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红尘尸仙 > 第233章 我佛慈悲,阿弥陀佛

红尘尸仙 第233章 我佛慈悲,阿弥陀佛

簡繁轉換
作者:一荷知夏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09 16:01:19 来源:源1

第233章我佛慈悲,阿弥陀佛

「小慈寺?」

徐青看着眼前的庙宇,目光沉凝。

记忆回转,时间回到来小慈寺的前一天。

翟阳郡郊外,一人一猫结伴而行。

乡道两旁有良田无数,深秋时节新发的麦苗连成一片青碧,倘若有风吹过,嫩绿的波纹便会沿着沃野,层层荡漾开去。

此时的玄玉又变回了猫,只是变回猫的时候,它也跟着变回了活泼好动的性子。

比如跑到麦浪里,隐藏身形,先一步来到前面,等到徐青牵着马走来时,它便扭动腰肢,积蓄力量,猛然从麦浪里窜出,把那高大的马儿吓得直往旁边蹦跳闪躲。

除此之外,这猫还会时不时的用爪子兜一兜路边石子,或是追赶着麦田里的飞虫。

谁又能想得到这样一只活泼的猫儿,会是一只妖怪呢?

穿过连绵十馀里的田地,徐青这才来到乡中。

眼前乡镇有个好听的名儿,叫水月乡。

水月乡本是大足膏腴之地,溪水河流众多,哪怕是乾旱之年,水月乡都能凭藉地利优势,保证五谷丰收。

根据舆图地治上对水月乡的评价,徐青下意识觉得此乡必然是一处富庶之地。

然而,当徐青真正踏入乡间时,却发现整个乡里完全是一副穷困潦倒的灾年景象。

破损的屋宅,衣不蔽体的乡人,就连正处于活泼年纪孩童,眼神都麻木无光..:::

徐青低下头看向满是锦绣之言的地治介绍,膏富庶。

接着他又抬起头看了眼面前的穷苦乡人,却只看到了饥寒交迫。

徐青只觉匪夷所思,他从黔州城出发,一路辗转三百馀里,来到瞿阳境内,期间他所遇所闻甚多,却从未听到过今年收成不好,可为何还会有如此多的人食不果腹?

而且还是在水月乡这等地界?

徐青询问乡人,却无人愿意回答,或者说是已经麻木,不愿在他这外乡人身上浪费气力。

「这乡里好生古怪。」

徐青并不气,他沿看乡道一路行走,不时向一些乡人打听消息。

当来到一家村户门口时,徐青止住了脚步。

只见眼前柴门外,有白布挂孝,若仔细听时,还能听到悲恸的哭泣声。

徐青推动柴门,没有上门。

来到院内,能看到老旧的正屋里,有一老一少,正在给一具男户擦拭身体。

当看到徐青走进破落小院时,两人明显愣了愣。

停下手中擦拭动作,老人家颤巍巍来到门槛处,开口询问徐青可是有什麽事?

徐青实话实说,坦言自己是个白事先生,平时专做一些风水堪舆,容送葬的活计。

老人家顿时回过味来,原来是个想做他家生意的游方先生!

「老儿家徒四壁,没甚值钱事物,便是连顿像样的饭食也不见得有,还是不麻烦先生了。」

徐青摇头道:「所谓日行一善,今日我行到此处,恰好遇见你家搭设灵堂,这是你我之间的缘法,我不收钱,也不要你管饭,只当是我和这死者有缘。」

说话间,徐青踏步走进灵堂,说是灵堂,其实就是一张草席,几个野菜饼子勉强凑成的供果,除此之外,便是连一支蜡烛,一口棺材都没有。

老人家没再阻拦,徐青此时仔细看时,才发现这户人家死的竟还是个正当年的顶梁柱馀下两人,皆是老弱病残,最年少那个,看起来不过十岁,枯瘦的肩头尚抬不起这一家重担。

再看死者,三十来岁,脸上遍布淤青,鼻梁骨折断,浑身都有挫伤,就连肋骨都断了好几根。

这是被活活打死的!

徐青还未超度户体,便已经看出对方死因。

死者后脑生前遭受重创,乃钝器击打所致,且明显是奔着一击毙命而去。

徐青念诵度人经文,为尸体做经文超度的同时,看向对方的走马灯。

死者前半生平庸且枯燥,都是在为地主种田,赚取些佣金,或是抽取些粮食,维持生计。

直到五年前,一场持续三个月的大雨,让黔江河水决堤,淹了黔州大部郡县,而瞿阳郡水月乡就在其中!

水月乡田亩万顷,有一多半都是归属于慈照寺掌管。

慈照寺距离水月乡尚有几十里地,为方便管理这片沃土,慈照寺便分派僧众在乡外搭建了一处小庙,名为小慈寺。

这小慈寺建立二十年以来,圈占的良田何止万顷?

