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 320停下来是不可能的

无限未来之科技帝国 320停下来是不可能的

簡繁轉換
作者:小小菜心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0-15 16:47:57 来源:源1

时间倒回2个小时之前:

“今天的计划有点忙啊。”李敏是空管局派遣的常驻无限未来公司工作小组的组长,他看着当日起降计划备案表,随口说了一句。这份备案表文档中有几个关键词,标注着“航天飞船改进型试飞”、“共4个批次”……

无限未来公司得到了来自顶层的首肯(默认),加上对军队尤其是空军的持续技术输出形成的良好关系,在空域使用方面的权限等级很高,加上公司总部上空及附近空域并非热门航线区域,以及出于对高科技企业的鼓励等各种因素,空管部门对无限未来公司的航空航天业务采取了特事特办的准报备制度——只要不飞远程航线,那么每次飞行只要提前2小时,向空管局做备案即可,只要没有被明确通知否决,就可以准时起飞。

这对如今货运飞船还在不断优化,日常有大量测试飞行需求,以及太空旅游被公众接受后,每周至少安排两期太空飞船的无限未来公司来说,节省了大量的申请时间。一般来说,在项目测试安排比较密集的时候,一天起降2-3个批次较为常见。

按照常规流程,大气层内飞行需要先申请并提交各种材料,然后再等审批意见,一轮审批流程至少需要2天时间。而像飞出大气层的那种,已经脱离了空管局的管理范畴,根本就没有对口审批的主管部门。

国家放开民营航天市场后,有几家民营公司试水火箭发射业务(现有技术比较成熟,而且技术门槛比较低),发射前就尴尬地发现——找不到有审批权的主管部门。最后如何解决?基本都是先发射了再说,发射成功或是失败坠毁了但没砸到人,也就民不举官不究,如果造成伤亡了,那就另说。万幸的是,目前这几家试水的公司业务规模都很小,而且也足够小心,还没出过伤人伤物的意外事故。

所以,上头搞特事特办,对无限未来公司的默许放开,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摸索如何管理民间的航天科技公司。既要管理,又不要管死,太难了……

只是,陈文浩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能会让有关部门做出更加两难的选择。

很快,备案上报时间达到了2小时。从机库里掐着点出来的两家飞船分别占据了两条跑道,其比普通太空旅游飞船大出一整圈的造型,正常人都能够分辨的出来,更别提塔台里的专业工作人员,肉眼测速和辨别大小是必考技能点。

李敏连监视器都不看了,离开座位,眼镜都快怼在落地玻璃窗上了,“这是你们公司新搞出来的?”

塔台里少数几名公司员工都是不知情的,没人回答得上来,但是却都下意识地挺了挺胸:看,我们公司干的,牛不牛。

李敏也是反应过来,又多看了几眼才回到位置上,翘了个大拇指,“厉害!”

无限未来出品的飞行器历来都是无人驾驶,这也是让外界特别是全球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的黑科技,抛开其他好处不说,至少在此刻,让起飞前的沟通工作变得简洁高效。地面发来起飞请求,经塔台确认后,两架飞行器同时点火,沿着平行的两条跑道同时加速滑行,在滑出大约1500米的距离后,猛地提升飞离了地面,以极快的速度划出一道不明显的弧线直上云霄。

这又是一项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表现。货运飞船采用电动引擎,起降方式是和直升机类似的垂直起降,不需要滑行跑道。而已经多次载人的太空旅游飞船,因为采用了双引擎架构所以在起飞时需要跑道,但长度只要500米就足够了。而这一次,在跑道上的滑行距离是原来的三倍,假设动力不变的前提下,载重量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试飞为什么要载那么重的货物?出于职业敏感性,李敏在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按照常理,新的飞行器试飞不应该简装上阵嘛?除了飞行员和必需的测试仪器,其他能省则省,即使军用战斗机,火力测试也是排到机型测试稳定之后。

今天注定了是打破他常规的一天。第一批两架飞船上天后不到5分钟,第二批又是两架飞船再次从机库中被同步牵引到跑道上。滑行,加速,起飞……

这还没完,第三批飞船再次来到了跑道。

“每批次2架,4个批次就要上去8架?这存在危险性!”李敏拿起战术平板,“我要找严总确认,先不要放通行信号……”

