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463章 弹劾臣子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463章 弹劾臣子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26 11:03:14 来源:源1

「卫仆射怎麽说?」郭太后皱眉盯着黄门。

黄门有些犹豫,想要说些什麽,可还是先从袖中摸出了一张表文:「这是卫仆射让奴婢等在外面时写得,乃是给太后上的贺表。」

「哀家要贺表有何用?」郭太后只觉一阵无语,但还是将贺表接了过来,看了一遍后又还给了黄门:「今日苏美人临产,既然只有宗正来,稍后给宗正准备些赏赐。莫要失了礼数。」

「是。」黄门接过贺表,小声看着郭太后的脸色说道:「卫仆射还说,待皇嗣诞下之后,还请太后及时告知外朝,卫仆射好及时向陛下报喜。至于取名之事,还需让陛下亲自定夺……」

郭太后点头:「下去吧,哀家知道了。」

「是。」

……

卫臻此时正在尚书台中,愁眉紧锁的在尚书台最高处的辅政阁中绕着圈子。

并非卫臻执意不想来宫中,而是他的烦心事的确太多,今日需要着重解决的就有两个。

其中一个刚由尚书左丞王基送来,正明晃晃的摆在卫臻的桌案上。

王基束手肃立在门口,看着卫臻已经转了将近一刻钟了,不由得出言问道:

「不知仆射何事烦忧?属下愿为仆射效劳。」

「不关你事。」卫臻刚欲挥手让王基退下,可想了几瞬,此事早晚也要公开的,先让王基知晓倒也无妨。

卫臻叹了口气,伸手指了指桌上的文书:「文书是伯舆方才送来的,伯舆自己拿起看看吧。」

「是。」王基从容点头,快走几步走到桌案前打开了署名『豫州刺史臣权』的奏章,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

皇帝常年征战在外,按照皇帝与卫仆射本人的约定,只要是州郡臣子上表洛阳的关于政事的奏章,卫臻皆可自行查看和批阅。

臣子们也都知晓这一点。只要是发往洛阳的上表,明摆着就是要卫臻代替皇帝处理的。而若是涉及什麽极为关键的要事,他们自会遣人往邺城丶往营州送信。

王基只看了一遍,便将奏章合上,正色看向卫臻:「此事重大,还望仆射三思,以免朝廷之内纷争再现。」

卫臻又叹了口气:「伯舆所言,我又何尝不知呢?只是此事属实复杂。」

「黄刺史是自蜀国归顺而来,又夙来只从陛下一人,与其馀众臣毫无瓜葛。加之颍川董太守政声不佳,去年就被陛下开恩过几次了。此番黄公衡弹劾董伯俊,应当属实。可董伯俊之父又是卫尉董公,我与他二人一同在洛阳秉政,恐朝野之间疑我排挤于他,徒惹嫌疑!」

王基在一旁提醒道:「虽然属实,可各州刺史素来由尚书台负责调派。若说此事全由黄刺史一人所做,恐怕董公也难以相信。」

卫臻点头:「就是此理!又是大雨,又是弹劾,政事难决啊!这样吧,我先将此事压下,等雨过之后再行分说。」

王基摇头:「属下以为不妥。」

「不妥?」卫臻皱眉看向王基:「怎麽个不妥法?」

王基拱手道:「属下敢问仆射,仆射与董公二人素来相知吗?」

卫臻想了几瞬:「算不得相知,只是以公事而言常常同殿议事。当下我在尚书台中,董公在枢密院中,说话的次数并不多。」

王基道:「既然不多,不若仆射可以将董公请至家中宴请一二?这等事情在台中难说,私下里不就可以讲了吗?」

「总而言之,此事是董公家中的麻烦,而非仆射的,仆射为何要为此烦忧呢?开诚布公的谈上一谈,岂不更好?」

卫臻想了片刻:「宴请董公倒是可以,只不过不能在家中。我二人奉旨在洛阳监事,岂能私下宴饮呢?」

「伯舆替我去一趟枢密院!就说今日晚间,请董公来台中赴宴!」

「属下知晓了,这就去枢密院找董公。」王基躬身一礼,而后转身走了出去。

傍晚的尚书台,董昭如约而至。

辅政阁内,两个宴饮用的桌案面对面摆好,每个桌案上各布有六盘菜,这对于朝中大员来说已经算得上非常节俭了。

不过宴饮这种事情,最重要的绝非酒菜的规格,而是设宴和赴宴之人。

「公振今日怎有闲情宴请老夫?」董昭笑着走入堂中。

卫臻笑道:「许久未与董公饮酒了,今日得空,就请董公来台中叙谈片刻。」

「请!」

「好,你我二人是好久没有同宴过了。」董昭点头:「今日无事,慢慢饮丶慢慢谈!」

卫臻点头。

就在二人推杯换盏,叙谈着皇帝征伐大胜之事,以及洛中的些许琐事之时,王基在关着的门外轻轻叩道:

