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从艺考状元开始 > 第38章 注定载入好莱坞的史册!

重生从艺考状元开始 第38章 注定载入好莱坞的史册!

簡繁轉換
作者:不是云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18 04:50:43 来源:源1

两人通话结束。

房间内再度恢复了安静,刚刚的疲惫已经消散,此时的陈愈由衷的感叹。

其实他也很想知道,自己在《黑暗骑士》中的表现,只可惜实在是没有时间。

接下来,他要以最饱满的状态去迎...

夜色如墨,四合院的灯在风中微微摇曳。陈愈坐在书桌前,盯着那段新投稿反复播放。画面中的男子依旧静坐,信纸边缘已被摩挲得发毛,眼角有泪滑落,在灯光下闪出一道微弱的光痕。窗外雪未停,积了厚厚一层,压弯了院角那株老梅的枝头。他忽然想起周志明老人临终前说的话:“人这一辈子,不怕穷,不怕苦,就怕心里没个念想。”此刻,这封信就是一个人十年沉默后的念想。

他将视频暂停,倒回重放三次。每一次都听到了更细微的声音??男子吸气时轻微的哽咽、笔尖划过信纸的沙沙声、远处传来孩子熟睡中的呢喃。这些声音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父亲去世后独自撑起家庭的男人,在某个雪夜终于拆开那封藏了十年的遗书,不是因为释怀,而是因为他终于敢面对自己的软弱。

“良心”两个字像钉子一样扎进陈愈的耳朵。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当年艺考落榜那天,母亲蹲在厨房洗碗,背影佝偻,却始终没有回头看他一眼。她不说安慰的话,也不责备,只是默默热了一碗面端出来,说:“吃吧,明天还能再考。”那时他不懂,现在才明白,那碗面里装的,也是良心。

第二天清晨,他拨通了投稿人的电话。接通后许久无人说话,直到一声轻叹响起:“你是……拍《人间烟火》的陈老师?”

“是我。”陈愈声音温和,“我想见您一面。”

对方沉默片刻,“可以。但我有个条件??不要拍我哭。”

“好。”陈愈答应得干脆,“我们不拍眼泪,只拍你想说的话。”

周末,陈愈独自前往城东的老家属区。这里曾是纺织厂的工人宿舍,如今墙皮斑驳,楼道堆满杂物,但每家门口都挂着红灯笼或小盆栽,透着一股倔强的生活气。男人名叫李建国,五十岁出头,鬓角全白,穿着洗得发灰的工装外套,在楼下等他。两人没多寒暄,直接上了楼。

屋子不大,六十平左右,客厅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全家福:年轻的父亲抱着小男孩站在国旗下,笑容灿烂。茶几上摆着那封信的复印件,旁边是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页边贴满了便签纸,写着“正直”“担当”“不占便宜”之类的词义解释。“我爸当过兵,退伍回来在厂里做质检员。一辈子没升官发财,但谁都说他‘靠得住’。”李建国说着,声音平稳,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他走那年,我刚结婚,媳妇怀了孩子。他说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怕我扛不住压力,走歪路。”

陈愈低头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注解,忽然问:“所以这些年,您一直在按他的标准活着?”

“也不是刻意。”李建国苦笑,“就是每次想偷懒、想抱怨、想收点不该收的钱时,就会想起他站岗的样子。哪怕没人看见,我也得对得起那身军装。”

他们聊到傍晚,李建国的儿子放学回来,八岁模样,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整齐摆在门口,然后跑进厨房给爸爸倒水。“爸,今天老师夸我写字工整!”孩子仰着脸,眼睛亮晶晶的。

李建国摸了摸他的头,转头对陈愈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他也读一遍这封信。但他还小,我不想让他觉得人生很沉重。”

陈愈点头。他知道,有些传承不需要言语,它藏在每日清晨递上的温水杯里,藏在拒绝同事“走个后门”的坚定语气中,藏在孩子模仿父亲挺直腰板走路的姿态里。

离开前,他在门口驻足,望着楼道尽头昏黄的灯泡。“您后悔过吗?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

李建国摇头:“有时候累,但从没后悔。我爸用一生告诉我什么叫‘堂堂正正’,我现在做的,不过是把它传下去。”

回到工作室已是深夜。林若雪还在等他,披着毯子坐在沙发上改方案。见他进门,起身接过外套,轻声问:“又是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

“是。”他坐在她身边,把录音笔放在桌上,“你知道最震撼我的是什么吗?不是那封信,是他儿子递水那一刻的笑容。那么干净,那么安心??因为他知道,爸爸不会骗他,不会躲债,不会半夜被警察带走。这种安全感,比房子车子贵重百倍。”

