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热搜预知:我躺着就能掌控 > 第93章:加密邮件的文化反击

热搜预知:我躺着就能掌控 第93章:加密邮件的文化反击

簡繁轉換
作者:精神紧绷的快龙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4 04:59:07 来源:源1

第93章:加密邮件的文化反击(第1/2页)

第93章:加密邮件的文化反击

手机震动了两下,顾晚舟才把拇指从发送键上抬起来。

前一秒还在想“这企划会不会又石沉大海”,下一秒邮箱已跳出回执——合作平台签章确认,样片今日必出。她顺手把非遗推广草案拖进“已执行”文件夹,像扔掉一个空薯片袋那样干脆。

与此同时,陆砚之正盯着天花板转钢笔。

零点刚过,三行字准时蹦进脑子:“#中韩文化对比热搜#”赫然在列。他没愣神,直接翻身坐起,抄起手机拨通小唐的语音:“别睡了,起来干活。”

小唐那边传来被吓醒的闷哼:“陆老师……现在是凌晨一点!”

“我知道是凌晨一点,不然我找你聊睡前故事?”陆砚之边说边打开电脑,“调数据:近三年综艺里非遗项目的出场时长、曝光次数、观众互动率,重点标苏绣、缂丝、昆曲这三个。”

“啊?又要搞文化输出?”小唐揉着眼睛爬起来,“上次您写‘演员不是花瓶’那篇通稿还没缓过来呢。”

“这次不是花瓶,是针线筐。”陆砚之敲着键盘,“别人骂我们不专业?好啊,咱们就拿真功夫打脸。他们抢注端午节,我们推广苏绣,看谁更硬核。”

小唐一边嘟囔“这波属于跨界打击”,一边火速整理资料发过去。陆砚之扫了一眼图表,嘴角一勾——苏绣在综艺露脸平均每次不到四十秒,还全是背景板镜头;反观某些流量跳舞,一个动作能剪五条短视频。

“差距不在手艺,在包装。”他冷笑一声,新建文档,标题敲得稳准狠:《当韩国抢注端午节的时候,中国演员正在推广苏绣》。

文章不带脏字,全是干货。开头甩出一组数据:近五年,韩国成功申遗的东亚传统项目共12项,其中7项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同期,国内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68岁,年轻受众认知度不足15%。

中间插了一段对比案例:某韩团穿改良汉服上节目被夸“有文化底蕴”,而苏州老艺人现场展示双面绣却被导演组嫌“节奏太慢”。

结尾只有一句:“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不在嘴上,而在手上。”

写完一看时间,凌晨三点二十。他顺手勾选中英双语推送,收件人拉满文化类媒体、学术圈大V、海外汉服社群负责人,发布时间锁定次日早八点。

“等天亮,咱们看看谁才是文化搬运工。”他合上电脑,顺手把钢笔往桌上一扔,正好压住打印出来的通稿纸角。

---

早上七点四十五分,林姐冲进顾晚舟休息室,手里举着平板:“完了完了,数据拉不动!”

顾晚舟正翘着脚晃高跟鞋,左手拿着一包新开的薯片,闻言头都没抬:“哪个数据?”

“你发的那个非遗企划啊!微博转发不到两千,评论区全是水军刷‘作秀’‘蹭热度’,连热搜预热榜都没挤进去!”

“哦。”她撕开薯片袋,咔嚓咬了一口,“让他们继续刷。”

林姐一愣:“啊?”

“水军越多,说明越怕。”顾晚舟眯着眼翻手机,“你看,他们不敢碰内容本身,只能骂动机,这就叫心虚。再说了——”她顿了顿,指尖滑到一条视频草稿上,“我还没出手呢。”

话音未落,她已经点开剪辑软件,拖入一段花絮:画面里她坐在灯下,左手捏着细如发丝的彩线,一针一线绣着一朵梅花,背景音乐是昆曲《牡丹亭》的片段。

镜头切到特写:针尖穿过绸缎,丝线交织成形,她的手指稳定得不像个演员,倒像个几十年的老匠人。

她剪了十五秒,配上一行字幕:“十年练功,一针见血。”

发布时配文也简单:“他们说我们没有专业精神?那你看这个——一针一线,十年功夫。”

按下发送键后,她顺手转发了陆砚之那篇通稿,附言一句:“这篇文章,比我更能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3章:加密邮件的文化反击(第2/2页)

林姐看得一愣一愣的:“你啥时候练的苏绣?”

