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37章 人人都在嬴,嬴麻了 5K,求

大明王朝1627 第137章 人人都在嬴,嬴麻了 5K,求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朱由检大步流星,龙袍的衣角在身后带起一阵微风,踏入了乾清宫大殿。

“陛下驾到??!”

“跪!”

随着小太监高升那尖细悠长的唱喏声,殿中百余名军将闻声而动,甲叶摩擦发出沉闷的“哗啦”声...

马蹄声如雷,八百壮士列队南行,旌旗猎猎,卷起黄沙漫天。卢象升一马当先,身披铁甲,外罩青袍,腰悬断刃,背负长剑,神情肃穆如山岳。沿途百姓闻风而聚,扶老携幼立于道旁,有人焚香叩首,有人泪流满面。他们不知这支队伍能否真能护一方安宁,但那一面“天雄先锋”大旗,在残阳之下猎猎作响,仿佛点燃了久已熄灭的希望之火。

行至广平府界,忽有探马来报:流寇张献忠部前锋已破邯郸,劫掠粮仓,屠戮官吏,百姓四散奔逃,城中火光三日不熄。更令人忧心者,贼众裹挟饥民数万,鼓噪而进,声言“均田免赋”,所过之处,贫者争相投附,势如滚雪。

卢象升闻讯,立即下令扎营议事。帐中灯火通明,诸将环立。曹文诏所荐副将陈安、原为边军百户的杨国柱、善使强弩的弓手统领李茂春皆在列。卢象升端坐主位,沉声道:“贼势虽盛,然乌合之众,无纪律,无粮道,全凭一时鼓噪。我军虽少,却经百日操练,号令严明,士气可用。今若避而不战,则民心尽失;若贸然迎击,又恐为敌所乘。诸君以为如何?”

陈安抱拳而出:“大人,兵法云‘先声夺人’。不如遣精骑五百,夜袭其前营,焚其辎重,乱其军心。待其自溃,再以主力掩杀,可获全胜。”

杨国柱摇头:“不可。张献忠狡诈多端,必设伏防夜袭。我军初战,宜稳扎稳打,先固守要道,阻其南下,待朝廷大军合围,方可图之。”

李茂春则道:“末将以为,当先抚民心。今贼以‘免赋’惑众,实乃趁乱取利。若我军能开仓赈济,明示朝廷已有新君,阉党已除,赋税将减,则百姓自不会轻信贼言。民心在我,贼势自衰。”

卢象升听罢,缓缓起身,踱步帐中。良久,他停步于地图之前,手指一点:“此处??滏阳河畔,地势狭窄,两侧高山夹峙,唯有一条驿道通行。若贼欲南下湖广,必经此地。我军可据险而守,以弩阵压制,以骑兵侧击,步卒居中结阵,使其进退不得。”

他目光扫视诸将:“明日拂晓,全军急行军六十里,抢占滏阳隘口。传令下去:每人携带三日干粮,轻装简从,不得扰民一草一木。违令者,斩!”

众将凛然领命。

是夜,月隐星沉,寒风刺骨。八百将士悄然拔营,踏着霜露疾行。卢象升亲率亲兵殿后,一路巡视队伍,见有士卒脚底磨破仍咬牙前行,便亲自为其包扎,又将自己的毛毯分予伤员。有人低声泣道:“从没见过大人为兵如此……我们拼死也要打赢这一仗!”

天未亮,大军抵达滏阳隘。卢象升令杨国柱率两百步卒据守隘口,以拒马、鹿角布防;命李茂春率弩手埋伏于两侧山崖,专射敌骑与旗手;陈安则领三百精骑藏于后谷,待敌深入,断其归路。他又亲书告示数十张,命人连夜抄写,张贴沿途村落:“奉旨剿贼,护民安境。天雄军不取民间一粟,敢有妄动者,立斩无赦。”

次日午时,探马飞报:贼军前锋距隘口仅二十里,约三千人,多持农具竹矛,驱赶百姓推车运粮。

卢象升登高?望,只见远处烟尘滚滚,鼓声杂乱,队伍绵延数里,衣衫褴褛,妇孺夹杂其间。他心中沉重,低语道:“这些人本是良民,只为活命,才随贼而行。若一味剿杀,岂非助纣为虐?”