林若雪静静听着,忽然说:“我们第四季的主题,是不是也可以加一集‘父亲的遗产’?不是金钱,是品格。”

“好。”陈愈握紧她的手,“而且主角不一定是伟人,可以是一个修车师傅、一个环卫班长、一个乡村教师……只要他把‘做人’这件事,当成最重要的事来教。”

接下来两周,团队开始筛选类似题材。顾言找到了一位高铁清洁工的父亲日记,记录了三十年如何教导儿子“宁可少赚点,也不能糊弄活”;林然联系上一名狱警家属,对方愿意分享丈夫写给孩子的十八封家书,每一封都在讲“规则的意义”。而陈愈,则亲自回访了几位过往节目的主人公。

他在南城再次见到小雅母女。一年过去,病情稳定,小雅已升入三年级,学会做蛋炒饭和番茄牛腩。拍摄当天,她主动提出要录一段话给未来的自己:“我希望长大以后,还能像现在这样爱妈妈。也希望别人生病的时候,我能帮上忙。”镜头外,母亲捂着嘴哭了很久,却又笑着擦干眼泪,说:“她比我勇敢。”

另一天,他去了云南山区小学。那位升旗的老奶奶已经九十二岁,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每天让人扶她到门前,看孩子们升旗。校长告诉他,去年冬天大雪封山,几个孩子徒步十几里背来一面新国旗,说是“不能让奶奶失望”。短片播出后,全国网友捐款修建了简易升旗台,还送来一台太阳能音响设备。如今每个周一早晨,清唱的国歌依旧跑调,但多了电子伴奏的庄严。

“孩子们说,这是给奶奶的礼物。”校长指着操场边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信仰不在高处,而在脚下这片土地。”

陈愈蹲下身,抚摸那粗糙的刻痕,忽然觉得胸口发烫。他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从来不只是记录,而是在无数人心中种下某种东西??那是对尊严的敬畏,对责任的认同,对“平凡”二字重新定义的勇气。

筹备会再次召开,《人间烟火》第四季正式定名《承光者》。主题明确:聚焦那些在无形中传递精神火种的人。每一集将以“一句话”为核心线索展开??“妈妈说,做人要像粥一样,慢熬才有味道”;“爷爷讲,桥可以塌,人心不能塌”;“老师留的作业是:写下你最想感谢却从未开口的人”。

为增强互动性,节目组开通“家训征集”通道。短短一个月,收到超七万条留言。有人上传祖母手写的菜谱背面写着“待人宽,克己严”;有人寄来父亲临终前塞进他口袋的小纸条:“别怕失败,爸爸永远信你”;还有位聋哑女孩用手语视频表达:“妈妈教会我,听不见世界,就更要让世界看见你。”

最令陈愈动容的,是一封来自边防哨所的信。守哨战士附了一段视频:暴风雪夜里,战友们围坐在炉边,轮流朗读家人来信。其中一位年轻士兵念着母亲的话:“儿啊,你在山上站岗,妈在老家给你烧香。你不光守国土,也守住了咱家的根。”念完,所有人沉默良久,然后齐声唱起军歌。风雪拍打着窗户,歌声却穿透寒冷,久久不息。

他当即决定,将这段作为第四季开篇。并邀请所有投稿人参与线下“家书诵读会”,在全国十个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当天,礼堂座无虚席。有老人颤巍巍念出亡妻五十年前的情书,有农民工父亲第一次大声说出“儿子,爸爸爱你”,更有许多孩子捧着父母年轻时的照片,读着他们未曾亲耳听过的话语。

林若雪负责现场统筹。结束后,她递给陈愈一份整理好的资料:“你知道吗?超过六成参与者表示,这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认真倾听家人的声音。有人当场给多年失联的兄弟打了电话,有人说要把这些话抄在家谱里传下去。”

陈愈翻看着一页页记录,忽然笑了:“咱们当初做这个节目,只想讲点真实故事。没想到,它变成了很多人修复关系的桥梁。”

春天来临之际,《承光者》首播。第一集《爸爸的最后一封信》上线当晚,播放量破两千万,弹幕如星河般滚动:“我也该回家看看爸妈了”“明天就去爷爷坟前读一封信”“原来最厉害的教育,是身教”。

评论区最热的一条写道:“以前我觉得成功是买房买车。现在我才懂,真正的富足,是你走在街上,有人指着你说??‘那是老李家的儿子,跟他爹一个样,靠谱’。”

