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快穿记事薄/慢穿记事簿 > 分卷阅读435

快穿记事薄/慢穿记事簿 分卷阅读435

簡繁轉換
作者:白茶微熏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06 17:10:46 来源:源1

提了军医一事,各军之中可要再增派一些军医?”

皇帝有些纠结,太医局的局生也不多啊,毕竟里面的学生人数都是有限额的。

坐在下首的几位大人眼睛一亮,军中的军医也是有定额的,但这大夫,谁会嫌弃多啊?

只有那大夫不愿意当军医的,没有他们嫌弃军医多的。

“陛下,若有更多的军医投入战场,士兵的后继之力也能更强。”说话的正是枢密副使王阳。

其他几位大人也给予了肯定,皇帝点了点头,对丁内侍道,“派人将江院正和太医令叫来。”

江院正管的是太医院和药局,而太医令管的是太医局。

若要攻打西理,自然是要派一部分医官随军出征,是为军医,而照皇帝的意思,他还想让太医局的局生一起去。

江院正和太医令对视一眼,都觉得此举不妥,那些个学生才学了多少呀?

而且他们不是士兵,那么多人所耗的物资可不少。

若是那些个局生上战场,他们还得紧急培训一下殇医手段,毕竟他们主要所学的还是内科。

外伤也有学,可战场上的一些缝合术却是有些欠缺。

王阳听了一耳朵,便心中有数了,起身道,“陛下,臣以为太医局的学生已经比一些军医的医术要更好了。

不说那些连军医都没有的军帐,便是一支军队有军医,也很多是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医术水平并不高。”

有的还是强征。

“而两位太医所说的殇医手段问题,完全可以紧急培训一下,然后在战场上积累经验。”

王阳对此颇有心得,新兵不就是这样练成老兵的吗?

当然,前提是得活下来,不过军医都在后方,倒是比较安全。

其他几位兵部的大人也跟着附和,祖老大人亦是点头。

如此,江院正两人也不便说什么了。

等出来后太医令就没忍住吐槽,“谢小大人也不跟我俩打个招呼,就这么直接和陛下说,咱们一点准备都没有。”

“罢了,这也算是好事。”

江院正看得清楚,见其他人都走远了,便低声道,“若太医局的局生入军医,咱们的职责范围就更大了,或许......可单独存在。”

而不受太常寺的管制。

正被江院正两人念叨的谢宁拎着药箱又去给燕曦公主把脉了,还将今日和皇帝说的话提了一遍。

她不会就文武发表什么见解,毕竟那容易触及到士大夫阶层的逆鳞,不过在燕曦面前,她就没那么拘着了。

燕曦抓了一把鱼食扔进池子里,顿时惹得一群鱼儿跃出水面。

“人就像鱼儿,需要争。”而帝王,需要的是制衡。

谢宁看向燕曦,她似乎又成熟了不少。

“姑母家的黄花自是好的,但我觉得阿宁应当不喜欢,春花落尽海榴开,我恰巧得了一株月白,便赠予阿宁。”

然后又张开手掌,看着上面的一些茧子,颇为满意,“近日我的骑射也好了不少,待到冬日,我们去围猎,到时候亲自猎一头鹿给你。”

谢宁微微挑眉,对燕曦知道自己的行踪并不意外,只笑着应了声好。

厚雪压冬云,只是两人到底是没去成围猎,海榴花接了满捧玉沙,寒风一吹,又簌簌落下。

童子试早已结束,谢宁毫无意外的排在第一位,皇帝对此觉得十分好笑,最后还是给了谢宁一个进士出身。

而既然都给了谢宁,其他参考的小娘子,也不好只给孺人的封号,而是赐了同进士出身。

至于授官......皇帝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么昏,这些个孩子都不够成熟,去当官不是乱套吗?他虽渴望贤才,可也不是什么人都要的。

其他的大人和皇帝想法相悖,他们认为男童可授官,而女童不行,除了以年纪小为由,便是女子不便为官,更何况还是女童。

这话是在初试的时候反对的,因为他们想阻止女童继续参加挑试以及殿试。

若是授官,艳妆怪服,遍见朝士,所至聚观,无不骇愕。

谢宁直接就当着皇帝的面骂了回去,她在朝堂上站了这么久,怎么就艳妆怪服了?好像谁穿的不是官服似的!

被喷了一脸的大人们:.......忘记那个童子试第一已经站在他们身边了!失策!

有了谢宁开头,陆陆续续也有其他的官员开始表示赞同,他们大多都是放了家中女儿出去考童子试的。

虽然一开始只抱着有谢宁站在前面,他们家的女儿跟着混个封号就不错了的想法。

现在能更进一步,他们作为背后的受益者,自然不会拦着。

第678章一梦华年210

反正他们又不止一个女儿。

毕竟看着谢宁给谢望之以及谢家带来的助力,他们是真的眼红。

最后皇帝才拍板前三名授官,后面的只授同进士出身和奖赏,等年长后授予官职,或是再通过参加制科入仕,然后皇帝十分纠结的看向谢宁,他不知道该给谢宁加什么官了。

其他两个都是秘书正字,而谢宁都已经是五品校勘郎了。

谢宁接收到皇帝的眼神,瞬间了悟,躬身道,“陛下,微臣早已入仕,只不过未曾试过科举,所以才去参加科考,为的也是将来参加选拔女官的小娘子有一二参考。

而今微臣之才能被陛下和众大人所肯定,便已足以。”

这个意思就是不要授官了,皇帝十分满意谢宁的懂事,因此给的赏赐格外丰厚。

整场下来,谢望之都站在一边没有为谢宁说话,等事情落定,他才侧出几步上折子,说的是分科培养人才的事。

而首要提的就是纺织机器的改良,以此延伸到农田水利、天文星象、出行用具以及战争器械等等。

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去研究,谢望之罗列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然后还引经据典,意在提高匠人的地位,“《管子·小匡》的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都说商排在末位,可真论起来,工匠的社会地位才一直处于接近底层的程度,因为商人阶级低微的仅仅是其政治上为统治阶级所不喜欢,在物质生活上商人可是要比工匠要好上千万倍的。

更何况大周比其他朝代对商要更为的宽松。

对于培养人才,还有一个很难突破的点就是,良师难寻。

很多人都是收弟子的,手艺也是只传给弟子,之前谢宁提了专利之权,也只是提高了匠人们研究的积极性,而朝廷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学校用以培养这类专科技术人才。

这折子是谢望之与谢宁一起写的,主要是提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校聘请大匠为师用以培养技术人才。

而这类工艺学校并非没有先例,前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