塔台外,第三批已经开始滑行、加速、起飞。

“怎么回事?!”李敏放下平板,提高了说话音量。

“没有,不是我,我没给信号。”负责输出信号的操作员一脸无辜。

“严总,你好。我是塔台的李敏,今天的试飞计划……”李敏把注意力转向平板,已经连通了严国平的通话。

“你好,李组长。对,计划没有错,8架都是新机型,分四批次进入太空。别担心,飞行路径都经过反复测算。现在一切顺利,第一批次已经快离开大气层了。”

“发通行信号吧。”李敏纠结了一会,眼见第四批飞行器已经出了机库,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他觉得即使此刻选择阻止,恐怕也挡不住飞行器上天,就像前一批飞行器那样。没有飞行员,一切都是无人智能化驾驶的弊端就在这里。

目送第四批飞行器消失在天际,李敏离开座位,走出了塔台的控制间。他摸出手机,拨通了自己在空管局的直属领导,“喂,傅主任吗,我李敏,有个情况要向您汇报……”

******

“塔台那边起疑心了。”严国平站在陈文浩旁边低声说话。

“意料之中,这个阵势放出来就别想低调了。”陈文浩并不在意,面前的虚拟屏上,8个绿色小光点代表8架圆心飞船,沿着几乎相同的轨道线,以等差距离的排列形式移动着。

说话间,处于第一阵列的两个小绿点突然变成了蓝色,边缘还多出几道写意的风素描。“双引擎同时发力了,正在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看了眼面带疑惑的严国平,陈文浩耸耸肩解释道,“小卡做的一点小优化,说是更形象一些。”

向月球发射飞行器,对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并非难事。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算好窗口时间和飞行路径,在地球上起飞然后穿越大气层,直接飞向月球,中间无需进行変轨。这符合普通人想象中的地月飞行,也是不少航天科学家的追求目标。但是这样做,对飞行器的推力和燃料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以现有的航天科技水准来说,实现的成本太高,非常不合算。

所以,地球上几大航天强国都是通过让飞行器多次变换轨道来实现探月之旅。采用的方案大同小异:先让飞行器进入地球轨道,围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助推器再逐步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并依靠月球的引力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才算真正踏上了飞月的大道。说个不一定完全准确的细节:想了解各国的航天实力水准对比,可以直接比较一下各家飞行器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相比以上方案要在地球轨道上飞行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才能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这段时间对拥有小卡魔改双引擎的圆心飞船来说,被缩短到了一个小时左右。

强劲的引擎推力,再加上精准计算后巧妙借用了地月変轨的弹弓效应产生的部分作用力,带动圆心飞船进入地月轨道,并在接近地月线拉格朗日点L1区域时逐渐减速,最终相对静止地停留在地月引力平衡的定点区域内。预计全程大约需要30个小时。

停留在地月线上拉格朗日点区域,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引擎能量,就能轻松保持自身处于地月之间的相对静止位置。而选择其中的L1,与其他几个拉格朗日点相比,优势更明显:和月球距离最短,仅有6.5万公里,方便后续开展对月球的勘探开发;和地球的距离也最短,不足32万公里,可以减少物资运输的时间和成本。

不夸张地说,L1就属于地月交通线上的“咽喉”位置。

正因为如此,只要被其他国家确定了这批飞行器的意图,没反应是不可能的。之前没出过争议,是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在那里驻扎,但是如果真有了呢?剔除掉没能力飞出地球的绝大多数国家,剩下的也正是这个星球上最强的几个国家(联合体)了。这些国家会做出怎么样的应激反应?本国又会做出如何的决定?

“真是期待啊!”陈文浩突然冒出一句话。

“会不会被半路叫停?”严国平不但听懂了,还问出了看似毫无逻辑联系的问题。

“这个就要问小卡是不是答应了,飞行程序都是预设好的,就算是我,现在也没法让这些半路停下来。”

【空管局长的电话,要不要接进来?】小卡的视网膜投影弹窗。

“接通吧。”陈文浩深吸一口气,做好了迎接后续场面的准备。

反正不管怎样,想半路叫停,是绝对不可能的。

wa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