正思忖间,忽见一骑飞驰而来,马上之人竟是鸡泽县那名曾被百姓围殴的差役。他滚鞍下马,跪地哭诉:“卢大人!小人奉县令之命,本欲逃往顺德报信,途中遇贼,侥幸逃脱。张献忠亲率主力随后即至,不下万人!且有降卒为向导,知我军虚实……”

帐中诸将闻言色变。陈安怒道:“这厮莫不是贼人细作,故意动摇军心?”

那差役连连磕头:“小人愿以性命担保!昨夜亲耳听见张献忠对部下说:‘卢象升不过一介书生,八百乌合,何足惧哉?破之,取其首级悬于城门,以震河北人心!’”

卢象升挥手止住争执,凝视此人良久,忽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小人姓周,名文举,原是县衙书吏,因不肯同流合污,才贬为差役。”

卢象升点头:“好。你既敢冒死来报,便是义士。暂留军中,待战后再行封赏。”

他转身下令:“全军备战!传我将令:只击首恶,不伤胁从。凡放下兵器者,不予追究;若有百姓自愿归乡,发给口粮路费。但若有人执迷不悟,助纣为虐,格杀勿论!”

众将齐声应诺。

未及申时,敌军前锋已至隘口。为首一名彪形大汉,赤膊袒胸,手持双斧,正是张献忠部将“黑旋风”刘七。他见隘口有人把守,冷笑一声,挥斧喝道:“哪来的酸丁也敢拦路?给我踏平了!”

话音未落,箭雨骤降!

李茂春一声令下,千弩齐发,箭如飞蝗,专取马眼与持旗者。刘七座下战马当场倒毙,亲兵十余人中箭扑地。贼众顿时大乱,呐喊四起,却因地形狭窄,难以展开。

杨国柱趁机擂鼓出击,步卒持长枪结成方阵,稳步推进。贼兵多为流民,从未受训,见明军阵型森严,刀枪闪寒,早已胆怯,纷纷后退。刘七怒极,亲自提斧冲阵,却被一箭射中肩胛,翻身落马,旋即被俘。

卢象升亲临前线,命人将其押至阵前。他立于高石之上,朗声道:“尔等听着!我非为杀戮而来,乃是为救你们出水火!朝廷已换新君,魏忠贤伏诛,东林冤案昭雪,不久将减免赋税,开仓赈灾。你们本是良民,为何要随贼作乱?难道真想妻离子散、葬身沟壑吗?”

人群中一片寂静。

忽有一老农颤声喊道:“大人说的是真的?朝廷真会放粮?”

卢象升取下腰间令牌,掷于阵前:“此乃朝廷七品提督令,可调三府仓廪。三日后,我将在鸡泽开仓放粮,每户五斗米,老弱加倍。若有不信,可派十人随我入营查验。”

片刻沉默后,有人丢下锄头,有人扔掉木棒。不到半炷香工夫,两千余名胁从百姓跪地请降。卢象升当即命人发放干粮,并派周文举带队护送归乡。

是夜,卢象升召集诸将议策。众人皆言:“贼前锋已破,士气大振,不如乘胜追击,直捣张献忠老巢。”

卢象升却摇头:“不可。张献忠老谋深算,此番前锋失利,必设诡计诱我深入。况且我军连日行军作战,疲惫不堪,粮草亦仅够五日。若孤军冒进,一旦被围,后果不堪设想。”

他提笔修书两封:一封送往京师兵部,详述战况,请调援军并拨粮饷;另一封致大名知府,敦促其尽快开仓济民,安定地方。又命人将刘七押送真定,请曹文诏审问贼军虚实。

三日后,鸡泽开仓放粮,百姓扶老携幼前来领取。卢象升亲自主持,秩序井然。更有昔日围攻差役之人跪地痛哭:“大人救我全家性命,我等当初误会您了……”卢象升扶起老人,只说一句:“民不欠官,官却常负民。今后,我必不让你们再饿着。”

正当民心渐稳之际,京师回音骤至??崇祯帝览奏大悦,特旨嘉奖卢象升“忠勇可嘉,调度有方”,擢升其为**大名兵备道佥事**,赐**尚方宝剑**一口,准其节制三府兵马,便宜行事。另拨内帑银五千两,军粮三千石,由驿站速运前线。

消息传来,全军欢腾。杨国柱激动道:“大人,有了这笔钱粮,咱们至少能扩军至三千人!再配上精良器械,何愁不能荡平群寇?”

