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贫道要考大学 > 第130章 那你们都很厉害

贫道要考大学 第130章 那你们都很厉害

簡繁轉換
作者:转角吻猪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22 16:19:03 来源:源1

等林梦秋终于从卫生间里回来的时候,陈拾安已经收拾好东西了。

两支球拍装回了袋子里、还能用的球也捋顺了毛装回了球筒中,将她的背包也单肩挎到了自己肩上,手里拿着她的保温杯水壶。

“应该没漏什么...

陈拾安在心理咨询室坐了一整夜。他没有开灯,只是任窗外的月光一寸寸爬过地板,像某种缓慢而温柔的潮汐。墙上的壁画在暗中若隐若现,那棵耳朵形状的大树仿佛真的在风里轻轻晃动,枝叶间传来细微的沙响,如同无数未曾说出口的话语正悄然苏醒。

他翻开了那本随身携带十年的日记本,纸页早已泛黄,边角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的名字、语录、情绪波动的时间节点,还有他自己抄录的《道德经》《庄子》段落。他在最后一页写下:“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而心理工作,是守护那团火不被风吹灭。”

天刚蒙蒙亮,校园还沉在寂静之中,只有早锻炼的学生三三两两跑过操场。他起身推开窗,春风扑面而来,带着槐花初绽的清香。远处教学楼尚未亮灯,但国旗已经升起,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刚来青林三中报到那天,也是这样的清晨,他拎着一只破旧皮箱站在校门口,心里忐忑不安??那时没人相信“心理老师”能做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确定。

可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有了“情绪表达课”,有了“听风信箱”,有了每周一次的“沉默对话日”??那一天,所有课堂前十分钟必须由学生自由发言,不说题,不谈分,只讲心情。校长曾在教师会上说:“我们教不出那么多清华北大,但我们至少要教会孩子怎么活着。”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研究生院导师沈教授发来的消息:

>“省厅拟将‘听风计划’纳入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需要你提交一份三年实施路径报告。时间紧,任务重,你能接吗?”

陈拾安望着窗外渐渐苏醒的校园,回了一句:“能。但我有个请求??请允许我把第一阶段试点放在县城中学,尤其是那些没有专职心理老师的农村学校。”

他知道,真正的变革不能只发生在有资源、有意识的地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才是最需要声音抵达的深渊。

接下来几天,他留在母校协助整理过往“听风计划”的案例资料。苏婉把一摞摞信件交给他:有学生写给未来的自己,有家长写给孩子的道歉信,还有一封封匿名投递的“崩溃日记”。其中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字迹稚嫩,用铅笔写的,显然怕被人认出。

>“老师,我每天都在装。

>装开心,装努力,装听懂了。

>其实我早就想死了。

>可我不敢说,因为我妈说‘我们家没条件让你抑郁’。

>我不知道什么叫抑郁,我只知道我的心像一块冻住的肉,砍都砍不动。

>今天我在厕所听见两个女生笑我说‘她看起来好阴沉啊’,我就想,是不是我真的坏了?

>如果我不是坏的,为什么没人问我疼不疼?”

信纸右下角画了个小小的太阳,歪歪扭扭的,像是勉强挤出来的笑容。

陈拾安把信折好,放进胸口口袋。他知道这张纸轻如鸿毛,却又重过千钧。它不该被锁进档案柜,而该成为政策制定者案头的第一份阅读材料。

临走前,他约李锐在校外老茶馆见面。那个曾经因热爱画画被父亲撕毁全部作品的男孩,如今已在市艺校就读。他带来一幅新画:画面中央是一个少年背影,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黑暗;但从他背后伸出无数双手??有的握着笔,有的托着书,有的仅仅轻轻搭在他肩上??每一只手都来自不同方向,却共同撑住了即将坠落的身体。

“这是我梦里的场景。”李锐低声说,“每次我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梦见这些手。”

陈拾安凝视良久,问:“你知道这些手是谁的吗?”

