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860章 江南行台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860章 江南行台

簡繁轉換
作者:李一振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9-21 16:16:38 来源:源1

武汉,却月城。

待到曹睿御驾返回至武汉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二十一日了。为了不使军卒过于疲惫,回军的速度也并不急迫,每日只行四十馀里,每隔五日还能休整一日。

路上,士卒们得以清闲,但曹睿与中枢诸臣子们却每日仍然被朝政军事烦扰。

出兵伐吴之前,朝野上下准备了整整四年多。而伐吴告成之后,善后的事情也同样繁琐到了极点,曹睿带着臣子们在路上也对许多政务进行了决断。

首先一件就是急于解决的湘州丶江州二州的官员任免。

曹睿批覆了司空丶尚书右仆射司马懿在武汉统筹上表的方案,湘州丶江州的九十馀县尽数选了太和元年丶二年毕业的太学生来做。

出兵之前,曹真曾遥领江州刺史一职,满宠曾遥领湘州刺史一职。随着曹真实封了河间王丶大将军军职罢去,以及满宠以荆南都督丶征南将军一职坐镇江陵以西的枝江,此二人的刺史之职应当选用他人。

司马懿的表文中曾建议转工部尚书司马芝为湘州刺史丶改徐州刺史薛悌为江州刺史,曹睿与黄权等人经过审慎的评判后对此方案表示同意。相当于司马懿的整篇上表未经过半点修改,整体上被全部通过。

曹睿出兵之前,曾任命了中书侍郎隐蕃为武昌太守。如今武昌的名字已经被黜,改为武汉,隐蕃也自然成了武汉太守。

中途,大军抵达巴丘之时,司马芝就辞别了皇帝一行,带着百馀随员与大军分开,前往长沙郡的临湘县赴任。临湘县为长沙郡郡治,同样也被选为了湘州的州治。

而转徐州刺史薛悌为江州刺史的诏书也已发了下去,曹睿令散骑侍郎庾峻作为使者前往徐州传令,并写了一封私信令庾峻转给薛悌。信中明确表示,将薛悌转任江州是对薛悌能力品行的肯定和信任。江州新附丶地域广大,需要能臣治理方可。

至于司马懿在表文中提到的内外大臣互调之事,曹睿与臣子们表示当在御驾回返洛阳之后再行调派。

皇帝在外任免重臣,乃是由于形势紧急的原故,既然大魏已经平灭吴国,这般重要的丶全面的高级官员调换,还是应当在都城洛阳进行任免下发,并留给尚书台及各地充分的准备时间。

除了紧急的湘州丶江州二州的事宜,第二件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就是军队建制方面的问题。

太和四年之时,大魏的兵力就已达到了三十万之巨。随着征吴的需要,到了太和八年下半年出兵前夕,整体上的军队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五万左右。等到太和九年十月的这个时间点,算上不断投降丶归附的吴军,即便是行在中枢都难以有一个精确数字,只知道约有四十五万左右的编制。

比三十五万多出的这十万编制来,有的来源于吴军成建制请降丶有的来源于江南各地临时性的徵兵维持秩序。还有征讨山越的过程中,毌丘俭丶曹爽丶孙礼三人在江州丶扬州各地普遍徵发当地民众为兵的行为。

编制虽是如此,内里的兵力显然有些发虚。中军也好,外军和州郡兵也各有损伤,朝廷中枢还是难以妥善统计。

就拿荆南都督丶征东将军满宠麾下的九万人来说,实际上的兵力也只有七万五千左右。这七万五千兵还要包括乐綝丶夏侯威丶弓遵丶曹植四将近乎满编的四万水军,也就是说满宠丶桓范二人的五万军队,实际减员缺员达到了三成。

这都是要日后细细补上的。

如今各地只剩益州丶交州二州尚未归附,而且根据毌丘俭的说法,似乎交州的归附指日可待。那大魏是否还要保留这四十五万军队的编制?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论日后进攻蜀国能不能用得上这麽多兵,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养四十五万兵绝对是一个没有必要丶且划不来的买卖。

