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592章 屯田大略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592章 屯田大略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21 13:34:19 来源:源1

「终于等到司空了,来,快快请入。」

位于兖州东郡的州治廪丘城内,身为刺史的孙资正在府门外等待许久了。随着一辆马车渐渐驶来停稳之后,孙资脸上也泛起了笑容,笑着来到马车下车的一侧迎着。

「彦龙兄,你今日在府里这是设的是什麽宴席?」司马懿一边下着马车,一边笑着问道。

「自然是送别之宴。」孙资伸手朝内一指:「快,夜寒霜重,屋内酒都已经暖上了,菜也已经备好,就等司空一来再开宴了。」

「有劳彦龙兄亲自相迎接了,请。」司马懿点头道。

二人并肩入了府内正堂之中,堂中不仅有侍从们在桌旁侍立,堂内侧边还有十名乐师按次序坐好。得了孙资的手势之后,同时奏起了乐声。

司马懿略略瞥了一眼之后,微微摇头:「彦龙兄,你我二人交谈就不要起乐了。让他们都回去吧。」

「那好,就依司空之言。」孙资并未坚持,摆了摆手,乐师们就会意陆续撤了出去,家仆们也随之进上了酒菜。

对于身为司空丶刺史的司马懿和孙资来说,宴饮时糜费与否丶用不用乐舞丶讲不讲排场,都是些许无足挂齿的小事,来去随心,只有政绩与圣心才是他们需要关心的事情。

「来,我敬司空。」孙资举起酒樽:「明日就要启程回洛阳了,路远天寒,诸事顺遂。」

「好,好。」司马懿同样举杯饮尽,放下酒樽后,略带感慨的说道:「我从许昌初到兖州的时候,本以为一来一回,不过一月的时间就够了。可诸多事项处置下来,竟也用了两个整月的时间。所幸不负陛下所托,加之有彦龙兄襄助,兖州一州的屯田事这才分划完毕,不留缺漏。」

孙资略带感慨的说道:「我来兖州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了,久久不在朝中,对于朝中之事竟也渐渐陌生了起来。」

「说实在的,我此前初次接到陛下书信丶听闻要在兖州罢屯田事,属实吃了一惊,还上表给陛下表示不解。等到司空亲自从许昌来了兖州,这才明白陛下和朝堂诸公的决心。」

「屯田制度存在了将近四十年,保留容易,但是更改极难。」司马懿若有所思一般:「彦龙兄,陛下即位以来这四年半的时间,整个大魏从朝中到州郡,再到各军与边军,皆是焕然一新。四年多来,我倒是渐渐看明白了。陛下当真是天资睿断,宛如神授一般,内外诸事徐徐推行,尽皆有效。」

「是啊。」孙资插了一句:「起码裁撤屯田这种事情,黄初年间是做不到的。」

「非不做,是不能也。」司马懿道:「屯田实际上是从百姓手中多取赋税,再将百姓辖制于田土之上。在乱世乃是善政中的善政,到了太平年间,就显出弊端来了。黄初年间边患未靖,北面胡人丶辽东公孙,这是河北面临的局面,加之先帝又三次伐吴,壮年崩殂,根本轮不上顾及屯田的事情。」

「而屯田。」司马懿又自斟满了酒,与孙资举杯对饮饮尽,重重的呷了一口之后,继续说道:「屯田与粮相关丶与民相关,若边患不靖则无能为也。昨日洛阳消息不是也传来了吗?」

「卫公振在故道阻了诸葛亮,彼辈势穷,早晚必退。今年我又随着陛下亲征巡边,平辽东以成营州。虽说今年多灾,但徐元直在荆州逼退孙权,陈司徒与蒋子通在濡须丶东兴两处建城,将合肥一带的边境推到大江边上。总而言之,吴蜀两国再也无力扰乱大魏全局了。」

「司空说得好。」孙资举起酒樽,朝着西面洛阳的方向微微一抬:「为天子寿!」

「为天子寿!」司马懿与孙资二人一同饮尽。

孙资用了几口菜肴后,放下木箸,又感慨了起来:「说回屯田,陛下与司空这个先减租赋丶再富民生的论断,我是真心叹服。」

司马懿只是微微一笑。

孙资道:「按照武帝最初定下的屯田方略,屯田所得之粮,有私牛者官五民五丶无牛者官六民四,在当时算是善政。我比司空年长些许,三岁失了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又自幼博闻强记,对民间之事还是多有印象的。」

「说起百姓税赋,其实是田赋丶口赋丶算赋丶献费等等之和。七岁至十四岁小儿每岁口赋二十三钱。十五岁后便要缴纳算赋,每人每年交一百二十钱,还要再算上六十三钱的献费。桓帝开始十而税一,又每亩田土加征十钱,灵帝时大修洛阳宫室,每亩又增十钱,口赋从一岁起便要徵收。」

「这般算起,寻常农户总的税赋就要到五成丶六成了,还要常常受到官吏剥削。」

「何止五成丶六成?彦龙兄还少说了一些。」司马懿也随之哼了一声:「黄巾乱后,算赋每年何止徵收一次?河北丶河南诸多地方乱军混战,你来我往都要徵税,最多的地方算赋甚至一年能徵收十馀次!」

「这般世道谁还种田?彦龙兄,换你,你会种吗?」

「我?」孙资轻笑一声:「我不种田,直接投效武帝做官岂不更好?再不济,做了屯田民耕种也行!」

「哈哈哈哈。」司马懿大笑几声:「故而当时五成丶六成的徵收,只以田土来论,已经是善政中的善政了。十日之前,陛下与尚书台在许昌准了你我二人联名提交的表文,也将新的税赋定了下来,你我二人的名字,在竹帛之上也该多留下几笔了。」

