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24章 粉丝见面会

贫道要考大学 第124章 粉丝见面会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22 16:19:03 来源:源1

“拾安!你开张了!”

陈拾安成功地卖出去了自己摆摊的第一个手工作品,李婉音显得比他都要兴奋激动得多。

刚刚在一旁她可是听得清楚、看得清楚,那么一个小小的木雕笔筒,就这么以四百块钱的价格卖了...

槐树的叶子在夏末的风中轻轻翻动,阳光穿过枝叶的缝隙,在心理咨询室门前洒下斑驳的光影。蝉鸣声此起彼伏,像是为这个季节谱写的最后乐章。陈拾安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份档案,眉头微蹙。

那是林阳的高考志愿表。

“第一志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第二志愿??教育学,第三志愿??社会工作。”他低声念着,指尖在纸上轻轻划过,“全部,都是和人有关的专业。”

他笑了。不是欣慰,而是某种更深沉的东西??像是看着一粒种子终于破土而出,迎着光伸展枝叶。

门被推开时,阳光正好斜照进来,映出一个瘦高的身影。林阳站在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和牛仔裤,肩上背着画册包,脸上少了往日的阴郁,多了几分平静。

“来了。”陈拾安抬头,语气自然得像每天都在等他。

“嗯。”林阳走进来,坐下,没说话,只是把画册放在桌上,推到陈拾安面前。

陈拾安翻开,第一页是一幅素描:一对母子并肩走在工地上,女人扛着水泥袋,男孩背着书包跟在后面,影子拉得很长。画角写着:“她走得比我慢,可从没停下。”

第二页是心理咨询室的窗,槐树的枝桠探进画面,一只乌鸦停在窗台,翅膀微微张开,却不再飞走。

第三页是陈拾安的背影,站在槐树下,仰头望着夜空,手里握着一本旧书,风掀起他的衣角。

“这些……”陈拾安声音低了些,“是你这段时间画的?”

“嗯。”林阳点头,“我妈说,你要出一本书,叫《听风的人》。我想,我也该留下点什么。”

陈拾安沉默片刻,合上画册:“你知道吗?周老师那本书印了三千册,不到一个月就断货了。出版社要加印,说有大学的心理系想拿它当教学案例。”

林阳抬起头,眼神微动:“真的?”

“真的。”陈拾安看着他,“你妈妈那天在展览上说的话,很多人都记住了。‘我不是个好妻子,但我可以做个好妈妈’??这句话被印在了书的扉页。”

林阳的喉结动了动,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画册边缘。

“你后悔过吗?”陈拾安忽然问。

“什么?”

“后悔离开那个家,后悔跟着妈妈住工地,后悔花那么多时间画画而不是刷题?”

林阳摇头,很坚决:“不后悔。如果我没走,我现在可能已经死了。或者,活得比死还难受。”

“那你现在呢?”

“我还在怕。”他坦白,“怕考不上大学,怕我妈累倒,怕自己不够好……可我不再躲了。我知道,怕也没用,但只要我在往前走,就还有希望。”

陈拾安笑了:“你知道吗?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林阳也笑了,很轻,却真实。

两人静默了一会儿,窗外传来学生嬉闹的声音,远处篮球场上传来拍球的节奏。夏日的气息浓烈而鲜活。

“你有没有想过,”林阳忽然开口,“如果你没回来当心理老师,你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陈拾安愣了一下,随即笑:“可能在国外读博士,写没人看的心理学论文,或者在某个大城市的咨询机构,按小时收费,帮富人解决‘太成功导致的焦虑’。”

“那你为什么回来?”

“因为我欠这座城一句话。”他说,“我小时候没人听我说话,可如果我不回来,谁来听下一个‘我’?”

