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震撼国际的重大进展!(第1/2页)
薛坤想被顶替都不容易,因为他在物理实验上非常有天赋。
碲化铋衬底的实验室制造需要精细的操作,好多部分都需要手动完成,使用设备配合也需要非常精准的操作。
好多操作,最基础的要求对准位置、手一点都不能抖,就和做高难度手术的医生一样。
同样的实验室操作,有些人做过很多次还是不熟练,还是会出现各种小错误。
薛坤则是一次就能学会,一个个步骤控制都非常精准。
在需要精操的实验上,朱炳坤、周建勇以及其他研究员,也只能在旁边看着。
他们也能按照设计制造碲化铋衬底,但对于操作就不太自信了。
这方面很需要天赋。
薛坤亲自操刀制作碲化铋衬底,也是因为张明浩研究的六种关联中有两种涉及到了碲化铋衬底布局的通路问题。
原来的碲化铋衬底都用不了,就只能重新制造全新的了。
实际上,常规实验中,还是使用原来制作好的衬底,或者是以已有的衬底为基础做简单修正,使用设备辅助再进行一定操作就可以制造出来。
所以博士生也能参与到实验中,他们用的都是原来的衬底,要做参数修正也只是调整磁性、温度之类的外在特性。
衬底的制作,需要十二个小时以上。
薛坤分三次,花费一天半时间,才完成最后一步的固化工作,后续就交给朱炳坤以及其他研究员了。
他们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布置环境、控制温度、磁性等,再控制注入活性剂以及锡原子材料。
Stanene,也就是锡烯,没有明确的生长时间。
项目组的实验,一般会把生长时间控制在12小时到14小时之间。
生长,并不是说像植物那样长大,而是等待极其细微的锡原子,慢慢的附着在碲化铋衬底的表面。
实验目标是制造出单原子层物质锡烯。
生长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所制造的实验产物出现非常厚的锡层,实验自然就失败了。
……
研究员都在忙碌,实验室的博士生们反倒轻松了。
实验需要一天以上。
Stanene生长需要十几个小时,实验产物还要拿到检测室做详细检测,也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在等待结果的当天,张明浩所在的博士生工作间很热闹。
陈兰君、廖振宇、许超都在,还有其他工作间的博士生过来说话。
他们想和张明浩了解一下实验情况。
张明浩被几个人围着问,他也简单说了下实验信息,“我分析原来的数据,发现了几个衬底和Stanene特性的弱关联。”
“陈老师看了觉得没问题,朱老师他们就决定做了一个新的实验,把所有的弱关联的因素都加进去,也包括陈老师分析的磁性关联。”
“实验包含了所有因素的修正,可能就会有进展吧。”
他说的是可能,心里的预期却非常高,不说百分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
《正确感知》已经给了结果。
不过《正确感知》也只能判断实验方案没有问题,实验是否能成功还要取决于具体的操作,另外,也无法判断最终结果。
比如,成功到什么程度?
是制造出高质量多层Stanene薄膜,还是制造出不均衡混合型锡层,又或者是直接制造出单层的Stanene薄膜?
这些就要看实验产物的检测结果了。
有个叫邓凯的博士生忽然叹道,“张明浩,还是你行,朱老师他们都信你。”
“我也提过意见,就只得到了几个白眼,然后被无视了。”
廖书言扑哧一笑,挖苦道,“你那叫意见吗?”
他对其他人解释道,“当时邓凯说研究长期没进展,是否考虑换一个衬底材料。”
“把碲化铋换掉?怎么换?换什么?亏你想的出来!”
其他人顿时笑了出来。
许超也跟着挖苦了句,“你改研究理论物理好了,也计算一下什么衬底材料适合制造Stanene。”
“什么时候,你能发个CNS,我们都听你的。”
邓凯顿时不满道,“我研究这个能发CNS,还和你们说?早就被大机构请走了!”
他说完看向张明浩,“张明浩,你水平高,你说说有没有道理?当时研究长期没有进展,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一种衬底材料?”
“道理,确实是有的。”
张明浩思索着点了点头,随后笑道,“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找比碲化铋更适合的衬底材料,总不能用实验一个个去试吧?”
其他人马上跟着道,“对呀,经费也不够啊!”