“后来才明白,”李锐笑了笑,“是你,是王璐,是陈思雨,是我们班每个人写给我的那张鼓励卡……甚至包括我爸。他去年偷偷去看了我的画展,站在一幅我画他的肖像前站了四十分钟,最后买了张明信片寄给我,上面只写了三个字:‘画得像。’”

两人相视而笑,眼底却都有些湿润。

回省城的路上,陈拾安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总说要拯救孩子,可谁来拯救那些不会爱的孩子的父母?**

这个问题最终化作了他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主题??《从“纠正孩子”到“疗愈家庭”》。

站在台上,他没有讲理论模型,也没有列统计数据,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那是他在“母亲对话计划”中录制的一段真实对话节选:

>母亲(哽咽):“我一直觉得只要我不松口,他就不会变坏。我以为严厉就是负责……可昨天他跟我说,‘妈,我已经学会恨你了,但我还是想你抱我一下。’那一刻,我整个人都碎了。”

>

>儿子(平静):“我不是不想听话,我是太累了。每次我说‘我难受’,你们就说‘别人比你还苦’。久而久之,我就学会了闭嘴。但现在我不想再骗你们了,也不想再骗自己。”

会议室一片寂静。有人低头抹泪,有人攥紧了笔杆。

他说:“我们的家庭教育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危机。父母不是不爱,而是不懂如何以不伤害的方式去爱。他们用控制代替陪伴,用成绩掩盖焦虑,用责骂回应哭泣。结果呢?孩子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压抑,学会了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戴上最厚的面具。”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沉却坚定:

“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面向学生,更要下沉到家庭。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会孩子表达情绪,更要教会父母如何接住情绪。否则,就像往干涸的井里倒水,还没到底就蒸发干净了。”

会后,一位县级教育局副局长找到他,语气诚恳:“我们县一百二十七所中小学,只有九个学校配有心理老师,而且全是兼职。你说的这些理念很好,可落地太难了。”

“那就从小做起。”陈拾安答,“先培训班主任,让他们学会倾听;再开设家长夜校,用真实案例讲故事;最后建立区域心理支持网络,让有限的专业力量辐射更多学校。我不求一步到位,只求步步向前。”

对方久久无言,最终伸出手:“下个月,你能来我们县做一场讲座吗?不限人数,不限形式,只要你愿意来说。”

“我去。”他点头,“而且我建议第一场,专为家长开设,题目就叫:《您的孩子不是您的作品》。”

回到学校后,他开始筹备毕业论文。题目早已确定??《道家思想与青少年心理韧性建构的本土化路径研究》。他想证明,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智慧,完全可以融入现代心理干预体系。

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对应的是正念训练;“挫其锐,解其纷”,恰似情绪调节技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更是对非言语沟通的高度概括。他在笔记中写道:“西方心理学教会我们诊断‘病’,而东方智慧提醒我们看见‘人’。”

某天深夜,他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颤抖着:

“陈老师……您不认识我,但我听过您的讲座录音。我……我现在坐在天台边缘,风很大……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陈拾安立刻合上电脑,起身走到安静角落:“你现在在哪?能告诉我周围有什么标志物吗?”

“在……在市三中后面的居民楼顶。下面路灯是坏的,我看不清路……”

“好,你现在听着,”他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我不会挂电话,也不会批评你。你能打这个电话,说明你还想活,这就够了。现在,请你慢慢站起来,往楼梯口走。不用快,一步一步来。我会一直陪你。”

女孩抽泣着照做。二十分钟后,社区民警反馈信息:一名穿校服的女孩已被安全带回家中,家属正在赶往现场。

陈拾安靠在墙上,缓缓滑坐在地,额头渗出冷汗。他知道,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他更清楚,每一次这样的电话,都是系统缺失下的个体救援。他不能永远靠一部手机救人于悬崖边缘。

于是第二天,他向省教育厅递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青少年心理危机即时响应平台”的可行性报告》。核心建议包括:设立全省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整合公安、医疗、教育三方联动机制,开发基于AI语音识别的高危来电自动预警系统,并培训一批具备基础干预能力的“校园倾听员”。

他在提案附言中写道:

>“我们无法阻止所有人走向天台,但我们可以确保,当他们拨出最后一个电话时,接起的不只是机器,而是一句温暖的‘我在’。”

这份提案引起了高层重视,三个月后被列入省级民生重点工程试点名录。

与此同时,“听风计划”逐步扩展至十二个县市,累计收集学生匿名倾诉信件逾八万封。陈拾安带领团队对这些文本进行语义分析,提炼出“学业羞耻”“亲情疏离”“自我否定”三大核心创伤模式,并据此设计出一套“心理免疫课程包”,包含十节团体辅导课、五套家庭沟通工具卡和一系列校园戏剧剧本。

