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没有开创性,还不如研究数学!(第1/2页)
等待,总是难熬。
薛坤、张明浩、周建勇以及陈帅四人并排坐着。
仅仅一个小时,他们就像是等了一天,终于等到检测室打开,几人顿时凑了过去。
朱炳坤和方慧敏一起走了出来。
朱炳坤似乎是舒缓了情绪,并没有表现的太激动,但合不拢的嘴角也说明了心情,“小声点!”
“别吵到里面,他们还要做其他检测。”
他说完看向几人,“不过大致结果已经有了。”
方慧敏看到张明浩眼前一亮,过去一把拽住他的胳膊,满脸喜悦的说道,“张明浩,你的分析太牛了!”
“这次做出了真正的锡烯,质量非常高!”
“虽然还是多层薄膜,但已经能测定好很多直接特性,最重要的是,验证了拓扑边缘态……”
张明浩听着默默收回手臂,问道,“超导特性测定到了吗?或者更近一步,伊辛超导?”
“那暂时没有。”
方慧敏摇了摇头,“但也很不错了,尤其是我们制备的锡烯质量非常高。”
“如果把样品拿给更大的机构,会测定到更精细的数据,能验证的就更多。”
“边走边说吧!”
朱炳坤说着向实验楼走去。
其他人连忙跟上。
朱炳坤说起了具体的进展,就像是方慧敏说的那样,最大的进展就是制造出高质量的锡烯以及直接测定到边缘拓扑态现象。
“我们所制造的锡烯质量极高。”
“我见过东港理工大学洪振宇团队制备的锡烯样品,还看过放大分析图以及各位置检测信号……”
“远远赶不上我们的!”
朱炳坤说的很认真,他的话也非常有权重。
“质量高也就代表能检测到更多的特性。”
“如果把材料拿到更大的机构,比如,东港智能材料所,又或者首都高精材料实验室,他们都有更尖端的检测设备,也能做更专业的分析。”
“到时候,不止是拓扑边缘态,像是伊辛超导、拓扑非平庸特性以及拓扑边缘态的边缘双向穿透,也许都可以进行验证……”
他说着忽然叹了口气。
其他人的心里也都不是滋味,他们进行实验制备的高质量样品,还要拿到其他机构,让其他团队帮忙检测分析。
这不就等于把成果送给了其他团队?
虽然检测上的成果并不大,但最终发表论文或者做成果报告,还是要重点提一句‘和某某机构、某某团队合作’。
其他人倒是影响不大,但对于方慧敏这样的检测人员是不公平的。
他们一直跟着项目,对各种实验残留物进行分析,过往所积累的实验数据,都是检测人员一次次检测记录完成的。
在实验有了突破进展以后,他们的工作贡献却被分走了。
张明浩忽然开口道,“不用那么麻烦,暂时也不需要找其他团队。”
其他人顿时看过去。
张明浩笑道,“不要忘了,我们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这次实验所用的衬底方案,就只是讨论得出的结果。”
“没有理论依据,只依照经验,肯定不是最佳的设计,我们可以对衬底的特性进行微调,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后续就能制造出质量更高的锡烯,质量更高,就更容易检测。”
朱炳坤顿时眼前一亮。
其他人也都反应过来,他们才进行第一次实验。
如果再调整数值,进行大规模的实验,肯定能制造质量更高的锡烯。
……
“开会、开会!”
朱炳坤回到办公室,再和薛坤、张明浩等人讨论一下,当即做决定的喊了一声,“除了检测室,其他人都去二楼!”
“我们要进行大规模实验!”
他的喊声很响亮,明显是做出了重大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8章没有开创性,还不如研究数学!(第2/2页)
这确实是重大决定。
大规模实验不是能轻易做的,实验次数多就代表了经费消耗多,包括设备运行、材料、检测等等,大规模实验也就意味着经费快速损耗。
实验室的超材料项目经费只有四百多万。
过去一年多时间已经用掉了一半以上,再大规模实验进行一次实验,经费会耗到百万以下。
到时候,材料以及其他消耗物库存结余可能都不够,要重新花钱来购买添置。
一旦经费耗到百万以下,再有发现想进行研究,可能就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到时候,就会很尴尬。
不过朱炳坤却信心十足,他们可是真正制造出了高质量多层锡烯薄膜,还明确检测到了‘拓扑边缘态’,研究成果已经超出预期。
哪怕经费全部耗光,研究成果已经完全能交代了,还可以借此再继续申请新的项目。
现在要进行大规模实验,也非常有信心。
其他团队制备出如此高质量的锡烯,研究就可以告一段落,因为他们靠的是经验、靠的是运气,通过一次次不断的实验,来制备出质量更高的锡烯。
这也是大部分材料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技术都是如此。
底层理论是有的,但并不完善,不能给材料制造过程带来明确的指导,只能给一个模糊的方向。
他们的研究就不一样了!
张明浩找出了六组衬底和锡烯特性的关联,再加上陈帅的一组,也就是七组。
通过这一次实验,他们可以确定七种关联变动和锡烯生长具有直接相关性。
以此为基础进行大规模实验,就肯定会有进展。
其他人的想法也类似。
每个研究员对于大规模实验都充满了信心,工作热情都变高了。
大规模实验最开始还是衬底设计,但因为已经有了数值变动的框架,设计也就变成了工作分配。
每个研究员负责不同数值区域变动的身体和相关的实验工作。
在研究员开了会以后,他们又把工作分配给下面的博士生,博士生们也跟着忙碌起来。
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
有的人去忙着制造新的衬底;有的是直接性进行锡烯生长实验;还有的一直在检测室做检测。
陈帅以及手下博士生,再包括张明浩,负责的是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大规模实验,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数据。
当数据多了起来,数据分析就容易得出结论,七组与锡烯特性相关的衬底性质,不断被调整到适合的数值。
衬底性质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被分析出来。
分析结论再反馈到实验中,实验所制造的锡烯的质量也明显变的更高了。
在忙碌中,很快过去十天。
张明浩一直在做数据分析工作,持续性的数据分析工作也让他对于实验数据理解的更深入。
同时,也在研究另一个问题。
在去首都参加数学会议之前,他就在想怎么去理解碲化铋衬底和锡烯生长特性的关联。
那需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牵扯到静磁性和电子运动的计算,就绕不开难度极高的费米子哈伯德猜想。
后来利用《关联感知》找到了有关联的衬底特性,就没有再深究理论问题。
现在有了这么多的数据,而且都是促进锡烯生长的实验数据,也就可以探索衬底和锡烯特性的理论关联了。
但不是从微观角度出发,而是像是半导体模型一样,以器件特性,也就是锡烯特性,来反推导最适合衬底特性。
“数据相对还比较少,但也可以做分析,构造出一个基础框架。”
“有了框架,就可以进行代入计算。”
“锡烯和半导体器件不一样,单原子薄层需求更高,影响因素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