与此同时,“素人创作者孵化基金”迎来首批成果展示。那位便利店女孩的《鱼鳞上的光》正式发布,三天内感动数百万人。她母亲看完片子后,在菜市场当众抱住女儿大哭:“妈这辈子被人叫‘卖鱼婆’,从没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可你说我是光,我就信了。”

另一位受助者是一名殡仪馆化妆师,她拍摄了《最后一面》:记录家属与逝者告别的瞬间,以及她如何用双手还原一张安详的脸庞。她说:“我不是在美化死亡,是在帮生者完成最后一次凝视。”影片结尾,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轻轻吻了吻孩子额头,低声说:“宝贝,妈妈把你漂漂亮亮地带回家了。”全场肃然,唯有啜泣声回荡。

陈愈在评审会上宣布:“从今往后,基金不再限定题材。我们要相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讲述属于自己的史诗。”

夏末,中国传媒大学“真实影像研究中心”迎来第二届招生。报名人数突破五万,竞争激烈。面试现场,一名轮椅青年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想:《听见台阶的人》,记录城市盲人群体如何通过脚步声判断楼梯位置、电梯开关甚至人流方向。“我想让大家知道,看不见的人,其实听得比谁都清楚。”

主考官问他:“为什么想学纪录片?”

青年平静回答:“因为我希望有一天,别人介绍我的时候,不是说‘那个坐轮椅的’,而是‘那个拍出了真实声音的人’。”

全场掌声雷动。陈愈亲自签下录取意见:“此生不必远行,目光所及处,皆可成片。”

秋雨连绵,赵卫东带着女儿参加社区组织的“记忆口述史”项目。这一次,他不再是被拍摄者,而是拿起摄像机,走访街坊邻里,收集普通人的往事。一位抗战老兵讲述了战友牺牲前托付家书的故事,一位退休护士回忆**时期写下遗书仍坚守岗位的心路。这些素材被剪辑成系列短片《巷子里的光》,在街道文化站循环播放。

某日放映结束后,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走上台,颤抖着说:“我丈夫是知青,死在东北农场。五十年我没提过他名字,怕痛。可昨晚看了你们的片子,我梦见他回来了,穿着蓝布衫,笑着说‘回家了’。”她顿了顿,“我想,请你们帮我找找,他当年埋在哪棵树下。”

赵卫东红着眼眶点头:“我们一定去找。”

冬至前夕,民政部门启动“平民纪念墙”二期工程,新增“家风铭文”专区。公众可申请镌刻一句影响一生的家训。短短半月,收到申请逾八万条。“吃亏是福”“读书救贫”“宁亏钱,不亏心”……每一条背后,都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谱。

仪式当天,天空飘雪。陈愈与林若雪并肩而立,看着第一批铭文缓缓浮现。突然,他注意到其中一块石碑上刻着:“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李父遗训”。他怔住,随即微笑。他知道,那个雪夜读信的男人,终于完成了与父亲的对话。

当晚,四合院再度支起投影仪。邻居们照例搬来小凳,围坐一圈。这次播放的是《承光者》特别篇:集合一年来所有投稿中最动人的片段。当小雅踮脚关火的画面重现时,有人轻声抽泣;当盲童凭声音数出台阶数时,全场屏息;当那位殡仪师为新生儿夭折的婴儿化上笑脸妆容时,一位年轻母亲抱紧了自己的孩子。

散场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拉住陈愈衣角:“叔叔,我能拍我家吗?我奶奶每天给我讲故事,她说那是爷爷留给她的。”

“当然能。”陈愈蹲下身,认真地说,“而且我会第一个看。”

雪仍在下,寂静无声。屋内炉火跳跃,电脑屏幕又一次亮起新投稿提示。标题写着:《外婆的针线筐》。

陈愈深吸一口气,点击下载。画面渐显:一只布满皱纹的手缓缓打开老旧木盒,里面整齐排列着各色丝线、顶针、半成品的虎头鞋。旁白响起,是一位老太太温和的声音:“这是我嫁过来第一天,我妈塞给我的。她说,女人这辈子,缝得了衣裳,也就补得了日子。”

镜头缓缓推进,针尖穿过布面,发出细微的“嗤啦”声。窗外,晨曦初露,照亮了檐下悬挂的风铃。

他没有急着标注编号,只是静静地看完,然后退出页面,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冷风夹着雪花扑进来,打在他脸上,清醒而凛冽。

他知道,又一个故事即将启程。而他们要做的,依旧是那件最简单也最难的事??俯身倾听,然后把光,稳稳地交到下一个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