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35章 朕欲使日月幽而复明 必订章,

大明王朝1627 第135章 朕欲使日月幽而复明 必订章,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我没有什么问题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这话一出口,朱由检便心中“卧槽”一声,瞬间就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一时放松之下,居然不小心把后世面试的习惯带了过来。

果不其然,殿中瞬...

风雪渐歇,漠北的夜空却愈发清冷。星河横贯天际,紫微垣居中不动,辅星如影随形。那道袍男子立于帐外,仰望星辰良久,忽而低笑一声:“兄长果然出征了。”他身旁侍立的老道士玄衣翁轻声道:“陛下已至居庸关,三日内便可抵独石口。袁崇焕部前日焚其粮草,敌军士气大挫,林丹汗已有退意。”

“退?他退不了。”道袍男子缓缓转身,眼中寒光闪动,“后金右翼已南下接应,皇太极亲命多尔衮率两旗精兵压阵。他们要的不是胜,是乱。只要京师一日不稳,天下便有可乘之机。”

玄衣翁皱眉:“可陛下执意亲征,民心归附,士气如虹。此番若正面交锋,恐难取胜。”

“谁说我要与他正面交锋?”道袍男子冷笑,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符,“传令张福贵余党:正月十五午时三刻,于乾清宫西偏殿点燃‘九转**香’。此香无色无味,燃尽不过半柱香时间,但足以让守卫昏睡一时辰。届时内应开启神武门侧门,放我方死士潜入,直取御玺与圣旨原件。若能逼陛下回援,则北伐大军必乱。”

玄衣翁颤声:“此举太过凶险!一旦败露,宫中内应尽数覆灭,且会激起朝廷全面清洗……”

“正因为凶险,才有效。”道袍男子淡淡道,“朱由检最怕的不是战场上的刀兵,而是背后的匕首。他越是刚愎自用,越不信身边之人,就越容易被疑心吞噬。我要让他知道,真正的战争,不在边关,而在人心。”

与此同时,京师城内暗流汹涌。

正月十五清晨,王承恩亲自带人搜查乾清宫西偏殿,在梁柱夹层中发现一小包未点燃的香料,气味清淡,近乎无形。经太医辨认,正是失传已久的“九转**散”,乃前朝秘制迷药,吸入者可致昏厥,醒来后记忆模糊。

朱由检闻报,脸色阴沉如铁:“果真有人敢在朕的眼皮底下动手?”

沈炼跪奏:“奴婢已查明,昨夜有两名杂役太监私自进入西偏殿,声称修缮漏雨屋顶,实则留下此物后悄然离去。追踪至东华门外,二人跳井自尽,尸身打捞上来时口中含毒。”

“又是永和茶肆那条线?”

“正是。属下怀疑,张福贵虽被捕,但仍有漏网之鱼,甚至……宫中另有高层主使。”

朱由检沉默片刻,忽然问:“司礼监掌印太监是谁?”

“李维章,天启六年上任,曾任西苑执事。”

“哦?”朱由检眸光一凛,“就是那个曾在慈宁宫当差、后来因‘误损玉器’被贬出宫十年,又因魏忠贤倒台才得以复职的李维章?”

“正是。”

“召他来见朕。”

不到半个时辰,李维章匆匆赶来,跪拜行礼,神色恭敬却不慌乱。朱由检端坐龙椅,静静打量此人??年近六旬,面容清瘦,双目低垂,一副忠厚老臣模样。

“李维章,你可知罪?”

“奴婢不知。”

“那朕问你,天启四年十月壬戌夜,你在何处?”

李维章身子微震,抬头怔然:“陛下……为何提及此事?”

“回答朕的话。”

“那晚……奴婢奉命值守西苑佛堂,为先帝诵经祈福。”

“诵的是哪一部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朱由检冷笑:“巧了。据赵德全供述,那一夜抬出黑箱的番僧,正是从佛堂后门而出,手中提着一只青铜铃,铃声三响,代表‘活婴转移成功’。而那只铃,是你亲手交给他的。”

李维章猛然抬头,满脸惊骇:“陛下!这等荒唐之言,岂可信之?况且赵德全早已被逐出宫,三十年不见踪影,如今归来,焉知不是受人指使,构陷老奴?”

“他说你左手指缺了一节小指,是早年烧香时不慎烫断,可对?”

李维章右手猛地攥紧袖口,强作镇定:“确有此事,但宫中知晓者甚众……”

“可他还说,你曾在孝元皇后病重时,偷偷替换过她的安神汤药,导致其产后血崩,险些丧命。而这事,只有皇后贴身嬷嬷与一名已故太医知情。”

李维章额头渗出冷汗,声音发抖:“陛下……奴婢忠心耿耿,侍奉三朝,若有一丝不轨,天打雷劈!”

