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热搜预知:我躺着就能掌控 > 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热搜预知:我躺着就能掌控 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簡繁轉換
作者:精神紧绷的快龙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24 04:59:08 来源:源1

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第1/2页)

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

顾晚舟把空薯片袋扔进垃圾桶,手腕一松,袋子在空中划了道懒洋洋的弧线,正中靶心。

她没动,继续靠在沙发扶手上,手机屏幕亮着,热搜榜刷新到第三遍。#顾晚舟炫富#已经沉底,取而代之的是#群演摔倒顾晚舟第一时间搀扶#,底下热评第一写着:“别人摔跤是事故,她是现场教学工伤申报流程。”

林姐站在旁边,手里捏着平板,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水军全被封了,可微博还在传你住古堡喝冰可乐是资本作秀。”

“那让他们传。”顾晚舟把手机倒扣在膝盖上,“反正我也没喝香槟,喝的是可乐,还是冰的。”

林姐翻白眼:“你就不能发个声明?好歹解释一下场地升级是出于安全考虑?”

“解释?”她抬眼,桃花眼里带着点刚睡醒的浑,“谁信我说的,不如让数据说话。”

话音刚落,手机震了。

来电显示:陆砚之。

她接起来,没出声。

电话那头传来钢笔轻敲桌面的声音,一下,两下。

“论文投了。”他说,“标题没改,作者栏加了你名字。”

她笑了:“下次提前说一声,我好准备学术答辩PPT。”

“等期刊发声明,你再转发。”他顿了顿,“这次不是通稿,是正经学术期刊,《现代传播》。”

“哦。”她应了一声,像在回应“晚饭吃什么”这种事,“那你记得把参考文献格式调成APA,我导师当年就卡这个。”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

“……你哪来的导师?”

“骗你的。”她翘起嘴角,“但我记得你说过,这本期刊审稿最狠,三个月都不回消息。”

“所以才赶在截稿前提交。”他的声音压低,“他们要是真收了,等于官方认证:砸钱升级场地,不是任性,是科学决策。”

林姐听着半边对话,耳朵都快竖起来了。

挂了电话,她盯着顾晚舟:“你们俩现在连吵架都用学术术语了?”

“这不是吵架。”顾晚舟重新点亮手机,“这是知识变现。”

---

凌晨三点十七分,陆砚之盯着电脑屏幕,光标停在“提交论文”按钮上。

文档标题:《综艺拍摄场地投入与制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以某古堡实景改造为例》。

他把通稿里那些“安全系数提升300%”的数据重新建模,补上了方差分析和回归曲线,又从陈墨那儿要来近三年综艺事故统计表,作为对照组。文献综述部分翻出了自己十年前写的硕士论文,顺手引用了两句。

作者单位填的是“传媒学院影视社会学研究中心”,通讯邮箱用了学校后缀。

匿名提交框打了个钩。

他犹豫一秒,取消。

不匿名。

这次不是为了躲审查,是为了亮身份。

鼠标点击确认。

系统提示:投稿成功,等待初审。

他摘下眼镜,袖口擦了镜片,再戴上时,目光落在书架上那本泛黄的《舆论解剖学》。

扉页还贴着当年签售会的标签:畅销书作家·陆砚之。

他轻笑一声,关掉页面。

然后打开微博,私信小唐:

“明天早上八点,盯《现代传播》官网。”

---

清晨七点,古堡片场。

顾晚舟还窝在同一个位置,羽绒服拉链拉到鼻尖,手里换了包新薯片。

林姐走过来,递上热咖啡:“陆教授那边有动静没?”

她摇头,咬了口薯片。

“你说他真能把这事弄成学术研究?拍个综艺还得写论文?”

“他早就不只是写书的了。”顾晚舟眯眼,“他是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干的每件事,都有依据。”

正说着,手机响了。

还是陆砚之。

“过了初审。”他说,“编辑部发了说明,说文章数据扎实,拟收录专题。”

她没急着回话,先咔嚓咔嚓吃完嘴里的薯片,才开口:“所以,我现在是学术第二作者了?”

“嗯。”

“那我要不要写个致谢?比如‘感谢赞助商可口可乐’?”

