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08:都是哥们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08:都是哥们

簡繁轉換
作者:非正常大脑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9-29 04:27:48 来源:源1

08:都是哥们(第1/2页)

午后的阳光略微西斜,但光线依然充足。

王盛带着众人吃过午饭,三辆金杯再次发动起来。

人员和设备租借了一天,必须不能浪费,正好用来拍模板。

所谓拍模板,就是为王盛计划中的三个档次的婚庆服务预先拍摄一些高质量的场景素材。

这些素材将来可以作为样片供客户选择风格,能极大提升后期制作效率和“电影感”。

……

教堂外围、公园的古建亭台、以及一段看起来颇为“洋气”的林荫道路。

得益于BetacamSP的高画质和猴子越来越熟练的布光技巧,再加上王盛借鉴自后世的构图和运镜想法,拍摄效率颇高。

王盛亲自掌镜,陈良操作另一台机器,许灵则忙着给王盛以及临时拉来凑数的陈良、大刘等人换装、简单造型,和李晓冉扮演不同情境下的“新郎新娘”。

虽然只是背影、侧影或者远景,但专业的设备和电影厂的底子,拍出来的画面质感与普通婚庆录像截然不同。

夕阳给古老的京城披上了一层暖金色的纱衣。

王盛指挥着队伍抢拍最后一组逆光镜头,看着镜头里被金色光晕勾勒出轮廓的、携手漫步的“新人”剪影,他满意地喊了“Cut!”。

“收工!”

王盛的声音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兴奋。

队伍拖着疲惫的身躯,将沉重的器材装车。

王盛特意让车先绕道把李晓冉送回了东方歌舞团宿舍楼下。

“今天辛苦了,李小姐。成片出来后,我们会联系你。”王盛下车对她说道。

李晓冉脸上也带着倦容,但眼神明亮:“应该的,王导。今天我也学到了很多,很期待成片。”

她顿了顿,微微颔首,转身上了楼。

当三辆金杯车驶回北影厂时,正值厂里下班时分。

行政楼、各车间涌出的人流,看着这几辆风尘仆仆的面包车和从车上跳下来、虽然疲惫却难掩兴奋劲儿的王盛、陈良等人,以及车上那些显眼的专业器材,眼神各异。

“哟,这不是运输车间老王家的吗?脑袋好了?又折腾啥呢这是?”一个穿着蓝色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对同伴嘀咕道。

“听说搞了个什么婚庆公司,拍结婚录像的。真是瞎胡闹,咱们北影厂的人,干这个?掉价!”旁边的人附和着,语气里带着不屑。

“谁说不是呢!可人家韩厂长就支持啊,又是借设备又是给钱的。哼,也不知道走了什么运,拍了韩厂长什么马屁……”

几个明显是坐办公室、与管理层关系更近的职工低声议论着,看向王盛他们的目光带着审视、嫉妒甚至是一丝敌意。

韩三坪这几年做的改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王盛这个被韩三坪点头支持的“试点”,自然成了某些人私下发泄不满的对象。

然而,当他们路过技术部门,比如摄影车间、美术车间、置景车间门口时,遇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小盛,良子,收工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摄影师笑着打招呼,他是猴子的舅舅,厂里的老资格,管着器材室:“听说你们今天出外景了?怎么样,Betacam还顺手吧?”

“李叔,还行,挺顺手的!”王盛笑着回应。

“好好干!年轻人有点闯劲是好事情!”另一位灯光师傅拍了拍猴子的肩膀:“比在厂里闲着强!”

“盛哥,哪天需要搬东西搭把手,吱声啊!”一个和王盛年纪相仿的小伙子喊道,他是置景车间陈师傅的儿子,正经工作还没着落呢。

技术岗职工和他们的子女,对王盛等人的态度明显亲和甚至支持。

他们大多靠手艺吃饭,心思相对单纯,厂子效益不好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家里有待业子女的,更是眼巴巴地看着王盛,希望他这个头能带成功,万一将来需要人手,也能帮衬自家孩子。

北影厂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大规模恢复生产并补充人员,如今厂里四十多岁的中坚力量,其子女年龄恰与王盛相仿,这种期盼尤为普遍和真切。

王盛一一应和着,心里明白,自己这摊事,在厂里无形中已经成了某种风向标。

众人齐心协力,小心翼翼地将贵重的器材归还入库,道具、服装,也都一并归还到了相应的车间。

……

随后,众人回到盛影传媒的办公室,王盛让陈玉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现金。

“张导,李师傅,今天辛苦二位了。”王盛将两个信封分别递给请来帮忙的导演助理和那位专业摄影师:“一点辛苦费,别嫌少。”

两人接过厚度尚可的信封,脸上露出笑容:“小王导客气了,以后有活儿随时招呼。”

他们虽是厂里人,但赚外快的机会谁也不嫌多。

接着又给许灵和那三名来帮忙搬东西、打杂的子弟小工日结了工资。

许灵拿着钱,笑靥如花道:“盛子,以后有这种好活儿,可别忘了姐姐我!”

