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簡繁轉換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13 16:45:43 来源:源1

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第1/2页)

净界法师主讲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堂课跟大家研究的是,圣道门的禅观跟净土念佛的交互结合。佛陀在大乘佛法开演了很多的法门,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最特别的就是净土法门。净土的特别在于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它是一个他力加持的法门。净土宗的人,从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一刹那开始,不管是今生的安乐、不管是来生的解脱,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造成的,完全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

既然净土宗的所有功德力,都来自于佛陀,我们到底要做什么事情呢?净土宗的修行者,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蕅益大师讲:整个净土宗的核心思想在于“转他成自”。

弥陀的功德是已经成就的,你是不是能够把弥陀的功德转变成自身的功德?这是净土宗的成败关键。当然,转他成自的重点在于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心跟弥陀的心,心心相应、感应道交,所以,弥陀的功德就到我们的身心世界了。感应道交在临命终时到底是什么样的相貌呢?印光大师把感应道交讲出了很重要的概念:临命终的人,当你的心提起佛号的时候,你明了的心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你的心完全地投入弥陀的功德大海。

我们知道临命终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往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生不堪回首。临命终的人,你的头只要往后一望,净土就去不了,你向前往生的心要百分之百的坚定。我们今生遭遇过很多的善恶因缘,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放下,一心一意地忆念来生的净土。当临命终的人全心全意地放下今生的因缘,而去忆念来生的净土,这个人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临命终最大的障碍,就是你不能再回忆过去了,人生不堪回首,这个很重要。

在“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目标当中,善导大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概念,叫做顺从本愿。为什么这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成功地投入弥陀大海?有些人却投入了娑婆世界。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平常有接受到,一种顺从弥陀本愿的思想?在净土宗从二祖善导大师,提出顺从本愿的概念以后,一直到三祖到蕅祖、莲宗九祖,他就提出了一个很完整的修行概念。在《弥陀要解》他提出了事修跟理观,临命终的人能够顺从本愿,蕅益大师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个你要提起佛号,因为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中间要有桥梁。我们跟佛陀的心是有距离,你不建立佛号,中间没有桥梁;提起佛号是基本功,叫事修。我们要让佛号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是熟悉的,这个事修当中,你的心态就很重要,能够念念对弥陀的功德顺从。这个地方有个问题,我们的心习惯于顺从颠倒妄想。这时候我们怎么样把顺从颠倒妄想的心,转变成顺从弥陀功德的心?这个是净土宗的成败关键,就是所谓的理观智慧。

为什么要把念佛跟禅观做一个结合?就是我们必须除了提起佛号以外,要调整心态。把我们习惯性跟着妄想走、跟着感觉走的心态,慢慢地在临终之前,成功调到开始跟着弥陀的功德走,随顺弥陀的功德。到临命终的时候,你才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

基于这个理由,我们开出了这个课程。我们来看课程的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六。从顺从本愿的概念,我们提出了六科:

甲一、基础篇。就在改变思想,从颠倒妄想到顺从本愿这个概念当中,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基础?这第一个。

甲二、观照篇。基础建立以后,我们开始调整心态了。先把基础打好,基本的三种善根建立以后,我们怎么去做智慧的观照?然后慢慢地、真实地顺从本愿。

甲三、念佛篇。顺从本愿以后,我们就有资格来念佛了,就提起佛号修皈依。我们怎么样观想呢?让佛号在身心世界扮演救拔我们的角色。我们怎么建立一个对佛号的皈依?这是第三个念佛篇。

甲四、往生篇。这很关键了,我们怎么样把每一句佛号导归净土?诸位,我们一般人念的佛,大部分都没有导归净土。比方说有些人肚子痛他念佛,念好了,肚子不痛了,他就不念佛了;这个佛号是导归哪里呢?导归到消业障。你要求一个东西,没有把握,你念佛得到了,也不念佛了。你的心都在娑婆世界打转,“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你心中所想的都是娑婆世界的因缘,没有一句佛号是导归净土的。念了一百句,百分之九十九佛号都落到娑婆世界了。