朱由检缓缓起身,踱步至其面前,低声问道:“那你告诉我,慈宁宫李嬷嬷临终前托付的那枚玉锁片,另一半藏在何处?”

李维章浑身剧震,嘴唇哆嗦,竟说不出话来。

“你不说也没关系。”朱由检冷冷道,“因为朕已经找到了。”

他挥手示意,王承恩捧出一个锦盒,打开后露出半块玉锁,上面刻着一个“慈”字,边缘纹路恰好与赵德全所持红绸上的金龙纹吻合。

“它就在乾清宫密室的第七格暗匣中,与一份天启帝遗诏副本同存。遗诏上写着:‘若悼灵王幸存,待其成年后召回宫中,封亲王,参议国政。’而这份遗诏,从未呈递给内阁,也未录入玉牒。是你,伙同魏忠贤,将其隐匿,并伪造了夭折记录。”

李维章终于崩溃,伏地痛哭:“陛下明鉴!老奴当年也是被迫!魏忠贤掌控东厂,杀戮无数,奴婢若不从,全家皆亡啊!”

“所以你就背叛皇室血脉,助纣为虐?”朱由检怒喝,“三十年来,你步步高升,位居司礼监首座,掌天下奏章批红之权,你以为朕真的不知你是谁的人吗?你以为朕这些年不动你,是忘了,还是怕了?”

李维章叩首不止:“奴婢愿戴罪立功!愿说出一切真相!”

“好,朕给你机会。”

当夜,乾清宫密室。

李维章颤抖着写下供状:当年魏忠贤惧怕天启帝再生嫡子,动摇阉党根基,遂联合客氏设计,趁孝元皇后产子虚弱之际,以“敛尸汤”假死换婴,将真皇子秘密送往漠南察哈尔部,交予林丹汗抚养,并许诺将来助其称帝。而李维章作为内应,负责传递消息、保管信物,并在适当时机推动“迎回复辟”。

“那现在呢?”朱由检问,“你们打算如何行事?”

“原计划是正月十五发动宫变,由内应点燃**香,引开守卫,再由潜伏死士夺取御玺与龙袍,随后散布‘皇帝暴毙’谣言,拥立新君登基。若陛下亲征在外,则宣称其已被奸臣挟持,需由‘真主’还都理政。”

“然后呢?杀了朕?”

“不……不完全是。”李维章摇头,“殿下曾言,只求名分归正,不愿手足相残。他愿封陛下为‘恭顺王’,赐金陵别宫养老,永不加害。”

朱由检闻言大笑,笑声中满是悲凉:“恭顺王?哈!他倒是仁慈。可他有没有想过,三十万辽东军民因战乱流离失所?湖广百姓因赋税沉重卖儿鬻女?西北饥民易子而食?这些苦难,难道都是朕一人造成?他躲在草原吃肉喝酒,练兵蓄势,如今回来就要朕拱手相让,还美其名曰‘仁政’?真是可笑!”

他猛地抓起供状,掷于地上:“来人!将李维章押入诏狱,凌迟三族,抄没家产!另传旨下去,即刻废除司礼监批红权,改由内阁直奏朕览。凡宦官干政者,无论职位高低,一律斩首示众!”

次日黎明,大军继续北进。

朱由检坐在车驾之中,望着窗外苍茫大地,久久不语。王承恩小心翼翼问道:“陛下,李维章所言,那‘真主’不愿杀您……您信吗?”

“信。”朱由检闭目道,“正因为他信自己是正统,才会留我一条生路。可也正是这份自负,注定他会败。”

“为何?”

“因为他不懂,真正的权力,从来不是靠血脉继承的,而是靠鲜血铸就的。他以为穿上龙袍就能号令天下,却不知这江山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将士的骨血。他未曾尝过宁远城头的寒风,未曾看过灾民营中的饿殍,更不曾听见百姓呼喊‘陛下救我’的声音。这样的人,纵然是真皇子,也不配坐这龙椅!”

正月十七,大军抵达独石口。

袁崇焕亲自迎驾,汇报战况:敌军主力仍在百里外集结,但内部已现裂痕。察哈尔部因粮草不足,士卒冻死者日增,林丹汗与其弟争权,军心浮动;而后金方面,多尔衮虽至,却按兵不动,似有意观望。

朱由检听罢,当即召集诸将议事。

“诸位,敌人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他们依赖的是一个虚幻的‘正统’名号,而我们拥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民心与军威。此战不必急于决战,只需切断其粮道,围而不攻,待其自溃。”

祖宽请命:“末将愿率轻骑夜袭敌营粮仓!”

