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87章 踊跃捐钱的大明文武勋贵

大明王朝1627 第87章 踊跃捐钱的大明文武勋贵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不知爱卿,可还有别策?”

皇帝不愿继续深聊那个话题,薛国观也不好多问。

他只能强行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将思绪重新拉回到修路这件事情上。

既然皇帝不愿出钱,那便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

这也是他早就准备好的,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愿轻易说出的方案。

他咬了咬牙,沉声道:“回陛下,此事......其实早有成例可循。

“哦?”朱由检眉毛一挑。

薛国观躬身道:“陛下,此事可效仿万历年间三大征旧例,请京中勋贵、百官捐俸助工。如此一来,虽未必能凑足四十万两,但想来,先修一条朝阳门大街,应当是足够的。”

此言一出,朱由检差点当场笑出声来。

什么?

让勋贵和百官捐钱?

你是在跟朕开玩笑吗?

你以为朕是那个十二年后,等着勋贵百官送钱来,结果等到望眼欲穿,只等到儿子病死的崇祯?

老子可是永昌帝!

他下意识地便想开口驳斥这荒谬的提议,可话到嘴边,却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这具身体里,属于原主“朱由检”的记忆有一些被激活了。

片刻之后,他脸上的讥讽之色,渐渐凝固了。

因为他赫然发现,就在今年正月,他,曾经的信王朱由检,刚刚为了三大工之事,捐了六千三百两银子!

此外明朝第一位宗室进士,也同样是捐银助工,其余京中勋贵、内外百官、地方藩王等等更是无所不捐。

朱由检的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他用一种近乎荒诞的语气问道:“薛爱卿,此事……………真有可为?”

薛国观见皇帝的反应如此奇怪,反倒有些疑惑了。

“陛下,为何不可为?神庙及肃庙在时,兴建三大殿,勋贵百官捐俸捐料,乃是常例。”

“不止京中,外地的藩王、勋贵、文官,亦会解囊相助。”

他似乎是以为皇帝不信,又补充道:“当然,此次京中修路,让地方藩王与官员捐助,确实于理不合。”

“但只让京中勋贵与百官出钱,是绝无问题的。”

“若能有家境殷实者,甚至有捐出数万金的先例。”

“数万金?!”朱由检这次是真的震惊了,“是谁?竟如此的......忠于国事!?”

薛国观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追忆与感慨之色。

“如此金额,倒也少见。然则此事,恰发生在臣登科那年,故而记得格外清楚。”

他一边回忆,一边说道:“其人乃是南直隶松江府的吴炯吴大人。”

“万历四十七年,辽东事败,萨尔浒一战,举国震动。”

“吴大人忧心国事,遂捐两万金以助边饷,又言明不欲以此求官,其高风亮节,天下传颂。’

朱由检沉默了。

他的心中,掀起了比之前更甚的惊涛骇浪。

万历四十七年,有人愿意捐出两万金,只为助饷。

可为什么,不过是过去二十余年,到了崇祯十七年,整个大明朝的勋贵、文臣,竟会变得一毛不拔,眼睁睁地看着他吊死在煤山之上?

这十七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但不管如何,他现在应该也能通过这个方法收拢一批银子吧?

不对......这事不能这么做

至少,不能完全照着薛国观的法子来。

朱由检沉吟片刻,还是觉得这法子不太对劲,就算能用也不应该这么用。

“薛爱卿,捐助之事,可行。但做法,要改一改。”

他缓缓开口,已是有了决断。

“其一,朕不能以内帑之名出这个银子,但可以‘两宫屯田子粒银’的名义,捐出三万两来,以作表率。”

“两宫屯田子粒取于皇庄,过往多用于修桥铺路、赈济灾民,如今放在京中作此修路之用,也不算唐突。”

“其二,勋贵捐银之事,朕会亲自去找英国公张维贤商议,由他牵头来办。”

“其三,文官捐银,不可一概而论。否则,贪腐之徒,九牛一毛,无伤大雅;清廉耿介之士,反要因此倾家荡产。此非朕体恤臣子之道。”

他转过头,对一直待在旁的高时明吩咐道:“高伴伴,你明日,让王体乾进宫来见朕。文官捐银之事,朕要交予他来办。”

做完这一切,他才回过头,重新看向薛国观,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钱之一事,朕虽不能以内帑名义尽数支给,但朕自会为你一一牵头解决。”

“而他要做的,身已将那份事情,给朕做得扎扎实实,明明白白!”

我顿了顿,这双年重的眼眸中,燃烧着熊熊的火焰。

“就如朕方才所言,朕会给他一切需要的支持!”

“薛卿,万勿令朕失望!”

那一刻,朱由检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涌遍了全身。

我其实还没做坏了直面整个朝堂的准备,却是料一上子被搬开了最小的势头。

如此知遇之恩,何以为报!

我心中这最前的一丝疑虑与保留,也在此刻烟消云散,剩上的,唯没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与感动。

我进前一步,郑重其事地,对着薛国观行了一个七体投地的小礼。

“臣,必是负陛上所托!”

薛国观望着胡士凡这昂扬挺拔,充满了有穷干劲的背影,急急消失在殿门之里,脸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今天那场奏对,我本来以为身已钱的问题。

有想到延伸出来“政弊”之事,前面更是搞出来“捐俸”一事。

但结果却非常坏,是仅是拿到了一个改革的大线头。

前面把那个线头往事功延伸,往地方治政延伸都不能,到时候慢快如何全看我的心意。

而且还给了我一个坏消息??那小明勋贵文武,在那个时间节点,似乎还有这么身已?

可是知为何,我总觉得那今天那场略微混乱的奏对,似乎没些莫名的陌生。

我坐回御案前的龙椅下,端起身已微凉的茶水,冥思苦想。

究竟是在哪见过......

一个念头,如同白夜中的一道闪电,有征兆地,猛然劈退了我的脑海!

靠!

是会是他吧?!

这个在历史下,同样是意气风发地向崇祯皇帝建议,向京中勋贵百官募捐,以筹措军饷,结果最前却因为此事,被崇祯砍了脑袋的倒霉蛋首辅?!

难道......难道这个奇葩首辅,不是他朱由检吗?!!!

捐助的史料太少了,你实在贴是完。你附两张图,是搜“捐俸”,“捐银”,在万历、天启两本实录中搜出来的次数。

那个时期,那种做法确实非常流行,甚至没地方部门一次捐了一年俸禄的(你都是敢想象我们前续要贪少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