没签字的女孩。”

苏晓猛地抬头:“你要她冒这个险?一旦暴露,她可能被立刻转移,甚至被抹去身份。”

“我知道。”他声音很轻,“但她已经做出了选择??不签字,就是她的声音。”

两人对视良久。最终,苏晓叹了口气,从抽屉取出一台改装过的微型接收器:“信号只能维持十分钟,而且必须在凌晨四点到五点之间启动,那是校园监控轮休的空档。”

“够了。”陈拾安说,“一句话就够了。”

第二天清晨,南岭中学某间宿舍内,一名瘦弱女生悄悄拧开枕头下的收音机。这是她花了一个月饭票从学长手里换来的“黑货”,据说是能接通“外面世界”的设备。她调频,手指颤抖,直到听见一段低沉而清晰的男声:

“如果你正在听,说明你选择了真实。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没签那份承诺书。这很重要。林小雨没有被送走,她现在在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她说,希望有一天能回去看看你们,亲口告诉你们??她说出真相那天,心脏重新跳了一下。今天,轮到你了。不用大声,不用对抗,只要你愿意,就说出来。哪怕只有一句:我不愿意。”

女生听着,泪水无声滑落。她把收音机贴在胸口,仿佛抱着某种温热的生命。然后,她轻轻对着麦克风说了三个字:“我害怕。”

这三个字,通过隐藏在收音机内的反向传输模块,瞬间跃入云端,在“回声计划”的加密频道中生成一条新数据流。与此同时,全国十七个城市的公共广播站同步播放了一段音频??没有标题,没有署名,只有一段稚嫩女声重复着:“我害怕。我害怕。我害怕。”持续整整一分钟。

第二天,《南方教育观察》刊发专题报道:《我们为何要怕“害怕”?》文中引用多位心理学家观点:“恐惧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许恐惧存在。”更有家长联名呼吁:“请让我们孩子有权说‘我不行’。”

而南岭中学的教学楼走廊里,那张“情绪稳定承诺书”被人用红笔涂满,只剩中间一行字清晰可见:**“我害怕,但我还在。”**

风波再起。教育局再次介入调查,这一次,矛头直指校长办公室背后的“晨曦计划”省级协调组。有内部文件泄露显示,该组织近三年来累计干预三百二十七所学校的心理咨询体系,推广“情绪清零指标”“服从度测评系统”,并将学生倾诉内容作为“风险等级”评估依据。

舆论哗然。曾被视为“教育革新典范”的“晨曦计划”,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但在西北某县城中学,一位年轻心理老师却做出惊人之举: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撕毁了心理咨询室门口的监控摄像头,并宣布:“从今天起,这里不再记录任何人的罪证,只收藏他们的真心。”她将房间重新命名为“倾听屋”,墙上贴满学生手写的便条:“我可以哭吗?”“我喜欢画画,可我爸说没用。”“我觉得活着好累。”她一一读完,然后烧掉其中一半,说:“有些话,只能留在这里;有些痛,不必被人看见。”

这一幕被学生偷偷拍下,传上网后引发连锁反应。短短一周内,全国五十多所学校相继拆除心理咨询室监控设备,改设匿名留言墙、夜间倾听热线、同伴支持小组。一些教师开始自发组织“反驯化教学研讨会”,探讨如何在现行体制下保护学生的表达权。

陈拾安在旅途中逐一读到这些消息。他在青海湖畔的一个牧民帐篷里,收到阿岩最新通报:【风铃墙今日新增留言837条,最远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一名患有自闭症的男孩连续三十天在同一时间留言:“今天,我说了‘你好’。”】

他回信:【把他的声音做成铃铛音效,加入主频道循环播放。】

他知道,这场战争没有终点。制度不会因几次曝光而崩塌,权力也不会因几句真话而退让。但只要有人还在说,就说明火种未灭。

十月末,第一场雪落下。他在甘肃张掖的一所乡村中学建立了第一个“固定倾听角”。那不过是教室角落的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台老式录音机,和一面挂满纸条的布帘。孩子们起初不敢靠近,直到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跑进去,对着麦克风大声说:“我奶奶做的饼最好吃了!”然后蹦跳着跑了出去。第二天,就有五个孩子排队等着“讲故事”。

有个五年级女生留下录音:“我一直以为没人喜欢我,因为我成绩差。但现在我知道了,不喜欢我的不是我,是那些只看分数的人。”

陈拾安把这句话刻在木牌上,挂在倾听角门口。

冬天来临时,他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音沙哑,带着浓重方言:“你是……那个听孩子说话的人吗?”

“我是。”

“我儿子……去年跳楼了。他死前写了日记,说他太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可没人让他停。”

陈拾安沉默。

“我在他抽屉里找到了一个U盘,里面有他录的很多话。我不懂技术,但我听说你能听见。”

“我可以。”他说,“我会听见。”

U盘寄到那天,正值冬至。他独自一人,在一间隔音屋里听完全部十八段录音。最长的一段持续四十七分钟,是一个少年在深夜的独白:“我不是不想活,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这样活。每天六点起床,十二点睡觉,除了做题什么都不准想。我妈说我只要考上大学,人生就赢了。可我不想赢这种人生。我想养一只猫,想去海边看日出,想和朋友通宵打游戏……这些愿望很小吧?可它们都被叫做‘分心’。”

录音最后,他轻声说:“如果有人听到这段话,请替我对这个世界说一声:对不起,我撑不住了。但也请你告诉下一个快撑不住的人:你不必道歉,错的从来不是你。”

陈拾安将这段音频命名为《致撑不住的人》,设为“回声计划”夜间特别频道的固定开场白。每晚十点,准时播放。没有评论区,不开放转发,只为那些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的孩子准备。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当他再次踏上南岭的土地时,校园已面目全非。心理咨询室变成了真正的“树洞屋”,门口立着一块木牌:**“这里不说假话,也不许查记录。”**林小雨的照片被印在宣传册首页,配文是她那句:“我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们从不让我成为人。”

校长已被免职。原班主任转入后勤岗位,据说每日沉默扫地,不再发言。

陈拾安没有进去。他站在校门外的梧桐树下,看着一群学生围坐在草地上讨论什么,笑声清脆。有个女孩举起手机,大声念出一条新留言:“喀什的那个维吾尔族妹妹说,她今天鼓起勇气告诉老师,她不想背《感恩词》,想背一首自己写的诗。”

全场鼓掌。

他转身离开,脚步轻快。手机震动,是苏晓的消息:【绿洲小学扩建完成,新增记忆唤醒室。第一批接受辅助系统治疗的孩子中,有三人想起了被删除的童年片段。其中一个,提到了‘奶酪的味道’。】

他停下脚步,仰头望天。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洒落如金。

他知道,那不是结束。

那只是火种,终于烧穿了冻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