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做了很多实践,大多是从行动上进行改变,而对于用书籍来进行思想上的启蒙与改变却是一直在犹豫,因为谢宁总觉得自己了解的不够深切。
她不能拿出太超前的思想,她想帮助女性觉醒或是加深她们自身意识的一些言论以及思想需要植根于本土文化,符合社会的主流。
只能一点一点的进行改变,因为这是个男权为上的社会,稍有不慎就容易形成反扑。
而就今日的所见所闻来看,她或许可以更大胆一点,与其自己一个人发表言论,不如鼓励大家一起发表。
她们泛起了微弱的光芒,她便让她们身上的光芒更甚。
然后就是关于后世,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无可否认,但有时候后人或许可以将自己置身于同样的社会文化去了解她们的生活。
苦难与幸福并非不可并存,在看到深沉的黑暗之时,也不能忽略那些点点荧光。
以先验主义去看待历史,往往会让自己掉入概念判断的陷阱。
第736章一梦华年268
对于谢宁的要求,贺知佩欣然同意。
谢宁环视一圈,在与众人聊了一段后,便主动说起了女官选举的事,这也正是她们所感兴趣的。
只不过谢宁不提,她们也不大好意思问。
贺家女眷的学识都不错,谢宁不仅鼓励她们参加女官的选举,还支持她们举办文会,互相交流学习。
这文会对于这些夫人小姐来说十分熟悉,不过是把日常开的小宴会里面的娱乐活动改一改罢了。
半场下来,谢宁也颇为惊叹与贺知佩的才华,贺兰雪便笑道,“姑姑可是打小与父亲他们一起念过书的,论才华,不仅是泉州的女郎,便是那府学的学子先生都不一定比得上。”
“就你贫。”
见此谢宁便有些犹豫。
“可是有事?”贺知佩好笑的拍开宝珠揪谢宁发尾的小胖手。
“不是什么大事,我在老家那儿办了一家女学,这段时间都在为找女夫子的事奔波......”
“女学?”
大家都有些惊讶,“女子学堂?”
谢宁点了点头,“女官的选举肯定不止今年这一次,往后都是如科举一般,每三年选一次,家中有女郎想参选,可学识不高,又苦于无人教导,我便想着直接开一学堂,无论是哪家的姑娘都能来学。
毕竟那男儿科举都需十年寒窗,我等女子要与他们争,那便更需努力。
家中父母亲长的教导并不足以,因此我才起了开学堂的心思,而既然都开了学堂,那就不能只招自家的孩子。
女官缺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贺宝珠眼睛都瞪圆了,搂着谢宁的肩膀道,“阿宁,那我可以去那儿的学堂上课吗?!”
“宝珠,不可胡闹。”旁边的赵夫人将孩子拉过去,轻轻敲了一下她的脑袋。
然后看向谢宁,问道,“谢大人,那学堂......官府可允许你开?”
“自然是允许的。”别说她官大一级压死人,就是论律例,她也没违法,只不过不符合社会上一些默认的规矩罢了。
而她开了第一个女学堂,后面自然会有人有样学样。
贺知佩沉思了一会儿,“谢大人,不知我可否前去任教?”
其他夫人讶异的看向贺知佩,不知她为何突然下此决心。
就连谢宁也是,因为杏花村偏远,去那里任教,必然得放弃一些东西,而她知道贺知佩的才华,以为贺知佩会更倾向于考官。
不想贺知佩却是轻笑一声,“我已和离,无需顾着家里,父亲一生教书为人,我也想与他一般。”
韩夫人看不下去了,提醒道,“还有沐哥儿呢。”
“带着一起去就行了,让沐哥儿在县学上学,然后再给他请一个先生在家教学就够了。”她的生活又不是只有孩子,而且她还没去过偏僻小山村呢。
到时候叫人在那儿建一个避暑的庄子,把下人带过去,她的生活依旧差不了,反正她嫁妆多。
赵夫人见贺知佩如此说,便知道她是下了决心不会改的了。
贺知佩本就倔脾气,如今老夫人没了,老爷子又纵着她,自然是想做什么就是什么。
贺兰雪摸了摸肚子,她怀孕了呀,不然她也能去教书的,或是去考官。
不过谢宁说了三年后科举开考,依旧会选拔女官,此次她不一定能考上,也好趁此机会好好学习一番。
走出贺府的时候,谢宁神清气爽,谢起却像是被吸了精气似的。
考校而已,不至于这样吧?
谢宁抬手戳了戳谢起的胳膊,“阿兄,你还好吗?贺先生考校了你什么呀?”
谢起爬上马车,有气无力的道,“兵法......”
“考校你兵法干什么?”谢宁很疑惑,文举考试涉及兵法一道的很少,那是考武举的时候才有的,更别说谢起现在已经通过了太学最后一场考试。
现在正处于候官的状态,且估计会被外派,毕竟京城里已经有两个谢家人在做官了,不能再多一个了。
“这你得问贺先生了。”好疲惫啊,被打击惨了。
此时的贺卿安却是在书房写信,老仆将一旁的窗子打开,侧眸便瞧见了些许内容,想了想,还是从架子上把一个匣子拿下来,这信且没那么快寄出去呢。
第737章一梦华年269
正是春闷时节,陈家一大家子也都在家,两兄妹本是想自己住小院的,但被霍氏强硬留下了,都是自家的孩子,哪有住外面的道理?
谢宁也有意去看一下泉州织坊的情况,因此就没多推辞。
泉州织坊是有草棉种植以及和新式纺织机器的,谢宁主要看的是织坊里的学堂。
和谢宁在老家准备办的女学不一样,织坊里的学堂更注重扫盲以及一些纺织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
关于棉的推广,之前朝廷就争执了很久,最后确认的是在西征期间一切都先紧着战事,等西征后再进行安排,由官坊总领,给予私人织坊资格证,达到最大的推广力度。
前期的时候官坊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就是因为这一份利,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将棉的纺织技术授给私人织坊,还有人提议将谢家所有的织坊都合并进官坊里去。
然后就被谢望之喷了回去,棉纺织的推广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让这世间更多的百姓能穿起更便宜更暖和的衣服,减少冻死的人数,提高国民的健康值。
因此与商人合作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广,朝廷只要把控好市场价格就行。
至于如何获取资格,商人又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谢望之并没有掺和太多,只要不高出他心中的那个预期值,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