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 第683章 拥抱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第683章 拥抱

簡繁轉換
作者:七月封阳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09-29 03:47:23 来源:源1

李清容没理会他,瞥了他一眼就走了。

“等等我。”江年一瘸一拐跟上,忽的又反应过来了,自己又没真瘸。

腿脚落地的瞬间,又连接上智商的高地了。

“哎,清清。”

“嗯。”

“其...

暴雨过后,山色如洗,鹿鸣镇像是被天地重新擦拭过一遍。空气里浮动着湿润的泥土香与草木苏醒的气息,屋檐滴水声清脆,像时间在低语。小宇站在桥头,手中握着一封刚收到的信??来自省自然资源厅政策法规处的正式复函:《关于鹿鸣村传统文化再生试点项目补充材料的批复意见》。

他逐字读完,指尖微微发颤。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确认了一件事:他们走的这条路,终于被制度真正“看见”了。

“通过。”他轻声说,仿佛怕惊扰了晨光中的宁静。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林婉清。她披着一件浅灰风衣,发梢还沾着露水,远远便笑了:“怎么样?”

“过了。”小宇把信递给她,“不仅纳入省级非遗活化示范工程培育名单,还建议我们申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

林婉清接过信纸,眼睛渐渐亮起。她没说话,只是用力抱了抱他,像许多年前在学校走廊里那样,毫无顾忌地用肩膀撞了撞他的手臂:“我就知道你能行。”

小宇笑了笑,低头看着脚下的青石板。这座桥,从最初破败不堪、无人问津,到如今成为政策文件中被反复提及的“文化锚点”,走过的是三年风雨、百般质疑、千次跌倒又爬起的日子。而今天,它终于不再是“违规建筑”的代名词,而是乡村振兴叙事里一个真实可触的样本。

“下一步呢?”林婉清问。

“申报材料已经启动。”小宇望着远处梯田上刚刚翻新的土垄,“但这次不能只靠情怀和志愿者。我们需要专业团队,需要法律顾问,需要财务审计体系。‘心桥’不能再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名字,它得变成一架能持续运转的机器。”

林婉清点头:“赵宇已经在联系几位做过乡村社会企业的朋友,下周来实地考察。如果顺利,我们可以引入外部公益基金托管机制,确保资金透明、项目独立。”

两人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闹。几个孩子骑着自行车飞驰而来,领头的是老木匠的孙子阿禾,手里高举着一张红纸:“小宇哥!镇政府通知,咱们入选‘全国最美乡愁地标’初评啦!还要拍纪录片!”

小宇一愣:“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晚上定的!”阿禾喘着气,“说是文旅部和央视联合推的项目,全国选三十个有文化温度的村庄,咱鹿鸣排在第七位候选名单!导演组后天就到!”

林婉清忍不住笑出声:“这下可热闹了。”

小宇却沉默片刻,眉头微蹙。他知道,名气是一把双刃剑。过去半年,他们靠着低调做事躲过了不少舆论风波;可一旦进入公众视野,赞美会来,质疑也会随之汹涌而至。

“得准备好。”他说,“不是表演,是真实。”

当天下午,全村召开紧急会议。小宇没有回避任何问题??包括最初的无证建设、陶窑是否影响地下水、红米定价是否存在炒作嫌疑……他让会计公开账目,邀请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并主动提出:未来所有对外宣传内容必须经集体讨论通过。

“我们不怕被看,”他在会上说,“但我们必须保证,别人看到的,是我们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包装出来的童话。”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

三天后,摄制组抵达。出乎所有人意料,带队的导演竟是当年那位记者的同事??一个叫陈默的中年男人,曾在微博实名批评“鹿鸣模式是浪漫主义陷阱”。可当他走进村子,看到清晨五点就有老人自发清扫步道,看到孩子们围坐在碾坊前听退伍军人讲抗战故事,看到那幅挂在礼堂中央的“桥之梦”素描时,他整整站了二十分钟,一句话没说。

拍摄进行得很慢。他们不拍摆拍镜头,也不追求煽情效果。摄像机常常静静地架在溪边,记录一场春雨如何缓缓打湿石磨,一只白鹭如何掠过稻田。有一次,妹妹陶艺师正在绘制新一批储米缸的釉纹,镜头无意间捕捉到她在泥坯上写下的一行小字:“愿粮有魂,人有根。”

陈默看了回放后,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以为我在拍一座村庄的复兴,后来才明白,我是在见证一群人的觉醒。”

与此同时,申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小宇请来了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对整个“乡村工坊综合体”做合规性调整。原计划扩建的教学区因涉及生态红线,不得不向南迁移十米;陶窑排烟系统升级为三级过滤装置;连那口“听水缸”,也补做了地下水源监测井,每月提交水质报告。

每一份修改图纸背后,都是无数次争论与妥协。有人抱怨:“以前多自在,现在条条框框这么多。”小宇却坚持:“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在规则之内,依然保持初心。”

就在申报截止前一周,意外再临。

那天夜里,小宇接到杭州女孩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小宇……我妈妈病危,医生说最多还有两周。”

电话那头,她抽泣着说:“我一直不敢回去,怕一走,这边的设计没人接得上。可是……她是生我养我的人啊……”

小宇沉默良久,最终说:“回去吧。家比项目重要。”

“可你们马上就要提交环评报告了,通风模型还没做完……”

“我来做。”小宇打断她,“你教过我基础参数,剩下的我能啃下来。你安心陪母亲,别的别想。”