莫说水月乡,就连周围其他乡里的田土,也多数被小慈寺以各种手段霸占。

而乡里的百姓为了有口饱饭活命,便也只能成为佃户佃农,在这群和尚底下,讨口饭吃。

五年前黔江河水泛滥,涝不保收,寺中管事和尚一怒之下,将佃契上的三成租息涨至五成,说是今年产量份额斩半,寺中亏损巨大,一定是你们平时种地不好好种的缘故,得赔!

佃户们忍气吞声,想着等到来年,日子兴许就会好过。

结果,第二年连续下了四个月的雨水。

这一年,佃契租金上涨至七成。

佃户心想,再一再二不再三,这都连续涝了两年,等到明年,我们的好日子兴许就会来了!

然,第三个年头,全州大旱!

素来有膏腴沃土之称,从未断过水源之利的水月乡,竟也只剩下乡外一处水源。

这一年,小慈寺请来慈照寺禅师开坛做法,那禅师说是佃户们德行有缺,前世背负了孽债,故此才有上天降罚,如今有他诵经普渡,耗费**力为佃户们积攒德行,将来乡里必然风调雨顺佃户们信以为真,砸锅卖铁,凑够了足份租金,只求有朝一日能得佛祖饶恕,不再为口粮发愁。

然而事情真能如这些佃户所愿吗?

到了今岁,黔州四时和顺,稻谷盈仓,可佃户们打场的粮食却被和尚们尽数收走,除此之外,佃契租金也上涨到了十二成!

也就是说,佃户们非旦得不到一粒粮食,还要去付费种地,掏钱给庙里。

这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有佃户上告官衙,官家却在核对过帐册后,宣称寺庙无责,佛田确实历年都有欠债待偿。

为了安慰这些佃户,官家也说了,人家寺里的大师傅们慈悲,给了你们田种,是你们不好好打理,短缺了收成,这不怪人寺庙,反而是你们德行有亏。

慈照寺香火多旺盛啊,那可是瞿阳郡最大的地主,官衙还指着人过活呢,郡守养的七八房小妾,吃的山珍海味,各县官员每年收取的白花花的银子,那可都是平日里烧香拜佛拜来的,再看你们佃户有什麽?

郡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借看佃户告状这事,去慈照寺里拜了拜佛祖菩萨,回去时整个轿子都金光闪闪,像是镀了层佛光。

大和尚们经过此事后,也愈发仁慈,时不时的就会济施些掺杂谷壳谷糠的陈粮旧谷,

让佃户们始终保持营养均衡,不至于饿死。

而且每逢朔望日,就会举办放生法会,为这些佃户宣讲佛法。

慈照寺也因此名声响彻州郡,像这样慈悲为怀,时常做济施善举的,那必然都是些有德高僧,也难怪人家香火会如此旺盛。

徐青继续往下看,佃户一年前家中缺粮,眼看难以生存时,就去小慈寺找里面的管事,想要赊些口粮维持生活。

接待他的是寺里的虚云和尚,那和尚曾去过佃户家里收帐,知道他家里的情况,便对佃户说:「出家人慈悲为怀,赊粮不成问题,说起来施主来的正是时候,贫僧有一件事刚好要寻人帮衬,若是施主肯去慈照寺里走一趟,替贫僧送个口信,贫僧就是送与施主一石粮食又有何妨?」

佃户感恩戴德,但人和尚又说了:「这粮食需得等你送信回来后再给,此事甚急,寺里有饭食,你用过饭,便快动身去吧!」

佃户不知和尚打算,竟信以为真,带了口信便径自往大慈寺去了。

然,佃户前脚刚离开小慈寺,虚云和尚后脚就去往了佃户家中,说是寺里济施了米粮,让佃户家人前往寺中支取。

佃户的妻子问丈夫何在,为何不见他领取粮食归来?虚云和尚则说佃户领了修寺庙屋瓦的活计,要在寺中连做五日才能回来,只因他怕家中断了口粮,才让贫僧前来知会一声。

佃户妻子不疑有他,就留下年仅**岁的孩子和年迈的公公在家中,她则只身去往了小慈寺。

等到佃户从慈照寺回来时,小慈寺的僧人却告知他,自家妻子前来寻他时,不小心失足跌落山崖,没了性命。

死无对证,佃户几次去往山崖搜寻,也未找到妻子户身,便信了和尚的话,以为是被野兽叼走,只埋个衣冠冢,草草祭奠便算完事。

然而,就在前两日,佃户再次去往小慈寺时,却无意撞见两个喝的烂醉的僧人。

那两名僧人见到他来,顿时起了玩闹之意,于是就拦着他好一通推揉,佃户为了取粮,强自忍耐,任由他们取笑侮辱。

眼看佃户是个闷葫芦,屁都放不出来一个,两个浑僧顿觉无趣,其间一个僧人忍不住嘧道:「真是个窝囊废,还不如你家婆娘性子刚烈..:::

另一名僧人闻言同样笑道:「可惜他婆娘不识趣,不然我等还可以多与她耍弄耍弄。」

佃户闻言大怒,此时他哪还不明白其中的事理?

