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664章 王肃释经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664章 王肃释经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3 14:34:00 来源:源1

用荒僻之地来形容以上庸为首的东三郡颇为合适。若在舆图上看,上庸位于襄阳附近,离洛阳的距离远比江陵丶武昌丶江夏丶成都这些都会要近,甚至比寿春还近。

但这并不妨碍上庸等处在朝廷中枢的眼中,沦为了没价值的地方。既无太多人口,又没有多少产出,只能顺着汉水而下,为襄樊提供些不算太多的馀粮。

实际上,在魏蜀吴三国或者是曹孙刘三方纷争的这些岁月里,人为的制造了许多边境地带。

上庸所在的东三郡是其中之一,江夏郡丶庐江郡丶襄阳郡丶淮南郡,都是这般,户口雕零,人烟不丰。

上庸城临水而建,城外有码头可以直接乘船,顺流而下直达荆襄。

码头旁,曹睿临水而站,满宠丶毌丘俭二人一左一右站在了曹睿身侧。见曹睿望着河水出神,满宠在曹睿身后出言问道:

「今日是陛下来到上庸的第三日了。不知陛下准备何时动身,前往魏兴郡?臣好安排诸军行程,通知西城迎驾。」

曹睿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朕不去了。」

「那……」满宠一时语塞:「那陛下,后面的汉中也不去了?」

曹睿淡淡说道:「朕此前听过一句话,乘兴而至,即兴而返。朕之所以不常待在洛阳,到各地巡视,其实巡视本身比巡视到哪里更加重要。」

毌丘俭略显疑惑:「陛下,臣有些没懂。」

曹睿转头看了看满宠:「满将军知道吗?」

满宠顿了一顿,试探性的回应道:「莫非陛下是借出巡之时调度兵马,视察天下,以成天子威严?」

「对也不对。」曹睿笑了一声:「你们可知道对于皇帝来说,最重要的一个象徵是什麽吗?就是出巡。秦始皇巡查天下,虽死在半途依旧不悔。汉高帝每临战事必定亲征,天子一出,则天下为之牵动。而那些后汉的小皇帝们,甚至桓灵,又有哪个常常出京巡视了?」

满宠此时也明白皇帝的意思了,笑着应声:「臣大略猜到陛下的意思了。帝王出巡四方,本就是手握权柄,掌控全局的象徵。如山阳公这种傀儡般的人物,才始终缩于宫殿之中不得外出。」

曹睿轻轻颔首。

满宠又道:「陛下既然有了此想,臣倒是建议陛下可以将此作为定制,以便后世君王采用。」

「朕先自己当好这个皇帝,后世的事情,待之后再说吧。」曹睿笑了一笑,又继续眺望着远方的山色水景,缓缓说道:「你二人当不知道吧,昨日从洛阳来的消息,孟达因病薨了,你们说巧不巧?正好赶在朕到上庸的时候了。」

「孟达薨了?」满宠有些诧异:「臣记得孟达不过五旬出头吧?」

「是五旬出头。」曹睿点头:「朕方才就在想,有些事情是定数呢,还是变数呢?当时若诸葛亮把孟达争取过去了,太和二年那场对蜀汉的仗说不得又是另一个结果了。」

「朕想过了孟达,又想过了诸葛亮,又想到了以往那些风流人物,这几年朝廷老臣也愈来愈少,说起建安年间,倒像是在讲古一般。」

毌丘俭在旁说道:「若陛下常常感念此事,依臣看,不若请史官遍访诸臣,将有价值的旧事纷纷辑录下来,以备来日寻访,岂不更好?山阳公在去年写完的那本《山阳公实录》陛下也给臣看过,这种实录不妨更多一些,编一份《建安实录》好了。」

「仲恭出了个好主意,朕怎就没想到这点,看来朕近来被平日里的繁琐事情绊住了。」曹睿笑着指了指毌丘俭:「仲恭以为谁能做此事?」

毌丘俭想了想:「不若让崇文观做?」

曹睿点头:「朕记得朕的皇叔丶濮阳王曹衮就在崇文观任学士。仲恭刚才知晓朕的意思,为朕拟一封私信,明日送回洛阳,问一问他能否为朕做了此事。」

「是。」毌丘俭拱手相应。

待曹睿从码头旁朝着城中折返走回的时候,满宠跟在曹睿身侧,小声问道:「臣有一问,今日恰逢其会,想问一问陛下。」

「满将军想问什麽?」曹睿面带笑意。

满宠道:「臣想到回了樊城之后,陛下就要返回寿春了,这一别不知几年才能再见陛下。」

「臣有些想问,若灭了吴国之后,陛下又将有什麽国策?大魏上下又将如何革新?」

曹睿站定:「满将军随朕一起回头看看。」

不待满宠回应,曹睿就已转过身来,待满宠随着曹睿手指的方向看去时,曹睿道:「河山如此锦绣,不可辜负啊!说起来,满将军还是第一个问朕此事的人。」

满宠微微低头,并不言语,静静听着。

曹睿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孟子说过的话。若灭了吴,再积攒馀力灭蜀应该要些时日,那这其间朝廷就该做些平日改不了的事情了。」

