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 第58章 欲望的显影术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第58章 欲望的显影术

簡繁轉換
作者:千里零零一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05:15:50 来源:源1

第58章**的显影术(第1/2页)

“最高明的批判,往往不是声嘶力竭的控诉。”

周三上午,今天给选手们上课的是一位以犀利社会评论见长的作家导师。

“而是冷静地呈现人物与其**之间的错位,并任由这种错位将其引向荒诞的结局。”

“比如,一个人越是用力地想挤进某个不属于他的圈子,他身上的裂痕就越是明显,最终,那裂痕会将他彻底吞噬。”

“这种写法,叫做‘**的显影术’。”

顾远紧锁眉头,低头细细领悟此话中蕴含的道理。

这位导师的意思是当你想要批判什么时,不要直接控诉,而是要将这种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情节里感受到人物的问题。

“所以核心是用冷静、客观的呈现替代直接批判,让人物因**与现实产生的错位,自然暴露其问题并走向荒诞结局。”

“这种会让批判效果更深刻、更有冲击力。”

顾远喃喃自语,他的眼神也越来越亮。

“比如直接说‘一个人总想装有钱人很可笑’远不如说‘他为了撑场面,花光积蓄买名牌却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场景更有冲击力。”

前世顾远研读名著时,只会从读者的角度去赏析,对于这种创作手法只有模糊的认知,没摸到背后的创作规律,也没有形成逻辑链。

顾远越想越觉得这种手法精妙无比,但忽然,一个念头闯入他的脑海。

“等等……这种批判手法,我是不是在哪里用过?”

他猛地想起了自己之前在初赛中写出的《喂——出来》。

那篇小说里,他没有直接批判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而是冷静地描绘了人类如何发现一个洞、如何肆意丢弃垃圾、最终又如何被从洞里掉回的垃圾砸中。

整个过程,他没有一句直接的控诉,只是让这个“错位”自然地走向了荒诞的结局。

当时,顾远只凭借记忆中原著的故事脉络,自行补充了细节,却并未深思其背后的方法论。

“原来如此……”顾远兴致勃勃,现在了解了这种方法,他自然想再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

“批判……所以我决赛就要写一篇批判文章了。”

顾远本来都想好了,既然决赛对于文章几乎没有限定范围,只有一个一直伴随着本届“微光·永恒”的主题:叙事的回响。

那自己就直接拿出欧·亨利的巅峰之作《麦琪的礼物》好了,它关于爱与牺牲的回响无比动人。

但现在既然新学了一招,自然要尝试一下。

就算知道故事脉络,如果能够成功写出全文,对自己掌握这个方法也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是批判什么呢?”

顾远想起了周一晚上一个女生分享的故事。

“虚荣心吗?所以……”

“那就是它了。”

顾远确定了自己决赛要写的文章。

如果说《麦琪的礼物》是温暖人性的永恒回响,那它就是命运荒诞的冰冷回响。

如果说《麦琪的礼物》写出了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和对人性的最高礼赞,那它则是写出了冷峻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命运无常的哲学拷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8章**的显影术(第2/2页)

在“叙事的回响”这一要求下,它们如同短篇小说艺术皇冠上两颗并列的、最璀璨的明珠。

它被认为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反转艺术上做到极致的巅峰之作。

它叫《项链》。

……

今夜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围炉夜谈。

大家言语间都有着几分不舍的情绪流露。

不过在经过两天的锻炼下,大家明显都更能放得开,讲话也更流畅了许多。

此时到了一个男生开口,他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奶奶。小时候家里开小卖部,她总是坐在柜台后面,像个司令官。”

“我每次偷拿零食她都假装没看见。”

“……”

“等我上学离家那天,车都开远了,我回头一看,她还站在店门口那个褪色的招牌底下,一动不动地望着。”

“后来我才懂,她不是在守那个店,她是在守着我这艘小船离开的港口。”

“就那一瞬间的画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一旁的顾远神色一动。

……

第二天上午八点,写作正式开始。

尽管顾远早已想好要写的内容,但他却没有动笔。

因为他并不打算将原著完全照抄下来,甚至他只会保留其内核,将其彻彻底底换一身衣服。

没错,他打算将其汉化。

这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增加难度,而是对于顾远现在的身份背景,将这种文章进行汉化后再写出是必需的。

首先要确保自己是故事原创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个中国高一学生写出一篇细节考究、背景还原度极高的19世纪法国小说,是最大的逻辑硬伤。

评委和读者会立刻质疑:“这位年轻作者是如何对19世纪法国巴黎的下级公务员生活、珠宝价格、舞会礼仪拥有如此详尽知识的?”

这无法用“天才”来解释,只会让他的作品显得极其可疑。

其次则是最大化情感共鸣与批判力度。

读者很难代入一个完全法国语境的故事,文中的相关词汇会制造一种疏离感,使得故事带给他们的批判力大打折扣。

他们能理解故事,但很难被故事刺痛。

至于之前的《最后一片叶子》顾远为什么没有将其汉化?

其原因就是《最后一片叶子》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超越文化、直击人心的普世情感,这种人类对生命的渴望、对他人牺牲的感动是共通的。

而《项链》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尖锐的社会批判性。

它的矛头直指“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以及“命运的荒诞”。

这种批判必须植根于一个具体的、读者熟悉的社会土壤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一个发生在19世纪法国的故事,华国读者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会有隔阂感。

只有将其汉化到一个华国读者能瞬间理解其社会规则和压力的语境中,其批判性才会显得真切、刺骨,而非隔靴搔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