只可惜,一个食不饱腹的穷家汉注定不是这些酒肉和尚的对手。

两名僧人将佃户打至半死,事后两人酒醒,方才悔悟。

但两人也不敢放佃户离去,于是便将此事告诉给了虚云和尚,想让他拿个主意。

虚云和尚听闻此事,未发一言,只是拿起随身的莲花铁,沉着脸一不做二不休,一结果了佃户性命。

徐青看完佃户的走马灯,心中还有一些疑问。

比如这佃户的户体是如何回到家中的,以及水月乡的乡民为何无一人起来反抗这些道貌岸然的和尚。

很快,他便从老人口中得到了答案。

佃户户体是自个走到了田地旁,倒在了田垄里。

老人家以为佃户走回田间地头的时候,还是活着的状态,唯有徐青知道,佃户在小慈寺的时候,就已经身死。

至于他为何死后还能走回自己经常劳作的田地里.::::

无外乎是这片田地有无法释怀的执念罢了!

至于佃户们为何不肯反抗.

出殡下葬的时候,有四五家佃户过来祭拜,徐青问那些佃农,四五年前黔江之水决堤,涝不保收,后两年间黔州大旱,颗粒无收,只有这一二年光景风调雨顺,谷盈仓满。

但,你们活的却反而不如灾年。

你们想过问题出在哪里吗?

有佃户回答道:「前几月老陈家的孩子也像你这般说话,他拉起两千多人,要去烧山破庙。」

「他三叔说打了那些和尚,大夥就成了土匪,反贼,是要被官府赶尽杀绝的。陈家小子本不愿听这些,但他三叔又说,他有法子不动刀兵,就能让大夥吃上饱饭,过上好日子。」

「大夥信了他,就推举他做说客,去小慈寺和那些师父们商量。」

徐青听着这熟悉的流程,大概已经猜出接下来要发生什麽。

果然,那陈家三叔到了小慈寺就出卖了自家侄儿,他则趁势从中捞取好处,不仅摆脱了佃户身份,还从水月乡里,搬去了瞿阳郡,过上了佃户们都羡慕的好日子。

自此之后,整个乡里便再无人能够直起腰来。

像陈家小子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等处理完佃户后事,离开老人家里的时候,徐青特地留下了一些乾粮和碎银。

至于这一老一少是继续呆在水月乡,还是拿着这些乾粮银子去往别处,徐青并未多管。

如今的大雍,哪里都有慈照寺和小慈寺,他们远走他乡,就能彻底摆脱这种困境吗?

答案显而易见。

徐青明白这个道理,能照亮黑暗的不是那些田地和粮食,而是心中的那把火。

只有火,才能带来温度。

翌日,清晨。

在薄雾迷蒙,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徐青牵着马,带着玄玉,来到了小慈寺外。

这个早上,徐青让小慈寺的和尚们感觉到了火的温度。

当阴燃火铺天盖地卷向寺庙,当僧侣和尚鬼哭狼豪的时候,庙里的佛像却依旧如此前一般,低垂着慈悲的眼眸,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此时玄玉化作八道黑色残影,在庙外来回巡,若有和尚不小心跑了出来,它就好心的将他们送回火海,让他们继续感受徐仙家的温度。

而放完火的徐青,则正按着虚云和尚的走马灯,寻到了小慈寺存放谷粮的地方。

这些谷粮哪怕大部分已经运去慈照寺,可剩下的谷粮也有十万石不止。

借用斗米碗收下所有谷粮,徐青回头看了眼火海中的寺庙,只觉户体暖暖的。

山道上,当第一缕阳光升起时,迷蒙的雾气消失不见,徐青牵着马,旁边跟着玄玉,

一僵一猫再次踏上了路途。

此时,玄玉忽然开口问道:

「徐仙家是不是忘了心缘和尚说的话?」

「没忘,不就是十六字言,我记得清清楚楚。」徐青回忆着癫和尚的话,二次陈述道:「和尚说逢庙便拆,遇观则毁,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我一直都记着。」

这对吗,和尚真是这麽说的吗?

玄玉半信半疑。

「我佛慈悲,阿弥陀佛。」

徐青打了声佛号,内心笃信不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