“不谈经费,做衬底都是个问题,有些材料做衬底很麻烦,累死薛老师也做不到。”
“不能只是薛老师,朱老师他们也要一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7章震撼国际的重大进展!(第2/2页)
“说实话,我也想学怎么操作设备造衬底,这个技术真是太难得了。”
“就你?接个线都能接反,上次短路了差点着火……”
一群博士生正说笑着,就见陈帅匆匆忙忙的跑了过去。
许超正站门口,顿时喊了一声,“陈老师,急着去干什么?”
“看看实验!”
陈帅快步朝前走着,说完忽然停下来喊了一声,“张明浩,一起去检测室看看!”
张明浩立刻出门和陈帅一起朝着检测室走。
许超、廖书言等人也好奇的要跟着一起去,结果都被陈帅拦了下来,“结果还没出来,别去太多人!”
他们也只能停下来。
张明浩跟着陈帅去了检测室,就见薛坤、周建勇一起等在门口。
两人正激动的说着什么。
薛坤见到张明浩,顿时扭过头面色通红的激动道,“方慧敏刚才出来说,他们测定到了高质量多层Stanene薄膜。”
“最重要的是,薄膜内部测定到绝缘特性,边缘则测定到了导电特性!”
“边缘导电性存在,极有可能是拓扑边缘态的表现,这是Stanene理论上存在的特性!”
周建勇也表现的很激动,他跟着补充道,“国内乃至国际最最顶尖的团队,都没有能测定到稳定而明显存在的拓扑边缘态!”
“他们制备的Stanene,需要利用极为精密的仪器才能进行检测。”
“而我们的Stanene质量明显更高,后续还能进行更多的测定!”
质量更高的多层Stanene薄层、可能存在的拓扑边缘态信号、后续还能进行多项检测。
三者加在一起,是毫无疑问的重大成果!
陈帅也听的很激动,他连忙问道,“检测什么时候结束?”
“再进一步测定,是不是还会有其他发现,比如,测定伊幸超导特性,甚至发现单层Stanene薄层?最好是稳定态的……”
薛坤摇了摇头,“其他的也不清楚,刚才方慧敏出来说了下,他们还在检测……”
“估计短时间完不了,我都恨不得进去看看!”
“这已经够了,这已经够了!”
陈帅马上说道。
“她有说达到什么程度吗?是说平稳多层Stanene薄层,还是单层和多层交叉混合?”张明浩也跟着问了句。
薛坤继续摇头。
周建勇道,“其他都没有了。她只是出来告诉我们结果,估计是分享一下喜悦?”
“我还是第一次羡慕起他们做检测的,最少第一时间知道结果。”
实验研究的进展确实超乎想象。
应用电磁实验室申请的项目叫做‘超材料的理论设计与特性研究’,研究stanene方向的目标是进行实验数据积累。
若是能在研究中,测定到stanene的边缘特性,就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现在则是制备出来高质量的多层Stanene薄层,就不止是‘边缘特性测定’,甚至都可以直接进行Stanene的特性测定。
研究成果就更近一步,牵扯到Stanene材料的理论特性验证。
这个成果是什么级别呢?
比如,同类型的材料石墨烯,国际上早就有单层碳石墨烯材料的概念。
在石墨烯制备出来之前,石墨烯材料只存在于理论中,只能靠计算推断它的导电性,热传导等特性,并认为这种材料会成为让半导体取得革命性发展。
石墨烯,是单原子层的二维蜂窝状晶体物质,制备难度当然是相当高的。
二十年前,安德烈-海姆和他的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一卷普通胶带首次成功地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性质测定。
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材料科学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二维材料研究的新纪元。
以此,他们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Stanene和石墨烯类似,都是二维单原子层结构。
Stanene是锡原子层,金属元素组成所具有的理论特性,比石墨烯更适合作为半导体材料。
当然,研究难度也更高。
到现在为止,国际上最尖端的研究团队所制造出的Stanene,也只能用超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勉强测定到一些数据。
很多顶刊发布的Stanene实验研究成果,包括一些Stanene的特性验证,都是经过大量数据测定近而‘计算’出来的。
现在他们制造的高质量多层stanene薄膜,可以直接测定到内部的绝缘特性,边缘则测定到导电性。
同样一种单原子材料,中间是绝缘体、边缘具有导电性。
这就是所谓的‘拓扑边缘态’。
拓扑边缘态的直接性检测,已经足够震撼国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