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也算是大孩子了。
如果受了静妃的怂恿而做了什么错事,可没人护得住她。
太后揉了揉额角,她真是心累,怎么这侄女和大兄一样不省心。
想到静妃说的话,必然是李家也有意了,他们靠的不过是静妃肚里还未出世的孩子以及她这个老太后。
太后是绝对不会为了李家而残害皇嗣的,可她也做不到眼睁睁的看着李家做蠢事。
第744章一梦华年276
“太后娘娘,皇后娘娘送来了一盆并蒂莲,说是你看着能舒心些。”内侍让身后的人将装在月白釉长方花盆里的并蒂莲捧上来。
太后微微挑眉,明白了皇后的心思,不由心下一暖,她就知道母后的眼光不错,这相家的女儿虽然出身不是很高,但却极配皇帝。
虽也有小心思,但却足够稳,不仅自己稳,也能稳住后宫。
再想到李姝,太后心头就是一梗,安分一点不行吗?不要去肖想自己不该得的东西。
可身处帝皇身侧,那极高的权力伸手可触,又有谁能忍得住呢?争权夺利才是常态,她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
太后叹了一口气,她不知道李家有没有想过,若是皇帝挺过了这次难关,那趁着皇帝病期蠢蠢欲动的众人又会将是何下场呢?
或是,他们从未想过皇帝能熬过这场病。
躺在勤政殿里的皇帝也看到了翻涌的前朝和后宫,不过他对此并无什么感觉,毕竟都在他预料之内。
坐在一旁的石老大人垂眸看着托盘上的丹药,扯了扯嘴角,“陛下若想抑佛,何必闹这么一出?”
害他担心了好久,本来看到好起来的儿子然后才睡了个足觉,紧接着就是皇帝出事,到现在他才得见圣颜。
虽然皇帝脸色有些白,但还不至于到病入膏肓的程度。
瑞王淡定的喝茶,似乎看不到石老大人周围散发着的怨气,反正又不是对他的。
皇帝施施然的坐着,旁边的桌上还摆着好些折子,他是真的生病了,不过借病做一些事也是真的。
“咳咳,石爱卿,朕也不瞒你,朕的身体早已不行了,是撑不了几年的。”他年纪也不小了,三四十岁的年纪,换做先皇,都入土了。
而他父皇去世的时候他的年纪也还不大,都是太皇太后和太后摄政,等他年长些才开始亲政的。
以他现在的身体,即使调养得当,怕是也没几年好活了,将来的太子会走他的老路。
所幸当朝太后和皇后都贤德,可这还不够,他要给小太子留磨刀石,但也得将路清一清,不然小太子可坐不稳朝堂的。
“陛下定能长命百岁,只要......别乱吃丹药。”
石老大人不信佛也不信道,于他而言,无论佛还是道,都是一种精神寄托罢了,不实用,有那么一点教化作用而已。
皇帝:.......
他真没吃,只不过做做样子罢了,里面都还有他的人呢,拿的药丸子都得过江院正的手。
本来他还想留几年慢慢将佛教泛滥的趋势扭转过来的,但经年饥荒、河决等灾害频仍,国家需用赈款,再加上西征耗费颇大,然后朝廷开始发度牒征费,以至于寺庙数量渐增,流弊也愈大,至使寺院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矛盾有加无已。
下至平民,上至贵族阶层都受其影响,比如禅宗中的贵族化。
一教独大可不行,所以皇帝要用道教来压佛教以制衡。
等他病好后,他就是一个崇道的帝王,上有所好,下有所焉,道教会更快的壮大到能与佛抗衡的地步。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皇帝可以个人信道,但国家却是要以儒治理,现下佛教违律破戒,不重德修,正好以让士大夫上场批判,加强僧众的道德修养,把儒家的纲常礼教和佛教传统戒律结合起来,肃清佛教界的浊气。
大家都没看清皇帝的心思,燕曦亦是,不过她在看到那位胡子花白的道长受到嘉奖后略有所悟。
※如?您?访?问?的?网?阯?发?B?u?页?不?是?i??????w?é?n?Ⅱ???Ⅱ?5?.???ō?м?则?为????寨?佔?点
佛道之争吗?或许不止如此。
燕曦喃喃自语,心却落到了实处。
而在一片平静的湖面下,亦有汹涌,各家与后妃联系过的官员大多受到贬谪,令众人意外的是,太后的娘家李家,也受到了波及。
李禹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宫中静妃也被降了位份。
虽然皇帝寻的由头还是西征的时候李禹的错处,可大家都不是瞎子,明摆着这李家也参与了谋逆一事,或者说有那个想法,但是却没彻底的付诸于行动。
若不然就不仅是贬官那么简单了。
李家的情况还算是好的了,怕是宫中的太后使了不少力。
第745章一梦华年277
谢宁回到京城的时候正值仲夏,她这几个月都待在老家,自然是不知道京城发生了什么的,只不过瞧着街上的僧人少了不少。
而此时国子监的私试也早已考完了,谢宁虽是提倡者,但她的主要职责不在这,因此管理的人是燕曦以及其他工部的官员。
这些女官会带着织娘一起前往定好的试点州府进行棉纺织的推广,等州府的试点推广过一段时间,就开始和私营的织坊开始合作。
期间不知多少大商人明里暗里的往谢家使劲,就想拿到棉纺织的资格。
不是说他们不能自己去寻棉然后进行纺织,但其一,被官府发现会罚款取缔,其二,他们馋的除了草棉制的布外还有官坊里的机器!
谢宁改进的纺织机效率实在是太高了,很难有人能抵抗得住这个诱惑。
对于递帖子想贿赂拿到棉纺织资格的人,谢望之一一拒绝,只道他不是负责这一块的。
转瞬工部那儿就搞出了一个拍卖的法子,要资格,可以,价高者得!
即使如此,也依旧有很多商户为此一掷千金。
国内有官坊,这些私营的织坊怕是捞不着什么好处,毕竟棉布的市场价很低,但在国内销不出去,不代表他们不能将棉布销往国外。
北晋、还有大周周边的蛮夷之地,亦或是乘船远销海外,然后换取金银或是大周稀缺珍贵的宝石香料等等。
转一手,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这些商人能想到的手段,陈家也想到了,且早早的安排陈云盛和陈云柏分批次出海或是走西域。
陈寅也想出去跑商,但却被霍氏打回来了,毕竟也老大不小了,出一趟海,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还是安分忙家里的其他生意。
毕竟陈家的生意可不仅仅是纺织一业,那织坊主要是霍氏在管,而陈家的酒楼和其他产业都得陈寅管着。
陈云诚在织机方面的改进和设计颇有心得,所以谢望之便请了高明的匠人还有大儒来教他。
等陈云诚的底子补的差不多了,就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