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听她们说话的卜卜,谢宁叫清絮拿了一个荷包来,“青囊相赠,愿尔无病无灾。”
卜卜听不懂,但依旧很高兴。
诸学易微微弯腰翻译了一番谢宁刚刚说的话,卜卜眼睛更亮了。
目光落在远去的马车身上,卜卜仰起脑袋看诸学易,“诸叔叔,卜卜想学汉话!卜卜想变的和你一样厉害!”
也想和谢大人一样厉害,这样就能保护寨堡了,还想去好远好远的京都看看。
诸叔叔说谢大人就在那里,那里一定很好,所以从那里出来的谢大人才这般好。
“好。”
第844章一梦华年376
春日明丽,道旁花木扶疏,随风带起盈盈花草香,马车棚檐下佩环叮铃,清新的花草香顺着被吹开的帘子一角卷入车内,与墨香缠绕。
清絮磨着墨,这马车是特意打造的,十分的稳当,一点都不颠簸,方便了谢宁在里面办公。
抬眸便瞧见谢宁看着信件,眉头紧紧皱着,清絮看了一眼一旁篮子里的白糕,对着谢宁笑道,
“姑娘,那卜卜小娘子也是可乐,竟是拿了这哄孩童的白糕给你,不过听说这泸州白糕又叫百岁糕,若在家中增添人丁,在娃娃周岁之际,主人家会蒸几笼白糕以飨宾客,祝福娃娃百年长岁,倒是好寓意。”
谢宁被分了心神,也将视线落在白糕上面,其色白似雪,中心处有一点红,吃起来松软而富有弹性,入口甜嫩化渣,又带着爽口的口感。
“卜卜这孩子年纪小,心思纯粹。”想必这白糕是她平日爱吃之物。
虽被分了一下神,但谢宁很快又将心思放在了信件的内容里,这封信是益州的秋小娘子知道邓茵要来泸州寻谢宁,然后托邓茵带来的。
其中除了关心,还有就是和谢宁说了一件案子,杀夫案。
益州有一女子,与寡母寄居在娘家,后来寡母去世,她在服母丧期间被舅舅许配给了一人做续弦,那女子不愿,可婚期已定,为了摆脱这场婚事,便砍了那人十几刀,却刀刀避开要害,只断其一指。
按照律法,谋害亲夫,罪当处死。
当地的知县也是这么判的,只不过判决方案上报州府由益州知州审阅案宗后,认为该女子还未嫁人,而是处于纳采之日,且母服未除,应当以凡人论。
且不久前燕曦便下了新令,预谋杀人未遂,致人伤害的,如果向官府自首,可以减轻惩罚。
所以按照刚颁布的新令,那女子可以减刑二等,免死不必处绞。
现在案件已经上传刑部和大理寺了,秋玉来信一是想问谢宁关于此案的意见,也带了请教之意,二便是暗里提醒谢宁如今京中的格局。
谢宁按下了信件暂时没回,这个案件怕是没有那么简单。
如今燕曦登位不过一年,且依旧坚持新法,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特别是太后和旧党。
她自己在朝中的势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皇权被掣肘的厉害。
还是过于急切了。
清絮抿了抿唇,还是打开小小的香炉换了檀香,谢宁这一年来都没有怎么休息好,各地的信件纷纷扬扬的落在她的桌案上,都需要她一一处理。
又还要督战,和须红英一起商量对敌之策,须红英在战场上用计方面较为不足,谢宁自河东时便日日都捧着兵书看,所以这方面比须红英好些。
且这次来川蜀平叛,军器监所制的火药派上了大用场,只是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谢宁都得一一根据实战情况进行设计修改。
如果说火药是矛,城墙是盾。
谢宁现在是站在攻的一方,可做事得走一步看百步,她还得思虑城墙要如何才能更好的防御火药的攻击。
就之前北晋军攻打京城的时候,谢宁便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而且还去工部请教了好几位有铸城经验的大人。
w?a?n?g?阯?f?a?布?y?e????????w?ě?n??????2?5?????o??
然后在川蜀平叛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完善设计。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f???w?ě?n?Ⅱ?????????????ō???则?为?山?寨?站?点
其实谢宁对城墙的设计很粗糙,她大多是只有想法,而因为对建筑学这方面知识匮乏所以无法考虑到一些外在的因素。
所以等回到京城后,她还得继续去工部请教,她爹就在那里,以前设计纺织机的时候她也没少跑工部,可谓是熟门熟路。
只是谢宁没想到她回到京城后就听到了谢望之要调派的消息,调派的地点正是她刚刚离开的泸州。
谢宁挣开陈晚娘的怀抱,眼睛都瞪圆了,“阿爹,你被贬官了?”
“瞎说!”陈晚娘没好气的点了点谢宁的额头。
第845章一梦华年377
谢望之并不是贬官,算是出门镀金的,他自任官以来,甚少外调,基本上都是在京中当官,所有政绩虽亮眼,可论资历却是不足。
所以在谢宁去信给燕曦让她调派一个有能力且爱民的人来泸州任官后,燕曦便想到了谢望之。
她想让谢望之去泸州历练,然后回来掌吏部,等资历差不多了再往上升。
在归权后,若论六部之中的权力高低,自然是吏部尚书的地位最高。
谢宁幽幽的道,“早知道陛下派阿爹去泸州,我就不将李禹使到益州去了。”谢望之和益州知州比起来,自然是谢望之更能治李禹。
“你可真会给阿爹找麻烦。”那李禹是什么性子,谢望之也略知一二,如今二人不必相见,才是轻松,何必自找麻烦呢?
不过李禹在益州建立帅府,统掌一路军事,也不太好搞,想到谢宁口中如今泸州的景象,谢望之就有些头疼,得找个由头让李禹少要些东西。
说到兵事,谢宁便想起了那个反叛后又投诚的陈信,“......其人性情敦厚,有些重情,在军中口碑极好,当初反叛的时候迅速就拉起了十万兵的队伍,可见能力也不弱,陛下唯恐他在泸州继续为祸,所以在他投诚后便想着将人招进京城来为官。”
毕竟即使解散了绝大多数的夷人队伍,可只要陈信在那里,他就有可能反,而且有人追随他。
反了一次的人,没人敢再信他。
“不过我给她提供了另外一个建议,陈信不仅在大周这边有威信,在夷人那边亦是。若是利用的好,不失为是一大利器......”
可以用陈信来控制两方的军队,谢望之也偏向于将陈信留下,不过此事还在商讨之中。
说完了兵事,谢宁还跟谢望之举荐了一些人,都是她在泸州时见过且派人调查过的,不过如果谢望之要用这些人,到时候还是得考察一番。
这些被举荐的人中就有诸学易。
“这人在大周这边名声不显,在夷人那边却是有着极高的名望,我曾‘请’他当说客,没想到他真的劝下了几个大部族,听说他在这些部族里任过先生,教寨堡里的孩子一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