我们很多念佛人跟往生是没有关系,他只是在念佛,佛号根本就没有导归净土,每一句佛号都流到娑婆世界去了。你平常的佛号是没有导归净土,临命终时也不可能导归净土。你种下的种子,因地是这样种子,它开出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把每一句佛号都不流失掉。你怎么样能够把握每一句佛号?念念佛号都导归净土,这是很重要的,不要浪费掉了。

所以我们在念佛篇以后提出一个往生篇,怎么样引导佛号?念佛不难,只要对佛号有信心,你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相信它是救拔你的,你就可以把佛号提起来了。但是念佛以后,你怎么样引导佛号,让它成功的到净土去?这是关键。所以,当我们建立一种基础、观照、调整心态、提起佛号以后,我们怎么样把佛号导归净土?这是第四科。

甲五、破障篇。当我们成功地建立佛号、导归净土,可能会把无始劫的烦恼障、业障逼出来,因为你的生命开始改变。这个时候真妄交攻,我们遇到内外的障碍,怎么去突破!

甲六、功德篇。最后开始说明,当我们在因地上准备好了资粮力以后,到了净土有什么样的三辈九品的差别?讲功德篇。

《禅观与净土》这六个主题,一、前面两个主题是、,是偏重在大乘的善根。你要调整心态,这是大乘的共法。所有大乘修行者,没有人说大乘佛法一开始就让你去修波罗蜜的。你一定是先调整心态,建立大乘的善根,才有资格修习六波罗蜜。诸位,净土宗要具备两种善根:大乘的善根、净土的善根。你心态准备不够,没办法顺从本愿;你必须要先处理无始劫留下来的妄想,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往生的人要知道:你要先面对你的过去,才有资格谈未来。我们过去生在三界打滚太久,留下了太多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所有问题都处理,但核心的问题是必须处理的。它影响你“顺从本愿”的概念。所以,在正式修净土之前,道前基础就是先面对过去,然后我们才有办法去规划未来、往生净土。怎么样去面对过去呢?前面两科就谈一谈怎么处理过去的问题,所谓的基础篇、观照篇。

2、甲三的跟,就是怎么样去规划未来?这个是净土的善根。前面那一科是大乘的善根。我们成功地处理过去、成功地规划未来,整个净土的因地就成就了。

3、然后再讲到跟,是这样的一个规划。

总而言之,整个课程目的就是慢慢地让大家,很有次第地、从颠倒妄想到正念往生,这一个道次第。好,我们来看讲义的第一面。首先来谈谈,当我们无始劫来流转到现在开始修学净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基础?

甲一、基础篇(此中分三)

这个地方有三大科:

一、真正发心;二、持戒清净;三、成就佛种。

第一个真正发心。净土宗的修学,先要有一个种子,因地的发心。你的种子如果错误,最后的结果就错误了。第一个是要有因地的发心。我们讲三种发心,三种善根。

第二个是持戒清净。当我们的善根建立以后,怎么样去保护?不要因为一种过失,去破坏、干扰善根,持戒清净是在保护善根。这个是两大基础:第一个真正发心、第二个持戒清净。不过这个持戒清净,跟一般声闻戒的持戒概念不太一样,我们会用《楞严经》的四种持戒概念来跟大家说明。

第三个成就佛种。这个是结果。前面的真正发心、持戒清净,那是因地,最后目的是成就大乘的善根,大乘佛种。

乙一、真正发心(分二:丙一、总标。丙二、结示。)

丙一、总标(分三:丁一、出离心。丁二、菩提心。丁三、空正见。)

好,我们先看第一科,乙一的真正发心。分成两科:第一个、总标;二、结示。总标当中分成三科: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正见。净土宗的修学,我们开始处理过去的妄想,必须要有三种善根来对治妄想。

丁一、出离心(分三:戊一、缘由。戊二、方便。戊三、证量。)

先谈出离心。有三科: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先看缘由:为什么当我们面对过去妄想的时候,要用出离心呢?先看第一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戊一、缘由

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

好,我们凡夫众生,无量劫来在三界一次又一次的打滚,上至天上、下至人间、乃至到下面做一只蚂蚁等等,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假设我们开始念佛就直接提起佛号,根本就不修出离心,那有什么过失呢?无息灭。当我们经历过多次的生死,你就直接念佛,心中就没办法息灭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因为你养成一种爱取的习惯,才会生生世世的流转。

