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688章 後方起风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688章 後方起风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7-03 14:34:00 来源:源1

「丞相,这是吴子远的请罪表。」蒋琬双手呈上一个木匣,双手朝着诸葛亮的方向递去。

诸葛亮并没有接,而是摇了摇头,微微抬手以示阻止:「既然是请罪表,吴懿直接上表到朝廷就好,拿到这里给本相来看做甚?不合制度,不合法度。」

蒋琬略显尴尬的一笑:「丞相,吴子远说想请丞相先行过目……」

「若他真是这般谨慎,早干嘛去了,何至于围城近四月而不克!!」诸葛亮带着怒容重重拍了桌子,与蒋琬对视过去,蒋琬也随之低下头去。

魏延小声说道:「丞相,不若让属下代吴子远去攻城吧,让属下带着本部去试一试!」

「禁声!」诸葛亮冷冷看了魏延一眼,魏延不敢再说话,诸葛亮胸膛微微起伏着,终究长叹了一声,站起身来背着手走到帐外,静静仰头望着天上流转的层云,久久不言。

魏延丶杨仪丶蒋琬丶费禕四人在帐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该说些什麽好,或者说谁也不敢把那句真话给说出来。

不出意料,这次北伐恐怕又要像前四次一样无功而返了。

这次北伐与建兴八年的上一次北伐如出一辙。

在初期,凭藉着丞相的用兵调度,往往能打出不错的胜仗来。可一旦魏军的状态趋于保守起来,从野战状态转为对峙和僵持,汉军就再难找到突破口来。

眼下的场景也是一般。

这次北伐,去年年底的那一仗打得非常漂亮,一日之间击败敌将王昶丶费耀,将兵锋推到了敌军的本营前。

可胜利之后,却是再无进展。

斥候大致探得魏军在西汉水左近猬集的数量接近四万士卒,至少超过三万,而诸葛亮在此处的兵力只有两万出头。双方拉锯多时,对面的主将卫臻极为克制,连带着诸葛亮也不得不跟着克制。

若不克制,魏军不计伤亡的在野战中强压过来,诸葛亮手中的兵力根本不够!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卫臻在此处给了诸葛亮足够多的军事压力,使得诸葛亮一时不敢撤兵向后,以防均势被打破,被卫臻一路捅到武街城下。

加之后方吴懿所部一直攻城不下,王平部每日都在应对魏军羌骑的佯攻和骚扰,后方白水关和涪县附近的军力也有大半被抽到了阳安关,应对郭淮的军事威胁。

难以动弹。

「公琰。」诸葛亮转身朝着蒋琬挥了挥手。

「丞相,属下在。」蒋琬答道。

诸葛亮道:「告诉吴子远,本相再给他十日时间。这个请罪表先不要发,留在本相这里,再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是,属下明白。」蒋琬微微躬身应下。

数个战场本是联动的,诸葛亮在此处面对卫臻大军不能进取,指望后方的吴懿也是徒劳的。

在蒋琬回到武街围城之处丶将诸葛亮之语告诉吴懿后,吴懿也是一声长叹,再无话说。

给我十日……

是我此前的一百多日不想攻克吗?是不能也!

一百馀日的围城,多次失败,吴懿所部的士气已然低下。与之相对的是在包围圈里的曹平,此时城中的守军也不到两千之数,但士气却愈加高涨了起来。

一是有城池相伴,守城之人无疑是比攻城舒服太多的。冬日土硬,掘壕沟丶挖地道丶用水攻都不成,攻城器械又一时难以见效,攻方比守方承担着更难的处境。

二是与蜀军有刻骨之仇。如今城中能战之力从五千降到了二千,只剩四成。人人皆有同袍丶好友死于蜀军之手,可谓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其三则是各种升官发财的许诺。

曹平是大将军曹真的侄子,虽说是堂侄,但谁敢说他不是侄子?一百多日的守城之中,曹平与士卒们同甘共苦不计艰难,在士卒中的口碑极佳。有曹平作保,军官和士卒们也愿意相信他的许诺。

最后则是军力的对比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众人都是见到诸葛亮大军沿着城下往下辨的方向开过去的,数月之久这支军队仍未回归,城下吴懿又无所作为,说明其他地方大魏的军队仍在发力。更别说周铎还时不时的搞点烧山丶放火之类的手段,给城中提示北面仍有这样一支军队存在。

在这十日之内,吴懿策动了三次进攻,都被曹平挡了下来。

当蒋琬再一次亲身从武街来到前线大营的时候,诸葛亮见到蒋琬并不好看的面孔,略显疲惫的一声长叹:「想来武街还是没有进展。」

蒋琬却摇头说道:「禀丞相,武街是没有进展,但属下此番从武街处前来,还带了些别的消息。」

诸葛亮眉毛一挑:「什麽消息?」

蒋琬略带歉意的欠身行礼:「丞相,李仆射从白水来了,就等在帐外,属下要不要唤他进来?」

多智如诸葛亮,只一瞬间就猜到了蒋琬话中的意思,疲惫的面容中又闪出几丝落寞来,复又轻叹一声:「请李仆射进来吧。」

「遵令。」蒋琬拱手行礼,转身出去,随即引着尚书仆射李福前来。

「属下拜见丞相。」李福躬身一礼,行礼过后缓缓说道:「丞相,属下奉陛下之命从白水来,来向丞相宣旨。」

诸葛亮刚欲作势起身跪拜接旨,却被李福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身前搀扶住了:

「丞相,陛下说了丞相接旨不必行礼。」

「孙德。」诸葛亮侧脸看向李福:「陛下现在是在白水吗?」

李福轻轻点头:「丞相所料不差,陛下是在白水,二月二十日抵达的。」

说罢,李福双手将旨意呈给诸葛亮,面上还多了一丝似是而非的歉意。

诸葛亮也不作声,一把接过圣旨,展开之后缓缓默读了起来。

全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李福看着诸葛亮紧皱着的眉头,不由得脱口而出:「丞相,实在是朝中议论汹汹,故而……」

「孙德不必多说,旨意我已看到。」诸葛亮抬头与李福对视一眼,而后平静的看向蒋琬:「公琰先将孙德带到一旁帐中休息,而后再将威公丶文伟丶文长三人一同唤来。」

李福已经告诉了蒋琬此行用意,蒋琬不忍见丞相面上的落寞之情,匆匆拱手相应之后,带着李福走了出去。直到过了小半个时辰,才与魏延丶杨仪丶费禕等人进入帐中。

这是给诸葛亮独处平复心情的时间。

见相府最为得力的四人进入帐中,诸葛亮也不拖延,当即就将李福带来的诏书内容复述了一遍。

众人皆惊。

「丞相,陛下这是……」杨仪瞪大眼睛,不可思议般看向诸葛亮:「这还是第一次出现这般事情!」

费禕也面有忧色:「丞相明鉴,属下以为定是朝中出了奸佞,否则陛下何以至此!」

而一旁的魏延则阴恻恻的说道:「丞相若有军令,属下定当遵从!」

诸葛亮又当着众人的面长叹了一声:「本相是对的,陛下也是对的。哪条路更加清晰尚未可知,就连本相也不能百分百保证这一点。」

李福是季汉小朝廷的尚书仆射。按照季汉朝廷政令皆由相府所出的制度,尚书台几乎没有什麽行政任务,几乎如个空壳一般。加之诸葛亮出于对刘禅的尊重,从未对尚书台的人选有过干预,故而这个尚书仆射李福也是刘禅的亲信之人。

刘禅派李福来到前线,说了三件事情。

其一,此番出兵从建兴十一年十月开始,如今已经是建兴十二年二月,历经四个多月的时间,武街久围不克,丞相又在前线与魏军对峙不战,故而成都朝中议论纷纷。刘禅难得亲自出面,与臣子们举行朝议,压制住了成都城内的非议之声。

其二,郭淮在阳安关外的军队增至了两万,这显然是魏军将雍丶秦二州的兵力分了一些归于郭淮属下,又或者是魏国朝廷增派了援军。阳安关可用之兵仅有五千,原属于相府分属于白水丶剑阁丶葭萌诸关的军队又向阳安关抽调了五千,巴西郡和汉吴边境的守军又不能动。迫于形势,刘禅亲领一万禁军北上进驻到白水,以备不时之需。

其三,刘禅建议诸葛亮撤军保存军力和国力。但刘禅也在诏书中明说了,如若诸葛亮有更好的战略和方案,依旧如以前一样,由丞相自决。

杨仪长叹了一声:「属下知道陛下与丞相之间君臣相得,但朝廷中的其他臣子未必能知晓丞相与陛下之间的殷殷之情。」

「如今陛下亲在白水,陛下又不擅长掌军,若是领兵出战或者在军中遇到其他事情,恐为不美。」杨仪朝着诸葛亮拱了拱手:「丞相不如就按诏书所说,撤军回白水吧,如此则对陛下和丞相两利,丞相也好为陛下从容治军。」

杨仪之言说得隐晦,但其中的意思又有谁听不出来呢?

显然,杨仪认为刘禅一反常态亲自率军来到白水,这是刘禅和朝中臣子对诸葛亮领兵之能缺乏信任的表现,是有着要侵夺诸葛亮兵权的意思。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可以暂缓,毕竟这场仗打下来对大汉也算小胜。但若是趁此机会被陛下夺了兵权,其他人不论,杨仪这个丞相长史的前程肯定会受到影响!

有了杨仪在前,魏延也不肯落后,拱手朝着诸葛亮说道:「丞相明鉴,阳安关城池高耸飞鸟难渡,彼处近万兵力足以防守,莫说那郭淮统兵两万,就算三万丶五万,没有一年半载也绝对难以攻下,属下曾是阳安关主将,彼处什麽情况属下尽知。」

「丞相,」魏延一边拱手一边向前迈了半步,言辞恳切的说道:「方才杨长史所说,丞相回军则两利,属下却以为不然。丞相不若派属下去一趟白水,领着一万援军去支援吴子远。武街城守备日久,城内魏兵定然疲惫,属下可以一鼓而下!」

「文长,你要做什麽?!」诸葛亮难得动了真火,抓起桌案上的砚台就砸向了魏延脚前,砚台中尚存着的一些浓墨飞了一路,在魏延身前的地上布满了墨点。

魏延一时不解,瞪大眼睛看着诸葛亮:「丞相何故发火?属下也是为了战事!有了援军不用,岂不可惜?」(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