林阳怔住。

“你以为心理咨询师是救人的?”陈拾安轻声说,“其实我们是在自救。每一个坐在这里的孩子,都在帮我补全当年那个十三岁少年没能说出的话。”

林阳低头,良久,轻声道:“谢谢你……听我说话。”

“不用谢。”陈拾安说,“你愿意说,才是最重要的。”

那天下午,林阳走了之后,陈拾安整理档案,发现抽屉里多了一封信。信封是手工折的,上面画着一只展翅的乌鸦。

他打开,里面是林阳的字迹:

>陈老师:

>

>我妈今天去工地领工资,会计多给了她两百块。她回来的时候哭了,说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靠自己的力气挣到钱,没被人克扣,也没人骂她。

>

>她把那两百块塞给我,说让我买参考书。

>

>我没要。我用暑假在图书馆做义工攒了点钱,买了《发展心理学》和《绘画治疗入门》。我想以后,也能像你一样,听别人说话。

>

>我知道,我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也不是最努力的。但我现在不怕了。

>

>因为我知道,有人在听。

>

>所以我也想成为那个听别人说话的人。

>

>林阳

陈拾安把信读了三遍,然后轻轻折好,放进抽屉最底层。那里,已经收着十几封类似的信??有林雪的,有周文远的,还有几个匿名学生写的。

每一封,他都留着。

他知道,这些不是感谢信,而是生命的回响。

几天后,学校公布了高考录取结果。林雪如愿进入师范大学心理系,林阳也被省内一所重点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录取。消息传开那天,王秀芬特意来到学校,手里提着一篮煮好的鸡蛋,挨个送给办公室的老师。

“我没啥文化,也不会说话。”她红着眼眶,“可我儿子能有今天,都是你们给的。”

陈拾安接过鸡蛋,笑着说:“是林阳自己走出来的。”

“可您给他指了路。”她说,“您让他知道,黑夜里也有光。”

活动结束后的傍晚,陈拾安再次来到槐树下。夕阳西沉,天边染着橘红的云。他闭上眼,开始念《清心咒》。

“清心寡欲,心无旁骛……”

风起,树叶沙沙作响。

忽然,他听见脚步声,回头一看,是周文远。老人拄着拐杖,手里抱着一摞书??正是《听风的人》的加印本。

“我又写了点东西。”他说,“续篇,叫《风中的回声》。”

陈拾安接过书稿,翻开一页,看到第一行字:

>“有一个孩子,他终于敢说‘我疼’了。这不是软弱,这是重生。”

他抬头看向老人:“您还要继续写?”

“当然。”周文远笑了笑,“只要还有孩子在沉默,我就不会停笔。”

“那我继续帮您。”陈拾安说。

老人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教学楼:“你知道吗?昨天有个高三女生来找我,说她每天晚上都听广播里的‘听风音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她说,那是她唯一能安心入睡的时刻。”

陈拾安心头一热。

“林浩做得很好。”他说。

“是他跟你学的。”老人笑,“你们这些人,才是真正改变教育的人。”

夜色渐浓,两人并肩站着,谁也没再说话。

几天后,学校广播站正式推出“听风时间”栏目,每晚九点准时播放一段录音:有时是学生匿名讲述的故事,有时是风吹槐树的声音,有时是陈拾安轻声念诵《清心咒》的片段。

起初只有少数人听,后来渐渐成了习惯。晚自习结束后,许多学生不急着回家,而是坐在操场边,戴上耳机,静静听着那段温柔的独白。

“你不是一个人。”陈拾安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你的痛苦值得被听见,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某天夜里,一个陌生号码打进了心理咨询室的热线电话。

接起后,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声音,颤抖而微弱:“我……我不知道该找谁。我爸妈离婚了,我爸娶了别人,把我送到了乡下奶奶家。他们说我成绩差,不配留在城里读书……我每天躲在房间里哭,可没人理我。我听说……你们这儿……能听见人说话?”

陈拾安握紧话筒:“我在听。你说,我听着。”

女孩哭了很久,断断续续讲了两个小时。她说她喜欢写诗,可没人看过;她说她想考大学,可家里说女孩子读太多书没用;她说她曾经想跳河,但最后还是回来了,因为她梦见有人在槐树下等她。

“那不是梦。”陈拾安轻声说,“我在。”

第二天,女孩坐着长途车来到学校。她瘦小,穿一件褪色的格子衬衫,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手抄的诗集。

陈拾安带她走进心理咨询室,倒了杯热水,放在她面前。

“能给我看看你的诗吗?”他问。

女孩犹豫了一下,递过去。

第一首叫《石头》:

>我是一块被扔进河底的石头

>沉默,冰冷,无人问津

>可河水流过我时

>轻轻说了句:你还活着

陈拾安看完,眼眶微湿。

“写得很好。”他说,“你想继续读书吗?”