那三个小工本以为是来打白工,等拿到日结酬劳后,瞬间喜出望外,连连道谢,表示随时听候差遣。

至于王盛、陈良、猴子、大刘、小兵这几个公司的“正式员工”,他们每月都有一千块的保底工资。

而像今天这样出外景的大活儿,则会额外记录“工分”,根据岗位不同,折算成奖金,月底结算,实行多劳多得。

这是王盛定的规矩,既能控制成本,也能激励大家。

打发走外人,王盛几人才真正松懈下来,累得几乎瘫倒。

摄录一体的摄像机是真不轻,足足七公斤,拎着走一圈都嫌累。

……

回到家,母亲张秀兰已经做好了晚饭。

简单的炒青菜、土豆丝,还有一小碟腊肉。

“听说你们今天跑了一天?怎么样啊?”张秀兰一边给儿子盛饭,一边打量着王盛脸上的倦色。

“还行,该拍的都拍完了。”王盛扒拉着饭菜,含糊地答道。

“哎,你说你,好好的厂里工作不去争取,非要去受这个罪。要是累坏了身子可咋整……”王母又开始絮叨,语气里充满了矛盾,既怕儿子没出息,又真心疼儿子辛苦,“那五万块钱,可得仔细着花……”

王保国闷头喝了一口粥,插了一句:“孩子干正事,你唠叨啥。吃饭。”

王盛听着母亲的絮叨,也没多说话,只是默默吃饭。

……

一夜无话。

次日一早,王盛就带着昨天拍摄的所有BetacamSP录像带,来到了北影厂的剪接车间。

1996年,录像带剪辑远非后来的数字非编那么方便。

BetacamSP是分量模拟信号,剪辑需要专业的对编机。

通常由一台放机用来播放素材带、一台录机来录制母带和一台编辑控制器组成。

剪辑过程是线性的、物理的。

剪辑师需要先在放机上找到要用的镜头的入点和出点,在录机上找到母带上要插入位置的入点,然后通过编辑控制器控制两台机器同步预卷、播放,在准确的时刻,录机开始录制,将放机上的信号复制到母带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08:都是哥们(第2/2页)

这个过程无法随意调整顺序,一旦录制完成,除非从头再来,否则很难修改中间部分。

……

王盛走进剪接车间,这里充斥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混合着老式机器散热、胶片尘埃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防潮剂的气味。

车间里很安静,只有机器低沉的嗡鸣和偶尔响起的磁带快速进退的“嘶嘶”声。

几位老师傅正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对着编辑控制器的屏幕,手上熟练地操纵着搜索盘。

王盛知道,直接找当班的老师傅可能效率不高,而且他需要的剪辑量不小,还可能反复修改。

他目光扫视,最终落在了车间尽头的那间主任办公室。

敲了敲门,得到允许后,王盛推门进去。

剪接车间的孙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正戴着眼镜看报纸。

“孙主任,您好,我是运输车间王保国的儿子,有事打扰您一下。”王盛脸上堆起礼貌的笑容,同时将手里那条用报纸仔细包好的“金桥”烟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

这烟不算顶贵,一盒12元,但也是拿得出手的“办事烟”,关键是量足,送一条。

孙主任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皮,瞥了一眼报纸包,又看了看王盛:“原来是你小子啊……”

“是我是我,孙主任您好记性。”王盛赶紧应道:“我叫王盛。有点活儿想麻烦咱车间,借用一下对编机。”

“哦?私人活儿?”孙主任放下报纸,语气不咸不淡。

厂里设备原则上不对外,但私下接活补贴家用,只要不过分,大家也心照不宣。

“算是厂里支持的试点项目,韩厂长点头的。”

王盛适时抬出韩三坪,然后详细解释了一下:“拍了个广告片和一些素材,想剪出来。时间比较紧,怕自己手生耽误机器,还想请位师傅帮帮忙指导一下。”

听到“韩厂长点头”,孙主任的表情缓和了些。

他掂量了一下那条烟的份量,又看了看王盛:“设备用可以,得按小时算损耗和电费。至于人手嘛……”

孙主任沉吟了一下,朝外面喊了一嗓子:“小马!你过来一下!”

