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第1/2页)
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
清晨六点,天刚亮。
陆砚之还坐在酒店套房的书桌前,电脑屏幕亮着,最后一份舆情报告已经发出去了。他合上笔记本,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凉透了,苦得有点发涩。
他没起身,目光落在脑海里刚浮现的那条热搜上——“某重点大学教授论文数据造假”。
时间戳显示,这条热搜会在46小时后冲上榜首。
他没像以前那样立刻联系媒体,也没转发给小唐去安排通稿。这次他打开邮箱,收件人写上了南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名字。
邮件内容很短:“贵校李姓教授近期发表于《文化研究学刊》的论文涉嫌数据伪造,相关证据已被第三方平台捕捉。若三日内启动内部审查并公示结果,我可确保该事件不会进入公众视野。”
附件里是两份文件:一份是论文原始数据与公开数据库的比对图,另一份是实验样本来源的追踪链接。
发完邮件,他靠在椅背上,闭眼三秒。
这不是第一次用热搜预知能力对付人,但这是第一次,他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刀光。
娱乐圈靠流量吃饭,黑料爆出来顶多塌房。可学术圈不一样,一旦上热搜,整个团队几年的努力都会被一笔抹掉。他不是来砸场子的,是来逼人自查的。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墨发来的微信。
“你昨晚又熬夜了?”
陆砚之回:“刚忙完。”
“林姐朋友圈转了那个‘暖心实录’的视频,全教研室都在看。”陈墨接着说,“有人说你是当代鲁智深,专打土豪劣绅。”
陆砚之打字:“我更像扫地僧。”
“那你这扫帚是不是扫得太宽了?今天早上我们系主任看到一篇匿名文章,说有教授可能要出事,搞得人心惶惶。”
陆砚之没回。他知道那篇文章是谁发的——还不是时候。
他等的是校方的反应。
---
南江大学那边一开始没当回事。
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接到邮件后,直接扔进了垃圾箱。谁会信一个匿名举报能精准预测热搜?又不是算命。
直到第二天上午,陈墨在教研室开会时,当着几位教授的面念了一句陆砚之的话。
“这不是爆料,是预警。你们现在处理,是整顿学风;等热搜爆了,就是全国围观丑闻。”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冷笑:“谁啊?以为自己是热搜管理局?”
但也有老教授皱眉:“最近确实有学生反映那篇论文的数据对不上……”
当天下午,校方悄悄成立了调查组。
第三天中午,官网发布通报:经查,文学院李某某教授所发表论文存在数据篡改行为,撤销其正高级职称,追回科研经费,终止在研项目。
全程没有媒体介入,没有热搜词条冒头。
但在学术圈内部,炸了。
微信群里疯传截图:“陆教授的热搜比查重软件还准。”
“他是不是装了监控?”
“建议教育部聘他当学术监察员。”
“以后写论文先过他那一关。”
---
陆砚之是在一杯新的双份浓缩咖啡送到手边时,才知道事情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2章:热搜词库的跨界应用(第2/2页)
小唐举着平板站在门口,屏幕上是教育类公众号转载的文章标题:《从大数据看学术失信的舆论周期》。
作者匿名,但内容清清楚楚写了整个过程:如何通过网络信号提前捕捉到学术不端的潜在爆发点,如何推动机构在舆情发酵前完成自我净化。
文章最后说:“热搜不该只是流量的终点,也可以是预警的起点。”
这篇文章被疯狂转发。
有高校老师留言:“我们学院已经开始讨论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还有研究生说:“原来写假数据不只是骗导师,还会被热搜盯上。”
陆砚之看完,把平板还给小唐。
“发出去就行。”
小唐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个作者署名?比如……‘砚之模型’?”
“不用。”他说,“越透明,越危险。”
小唐点头,转身走了。
门关上后,陆砚之打开私人聊天窗口,给顾晚舟发了条消息。
“以前我们用热搜打人,现在,得让它学会救人。”
过了几分钟,对方回复。
她发了个表情包:一只猫躺在沙发上,手里举着薯片,头顶冒出一行字:“你现在是热搜界的白衣天使?”
他回:“不,是清洁工。”
她秒回:“那你扫完学术圈,下一步是不是要扫民政局?”
他没理她。
但嘴角动了一下。
---
傍晚六点十七分,他回到家中。
窗外华灯初上,城市一片灯火。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
标题写着:《热搜预知的社会应用边界研究》。
刚敲下第一段,手机响了。
是陈墨。
“你知道刚才什么情况吗?”陈墨声音带着笑,“我们系那几个搞社会学的,非说你这个案例值得立项,准备申请国家课题。”
“别扯了。”陆砚之说。
“真的!他们要做‘网络舆情前置干预模型’,还想拉你当顾问。”
“我不当官,也不挂名。”
“我说了,他们不信。”陈墨顿了顿,“不过你真打算一直这么干?跨娱乐、跨学术,下一步是不是连菜市场涨价都能预判?”
“只要有人想藏东西,就会留下痕迹。”陆砚之看着文档空白页,“我只是看得早一点。”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你变了。”陈墨忽然说。
“怎么?”
“以前你只想怼人。”
“现在你开始想改规则了。”
陆砚之没回答。
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为一个被网暴的女孩写澄清稿。
现在他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让一个教授丢掉十年努力换来的职称。
不是因为他狠,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闭嘴。
这才是真正的掌控。
他关掉对话框,继续打字。
文档刚写到第三行,手机又震。
是顾晚舟的新消息。
她发来一张新闻截图,标题是:“某高校教授因学术不端被撤职”。
下面附了一行字:
“你这波,比写论文还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