「谁说不是呢?」孙资捋须说道:「好大声名,此前尽让黄公衡在豫州赚走了。数年之前,豫州削减租赋之时,用私牛之屯田户,官五民五改成官四民六;用官牛之屯田户,官六民四改为官五民五,统统减了一成。」

「如今,按照朝廷批覆的兖州新田赋,口赋从二十三钱减为二十钱,算赋一百二十钱不变,献费从六十三钱减为六十钱,地租从二十钱每亩减少为十钱每亩。」孙资又与司马懿对饮了一口,笑着说道:「这般算将下来,寻常屯田百姓的税赋也就在三成五左右。」

司马懿道:「百姓的口赋丶算赋是按人头来算的,田赋和田租是按土地和收成来算的。地少之人,所交税赋也就更高。」

「陛下在批覆中不是也说过了吗?如今百姓钱少,租赋皆以粮草徵收,以三十钱一石为定额。若税赋占比高于三成五的,还是以三成五来徵收。」

孙资点了点头:「圣君在上,实乃黎庶之福也。」

「来,司空请满饮此杯。」孙资又开始敬起酒来:「我从洛阳来到兖州之后,将近三年的时间没见过司空了。明日这一分别,又不知能何时得见。」

司马懿又与孙资饮了一樽,叹道:「岁月不饶人,彦龙兄且看我头发,我年方五旬,这两年国事操劳之下,额角之处竟也生出几丝白发来了。」

「建安年间随武帝西征至汉中之时,从未感觉如此劳累,今年却疲惫得紧,再也不似往年一般了。」

孙资唏嘘道:「纵然是铁打的身子,又如何经得起这般劳累呢?司空今年属实辛苦,先随陛下巡边幽并,再征辽东,而后快马回洛阳和邺城主持武宣皇后丧礼,再至许昌和兖州。」

「这般辛劳,朝廷若不为司空额外厚赏,就连我都觉得亏待司空了。」

「是吗?」司马懿似笑非笑:「我记得彦龙兄是与贾梁道同年生人?」

「正是。」孙资点头。

司马懿道:「贾梁道守在皖口这两年,堪称尽职。但此前听闻他的身子也不大好,似有想要请求回朝任官之感。当时他的书信刚到许昌,正好赶上了陛下令陈司徒在扬州筑城。东南有事,这件事也被耽搁下来了。」

孙资问道:「既然东南现在已经安靖,那贾梁道回朝之事应该就有眉目了?」

「或许吧。」司马懿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谁又能说得准呢?」

孙资道:「陛下仁心……」

「陛下是仁心,可朝中也并无什麽位置与他。」司马懿冷笑一声:「如今九卿们与尚书们位置皆满,枢密院更无位置,内阁他也不够格。」

「那侍中呢?」孙资突然问道。

「侍中……」司马懿一时语塞:「侍中倒是缺员,不过徐元直也差不多在最近从襄阳回返,缺一人倒也不好说。」

「应该不会。」司马懿自顾自的摇了摇头:「贾逵年龄有些大了,应不会补了侍中的缺。」

「且不说他了。」司马懿看向孙资:「彦龙兄与我说这个,可是动了想回朝中任官的心思?」

孙资微微低下头来:「若说不想回朝中,那是假话。只不过此前我在陛下面前有失圣心,不知还能不能回得去罢了。」

「兖州刺史虽好,但主政一州,终究不是在洛阳为官。若我能得一九卿之位,那就足以告慰平生了!」

「九卿吗?」司马懿笑道:「以彦龙兄的才资,区区九卿倒也未必不能。依我来看,此番彦龙兄在兖州主持屯田一事,就是你复起的时机了。太和四年即将结束,明年大约又会休养生息一整年的时间,若真要改,那就要到后年或者再晚一年了。」

「若有消息,我会写书信送到兖州来的。」

「司空仁义。」孙资当即从席间站起身来,躬身一礼:「若等重得圣眷,资必重谢司空恩德!」

司马懿认真盯着孙资看了几瞬,方才走上前去将孙资扶起,笑道:「彦龙兄啊彦龙兄,你年长我些许,我常常以你为兄,如何与我这般见外呢?唤我仲达即可!」

「你长子孙宏和次子孙密二人,如今都在何处任职?」

孙资直起腰来,出声回应道:「孙宏现在青州东莱郡为牟平长,孙密因前年浮华案被牵连,如今在河东家中读书,尚未出仕。」

「牟平长……」司马懿停了几瞬之后,方才说道:「牟平那个地方在渤海边上,穷乡僻壤,做不出什麽政绩来,我且调他回洛阳为郎,再去秦州陈季弼处做一任上计掾好了。孙密直接去扬州做州吏好了。」

「真不知该如何感谢仲达。」孙资的语气略带感慨:「来,仲达,今日多饮些,不醉不还!」

「好。」司马懿笑道:「那我今日就舍命陪彦龙兄了。」

司马懿给孙资安排的两个职位,一为州上计掾,一为寻常州吏,都是士人子弟不错的仕途起点。

若对于寻常士人来说,这种安排或许还能让人感恩戴德,但对于身为一州刺史的孙资来说,区区州吏还算不得什麽,更像是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罢了。

秦州陈矫,扬州蒋济吗?孙资心中暗暗想着,酒也喝得愈发多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