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大周支持他们。
谢宁的确是不想掺和,可南诏国王不到一月便已经病入膏肓,眼瞅着已经不行了,谢宁只得选一个对大周最有利的世子扶持,且还是与那相国没有关系的。
其他的副官不解,因为南诏国的相国承诺了他们很好的条件,不仅是战马,就是他们所需的一些药材等物都能以低价交易。
谢宁不选择相国一党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她的调查下发现那相国是个没诚信的,而且太过奢靡昏庸,她并不想选择和这样的人合作。
一旦对方反悔抽身,自己蒙受的损失可没人赔,毕竟以这里的地理环境,大周也难以打过来。
前朝在某种程度上不就是被南诏国拖死的吗?
二是如果相国一党和南诏国王是一条心,也不利于大周的发展,他们内部乱,自顾不暇,大周的西南边境才安稳。
就因为给南诏国换了一个国王,她们此行才被拖了那么久。
谢宁去越川看过他们养的马,心中非常喜欢,这才愿意被拖那么久。
虽然对方的战马没有北晋和乌蒙的高大,可奔跑速度却非常快,一天能跑出几百公里,耐力也非常的好。
此前大周和南诏国的关系十分一般,应该说是大周单方面的不和南诏国来往,因此也就没有进贡。
谢宁还是在前朝的记录册子上看到的这般骏马,再加上须红英的书信,她才下定决心来南诏。
把事情谈妥,而后具体的交易事宜便由广西路负责。
谢宁要的不是一千匹马,她直接要了五千匹,而且还放出消息,让内地派商人再来购马,多种途径购入对方的马匹。
交易不是一时的,谢宁定的量是最低每年五千匹。
除了马匹,还有就是南诏国的药材,谢宁更是心动。
因为南诏国境内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山脉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日光充足、雨量适中,各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条件极为优越。
有着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
除此之外,谢宁还在药会上与南诏人交流了医术,成功吸引了几个大药商,所以除了国与国之间的药材交易外,谢宁还牵了民间的线。
与乌蒙国一样,药材交易除了金钱和布帛之外还额外添了成品药的交易,不亏谢宁带了一大箱子的药千里迢迢来到南诏。
除了南诏国的药材之外,杜莘在岭南的药材开采事业也做的极好。
她深入岭南百姓之中去,深切了解过瘴气之毒,然后根据瘴毒制作出了好几款适用的清毒丸,在岭南地区十分的受欢迎。
而后便是大力组织各地百姓入山采药,既拓宽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渠道,也增加了药局的药材来源途径。
?如?您?访?问?的?W?a?n?g?址?F?a?b?u?页?不?是????????w?é?n?????????5?????o???则?为?山?寨?佔?点
须红英自不必说了,她在临南可谓是赫赫威名,但凡匪徒听了她都连夜跑,毕竟这人不是单纯打一打,而是打完搜刮干净之后还把他们充军的。
且还是最低等的军士。
这还不如做一个土匪自在呢!
有的却是自动投诚,毕竟不是所有的土匪都是自愿落草为寇的,很多都是被逼无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做过的恶事就能抵消。
所以须红英才将他们收编。
与其随意杀了或者送到采石场去,还不如让这些个凶徒跟着自己,调教好了送到战场上去,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因着须红英带着军队差不多都把岭南跑遍了,积攒的功劳也差不多了,燕曦便押下弹劾须红英越界打土匪的折子,提了须红英的官位,等过段时间就把人提回京城。
亲卫军马军也该换个人把控了。
就路家的事了,燕曦已经掌了马军的一半实际军权,但其实并不止,因为路氏里还有她的人。
还是谢宁推荐给她的。
那小子的确有实力,不过在路氏内部也是受到打压的。
而燕曦只需稍稍抬抬手,对方就能够以极快的速度爬上来,一点一点蚕食属于路氏的势力,而难以被对方察觉。
毕竟那人,也姓路。
第898章一梦华年430
京都的血色足够威慑住一些官员不敢伸手拿不该拿的东西,而由此事,也成功将很大一批不干事的官员拉下马,然后换上愿意做事,也更忠诚的人。
不同以往的考核制度让绝大部分的官员都不再佛系,毕竟再懒怠下去,头上的乌纱帽可不保,好不容易才爬到如今的位置,没有人愿意被挤下去。
朝廷来了一场大换血,燕曦才感觉终于掌握了实际的权柄。
太皇太后依旧垂帘听政,但如今她已经不怎么发表意见了,宗室直接被燕曦砍了一小半的人,太皇太后觉得燕曦太残忍了。
为君者不仁,是大忌。
可若说燕曦不仁,她又未曾累及涉事官员的家眷,除非对方的家眷也参与了进去,且还担了主要的罪责。
那几个首犯都抄家了,而后其家眷也没有同首犯一块被斩首,而是入了册子,分配做劳力去了。
近年来朝廷开设不少的大作坊,都需要很多的工人,还有石场和矿场等地。
需要徭役的地方有很多。
太皇太后以为的那等反燕曦的人并没有掀起什么水花,因为相家所掌的步军站在燕曦的身后,在庞大的军队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
可隐患却也埋下了。
不少人举家,或是弃家逃到了南边、北晋或是别的小国去了,对方别的本事或许不大,但对于大周的情况却是足够了解的。
可把北晋帝的嘴都笑歪了。
他正筹谋着怎么攻打大周呢,这就送人来了,真是瞌睡就送枕头,正好让他多了解一下现在关于大周的情况。
当然,他也不会全信,谁知道这些人里有没有大周派来的细作呢。
因此都将人安排在院子里观察,一一分开审问。
其中有一貌白有美鬓的中年男子颇为镇定,因为他在投奔北晋帝的人中官位最大,而他也最狠。
听说直接弃了家眷,要知道对方家中还有一个七十的老母,娇妻美妾无数,孩子自然也不少。
叛国的消息传回去,怕是他的家眷都会因罪入狱,就是不斩首,也会被刺字发配。
也因此北晋帝对他比其他的人要更为信任一些,因为北晋帝喜欢狠人。
或许他骨子里就和他的皇祖父一样,只不过北晋帝没那么薄情,最起码他不会因为一面之词就幽禁杀害自己的皇后,最后连自己的亲子都不放过。
让太子被臣属杀害。
可正因为如此,北晋帝又觉得中年男子过于薄情了。
不过对方有才,对大周又足够的了解,想起之前在大周降将的带领下直入中原的场景,北晋帝就心潮澎湃,若不是最后杀出一个程咬金,他们也不会大败而去。
最让北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