那什么是三界爱取呢?“希求有海乐方法”。我们虽然一句佛号创造出来了,但是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有一种希求,希求什么呢?有海。就是三界的生死大海当中,有些快乐的果报。当我们不修出离心,内心世界会陷入深深的矛盾。我们一方面想求生净土,但过去妄想的习惯性,对三界果报又深深的希求,就造成一种双向的力量。当我们对三界有所希求,有什么问题呢?“由欲有乐缚众生”。我们对于三界的快乐有所希求,就会产生生死业力的系缚,所以,我们必须先寻求出离心。

这个地方讲到重点是“由欲有乐缚众生”。三界的生死,它就像水流一样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宗喀巴大师说,生死的可怕不是给我们痛苦而已,而是“辗转相续,无有止尽”,它永远不会停止。所有的痛苦,最可怕的就是生死轮回,因为它不会停止。为什么今生死亡以后马上会得一个果报呢?它为什么不停止呢?我们业消了,该受的业也受完了,这个地方牵涉到两个问题。

生死轮回的因缘,《唯识学》分成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妄想。生命为什么无解?因为这两个互为因缘。如果人生只有业力,这个事情很单纯;如果人生只有妄想,你打打妄想也就罢了,生命也很单纯。关键是什么呢?人生有业力去变现外境来刺激你,你还自己打妄想。所以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就无解,轮回就不会停止了。因为它产生相互作用:业力变现外境来刺激你,你打了妄想;打了妄想又创造业力,创造以后下次它又现一个业力来刺激你,你又打一个妄想。

我们想离开娑婆世界到净土去,就必须要务实地面对无始劫的业力跟妄想。但问题在哪里呢?无始劫所造的业力你没办法处理,太多了,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够处理妄想。临终是可以带业往生,你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不能去刺激生死业力。带业是带一种沉淀的业力、调伏的业力、种子的业力,不是现行的业力。

为什么临命终时你不能起贪恋心、不能起颠倒呢?你必须让生死的业力沉淀下来,而不是去刺激它。虽然我们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发愿要求生净土,你产生一种往生的愿力。但你可别忘了,生死业力的活动是强过你愿力,愿力是今生才开始修学,过去所造的业力无量无边。关键在哪里呢?你不能唤醒过去的业力,要让它睡着、让它沉淀下来;要让生死业力沉淀,你就不能去刺激它。什么叫刺激业力呢?就是你不能对三界起爱取;爱取的可怕,在“取”。你对娑婆世界有贪爱可以理解,产生执著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要调伏的是执取,一种坚固的执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第2/2页)

假设不修出离心,你看到佛号就开始念佛。每一句佛号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临命终这两种力量同时现前,因为你就是这样修的,你平常念佛的时候,就是往生也想往生,娑婆世界的快乐也有希求。你平常每一句佛号都具足两种力量,临终的时候肯定也是两种力量,如是因、如是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因为他没有出离心来调伏爱取,他临终的时候去刺激到生死业力。

所以,往生的人除了求往生的愿力,要去调伏生死业力。这就是为什么要修出离心?我们不能刺激生死业力,这个道理就在这里。

戊二、方便

怎么去调伏心中的爱取呢?看第二段,方便。这个方法有两种,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

业果不虚轮回苦,思惟能除后世欲。

我们对三界果报的爱取分成两大块:第一个是对今生的爱取;第二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今生的爱取是怎么回事呢?有些人今生的福报特别大,他善业起现行了,身体健康、身相也庄严、眷属特别的美满幸福,他今生几乎所有如意的事情都出现了。他就会产生一个常见,认为这就是极乐世界了,所以,他对今生的果报深深的爱取。

第二种人是业障比较深的人。他今生大概所有罪业都起现行了,身体病痛特别多、亲属也不如意,他今生的苦难特别多。那怎么办呢?他也持戒、也做义工,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来生,这个是对来生的爱取。他积集资粮,希望把心中所有的希望在来生表现出来。

人生的爱取有两块:今生的爱取、来生的爱取。我们说明一下爱取的产生是怎么回事?一个人不是马上执著的,他是爱,然后取。在《唯识学》的角度,从贪爱到执著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感受,他是先受。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管是跟人或事会有一种感受,快乐或痛苦。但痛苦的感受对往生问题不大,这一块就别管它了。痛苦的人生经验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但人生快乐的感受,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就是你曾经有一些美好的经验。