第二天清晨,杭州女孩走了。她走之前,把所有资料整理成册,留在桥头小屋的书桌上。小宇翻开第一页,看见一行铅笔写的字:“谢谢你让我相信,有些事值得留下来。”

接下来七天,小宇几乎住在了电脑前。他一边请教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老师,一边对照软件自学建模。困极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醒来继续算风速、调角度、测压强。老木匠看他眼窝深陷,默默送来一碗热汤面,放在桌角,不说一句话。

第八天凌晨三点,模型终于完成。导出PDF那一刻,打印机嗡嗡作响,仿佛某种仪式的钟声。

小宇走出屋子,天边已有微光。他抬头望向星空,忽然想起高考那年,自己也曾这样通宵复习,只为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现在,他不再为分数而战,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为何而熬。

申报材料如期递交。半个月后,好消息接连传来:项目通过环评;“听水工坊”被列入省级传统技艺传承基地;央视纪录片《归桥》完成初剪,在内部试映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对话中。

那天,省里派来的督查专员再次到访,例行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临走前,他站在水碾坊门口,看着转动的石磨,忽然问小宇:“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模式能不能复制?别的村,没你们这些人脉资源,没媒体关注,怎么办?”

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投入湖心。

当晚,小宇召集核心团队开会。灯光昏黄,众人围坐一圈。

“他说得对。”小宇说,“我们不能只做孤例。我们要做的,不该是一个奇迹,而是一套方法论。”

于是,“心桥学院”应运而生。

他们将三年来的经验拆解成十二个模块:从志愿者管理、社区动员、非遗技艺对接,到政策申报技巧、媒体沟通策略、财务透明机制……每一项都配有操作手册、案例视频和答疑清单。第一批课程面向全国十个试点村开放报名,由鹿鸣村民亲自授课。

开班第一天,教室坐满了来自甘肃、贵州、黑龙江的村干部和返乡青年。当退伍军人站在台上讲述“如何用军事化管理组织抢险队”时,台下有人偷偷抹泪;当妹妹陶艺师用手语配合翻译讲解“泥土的记忆”时,全场寂静无声。

三个月后,第一期学员结业。江西一个贫困村用“听水缸”理念改造废弃窖池,成功恢复古法酿酒;四川某羌寨借鉴陶窑建设经验,重建濒危碉楼夯土工艺;甚至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也开始尝试用类似方式修复祭祀敖包。

小宇收到各地寄来的照片和视频,一一贴在《桥志》的附页上。他在旁边写道:

>“原来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不是因为我们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我们愿意把手伸出去,拉别人一把。”

这一年冬天特别冷,但人心格外暖。

腊月二十三,小年。村里举办首届“守夜节”,纪念三年来每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村民们聚在礼堂,点燃蜡烛,轮流讲述自己的改变。

老木匠说:“我这辈子修过上百座桥,只有这座,是我用眼泪和笑声一起砌的。”

退伍军人说:“我以为退伍就等于退役,直到在这里找回了使命。”

杭州女孩的母亲最终没能挺过春节,但她寄来一封信:“我妈走前最后一句话是,让她回去做想做的事。谢谢你们给了她勇气。”

小宇听着听着,眼眶发热。他起身走到礼堂中央,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从未公开的画面??那是洪水那夜,监控摄像头拍下的片段:人们在暴雨中搬运沙袋,孩子抱着热水壶给守堤的大人送去,老人跪在桥头抚摸铜铃……画面模糊,声音断续,却无比真实。

“这就是我们的答案。”他说,“当我们选择彼此守护,荒芜的土地也能长出光。”

春天来临时,鹿鸣镇迎来了第一位外国访客??一位研究东亚乡村复兴的人类学教授,来自东京大学。他住了整整一个月,走遍每一条田埂、每一户人家,最后在告别信中写道:

>“在日本,我们称这样的地方为‘ふるさと’(故乡)。但在鹿鸣,我看到了‘ふるさと’的重生可能。这里不是拒绝现代化,而是重新定义它: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支配人;发展尊重记忆,而非抹去历史。”

信末,他附上一句手写汉字:“此地有魂。”

同年六月,小宇参加了人生第二次高考??这次是作为监考老师。

考场设在新建的“自然课”教室,窗外就是梯田与溪流。他穿着整洁的白衬衫,站在讲台前宣读纪律。一名女生抬头看他,忽然笑了:“你是那个修桥的哥哥吗?”

小宇一怔,点点头。

女孩轻声说:“我妈说,是你让我们村的米卖出了好价钱。她今年终于不用外出打工了。”

那一刻,小宇觉得,比任何奖状都更值得骄傲。

七月放榜日,鹿鸣村两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上线。其中一人填报了农业工程专业,志愿栏写着:“希望将来能设计出会呼吸的村庄。”

小宇帮她寄出录取资料那天,收到了陈默的消息:《归桥》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他没有庆祝,而是独自来到爷爷墓前,摆上一碗新磨的红米粉蒸肉。

“爸,”他低声说,“您当年说‘田不可断,根不可失’,我现在懂了。断的是路,不断的是心;失的是地,不失的是信。”

风吹过山岗,带来远处碾坊的声响,悠悠回荡,如同大地的心跳。

当晚,全村围坐在晒谷场上观看首播。当镜头扫过那座石桥、那口陶窑、那些笑脸时,许多人默默流泪。片尾字幕升起时,画外音响起小女孩的声音:

“爷爷,你说的桥,我找到了。”

屏幕渐黑,浮现一行字:

**“献给所有仍在建造桥梁的人。”**

小宇坐在人群中间,握紧了手中的《桥志》。他知道,这不会是终点。

因为桥,永远在路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