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克夫女穿成女王妃 > 第一百八十五章 故人凋零,余音绕梁

克夫女穿成女王妃 第一百八十五章 故人凋零,余音绕梁

簡繁轉換
作者:星辰神宫的尚九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9-30 04:28:35 来源:源1

第一百八十五章故人凋零,余音绕梁(第1/2页)

朔北新都郊外的庄园,晨雾如纱,轻柔地笼着药田与花圃。黄玉卿坐在廊下,手中捧着一卷《黄氏医典》的修订稿,墨迹未干。她已过百岁,须发尽雪,脊背却依旧挺直如松,唯有那双看过百年风霜的眼眸,沉淀着比灵泉更深的沉静。

“夫人,京中快马加急送来的信函。”老管家福伯躬身呈上一封火漆封缄的信,神色肃穆。

黄玉卿接过信,指尖触到冰凉的火漆,心中莫名一沉。这火漆,是宫中专用。她缓缓拆开,目光扫过绢帛上熟悉的、却带着一丝仓促的笔迹。信是少帝如今的太子,未来的新帝亲笔所书,字里行间透着压抑的悲恸。

“太后娘娘……昨夜亥时三刻,薨了。”

廊下风过,药田里新抽的嫩叶簌簌轻响,像一声极轻的叹息。黄玉卿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泛白,却又在瞬间松开。她将信纸轻轻合拢,放在膝头,目光投向远处雾气缭绕的群山。

太后……那个曾在深宫中孤独守望,却又在她初入将军府时,因一碗安神汤而对她另眼相看的老妇人;那个在她与萧劲衍离京赴朔北时,默默塞给她一包上好参片,低声说“路上保重”的慈祥长辈;那个在朔北崛起、富可敌国后,虽心怀忌惮,却仍时常召她入宫,听她讲些朔北趣闻,眼神里藏着复杂孺慕的帝国祖母。

一幕幕画面在眼前掠过,清晰得如同昨日。她记得太后晚年时,眼角的皱纹深如沟壑,握着她的手时,那枯瘦却带着温热的力量,絮絮叨叨地问着念安、念北的婚事,问着萧劲衍的腿伤是否彻底好了,问着朔北的冬天是否还那么冷。那时,太后眼中已无多少权谋的锐利,只剩下对生命流逝的惶恐和对故人的依恋。

“福伯,”黄玉卿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悲喜,“备一份厚礼,按皇家规制,即刻送回京中。再给明轩、念安、念北传个话,让他们各备一份心意,随礼同去。太后……是念旧情的人。”

“是,夫人。”福伯应下,退下时脚步放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这廊下的寂静。

黄玉卿依旧坐着,膝头的信纸被晨风吹起一角,微微颤动。她没有流泪,只是觉得胸腔里某个地方,被这消息轻轻刺了一下,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酸涩。那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带着凉意的空落。又一个故人走了。像秋叶离枝,无声无息,却带走了一片属于过往的荫蔽。

她起身,缓步走向书房。推开门,熟悉的墨香混合着旧书卷的气息扑面而来。书案上,萧劲衍生前最爱的那方端砚依旧摆放着,旁边搁着他常把玩的一枚旧扳指,黄铜磨得温润发亮。黄玉卿走过去,指尖轻轻拂过扳指冰凉的表面,仿佛还能感受到丈夫掌心的温度。

她拉开书案下方一个上了锁的暗格,取出一叠用油纸仔细包裹的信件。那是萧劲衍的遗物,一些未曾寄出的家书,一些他随手记下的兵法心得,还有……一张叠得方方正正、边缘已磨损泛黄的纸条。

黄玉卿展开纸条,上面是萧老将军遒劲有力的字迹,记录着当年致他中风的那场“意外”的几个关键人名和日期线索。这纸条,连同萧劲衍后来查证到的铁证,一直被她妥善保存着。老将军的遗愿,她一直记在心上,只是时机未到,牵连太广,她不愿在少帝尚未稳固、朔北根基未深时掀起朝堂巨浪。

如今,太后去了。少帝也已传位太子,成为太上皇,颐养天年。朝堂格局,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这尘封的旧案,是否该……有个了结了?

她将纸条重新折好,放回暗格,锁好。目光落在书案另一角——那里静静躺着一个锦盒,里面是那枚承载着空间秘密的祖传玉佩。它不久前才被郑重交到念北手中。黄玉卿看着那锦盒,心中涌起一丝奇异的慰藉。空间还在,传承已定,这朔北,这萧家,便有了最深层的守护。纵使故人凋零,薪火,终究是传下去了。

正沉思间,门外传来轻快的脚步声。

“祖母!”念北清亮的声音响起,她提着一个食盒走进来,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像驱散了书房里的一丝阴霾,“我让厨房新做了您爱吃的桂花藕粉糕,还温着呢。”

黄玉卿看着孙女,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念北已年过不惑,眉宇间却依旧带着少女般的英气与活力,只是那份沉稳与睿智,早已超越了年龄。她接过食盒,打开,清甜的香气弥漫开来。

“坐。”黄玉卿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念北依言坐下,目光敏锐地扫过书案,落在那枚旧扳指上,又看了看黄玉卿略显空茫的眼神,心中已有了几分猜测。“祖母,是京里……有消息了?”