「陛下所言何事?」满宠追问。

曹睿信手拈来:「三成五的税赋还是有些高了,应该再减一些,减到三成或者两成半。取了吴地的铜山,铸了足够的铜钱,大魏各州各郡的商品也该流通起来,不说太多,哪怕恢复成桓帝时的规模就好。各地要助农,要改稻种麦种和农具,要兴修水利,要治黄河,要治学,要印书……」

「事情是做不完的。」曹睿笑笑:「周后有秦,秦后有汉,汉后有魏,历史就是这般循环往复。朕不贪心,灭蜀之前能将上面那些事情做了就算不错,且不说做的多好。」

满宠又问:「那灭了蜀以后呢?」

「满将军是在考朕吗?」曹睿笑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朕说几个你们不懂的词,科学丶科举丶科技,还有开拓边疆,治理蛮荒之地……太多太多了,多到朕的一辈子都做不完这些事情。」

满宠捋须道:「那臣来不及辅佐陛下做这些事业了,倒是仲恭可以。」

曹睿看向满宠,嘴角扬起:「满将军有子,子又有孙,来日之事自有人做!」

「陛下所言极是。」满宠拱手。

……

九月初,结束了上庸的巡查之后,曹睿与满宠丶毌丘俭二人以及随行的五千骑兵离开上庸,一路向东重新返回了樊城。

「都算好了吗?」樊城县衙的一处偏堂之内,裴潜忙着整理桌案上的纸张,出言问道。

「算好了。」王肃应道:「寿春行在丶洛阳丶以及各州刺史和各大郡太守的结果已经归纳好了,八十份问卷,结果都已抄录了,随时可以给陛下送去。」

「那就好,辛苦子雍了。」裴潜应道:「既然如此,我等一同出城去迎陛下吧。算着时辰,应该也快到了。」

「好,稍待,我还有最后几个字。」王肃低头在纸上挥毫。

不多时,四位侍中整理好了文件之后,出城相迎。见了皇帝,自然将最近这段时间朝中发生的事情简单汇报了一遍。

曹睿微微颔首:「朕大略知道了。回城再说。」

「是。」侍中们应声。

入了樊城,回了府衙,曹睿坐于正堂上首,四名侍中和满宠丶毌丘俭分坐两侧,左右各三人。

裴潜拱手禀报:「陛下,各地两千石及以上官员将问卷都传回寿春了,内阁又将问卷用急递发到了樊城,臣等也是今日刚刚整理好。」

曹睿挑眉:「裴潜大略说说。」

「遵旨。」裴潜起身站起,咳了一小声,缓缓说道:「这批问卷自寿春行在发往洛阳及大魏各处,包括行在内阁丶尚书台丶枢密院丶洛阳九卿丶各官府以及各州及数个大郡太守,合计八十份。」

「八十份问卷之中,有五十八份赞同立太子,十九份赞同晚些再立,另外三份表示并无意见。」

曹睿轻哼一声:「朕问他们问题,他们表示并无意见?这三个人都是谁?」

裴潜拱手:「一为民部尚书李严,二为雍丘王曹植,三为太常韦诞。」

曹睿想了几瞬,摇了摇头:「若是别人还好,这三人朕就不奇怪了。」

徐庶在旁边应声:「雍丘王因建安年间故事,不愿再置喙立储之事,也是常理。李尚书是蜀国降臣,独自一人在朝中为官,谨小慎微,也好理解。此前太常将邺王事情告知尚书台的时候,被陛下下旨斥责过,现在也当是胆怯了。」

曹睿点头:「问卷的原档在谁哪里?将四位阁臣的问卷给朕,朕要亲自过目。」

王肃手脚利落,从一迭纸张的最上端数了四页,呈到了曹睿的面前:「陛下,就是这四份。」

曹睿翻看着曹真丶董昭丶司马懿丶陈矫的问卷,这四人之中,董昭丶司马懿丶曹真都是赞成立的,唯有陈矫认为可以晚些再立,还坚持着他此前的立场。这三个人选择此项,倒是都有他们各自的道理。

曹睿将问卷放下,微微点头:「既然大臣们都认为可以立太子,那该立就立吧。」

「不过,大魏立太子的流程和典礼,应当与汉时不同。朕只做了半天太子,时间仓促,也没有什麽礼仪。这次应当不同,王卿,就由你来为大魏制定以下立太子的典礼仪章吧。待你做好,朕看过没错之后,再开始立太子。」

王肃本想直接就应了,但是看着皇帝似笑非笑的神情,咽了咽口水,小声问道:「陛下,臣准备册封礼仪,不知该准备多久为好?」

曹睿眼神与王肃对视:「该准备多久,就准备多久。朕不着急,王卿可以慢慢来,尽可能详尽些。」

这不就明白了吗?清楚的很!

臣子们都同意立太子,皇帝也发话同意,却让王肃准备礼仪,而且还不设时间……

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要拿这个礼仪作为原因推脱!若简单一些,按照王肃的礼仪素养,别说三天,三个时辰也就够了。但若是繁琐一些,那可就没有上限了。

王肃拱手:「臣领旨。」

曹睿微微颔首。

就这麽片刻工夫,王肃已经想出来好几个方案来了。比如礼仪用的冕服需要各地奇珍,或者册封太子时要赏赐全国每一州的土壤,又或者需要待加冠之后册封才不会克了太子的命数,再扯点什麽五行丶九州之类的话题……

王肃,就是大魏所有学术问题的最高审核人。

这便是释经权了。(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