其中最受欢迎的一出短剧名为《我不是懒,我只是累》。剧情讲述一名高中生长期遭受“摆烂”标签,直到某天在心理咨询室哭诉:“我不是不想努力,是我试了太多次都失败,现在连呼吸都觉得对不起爸妈。”全场观众无不动容。

该剧在全国多所中学巡演期间,引发广泛讨论。有媒体评论:“这是第一次,我们不再追问‘你怎么不上进’,而是开始反思‘我们是否给了孩子喘息的空间’。”

转眼已是夏末。研究生生涯接近尾声,同学们纷纷忙着发表论文、联系就业单位。有人劝他也该考虑留校任教或进入高校行政系统,毕竟以他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力,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但他只是笑笑:“我要回去。”

“值得吗?”有人不解,“你在大学待几年,完全可以换个赛道,拿更高的职称,赚更多的钱。”

“值得。”他说,“因为我记得那个在雪夜里抱着膝盖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自己很脏’的女孩;我记得那个因为数学考砸躲在器材室割腕的男生;我记得每一个把纸条塞进门缝的手,都在发抖。”

他望向窗外飘落的第一片梧桐叶,轻声道:“有些人走进教室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我走进教室,只是为了不让世界把某些人彻底吞没。”

毕业答辩当天,礼堂座无虚席。不仅是本校师生,还有来自各地教育部门、公益组织的代表。他的PPT极为简洁,首页只有一句话:

>“心理教育的本质,是从‘你要坚强’转变为‘你可以脆弱’。”

整个汇报过程中,他没有使用任何艰涩术语,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故事串联起理论框架。当他展示那幅由学生集体绘制的“耳朵树”壁画照片时,台下已有不少人悄悄拭泪。

评委提问环节,沈教授作为主席最后一个发言。

“陈拾安,”她看着他,目光深邃,“你的研究扎根实践,充满人文关怀。但我必须问你:如果你的研究成果最终未能改变体制,如果大多数学校依然无视心理教育,如果孩子们依旧在沉默中崩溃……你还会坚持吗?”

全场寂静。

他站起身,挺直脊背,声音不大,却穿透整个空间:

“会。

就像老道士当年在破庙里对我说的那样??

人心如井,千年不枯,唯惧无人投石问一声寒暖。

我愿做那个不断投石的人。

哪怕回音微弱,哪怕岁月漫长。

只要还有一个人听见,就不算徒劳。”

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一个月后,他正式重返青林县第三中学,职务仍是心理辅导教师。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办公室门牌上多了一行小字:“省级心理示范工作室?听风阁”。

开学第一天,上千名学生齐聚操场参加“心灵启航仪式”。他站在升旗台前,面对全校师生,举起一本泛黄的《庄子》。

“同学们,”他说,“这个世界会要求你们优秀、强大、永不言弃。但我想告诉你们另一句话??

**脆弱不是缺陷,沉默不是懦弱,求助不是失败。**

你们不必完美才能被爱,也不必成功才有资格活着。

如果哪一天你觉得撑不住了,请记住:

在这栋楼的三楼东侧,有一扇门永远为你敞开。

门后没有人评判你,只有人愿意听你说完一句话??

哪怕那句话是:‘我好痛。’”

话音落下,阳光正好穿过云层,洒满整个校园。学生们自发鼓掌,许多人眼中含泪。

而在心理咨询室门口,一块新的木牌悄然挂起,与原有的“此处安放沉默的灵魂”并列:

>“这里不说教,只倾听。

>这里不治病,只陪行。

>若你愿开口,我必在。”

傍晚,陈拾安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整理新学期的咨询预约表。桌角放着一杯热茶,袅袅白烟升腾,在夕阳余晖中幻化成各种形状??有时像只飞鸟,有时像朵云,有时又像某个孩子终于展露的笑容。

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陈思雨发来的照片:她穿着戏服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打在脸上,嘴角扬起久违的弧度。配文只有短短一句:

>“老师,我今天说了真话,没人笑话我。”

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然后轻轻打出回复:

>“因为你本来就不该被笑话。

>你只是,终于回到了光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