朱由检点头:“准。但切记,不可恋战,得手即退。另外,派出细作,散布谣言??就说‘紫微真人’实为蒙古萨满伪装,所谓‘洪武嫡嗣’不过是林丹汗扶植的傀儡,目的只为控制中原财富。”

黄道周补充:“还可撰写檄文,列举其三大罪:一、弃宗庙于不顾,寄身胡虏;二、勾结外邦,引兵犯境;三、妄称天命,蛊惑百姓。将其彻底钉在叛国者的位置上。”

朱由检颔首:“就照此办理。”

三日后,捷报再传:祖宽夜袭成功,焚毁敌军粮草八千石,俘获运粮驼队三百余头。同时,民间传言四起,许多原本响应“迎真主”号召的边民纷纷退散,甚至有部落主动向明军投诚,称不愿为异族卖命。

正月廿五,风雪再起。

前线斥候急报:敌军开始大规模撤退,林丹汗已携“紫微真人”北返,多尔衮亦率后金军退回辽东。

朱由检立于城楼之上,遥望北方烟尘滚滚,嘴角浮现一丝冷笑:“跑了?晚了。”

他转身下令:“传令袁崇焕、祖宽、孙元化,分三路追击,不求歼灭,但务必将其驱逐至瀚海以北,三年之内不得南窥。另派使者赴科尔沁、喀尔喀各部,宣示大明恩威,许以互市通商,分化瓦解。”

又召沈炼:“你即刻带赵德全前往察哈尔旧地,寻找李嬷嬷埋藏的最后一份证据??据说她临终前将一段影像封入铁匣,藏于一座废弃佛塔之下,内容关乎‘换婴’全过程。找到后火速送回。”

二月初八,春雪初融。

京师传来喜讯:东林书院领衔十三省士绅联名上疏,请求为朱由检加尊号“宪天敬道隆文绍武宽仁奋勇睿智诚毅皇帝”,并提议修建“中兴碑亭”,铭刻此次平叛功绩。

朱由检览疏一笑,提笔批道:“逆未尽除,何谈中兴?待北疆安定,再议此事。”

与此同时,漠北某处荒岭。

沈炼与赵德全冒着风沙掘开佛塔地基,终于寻得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匣。打开后,里面是一卷羊皮画轴与一封血书。画轴描绘的正是天启四年那夜,魏忠贤带人闯入产房,一名稳婆抱着婴儿交给番僧的全过程,旁边标注人物姓名与职务;而血书则是李嬷嬷亲笔所写:

>“吾亲眼所见,皇子确被换走。然彼时年幼,恐遭毒手,故隐忍三十年。今幸得陛下英明,拨乱反正,老奴死而无憾。惟愿天下后世知:真伪易淆,忠奸难辨,然天理昭昭,终有报应。此物献于圣上,望勿轻信血脉之说,唯德者居之。”

沈炼捧着铁匣,久久伫立风中。赵德全老泪纵横:“终于……终于可以瞑目了。”

一个月后,京师。

朱由检亲手将铁匣呈于太庙之前,焚香告祭列祖列宗。随后召集群臣,当众展示范画与血书,宣布:“朕非不知身世之谜,亦非无视先帝遗愿。然今日之举,非为争一己之位,实为正天下之纲常!此人虽或具皇室血脉,然其行为已悖逆人伦,勾结外敌,图谋颠覆社稷,是为国贼,非为宗亲!自今日起,凡再有以‘真主’‘嫡嗣’为名煽动叛乱者,皆以谋反论处,株连九族!”

诏书颁行,四方肃然。

夏四月,草原青绿。

一道身影独自立于荒原之上,正是那道袍男子。他望着南方,手中玉佩碎成两半,随手抛入风中。

玄衣翁低声问:“殿下,下一步如何?”

他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传令各部,解散联军,各自归牧。另遣密使南下,打入江南商帮,积蓄财力。十年之后,再来问鼎。”

“可陛下已稳固人心,恐难动摇……”

“人心?”他冷笑,“人心最易变。今日他们拥戴他,明日也可抛弃他。只要大明一日仍有贪官污吏,一日仍有饥荒战乱,我就还有机会。毕竟……”

他抬头望天,紫微垣依旧明亮。

“我是天选之人。”

而在京师紫禁城,朱由检正站在乾清宫门前,看着工匠们将一面新的匾额挂上梁枋。

那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天命在兹**。

王承恩轻声问:“陛下,真的不再追究他的下落了吗?”

朱由检负手而立,目光深远:“穷寇莫追。有些敌人,活着比死了更有用。至少,他能让朕时刻警醒,不敢懈怠。”

风吹过宫墙,卷起一片柳絮。

他知道,这场关于正统与权力、血脉与德行的较量,远未结束。

但它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印记??

一个皇帝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天命,不在星辰,不在谱牒,而在亿万苍生的选择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