“受”接下来是“想”。我们接触外境时,它只是直觉的感受,没有影像。感受以后,你就开始安立名言、就开始打妄想了。你心中出现影像,可能是一个人的影像、也可能是事情的影像。影像跟美好感受结合后,糟糕了,带有快乐感受的影像是最要命的。这个受、想的结合,你的心就执取了、就住在这个影像上面。本来影像是生灭的,因为你住在上面,它就不断地在心中产生一定的力量。

当我们的心开始注意心中影像的时候,从此以后就看不到人生的真相了。就像《楞严经》说的,当我们去追求水泡的时候,再也看不到大海了,因小失大。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只知道心中这一块快乐的感受影像,希望它在未来生命再一次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生老病死给我们这么大的折磨,来生还愿意来?因为我们在乎心中这块的影像。

我们对人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痛苦已经无所谓了,我们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快乐影像在生命出现,就好像刀上的蜂蜜。虽然我们每一次去舔蜂蜜时都被割伤了,但我们也不在乎刀锋,在乎的是那个短少的蜂蜜,这就是爱取。

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止观,把心中的影像放下;注意,这个很重要。出离心,不是要你放下娑婆世界,没那么严重,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娑婆世界对你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缘生缘灭,是你自己去攀缘娑婆世界,你对快乐经验产生影像,带动爱取从而刺激到生死业力。我们真正要去调伏的是心中的影像,而不是外在的人事。先把重点抓清楚。

一、我们怎么去放下我们今生跟来生的影像呢?

先看看怎么放下今生的影像?“暇满难得寿无常,修习能除此生欲”。我们在快乐的经验中留下很多影像,应该怎么慢慢地把它放下来呢?先观受无常,无常观。人世间快乐的东西,这种影像是无常败坏、不安稳的。智者大师讲的很清楚:“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愄,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这个快乐的影像可能是财、色、名、食、睡世间五欲的影像。你追求它的时候,轻松快乐吗?你很辛苦。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你付出很大的代价。你得到以后在享受影像的时候,真正高枕无忧吗?未必。你知道它是变化的、没办法掌控,心中很多怖畏,“弟子心不安”。不管愿不愿意,它总会失掉,当失掉的时候,你又怀忧恼。

你为了保护心中的影像,追求过程付出辛苦的代价。得到是怖畏、失去是忧恼。你没有真正的快乐,快乐必须安稳,你不安稳。所以,放下心中的影像是最好的选择。从无常观当中,我们知道这个影像是你没办法掌控的,既然不能掌控,你干脆把它放下,你会得到更多。从无常观,我们在心中慢慢地试着,开始把过去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影像消灭掉。

再看第二个“暇满难得”。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地调伏影像呢?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有五种暇满:第一个、善得人身;第二个、六根具足;第三个、具足信根。你对佛法要有信心;第四个、佛法住世;第五个、他所哀悯,你遇到好的善知识摄受。前面三个是内在的暇满,后面两个是外在的暇满。

我们得到暇满人生,假设不好好把握机会,以后不一定再遇到这样好的人生、遇到佛法的住世、善知识的摄受。我们透过无常观、暇满难得观,慢慢把过去所留下美好的、临终容易刺激我们的影像,把它消失掉。这是第一个。

二、我们要成功的去调伏,对来生美好所打的妄想,这种影像要把它消灭掉。我们看第二个,业果不虚轮回苦。我们从无常观知道今生的快乐是不安稳。这个业果就是,人生的快乐不但不安稳,你不得自在、没有主导权。“善业招感快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业力。你来生的快乐是不得自在,要受业力掌控的,更重要是你要付出轮回的代价。

我们今生修学佛法,好好的布施、持戒、忍辱这种善业力,因为颠倒妄想引导,你来生得一个快乐的果报,会有什么问题呢?你来生得到快乐的时候一定会放逸。有些人是今生造善,来生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他不求生净土。在他的规划当中,如果以愿力求增上生发菩提心,这个还好一点。菩提心引导的善业得果报的时候,他不会放逸。

