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六百九十二章 到底是状元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六百九十二章 到底是状元

簡繁轉換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9 00:12:1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清史稿评价其为:“古今笔墨之龃龉不相入者,罗而置之笔端,融冶以出。画有南、北宗,至而合。”

《长江万里图》是古今画家都喜欢创作的题材,江山万里最早在唐代便已出现。据载,李思训曾穷三月时间绘嘉陵江三百里的景象于壁上,后来唐玄宗命吴道子在大殿绘同一题材,一日即成,两者相较,各有千秋。

北宋王希孟则以青绿山水的形式创作了《千里江山图》卷,其后南宋赵芾,夏圭,都创作了《长江万里图》。

再往后就是明代的的吴伟,清代的王辈,各自也创作了各自的《长江万里图》,到了近代,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其实所有绘制《长江万里图》的人,都没有见识过长江的全貌,尤其在古代,一个人更是很难从江头走到江口,不过这并不妨害他们创作出自己心目当中的万里长江沿岸的景色,通过精湛的画工表现出胸中磅礴淋漓的绝美山

水。

移步书房,翁以钧从书房书柜顶部取下一个很大的几乎可以称为柜子的木匣,将之放到桌上,戴上手套后从木匣里取出了一幅很大的卷轴,缓缓展开,清代名家巨作,就这样一点点展现在周至的眼前。

这是极大的面子,因为为了保护这幅画作,一般很少有人能够得到翁家人同意展示它的机会。

画从重山密岭流泉百道的大河源头起,至长江下游入海处止,沿途群山堆簇萦绕,山间栈道连云,峻岩踞;江上帆樯如林,网张舟驰;两岸城郭相望,村舍比连。峰峦树色,各极其态;舟车商旅,屈指难数。

全图构图繁密,皴染周至,气象宏深,长五丈有余,想要在书房里直接将之展开根本就不可能。

好在得益于中国画的透视技法,周至戴上手套,配合翁以钧一边开卷一边欣赏,并不影响。

这幅画在历史上有王自己的记载,据他自己说,该画“凡七月而成”,可见其用心之专用力之勤。

当然与前代很多写《长江万里》的画家一样,石谷并未寻流溯源地考察过长江,所以此画不过是解题发挥,寄托对壮丽山河的赞美而已,所以不能用地质、地理长江去套,而是应该欣赏其写意的方式,观其气势,赏其丘壑,

玩其笔墨,才是赏画的正确之道。

这幅画是非常幸运的,落到了懂得爱惜它的人手上,保存得非常细致完好,除了一些正常的边角磨损,在周至看来,其完美程度是他见过最好的,不由得啧啧连声:“这是原封原裱,在清中期,估计是乾隆时期做过一次重

修,之后在清末或者民国......不对,应该还是在清末光绪年间,又修过一次,然后便保存至今,如此完美,相当不容易。

“这是先祖文恭公非常得意的一件收获,在日记所载颇详:从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厂肆见到,因为索价千金未得;后贾人送来,越看越美,于是回到博古斋去讲价,出三百,不卖。一共四天,留在他手中欣赏,可是在取

走的时候,店里说非四百不可。”翁万戈没有说周至推断正确与否,继续说道:“文恭公便回去筹钱,在四月二十三日的日记里写道:‘重见长江图......目前一乐也!终于是换到手了。”

说完一指木匣盖子:“你看!”

周至看向木匣,木匣已经颜色暗沉了,但仔细看上面居然还有一首诗:“长江之图疑有神,翁子得之忘其贫。典屋买画今几人,约不出门客莫嗔。”

从诗歌的意思来看,翁同?当时是准备把房子卖掉换王翠的名作了!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见岷江发源处。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江水东流万里长,人今漂泊尚他乡。

烟波草色时牵恨,风雨猿声欲断肠。”

画作看到了尽头,周至信口吟起明代诗人杨基的诗歌,这是杨基当年欣赏《长江万里图》后所作,周至觉得用在这个时候,再贴切不过。

吟完后终于看到了落款,先是王翠的题款,说明此图作于“康熙岁次乙卯九月上浣”。

“岁次乙卯?”周至说道:“也无怪落笔如春风拂面,这是和杨晋等人合作完《南巡图》,得到褒奖之后不久的作品啊。

“可不是咋的,”翁万戈笑道:“你接着往后看就知道了。”

周至接着舒展画卷,果然,在王翠的落款里发现了他得到皇帝的褒奖,心欢意满,神气俱足后的作品,除了点明“戊寅秋日,长安南迁,蓬窗多暇”的悠闲心态外,还有“凡七月而成,颇觉指腕间风规犹在”的自夸。

再往后看,便是翁同?在卷尾的跋文了,先说“余藏此画三十年,未敢亵以一字”,隐晦地批评了清代那位盖章狂魔。然后说自己是多么地珍爱重视这幅画作,只给懂画的人看,不给暴发户看“遇通人逸士辄引同看,黄金横带

者虽固请未以示也。”

其后又写了保藏这幅画的不容易,“今年四月,蒙恩放还,做装之顷,有贵游欲以重金相易。余曰他物皆可,唯此画与麓台巨幅此生未忍弃也。”

最后写了这幅画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替代不了的,“比归里门,人事纷纭,资用空乏,暑郁?雷几不可耐。每北窗明处时一展卷,清风拂人,尘虑都净,世间神明固应尔耶。抑劳逸顿殊,身边两不相收,

理然也。赵子固云:性命可轻,至宝是保,余尝自知为愚,若余者其愚耶?否耶?既自笑因书于后。”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对翁同?的评价并不高,但认真考究其一生,不过书生意气,清流做派而已。

后人有些评价倒是说得明白,说他是以“文学侍从之才而误居宰相之位”,不过也承认他是“孝悌君子,本性温厚懦弱,只宜于做育人才的太平宰相,不宜于做外官,亦不宜于处乱世。”

所谓“有原则而不能坚持,既从权又不彻底,一己清名之一念,盘亘胸中而不能去,往往动辄得咎,两面不讨奸,既误己,又误国,为翁一生大病。”

历史人物已有公论,不过周至现在看到他的文章书法,也不得不在心里暗赞一声:“到底是拿下状元的牛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