卢象升却神色凝重:“皇帝信任,是幸事,也是重担。自此以后,我不再是一军之帅,更是朝廷颜面。一言一行,皆关社稷声誉。若稍有偏差,不仅败军,更失信于天下。”

他召集全军宣誓:“自今日起,天雄军上下,须铭记三戒:一戒骄,二戒贪,三戒滥杀。凡私占民财者,斩;克扣军饷者,斩;临阵脱逃者,斩!我卢象升若违此令,亦当伏剑谢罪!”

八百将士齐声高呼:“誓死效忠卢帅!保境安民,不负苍生!”

数日后,探马急报:张献忠闻官军得援,恐腹背受敌,已率主力西撤太行山区,意图联合高迎祥共图山西。卢象升判断,此乃疲敌之计,意在拖延时间,重整旗鼓。

他决意主动出击,却不走平原大道,而是率军翻越太行支脉,取小径奇袭贼军后营。山路陡峭,积雪未化,将士们攀藤附葛,昼伏夜行,七日不得安寝。卢象升始终与士卒同进退,甚至亲自背负重伤士兵下山。

终于,在一处名为“白岩谷”的险地,天雄军突袭成功,焚毁贼军粮草百余车,斩首四百余级,俘获牛马数百匹。更重要的是,缴获大量文书,其中竟有张献忠与山西豪绅勾结,密谋献城纳降的信件。

卢象升立即将证据呈报朝廷,并上疏直言:“流寇之患,不在草莽,而在缙绅养寇自重,官吏纵贼殃民。若不彻查内外勾连,纵使今日剿灭张献忠,明日自有李献忠、王献忠继起!”

此疏震动朝野。崇祯帝阅后拍案而起,下令彻查山西官员,一举罢黜贪官十七人,牵连勋贵三人。民间称之为“卢公一疏,清晋半省”。

战后,卢象升并未班师,而是驻军鸡泽,着手建立“团练总局”。他制定《乡兵章程》,推行保甲连坐,设立义仓互济,又请曹文诏派遣旧部任教官,轮训各地乡勇。短短半年,三府团练达五千余人,纪律严明,战斗力远超卫所旧军。

一日黄昏,卢象升独坐营帐,翻阅《孟子》。忽有亲兵来报:一位老僧求见,自称来自五台山,有要事相商。

卢象升疑惑出门,只见一位灰袍老僧立于风中,面容清癯,目光如电。老僧合十道:“施主可知,你今日所行之事,已在紫禁城掀起滔天波澜?”

卢象升一怔:“大师何出此言?”

老僧微笑:“魏忠贤虽死,其党羽未尽。司礼监掌印裴有声,便是其义子。此人表面恭顺新君,暗中结交边将,图谋东山再起。而你练兵独立,不受宦官节制,已成其眼中钉。”

卢象升冷笑道:“我只知为民为国,何惧奸佞构陷?”

老僧点头:“有此志者,方堪托付大事。”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此乃袁崇焕所遣密使送来,嘱我务必亲手交予你。信中提及辽东军情紧急,建奴皇太极正集结大军,或将于明年春犯宁锦。袁公愿与你南北呼应,共固江山。”

卢象升双手接过,心头巨震。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老僧临行前留下一句话:“将军手中握的不只是剑,更是千万人的命。慎之,惜之,持之以恒。”

夜深人静,卢象升燃烛读信,久久不眠。窗外,天雄先锋旗在风中轻轻摆动,如同一个不灭的誓言。

他知道,前方仍有无数风雨险滩,有朝堂权斗,有边疆烽火,有百姓哀嚎,也有生死抉择。但他亦知道,只要这面旗帜不倒,只要心中信念不灭,大明,就还有希望。

而他,必将以血肉之躯,扛起这片摇摇欲坠的江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