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09:北影厂子弟帮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09:北影厂子弟帮

簡繁轉換
作者:非正常大脑袋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29 04:27:48 来源:源1

09:北影厂子弟帮(第1/2页)

剪辑工作大功告成,王盛心里踏实了大半。

但他深知,一支广告的成功,画面和声音缺一不可。

接下来的两天,他如法炮制,揣着“金桥”烟和同样真诚的笑脸,辗转于北影厂的各个技术车间。

第二站是录音车间。

广告片需要一段能烘托浪漫氛围的背景音乐,以及最后那句“盛影传媒,为您铭刻独一无二的爱情电影”的浑厚男声旁白。

王盛的目标很明确,借用厂里的专业设备录制,再请位老师傅帮忙调音混音。

接待他的是录音车间的副主任,一位对声音质感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老工程师。王盛没直接提要求,先是恭敬地递上烟,然后拿出剪接好的BetacamSP母带,只放了无声的画面。晨曦中的头纱吻,唯美的构图和光影,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情感张力。

老工程师推了推眼镜,看着监视器,没说话,但眼神里流露出专业性的欣赏。

王盛趁机说明来意,强调这是韩厂长点头的“市场化试点”,并委婉表示需要一点“声音上的魔法”来让画面更完美。

或许是画面确实打动了老工程师,或许是韩三坪的名头起了作用,又或许是王盛那副对技术充满敬畏的诚恳态度,老工程师最终点了头。

他亲自带着王盛进了混音棚,挑选了一段库存的、版权清晰的浪漫钢琴曲小样,又找来一位嗓音条件出色的播音员同事,录制广告的旁白。

在老工程师的巧手下,音乐的音量、旁白的入点、甚至亲吻时细微的环境音都被精心调整,最终混录出的效果,让简单的15秒广告瞬间拥有了电影预告片般的质感。

王盛付出的代价是两条“金桥”烟和混音棚的象征性使用费。

接着是字幕和简单的片头特效。

王盛又找到了美工车间和特效车间。

1996年虽没有酷炫的CG,但用专业的字幕机做出电影感十足的金属质感logo字幕,或者简单的淡入淡出、叠化效果,对北影厂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小菜一碟。

同样是以“金桥”开路,加上“韩厂长试点项目”的虎皮,王盛顺利拿到了他想要的“高级感”包装。

至此,广告片和几套不同风格的模板样片全部制作完成。

捧着最终的播出带,王盛感觉这薄薄的磁带盒重若千钧,这里面凝聚的不仅是他们的心血,更是这几天打通北影厂内部关节的一次成功实践。

……

就在广告片完成的当天下午,陈玉从工商局取回了还散发着油墨香的“盛影传媒有限公司”营业执照。

红彤彤的印章,白纸黑字的有限责任公司身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珍贵。

虽然注册资金有一半是设备租赁权,虽然办公室简陋,但这一切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草台班子,而是一个有正式身份的市场主体。

王盛当即决定,搞一个简单的开业仪式,既是讨个好彩头,也是宣告他们的正式亮相。

他让陈良赶紧去订做了一个简易的牌匾,又买了些瓜子和水果糖。

王盛更是亲自又去堵了韩三坪一趟,把开业剪彩仪式的事说了下,希望能邀请到厂长出面剪彩。

第二天一早,在王盛那间二十多平米的办公室门口,小小的开业剪彩仪式低调举行。

令王盛有些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是,韩三坪竟然真的抽空来了。

他穿着那件熟悉的灰色夹克,在一众穿着工装或旧衣服的北影厂职工子弟中显得格外醒目。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鲜花簇拥。

韩三坪到了之后,只是简单看了看营业执照,和王盛、陈良等几个核心成员握了握手,说了几句“好好干”、“闯出个样子来”、“注意影响”之类的鼓励兼告诫的话。

然后,他在众人的簇拥下,拿起剪刀,剪断了那根红色的绸带。

对面,请来的摄影师傅,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了这一刻:韩三坪面带看不出深浅的微笑站在中间,王盛和陈良一左一右略显紧张和激动,身后是猴子、大刘、小兵、陈玉等一群眼神里充满希望和茫然的年轻面孔,背景是那间挂着崭新却略显单薄牌匾的旧库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9:北影厂子弟帮(第2/2页)

