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信斩杀上官并率所部投奔了乱军,如此乱军的势力更大,不仅极快的占领了川东大部分地区,人数也迅速的膨胀至十万余人。
而陈信叛乱的军报也飞速传到了京城,有大臣提议直接将陈信等投奔乱军的士卒的妻儿全部处死,以作警示!
燕曦扯了扯嘴角,她看起来有那么残暴吗?
不过很快那个提议的大臣就被喷了。
“若是直接将投奔乱军的士卒之妻儿全部处死,这才是让他们全然无后顾之忧了,也会激怒他们,到时候川蜀乱军何时才能彻底剿灭?只怕其势会越来越大!”
两人很快就对骂,不是,辩论了起来,没论多久,就又有几个大臣参与了论战。
燕曦等了好一会儿才让这场论战停止,然后问可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她偏向于招安。
然后便有大臣顺着燕曦的心意说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将这些士卒的家眷都集中起来,然后遣人前去招抚,只要他们反归,便赦免他们的罪过。
如此还可以瓦解乱军。
燕曦点了点头,然后问后方垂帘听政的太后,见太后也赞同,才下旨意。
刚谈完川蜀乱军之事,然后便有大臣上奏言及此次科举之争。
自大周建国以来,不管是朝廷官员的任派,还是科举取士,都是北方人居多,而且祖上还有遗训要求不用南人为相。
如是北人的一人堂便罢,科举取士的人数自当不会有争论,那些个考生也闹不起来。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堂中南方官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只是仍旧没有南人为相,倒是有过副相。
如今朝堂上任副相的官员正是南人。
谢望之听着那几个本来好好说着取士名额问题的大臣没几句就吵了起来,默默的叹了口气。
他是南人,现在又是朝中新贵,极得皇帝圣颜,近段时间就有不少的学子求见,想让他帮着说话。
可这哪里只是简单的南北之争?
其中可是涉及到“党争”,以前的朝堂是新派的一言堂,如今燕曦登位,她虽然也表示了支持新法的意思,但无奈太后和一群旧臣都反对新法,更别说新派内部已然分崩离析。
这就是没有一个强硬的领头人的结果。
谢望之想到了那日石老大人去世前留给他的信,里面饱含了对他的期待。
“谢大人,你对此事可有什么想法?”说话的是夏相,他已从洛阳返回任相,亦是北人。
一瞬间大家都看了过来。
“......自去年北晋祸乱,朝中亦失了不少人才,各地官职有缺,微臣以为可让礼部将进京赶考的仕子分南北名册,然后分地取仕......可平息仕子之乱,百姓也不会再怨声载道。”
燕曦点了点头,缓声道,“不错,如此一来可平息态势,也能解决朝廷用人难题。”
大周冗官冗员的问题依旧严重,可这和朝廷用人困难,或者说没有什么人可用又并不相矛盾。
用人困难是因为有能力的人才太少,并不是官员多就很多人可以用。
第838章一梦华年370
对于冗官冗员的问题,燕曦也和谢宁商量过,在燕曦的皇祖父时期便已经就此问题进行过改革,可最后还是失败了。
大周官员的升迁制度太过于宽泛了。
文官三年一次,武官五年一次,只要期间不犯错就可以官升一级,也就是说晋升考核的条件不是看哪个官员更优秀,而是看谁犯的错少。
如此一来,大家都不敢犯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官场氛围十分的佛系。
在燕曦眼里,不作为也是一种错,之前对于考核制度的改革还是很不错的,将不作为之错纳入了进去,燕曦打算继续这项考核政策。
然后便让夏相拿出一个解决冗官冗员问题的章程来。
不仅是对考核晋升制度的改革,还有近乎泛滥的恩荫制度,别的仕子拼死学习,十年寒窗苦读都不一定能考到进士,便是考上了进士,也不一定能做官。
而由于恩荫制度,一些品级高的官员,几乎每一年就能恩荫一个子侄,可以说只要家里出了一个当官的,就能带出十几二十个官二代。
大周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此。
可这样的制度又是最难以改变的,因为会触及到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燕曦屁股下的位置还没坐稳当,所以她都是私下在小书房里和夏相说的。
朝议结束后,招安叛军陈信等人的旨意也迅速去往川蜀。
在大周的追剿和招安双管齐下,陈信最后还是同意了招安,不过却也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那就是让他所领的乱军归正,编排为正规军。
然后他才会同意一起平叛。
如此一来,他便手持重兵,他人轻易奈何不了他。
另外一边管理着军器分派的谢宁也收到了军报,这才得知陈信被招安的消息。
她是见过这个步兵指挥使的,也十分欣赏对方的能力,须红英曾经还向对方请教过军阵的布排,没想到这样一个人会反叛。
如今听到对方被招抚,谢宁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既如此,她便可以专心于谋划进军路线了。
须红英所领的军队进攻的速度很快,特别是有了谢宁火药的加持,那些寨堡都被威慑到了,再加上诸学易的劝说,有不少都接受了招安。
然后须红英便将招安的队伍编为夷军,让他们充入队伍一起去平叛。
不过泸州城池易守难攻,李禹见周边叛乱已然平息,便直接分路围城,在第二年的开春,才终于将于同之军以及乱军残部全部剿灭。
而泸州城内的景象,已然不能入人目,围困之下没有粮草补给......
谢宁的心中没有丝毫的喜悦之情,她一点都不喜欢战争。
“谢大人,李统领邀您去参加庆功宴。”好不容易平叛,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都需要放松。
对于将领来说,庆功宴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他们可以肆意饮乐,当然,这个宴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与泸州城里的权贵和富户交流,以便更快的进行初步管理。
谢宁点了点头,继续将折子写完,然后才换了官袍去赴宴。
本来此战她是不需要来的,她作为少监,自可以派手下记录,然后自己在京城归纳整理便可。
只是燕曦放心不下李禹,这才派了谢宁代监军一职。
谢宁不仅握着军器分配的权力,又增了督管之责,让李禹多少心中有了顾忌,到底没有太过分。
可那也仅仅是他心中认为的不过分。
谢宁想起手下告的状,李禹自己嚣张便罢了,他的手下也侍势蛮横,又纵士兵剽掠钱财,奸淫妇女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