女孩点头,眼泪滚落:“我想考大学,想学中文,想写更多诗。”

“那就去。”陈拾安说,“我可以帮你联系复读班,也可以为你申请助学金。只要你愿意走,就不晚。”

女孩抬起头,眼中第一次有了光。

那一周,陈拾安联系了市里的教育基金会,为她申请了“听风计划”的资助名额??这是他和林浩、周文远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专门帮助因家庭变故或心理困境而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

项目启动当天,林雪从大学赶回来,带来一份详细的辅导方案。林阳也参与设计了心理支持模块。王秀芬虽然不懂这些,但她每天都会送来一壶热汤,说是“给孩子们补身子”。

“这世上最难的事,不是改变命运。”陈拾安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说,“而是相信自己值得被改变。”

台下掌声雷动。

那天夜里,槐树下的风特别温柔。

陈拾安照例前来,却发现树下已站着一人??是那个打电话的女孩,正仰头望着树叶,嘴里轻轻哼着一首不知名的歌。

“睡不着?”陈拾安走近。

她回头,笑了:“我在听风。它好像在说话。”

“它一直在说。”陈拾安说,“只是以前,我们都太忙了,没空听。”

女孩点点头:“我今天去看了心理医生,做了评估。医生说,我有轻度抑郁,但可以治愈。他还说……我写的诗,有疗愈的力量。”

“他说对了。”陈拾安微笑。

“我给诗集起了名字。”她说,“叫《听见》。”

陈拾安心头一震。

“和我们的活动同名。”他轻声说。

“因为是你们让我听见了自己的声音。”女孩认真地说。

风拂过,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

陈拾安闭上眼,开始念《清心咒》。

女孩静静地站在一旁,没有打断,也没有离开。直到最后一个音节落下,她才轻声说:

“安老师,我能……以后也来这里听您念吗?”

“随时欢迎。”他说,“这棵树,本来就是为听风的人准备的。”

日子继续流淌。

秋天来了,槐树的叶子开始泛黄。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名单越来越长,陈拾安的工作量翻倍,但他从未拒绝过任何人。

有时是半夜接到电话,他也会披衣起身,赶到学校开门;有时是学生家长情绪崩溃,他便陪着聊到凌晨;有时是某个孩子突然失踪,他会连夜寻找,直到确认安全。

林浩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做成了一部纪录片,名字仍是《听风的人》。影片在校内放映那天,礼堂座无虚席。许多老师看得泪流满面,校长在总结时说:“我们教了这么多年书,却忘了最重要的一课??倾听。”

年底,市教育局将“听风计划”列为年度创新教育项目,并拨款推广至全市十所中学。周文远受邀在教师培训会上发言,他说:“教育的本质,不是填满容器,而是点燃火焰。而火焰,始于一句‘我在听’。”

陈拾安没有上台讲话,他坐在角落,静静听着。

他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无数个深夜里的倾听,是那些被听见后重新睁开的眼睛,是风吹过槐树时,终于有了回音。

除夕夜,城市灯火通明。陈拾安独自回到心理咨询室,打开录音机,播放林浩制作的“听风音频合集”。他坐在桌前,听着一段段熟悉的声音??林雪的、林阳的、王秀芬的、周文远的,还有那个写诗女孩的朗读。

最后一段,是林浩的独白:

>“安老师总说,他是听风的人。可我觉得,他才是风。因为他让沉默有了声音,让孤独有了回应,让那些快要熄灭的光,重新亮了起来。”

录音结束,室内一片寂静。

陈拾安起身,走到窗前。远处烟花升空,照亮夜空。他轻声说:

“你们都听见了吗?风,还在吹。”

他转身,关灯,离开。

走廊尽头,心理咨询室的门缓缓合上,锁扣发出轻微的“咔嗒”声。

而在那扇门后,墙上贴着一张新纸条,是林阳临走前写的:

>“致所有不敢说话的人:

>你不必坚强,你只需开口。

>总有人,在等听你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