“别闹。”他声音严肃,“他们认的是研究本身,不是段子。”

她笑出声:“可我就是靠段子活到今天的。”

电话挂了。

她低头看微博,刷新。

没有热搜。

等了十分钟,还是没有。

林姐也盯着自己手机,手指不停下滑:“是不是太硬核了?学术圈的事,网友看不懂……”

话没说完,弹窗炸了。

#现代传播认可顾晚舟场地升级为行业范本#

热搜第八,跳动上升。

点进去,是期刊官网截图,配文:“经专家评审,该研究为综艺工业化提供理论支持。”

底下第一条转发是陆砚之。

ID带蓝V认证:陆砚之,传媒学院教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8章:学术论文的舆论反转(第2/2页)

配文只有两行字:

“有些人说她浪费钱。

我们测算过:安全系数提升300%,收视预期增长37.6%——这不是挥霍,是投资。”

评论瞬间爆炸。

“所以顶流打架不用拳,用知网?”

“原来他们不是有钱有闲,是有理有据。”

“建议赵氏资本也读读这篇论文,省得老搞碰瓷那一套。”

更绝的是,有人翻出陆砚之五年前出版的《舆论解剖学》,豆瓣评分8.9,被列为传媒系必读书目。

#陆砚之用学术怼人#直接冲上榜首。

视频博主剪辑了他的金句合集:“流量的本质是注意力剥削”“热搜不是真相,是情绪期货”。

高校论坛冒出帖子:《论陆砚之如何把娱乐圈变成田野调查样本》。

连知乎都有人提问:“如果顾晚舟真的推动了综艺场地标准升级,算不算文化贡献?”

答案最高赞:“她出钱,他出脑,一个敢砸,一个敢写——这叫产学研结合。”

---

林姐看着热搜一路飙升,差点把平板摔了。

“这都能火?写篇论文比发通稿还猛?”

“当然。”顾晚舟终于坐直了,“通稿是解释,论文是定义。解释是求理解,定义是定规则。”

她拿起手机,找到陆砚之那条微博,转发。

只加了一句:

“下次报销能不能按学术成果算?”

三分钟后,陆砚之回复:

“已向校财务处提交立项申请。”

底下评论笑疯:

“这CP我磕到了,一个负责改变世界,一个负责改变报销制度。”

---

下午两点,导播间外。

林姐拿着平板对助理交代:“通知财务,群演保险报销单今天必须走完流程。”

“为啥这么急?”

“因为现在每一笔支出,都是论文数据。”她瞥了眼热搜榜,“咱们得对得起学术严谨性。”

助理懵懂点头,转身跑开。

林姐抬头,看见顾晚舟从休息区起身,朝主棚走去。

“你还去录?”

“戏还没拍完。”她头也不回,“而且,我得确保所有动作轨迹都符合论文里的安全模型。”

林姐愣住。

等反应过来,人已经走远。

她掏出手机,给陆砚之发微信:

“她说她的表演要符合你论文里的动作参数。”

对方秒回:

“告诉她,第14页图3-2标注了最佳避险角度,建议参照执行。”

---

书房里,陆砚之关掉浏览器。

桌面上躺着一份打印稿,A4纸装订整齐,封面印着《现代传播》录用通知。

他翻到最后一页,作者栏清晰写着:

第一作者:陆砚之

第二作者:顾晚舟

钢笔搁在纸上,墨迹未干。

他没动,静静看了几秒。

然后伸手,把论文推到桌角。

电脑右下角时间跳到18:47。

手机震动。

微信弹出新消息。

一张图。

顾晚舟坐在B厅角落,手里拿着记号笔,在威亚轨道图上画了一条斜线,旁边标注:此处需加缓冲垫。

背景是忙碌的工作人员,灯光晃动。

时间戳:一分钟前。

他点开对话框,回了个表情包。

一只戴眼镜的狐狸,爪子举着计算器,配文:“本项目ROI正在计算中。”

发送。

起身,熄灯。

---

林姐站在片场通道,看着监视器画面。

顾晚舟正和导演讨论走位,语气平静:“刚才那段摔戏,如果换成湿滑石板路,护具得加厚两层。”

导演连连点头。

她低头看手机,热搜还在前十。

突然,一条新词条冒出来:

#顾晚舟论文引用率超985教授#

她瞪大眼,点进去一看,是个搞笑博主发的:

“根据不完全统计,顾晚舟参演作品平均学术引用次数:2.3次/部,超过某985高校传媒学院副教授年均水平。”

底下评论:

“所以影后其实是隐藏学者?”

“建议她申个艺术学博士,题目就叫《论薯片袋在危机公关中的象征意义》。”

林姐笑着摇头,把手机塞进口袋。

抬头时,看见顾晚舟走出棚区,朝她走来。

“下一通告什么时候?”

“两小时后。”林姐说,“你真打算按论文标准拍完所有戏?”

顾晚舟停下脚步,左手摸了摸羽绒服口袋,像是在确认什么。

然后说:

“不然呢?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连摔跤都要摔得有学术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