很快,一个二十五六岁、看起来挺机灵的年轻工人小跑着进来:“主任,您找我?”

“这位是王盛,有点剪辑的活儿,你用三号对编机帮他弄弄。该收费收费,明白吗?”孙主任吩咐道。

“哎,好嘞主任!”叫小马的年轻师傅爽快答应,好奇地打量了一下王盛。

王盛心里一喜,连忙对孙主任道谢:“太感谢您了,孙主任!您放心,规矩我懂!”

然后又转向小马师傅:“马师傅,麻烦您了!”

出了主任办公室,王盛立刻又从兜里掏出一盒没拆封的“金桥”,直接塞到小马手里:“马师傅,一点心意,今天得多辛苦您了。”

小马一愣,推辞了一下:“这……不合适,主任都吩咐了……”

“应该的应该的,活儿多,可能还得加班呢。”王盛硬塞了过去,压低声音:“完事儿还有辛苦费,不能让您白忙活。”

小马捏着烟,脸上笑容真切了许多,拍拍王盛肩膀:“哥们儿够意思!行,包我身上!走,三号机正好空着!”

来到三号对编机前,小马一边开机预热,一边和王盛闲聊:“哎,哥们儿,你说你是运输王师傅家的?我听着你名儿有点耳熟啊。”

“可能听我爸提起过吧。”王盛一边把自己那几盘宝贝带子拿出来做标记,一边答道。

“不是……”小马琢磨了一下,忽然一拍大腿:“想起来了!你是不是跟置景车间陈大头家那小子陈良,玩得特好?”

“对啊,良子是我发小!”王盛点头。

“嗨!这不巧了嘛!”小马乐了:“陈良他妈,是我二姨!咱这算亲戚啊!我早就听我二姨念叨过,说良子有个特有本事的兄弟叫王盛,脑袋活络,看来就是你啊!”

王盛也笑了,这关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原来是马哥!良子没少跟我提他有个表哥在剪接车间是技术能手,今天可算见着了!”

“啥技术能手,混口饭吃。”

小马嘴上谦虚,脸上却带着光:“行了,自家兄弟,就别客气了。带子给我,想怎么剪,你说,我操作,保准给你弄得明明白白的!”

关系拉近,工作起来效率倍增。

王盛将广告片的构思和需要的节奏感告诉小马,小马很快就理解了意图。

“成!15秒广告是吧?先找素材入点出点……放心,这玩意我熟!”小马熟练地将素材带插入放机,手持搜索盘,眼睛紧盯着监视器,快速寻找着王盛描述的那些“我愿意”和最美“头纱吻”镜头。

“哎,这姑娘真俊啊……这光打得也好……行,这个镜头感觉对了!”小马一边操作一边评价:“入点就这儿……出点……好嘞!录机准备……”

对编机发出轻微的咔嗒声,两台机器同步预卷、播放。

小马全神贯注,在精确的时刻按下录制键,放机上的完美镜头被一丝不差地复制到母带上。

“看看,效果怎么样?”小马回放给王盛看。

监视器上,晨曦逆光中,头纱朦胧,亲吻唯美,情感饱满。

王盛满意地点头:“太好了!马哥,就是这感觉!”

接着,他们又将其他的镜头素材——教堂背景、林荫道漫步、亭台相依等画面,按照不同主题和风格,分别剪辑到不同的空白带上,作为未来的“模板”素材库。

小马技术娴熟,操作流畅,大大节省了时间。

……

忙活一上午,完成了大概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中午,王盛让陈良特意去饭馆打包些饭菜送来。

好菜好饭招呼着,陈良作为双方共同的亲友,陪着聊天,进一步拉近双方的关系。

从谈话中,王盛得知小马是去年从儿童制片厂调过来的,顶替了他妈妈在北影厂的正式工作名额,原先因为一直在儿童制片厂那一块厮混,所以和北影厂这边并不太熟。

京城目前一共有六个制片厂,儿童制片厂便是其中之一。

……

傍晚。

完成所有剪接工作后,王盛不仅支付了规定的设备使用费,又额外塞给了小马一个装着五十块钱的信封作为辛苦费。

“兄弟,你这太客气了!”小马捏着信封,有点不好意思。

“马哥,应该的,今天没你帮忙,我可抓瞎了。以后少不了还得麻烦你!”王盛真诚地说。

“没说的!以后有啥活儿,直接来三号机找我!哥们儿绝对给你弄得又快又好!”小马拍着胸脯保证,经过这一天的相处和“金钱”开路,两人已然成了磁器哥们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