“上周你说我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我就去拜师了。”顾晚舟耸肩,“反正躺着也是躺着,不如动动手。”

林姐哭笑不得:“你这是把‘懒癌晚期’治成‘间歇性勤奋’了。”

“精准打击,高效输出。”她举起薯片袋,“这才是顶级演员的修养。”

---

八点整,双语通稿准时上线。

国内平台刚推文,海外汉服论坛立刻炸锅。有留学生直接截图发到Reddit:“你们不是总说中国人不懂传统文化?看看这位顶流女演员在干什么。”

KOL接力转发,话题迅速升温。有人扒出顾晚舟三年前就资助过苏州刺绣研究所,当年没宣传,这次却被翻了出来。

“原来她早就开始做了。”

“难怪手这么稳,这不是演,是真会。”

“建议某些人闭嘴前先照照镜子,别一边吃着中国文化红利,一边说我们没底蕴。”

八点十七分,#顾晚舟推广非遗#悄然爬上热搜第32位。

但很快,异样出现了。

排名刚升到第20,突然断崖式下滑,掉到40开外。评论区新出现大量相似ID,统一口径:“炒作罢了”“真热爱干嘛不辞职去当绣娘”“又是资本操控的正能量”。

小唐盯着后台数据,急得直拍桌子:“有人在压热搜!定向限流 水军围攻,手法专业得很,绝对是冲着封杀来的!”

陆砚之却靠在椅背上,慢悠悠喝了口咖啡:“怕什么?我们本来就没指望他们让路。”

他点开手机,给三个文化类百万粉博主发去私信,附上顾晚舟练习视频和通稿原文,只写一句话:“你们要是觉得这事值得说,就替观众问一句:什么叫专业?”

不到十分钟,三位大V同步发声。

一位放话:“如果一针一线绣出的作品叫‘作秀’,那舞台上扭两下就叫‘艺术’?”

另一位直接开怼:“某些人天天喊传统文化复兴,轮到真人践行了,又跳出来泼冷水,是不是双标上瘾?”

第三位更狠:“建议把这段视频送去戛纳,标题就叫《中国女演员的十指江湖》。”

舆论瞬间反转。

水军还在刷屏,普通网友已经怒了:“人家实打实干了,你们光动嘴皮子?”“是不是非得跪着才算尊重文化?”“你们喷得越凶,我越要转发!”

九点十二分,#顾晚舟推广非遗#冲上热搜第一。

韩网也跟着冒泡。有在华韩国留学生上传通稿翻译版,配文:“这才是他们所谓的‘流量明星’?我们公司高管说的‘听话就行’,是不是太可笑了?”

日本动漫论坛有人发帖:“比起画二次元角色,这种真实的文化传承更酷吧?”

新加坡华人社群甚至发起“一针一线挑战”,号召年轻人学一项传统技艺。

陆砚之看着国内外榜单齐刷刷飘红,终于松了口气。

他拿起手机,给顾晚舟发了条消息:“文化反击,落地。”

对方秒回一个表情包:一只猫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爪子里攥着根绣花针,配字——“本喵出手,谁与争锋”。

他笑了笑,正要放下手机,忽然瞥见小唐举着一块手写牌子站在门口,上面写着:“#中韩文化对比热搜#已生效。”

小唐打了个哈欠,靠墙站着,眼皮快撑不住,牌子却举得笔直。

窗外阳光斜照进来,落在陆砚之的钢笔上,金属笔帽闪了下光。

顾晚舟坐在工作室沙发上,手机屏幕亮着推送通知,双榜第一的热搜词条清晰可见。她轻轻晃了晃脚,高跟鞋在空中划了个弧。

然后她打开新文档,敲下第一行字:“下一步,把昆曲搬进综艺决赛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