灭吴带来的结果应是户口与税源的扩大,这方面给国家增加的财赋应当反映到减税和增进民生上,不应再由多出来的十万兵来凭空吃掉。

为此,曹睿经过近十日的考虑,最终给天下兵力划上了一个三十五万的总员额,与太和八年出兵之前大约相符。

有了这个三十五万的框架,臣子们再讨论细则就容易了许多,但直到大军返回武汉之时,这三十五万的编制该如何分派,依旧还有许多细则没能决定。

司马懿丶徐庶二人率领尚书台与枢密院的全体官员在却月城西北侧的汉水浮桥桥头迎接着皇帝一行。

见面之后,曹睿只是与司马懿和徐庶寒暄了几句,就令众人一齐回到却月城内,开始议事。

诸位重臣丶尚书丶重将凡二十馀人,悉数在府城正堂中入座,虽然显得有些紧凑,但场合依旧庄严肃穆。

皇帝历来不喜大朝会,这般议事的场合反倒是最为正经的形式了。

曹睿身着常服坐于厅堂最中间处,环视一周,缓缓说道:「眼下是十月下旬,朕再在武汉停留十日,而后北上返回洛阳。有几件事情要与诸卿来商议一下。」

「第一件事情,朕决议要在陪都武汉仿照行在尚书台之例,设立湘丶江丶交丶扬四州行尚书台,亦可称之为江南行台,用以统揽丶监察这四州的田土丶赋税丶教化之事。」

「裴侍中。」曹睿目光朝着裴潜的方向看了一眼:「此议是裴侍中提出的,就由裴卿来为诸位解释一二。」

裴潜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站起,走到了曹睿桌案的侧前方,躬身一礼,而后转身站直面对着诸位同僚:

「所谓行尚书台,乃是朝廷由于南方诸州距离洛阳中枢过于偏远,政令通达迟缓,以及数州亟待改革完成的现状所设的不常设之机构。」

「江南行台代替中枢负责湘州丶江州丶交州丶扬州南三郡关于田土丶赋税丶教化改革的所有事宜,均可便宜从事……」

裴潜足足介绍了一炷香的时间,将这个江南行台的设立初衷丶应做事项以及何时应当废除都细细说了一遍。

「诸卿可有异议?」曹睿坐于最上,待裴潜再度朝自己行礼后开口问道。

「陛下圣明。」曹真第一个开口拱手。

「陛下圣明。」几瞬之后,所有人都在同时应声。

曹睿对此情况并不意外。

湘丶江丶交丶扬四州行尚书台,或称江南行台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了监督南方各州新附之地的改革而设立的临时机构,对于朝廷现有的架构并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江南行台也不涉及其馀正常的行政之事,与军事也不相干,更像是一个大号的南方刺史一般。

而且田土丶赋税丶教化这三件事的重要性,曹睿早就与行在臣子们普遍讲解过其重要性。

不过,从臣子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既然是行尚书台,那就定要有一名主官产生……

「司空。」曹睿的目光朝着司马懿看去。

「臣在。」司马懿心中一叹,纵有诸多不愿,也只能当即站了出来。

曹睿缓缓说道:「朕欲加司空为江南行台尚书令一职,全面负责江南诸州的改革一事。」

「田土丶赋税丶教化三件大事乃是大魏长久安宁之本,江南湘丶江丶交丶扬四州的改革将为大魏日后的改革铺路。朕思来想去,朝中臣子论起治政之能无出司空之右,此时还需司空来为朕为之,不知司空可愿为朕分忧?」

司马懿深吸了一口气。

眼下司马懿的心中是纠结的。

对于司马懿来说,皇帝的所有决断没有同意或者拒绝这两个选择,有且只有同意一种。坦白讲,司马懿不愿意离开中枢,离开皇帝身侧就意味着自己对天下之事丶以及对朝中最为关键的人事失去了及时的知情权与掌控。

更别说这个江南行台名义上管辖区域甚大,但也只负责改革之事,连辖区几州刺史都不归属于江南行台。

但……司马懿眼下纠结的点在于,此番伐吴之后朝局定然有一番人事上的大变动,或许又将爆发一场新的丶更为激烈的政争。

皇帝对于南方各州的改革,竟然选择了建立行尚书台这样直接丶激烈的方式进行推进,那朝中丶中原各地顽固多年的种种痼疾,皇帝会不会处置的更加激烈呢?

司马懿早就看在眼里,皇帝多年来对宗室丶士族丶世家的平和之态,几乎都是为了伐吴大业而隐忍下来的结果。

自己若是担任这个江南行台尚书令,是不是也就能将朝中或将发生的政争一并躲过去了?

自己年方五十六岁,春秋正盛,还可从长计议!此时躲开未必是坏事!

司马懿躬身一礼:「陛下付臣以江南行台尚书令之责,臣定会在武汉认真为陛下丶为大魏推行改革。臣请陛下定下期限,若臣不成,请陛下责罚于臣!」

曹睿带着赞许的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司空乃是国之栋梁,但江南改革之事急不得丶也缓不得。」

「朕以为,司空当先认真到各地调查研究一二,走访数州民情,了解百姓关切与各地执行之难易,而后再与朕定个约定的期限。」

「至于改革何时能成……朕就暂定个五年的期限吧。」

「陛下明鉴,臣明白了。」司马懿应声说道。(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