韩三坪没有多待,剪彩完毕,象征性地吃了一颗陈玉递上的水果糖,便在一众管理岗职工或好奇、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中离开了。

但他的出席本身,就已经传递出了足够强烈的信号。

……

韩三坪的到来和盛影传媒的正式挂牌,像一块石头投入北影厂这潭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盛影传媒”和“王盛”这个名字,迅速在北影厂生活区、乃至在京城文艺圈里扩散开来。

很快,一个久违却又敏感的词被重新提起——“北影厂子弟帮”。

这个词带着光环,也带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上一代,也就是第一代“北影厂子弟帮”的代表人物,是陈恺歌、田庄庄、李少虹他们。

他们的父辈,是北影厂的创建元老、著名导演、表演艺术家,他们自身大多经历过特殊年代,“北影厂子弟帮”这个概念,就出自那个时期,这些人后来纷纷考入电影学院,在八十年代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时代机遇脱颖而出,成为了蜚声国际的“第五代”导演中坚。

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院派”和“世家子弟”。

如今,王盛这群人的出现,让一些人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新一代”的北影厂子弟帮。

他们同样生长于北影厂,父辈多在厂里工作,如今也开始涉足影视行当。

但这个称号立刻引发了争议。

在某些家庭背景更“高级”的子弟圈子里,不屑和质疑的声音很快响起:

“王盛?他爸就是个在电影厂开车的司机!他妈是化妆的……这也能叫‘子弟帮’?别他妈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就是,不过是一群技术工人的孩子,仗着住在厂里,凑在一起瞎胡闹,拍点婚庆录像,简直丢北影厂的脸!”

“韩厂长也是,怎么支持起这种来了?这跟我们恺歌哥、少虹姐他们那会儿能比吗?血统都不纯正!”

“听说为了剪片子、录音,到处撒烟,跟打发要饭的似的,一点体面都没有,真是上不了台面。”

“……”

这些议论通过各种渠道,隐隐约约地传到王盛他们耳朵里。

陈良气得当场就要炸毛,被王盛一把按住。

“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干我们的。”

王盛的语气出奇冷静:“‘子弟帮’这名头,现在咱们扛不起,也没必要扛。咱们是‘盛影传媒’,是靠手艺和市场吃饭的。父辈是技术工人不丢人,咱们的手艺就是最好的‘血统’。等咱们干出名堂,用真刀真枪的成绩说话,比什么名头都强。”

他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明白,这“名号之争”背后,是资源、话语权和未来道路的划分。

他们这群“技术工人后代”的崛起,无疑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和固有的阶层观念。

……

外面的风言风语,暂时影响不到王盛他们的既定步伐。

广告播出带早已通过北影录音录像公司广告部刘主任的关系,送到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广告部的审片员手中。

正如王盛所预料的,1996年的广告审核环境远不如后世严苛。

市场上各种保健品、药品广告语出惊人,画面尺度接近‘人造人’的不说比比皆是,但在一些地方台,无法无天。

相比之下,他们这支广告片虽然有一个亲吻镜头,但在唯美的光影和头纱的朦胧衬托下,显得含蓄而浪漫,充满了“艺术感”而非“色情感”。

审片员大概扫了一遍,没发现什么违规内容,流程单上签个字,就算通过了。

排期很快就定了下来,就在4月16日,星期二晚上,《午夜影院》的贴片广告时段。

广告片亮相荧幕的前一天。

王盛给李晓冉的传呼机发了条信息,由于技术限制,单条信息只能发二十个字:李小姐广告在明晚文艺频道午夜影院栏目播出

他也不知道李晓冉会不会看,只是出于合作关系,应该要通知一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