“嗯,”黄玉卿舀起一勺藕粉糕,动作依旧从容,“太后娘娘,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八十五章故人凋零,余音绕梁(第2/2页)

念北脸上的笑容敛去,沉默片刻,才低声道:“她……是个好人。对您,对朔北,终究是念着旧情的。”

“是啊,”黄玉卿点点头,声音低缓,“她走了,一个时代,也跟着落幕了。”她顿了顿,抬眼看向念北,目光深邃,“念北,你还记得老将军留下的那桩旧事吗?”

念北一怔,随即肃然点头:“记得。祖母……您是想……”

“时机,差不多了。”黄玉卿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少帝已退居幕后,新帝根基初立,正是清理积弊、彰显法度的时候。老将军沉冤多年,也该昭雪了。这不仅是萧家的私事,更是关乎朝纲公义。”她看着念北,眼神锐利起来,“此事,需得隐秘而稳妥。你手下的‘朔北密卫’,可还靠得住?”

“绝对可靠!”念北立刻挺直脊背,眼中闪过精光,“他们只认朔北,只认萧家,只认您!祖母放心,此事交给我,我定当安排得滴水不漏,只待您一声令下,便将铁证呈递新帝和刑部!”

黄玉卿看着孙女眼中燃烧的斗志和担当,心中那点因故人离世而生的空落,被一种踏实的暖意缓缓填满。她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念北的手背。

“不急。”她摇摇头,脸上重新恢复了那种历经沧桑后的平和,“先让太后娘娘入土为安。待风声稍平,再徐徐图之。我们萧家,从不做仓促之事。记住,证据要铁,时机要准,目的要正——只为还老将军一个公道,而非掀起无谓的波澜。”

念北重重点头:“祖母教诲,孙儿铭记于心。”

书房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鸟雀的啁啾。黄玉卿又舀起一勺藕粉糕,慢慢吃着。甜糯的滋味在舌尖化开,冲淡了心头那丝挥之不去的凉意。她看着眼前这个已然能独当一面、即将承担起守护空间和朔北重任的孙女,思绪却飘得更远。

太后去了。下一个……会是谁呢?少帝太上皇?还是……她自己?

她垂下眼帘,目光落在膝头那封关于太后的讣告上。绢帛的质地依旧光滑,冰冷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人生百年,终究是一场盛大的告别。她送走了萧劲衍,送走了老将军,如今又送走了太后。这世间,她熟悉的面孔,正在一个接一个地隐入历史的尘埃。

然而,她并不觉得恐惧。一种奇异的平静笼罩着她。她已将最重的责任交付,将最深的秘密托付。朔北的根基,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融入了万千军民的血脉。念安的兵法,念北的商道,明轩的治理,孙辈们的成长……一切都井然有序,欣欣向荣。她这一生,从穿书而来的“克夫女”,到如今被尊为“活菩萨”、“护国夫人”,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她无愧于萧劲衍,无愧于萧家,无愧于这片她倾注了所有心血的朔北。

她只是……有些想念萧劲衍了。想念他坐在对面,慢悠悠地擦拭着佩剑,听她絮叨些琐事时,那带着宠溺的、沉稳的目光。想念他宽厚的手掌包裹着她时,那份令人心安的温暖。

“祖母?”念北见她出神,轻声唤道。

黄玉卿回过神,将最后一口藕粉糕咽下,脸上已恢复如常的慈和与清明。“无事。”她微微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通透,“只是觉得,这桂花藕粉糕,甜得恰到好处。你父亲……当年也最爱这一口。”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初秋的阳光带着金色的暖意,洒满了药田。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跹。远处,新都的轮廓在晨光中清晰可见,炊烟袅袅,车马隐隐,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

“看,”黄玉卿的声音轻柔而悠远,仿佛在自语,又仿佛在对整个世界诉说,“这朔北,这家园,多好。他若能看见,定然……也会欢喜的。”

念北走到她身边,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阳光下,祖母的银发闪烁着圣洁的光辉,她的身影挺拔而坚韧,像一棵历经风霜却愈发苍劲的老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她亲手缔造的乐土之上。念北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崇敬与依恋。她知道,祖母的心,早已与这片土地,与这个家,与祖父的英魂,融为一体。

故人凋零,余音绕梁。那些逝去的身影,并未真正离去。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了朔北的每一寸土地,化作了守护这片繁华的基石。而活着的人,将带着这份记忆与责任,继续前行,直到永恒。

窗外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书房,也照亮了祖孙俩沉默而坚定的侧影。岁月静好,余韵悠长。只是那平静之下,关于旧案昭雪的暗流,已然在念北的心中悄然涌动,只待时机成熟,便要掀起一场迟来的正义风暴。而黄玉卿望向远方的目光深处,除了对故人的追思,更沉淀着一种对生命终局的坦然与对传承的无限期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