如果说修净土的人不小心被妄想引导,来生得大果报,你一定会放逸。因为它不在你的规划中,你的愿力是要往生净土。那为什么会在娑婆世界得果报呢?你没有处理好妄想,低估了它的势力。修净土的人来生得果报时是很可怕的。

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你用颠倒妄想引导善业得果报,修学的时候心中就打一种攀缘、爱取娑婆世界的妄想。这个妄想你没处理掉,临终的时候引导你今生的善业得果报;你今生就是这么想的,得果报的时候一定会放逸,百分之百放逸。你变成富二代、官二代,放逸的心再加持到你的福报。福报大的人心想事成,那不得了,造的业特别重,所以你第三生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

当你在打妄想去规划来生快乐的时候,请你想一想第三生的悲惨——刀山油锅。请你想一想第三生。如果你今生布施、持戒、忍辱,还打来生的妄想,那可要注意第三生了,得不偿失。我们思惟到第三生的痛苦,消除对来生的爱取,因为不值得。人生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世间的快乐都有过失,没有例外。你追求今生的快乐就不得安宁;你追求来生的快乐,第三生就得痛苦。所以我们这样想,就要告诉自己别无选择,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们在修净土宗的人,首先要面对过去。修止观就是干什么呢?心灵的沟通,你要跟自己做好沟通;现在的你要跟过去的你沟通,过去生留下的习气,你要去面对。我们必须很务实的看到,过去攀缘的很多影像,跟它沟通,再把它放下,这个就是出离心。

戊三、证量

好,我们看第三科的证量。怎么样叫做出离心成就了?我们看第三段。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唯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

当我们透过无常观调伏心中的影像,透过苦谛观调伏对来生影像的追求,这样子对整个三界轮回的快乐、荣耀的果报,不生起刹那的希求,娑婆世界的快乐都要付出代价。我们就能够昼夜一心一意、内心统一地追求“我一定要离开三界”,这就是出离心。

净土宗叫做带业,然后往生。业没有消叫带业,不是消业往生。临命终时你要处理两件事:第一个、往生;第二个、带业。往生这一块,我们到了甲三念佛篇、甲四往生篇,再来谈谈怎么建立往生的愿力?我们先讲带业,这个业要怎么带?很多人是不会带业,业带的不好,就被业带走了。是你带它,不是它带你。临命终的人有两种力量:往生的愿力、生死的业力。你要怎么去处理生死业力?就是你要把爱取的心放下,很关键,这跟你念多少句佛号没有关系。

过去有一个动物园,养了一只袋鼠,澳洲袋鼠很会跳。动物园的管理员就做了一公尺的护栏;第二天早上,它就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看不对,加到两公尺的护栏;早上看,欸,它又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又加到三公尺,这下子不好跳了吧?第三天它又在外面了,管理员很奇怪。长颈鹿在旁边就问它说:你怎么这么会跳?你到底要几公尺才跳不出去?这袋鼠说:管理员出去的时候都忘了锁门,关键不是几公尺,他门没锁。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说:你要掌控生死业力是有关键的,不是说你用佛号去压妄想,打妄想你就用佛号去压它,你压不住的。佛法是善巧,你要有方法、要怎么去跟你的内心沟通?用佛法的道理去疏通妄想。修行就是一种深层的沟通,用智慧跟你过去的妄想,好好地谈一谈。你为什么要放下心中的影像?这样对你是最有好处,你不放下影像要付出代价。所以,佛法是讲智慧的观照,不是像外道,一种表面上的压抑。

出离心不是要你去放下外在的人事。如果你没有放下心中的影像,出了家打妄想,你还是没有出离心。要你放下心中的影像,外境它不会干扰你的。关键是你人生经验当中有感受跟妄想,带有美好感受的影像、妄想。受、想结合,行蕴的执取又进去,三个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得了。感受、妄想、执著三个混在一起,就很可怕了叫爱取。“爱”不障碍往生,“取”障碍往生。比方说我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执著了。你喜欢喝咖啡,乱不了;但你一定要喝咖啡,喝不上,你就受不了,这个障碍往生。

我们不是所有的烦恼都对治,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面对无量无边的烦恼;但带有执著性的妄想,你要注意。每一个人的盲点是不一样,找到盲点,跟它沟通。你临终的时候,不能因为这个盲点去刺激生死业力,问题在这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