「仆射,属下有要事请见。」

董昭看了看卫臻:「听声音是王伯舆?」

「是他。」卫臻高声应道:「伯舆且进来吧。」

王基推门而入,先朝着董昭行了一礼,而后对卫臻说道:「禀仆射,宫中有黄门传讯而来,苏美人在长乐宫为陛下诞下一名皇子!」

卫臻颔首:「我知晓了。伯舆且去吧,将此讯速速加急传至邺城。」

「遵令!」

王基刚刚将门掩上,董昭就又笑着举起酒樽:「天家子嗣兴旺,实乃大喜之事!」

「是啊,董公说得对。」卫臻感慨道:「子嗣多固然是好事,可也有隐忧。全看陛下如何安排了。」

「圣君临朝,此事固然轮不到我等烦忧。」董昭笑呵呵的说着:「就算是要烦忧,也是公振该烦忧的。老夫恐怕得不到那一天了。」

「唉。」卫臻叹了口气:「若说烦忧之事,眼下我还真有一件,还望董公能够不吝赐教。」

董昭何等人物,几乎全身上下都装着心眼,此番前来赴宴,就等着卫臻说这句话呢。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董昭点头:「公振且说,有何事值得烦忧?」

卫臻道:「董公知晓这场大雨吧?洛阳这边断断续续已经下了七丶八日了,而许昌那边的消息,将近下了十日。虽说中间也有雨停之时,但却少见晴日。」

董昭也摇了摇头:「说来倒也奇怪。此前邺城尚书台朝着洛阳传讯,要求注意夏丶秋雨情,我此前还纳闷此事是何缘由。却未曾想,一到八月就竟然下起了雨,竟有黄初四年的那般势头。」

卫臻道:「司隶丶豫州丶兖州丶荆州四州,今夏兴修水利不断,尽人事而知天命,朝廷能做的事情都已做了。」

董昭接话道:「国事繁多,我这也有一事。赵俨从襄阳处传讯回来,称江夏的文聘病重,俨然时日无多,还请朝廷派人去江夏接任。」

「公振,此事你可有计较?」

卫臻微微愣神:「文仲业今年多大年纪?刚刚六旬多吧?」

「六旬有五了。」董昭道:「按照常理,将领之中难有高寿之人,是该选个人去江夏了。可眼下朝廷重臣皆在河北,我这也一时无人可派。」

「那就让赵俨多盯着些吧。董公遣快马去邺城报信,让陛下亲自选人决断。」卫臻道:「我这里倒是还有一事,要劳董公费心。」

「今日上午,黄公衡以修筑水利工事不力为由,上表朝廷弹劾颍川太守。我一时不知如何处理,还请董公指点一二。」

董昭满脸诧异的看着卫臻,愣了半晌,而后问道:「公振何时知道此事的?」

卫臻苦笑着摊手道:「董公不必疑我,我也是今日才知的。黄公衡弹劾伯俊,此事的的确确与我无关!」

「董公也知道,黄公衡素来群而不党,我又……」

「公振不必解释,我知你品行。」董昭伸手拦住了卫臻:「伯俊是我独子,他之过就是我之过,怎麽都躲不过去的。」

「公振可知伯俊是如何选到这个颍川太守的吗?」

卫臻连忙摇头,装作不知。

董昭长叹了一声:「此前陛下以我建言有功,欲要恩赏于我,却被我以年迈之由给推脱了。故而陛下将颍川大郡指给伯俊,以作酬功。」

「黄公衡具体怎麽说的?」

卫臻想了片刻,说道:「贾侯渠以及其馀河流,疏浚以及筑坝之事未达预期,比周边的陈郡慢上许多。」

董昭点头:「此事我知晓了。公振是明理君子,此事就不劳你烦忧了,我会给许昌去信,让伯俊自请贬官。然后我会上表邺城,请陛下重新选一贤能之人赴任颍川。」

卫臻叹道:「董公莫忧。一州刺史弹劾,无论如何都是遮掩不过去的。想必以董公恩荣,陛下自有安排,或许尚书台丶或许……」

卫臻还没说完,董昭就站起来微微拱手:「老夫身子有些不适,且先回家了。」

「告辞。」

卫臻带着诧异,也起身朝着董昭问道:「还没吃完,董公不如稍晚些再归?」

董昭苦笑道:「枉我董昭聪明一世,家中儿子却是个这般不晓事的,每次都是劳我费心。公振年纪还小,家中儿子还是多上些心,免得到老时如我一般,总是为儿子烦忧!」

董昭缓步走出堂外,背影竟显得莫名萧瑟了起来,连带着卫臻也是一阵伤感。

怎麽就到了这个地步呢?(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