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32章 听闻陛下常读史书?

大明王朝1627 第132章 听闻陛下常读史书?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王永光从暖阁中走出,面色无波,对着门外等候的卢象升和成基命不咸不淡地拱了拱手,便一言不发,径直离去。

他越过已渐渐停笔的诸位军士,很快拐出大殿。

卢象升与成基命站在门外,一言不发,各自闭目...

乾清宫的风雪尚未停歇,朱由检立于望台之上,衣袍尽染霜华。他目光如炬,凝视着紫微垣下那颗微微颤动的辅星??古书有言:“辅星明,则主强臣忠;暗则权乱国危。”此刻,那星忽明忽暗,似在回应人间风云。

王承恩悄然退下,命小太监捧来狐裘与热汤。朱由检却摆手拒绝,只道:“朕若畏寒,百姓更难熬冬。”他缓步走下高台,径直步入内阁值房。此时已近寅时,钱龙锡、乔允升、袁崇焕使者祖宽皆候于内,案上堆满辽东军报与廉访司密折。

“锦州虽失,然祖大乐死守八月,耗敌精锐三万,皇太极亦损其左翼统帅阿敏。”朱由检坐定,声音低沉却有力,“此非全败,而是血战换来的喘息之机。今我朝新政初行,民心渐附,正可借势重整武备。”

钱龙锡拱手:“陛下明鉴。然五百万两辽饷,尚缺二百余万。民间捐输已达极限,若再加征,恐激民变。”

朱由检冷笑:“那就向该出钱的人要钱。”他抽出一份密折,“昨夜廉访司自南京密奏:魏忠贤旧党、原司礼监掌印李实未死,藏身于应天府外孤山寺中,化名‘玄真子’,暗中联络江南士绅,鼓吹‘天子暴敛,苛待宗亲’,煽动缙绅拒纳‘功勋捐’。”

乔允升怒极:“此人乃阉党余孽,竟敢再造谣言!”

“不仅如此。”朱由检缓缓展开一幅地图,指尖点向江南腹地,“扬州、苏州、松江三府士绅联名上书,称‘新政扰民’,请罢监察御史巡按制,废除一条鞭法。更有甚者,常州府贡生集体罢考,扬言‘宁为大明遗民,不作暴君顺犬’。”

殿中死寂。

祖宽猛然起身:“陛下!此非民怨,乃是阴谋!这些士绅家中良田万亩,奴仆成群,何曾受过一丝新政之苦?分明是怕查到他们头上!”

朱由检闭目片刻,忽而睁开:“传旨:常州府带头罢考之十名贡生,革去功名,发配辽东修城三年;凡资助罢考者,家产抄没一半,充作辽饷。另,命沈炼率锦衣卫百人,即刻南下,捉拿李实归案,就地正法,首级悬于南京城门示众。”

钱龙锡迟疑:“此举恐激怒江南文官集团……”

“激怒便激怒!”朱由检拍案而起,“朕读圣贤书,也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如今是何世道?百姓饿殍遍野,他们却饮酒赋诗,讥讽朝廷赈灾为‘敛财’!朕若再忍,便是负天下苍生!”

话音未落,殿外急报传来:湖广衡州暴发民变,数千饥民围攻府衙,烧毁粮仓,自称“影堂义军”,打出“迎桂王复位,诛无道昏君”旗号!

朱由检冷笑:“好快的手脚。桂王刚入凤阳高墙,他的旧部便策动叛乱。这背后,必有‘玄衣翁’操纵。”

乔允升沉声道:“更糟的是,四川白莲教残部也在夔州聚众起事,声称‘紫微将倾,真主当兴’,与湖广呼应。湖广巡抚杨嗣昌飞骑求援,称兵力不足,恐难镇压。”

朱由检踱步良久,忽问:“袁崇焕现在何处?”

祖宽答:“督师已于十日前抵达宁远,整顿残兵,修筑堡垒,誓与后金周旋到底。但他恳请陛下速派援军,否则宁远难守。”

“援军一定会去。”朱由检转身,目光如刀,“但朕不能只靠边将拼命。中原若乱,辽东必危。传朕口谕:命杨鹤为湖广总督,节制三省兵马,限期一月平乱;许誉卿为钦差大臣,携朕亲笔诏书赴四川,招抚白莲教众,许其归顺者免罪,赐田安家。”

钱龙锡愕然:“招抚叛逆?陛下,此举恐伤朝廷威严!”

“威严不在杀戮,而在得人心。”朱由检淡淡道,“白莲教多为饥民所附,若能活命,谁愿造反?倒是那些躲在幕后煽风点火的,才是真凶。告诉许誉卿,重点追查是否有‘影堂’细作混入其中。”

命令下达,京师内外骤然紧张。三日后,沈炼快马回报:李实在孤山寺被捕,审讯中供出“影堂”南方分支网络,涉及七省官员四十三人,江南三大书院中有两名山长为其暗桩。更令人震惊的是,南京守备太监高起潜竟曾收受李实贿赂,隐瞒其踪迹达半年之久。

朱由检沉默良久,提笔写下三道密旨:高起潜削职下狱,押送北京受审;江南三书院暂停科举资格三年,山长革职永不叙用;凡曾与李实通信者,无论官民,一律列入黑名单,禁止参与新政捐输与功勋爵位评选。

与此同时,湖广战况恶化。杨嗣昌率兵进剿,却被叛军诱入山谷,伏兵四起,官军大败,折损三千余人。叛军势如破竹,连克三县,竟公开祭拜桂王牌位,宣称“奉天靖难以清君侧”。

朝中哗然。黄立极等老臣联名上疏,请赦免桂王以安宗室之心,平息民乱。朱由检怒极反笑,召集群臣于文华殿,命人抬出一口黑箱。

箱开,赫然是那件缴获的私制龙袍,金线绣日月山河,袖口内衬赫然缝着“永昌”二字??那是桂王梦中年号!

“你们还要朕赦他?”朱由检厉声喝问,“这是清君侧?这是谋反!是想改元换朔,另立朝廷!若今日朕因惧乱而妥协,明日便是第二个朱棣靖难!”

群臣噤若寒蝉。

朱由检环视众人:“朕知你们有人心存侥幸,以为只要不动藩王,天下便可太平。可朕告诉你们,太平不是求来的,是打出来的!从今日起,湖广进入战时管制,所有驿站归兵部调遣,粮草优先供给前线。另,启用祖宽为征南副将军,率京营精锐五千,即刻南下助战。”

祖宽领命而出。

临行前夜,朱由检亲自设宴为其饯行。席间,祖宽忽跪地叩首:“陛下,臣有一言,如鲠在喉。”

“讲。”

“臣父祖大乐,一生忠勇,战死锦州。可朝廷至今未予追谥,仅赐银三百两,草草安葬。而江南一介腐儒,因写了几篇颂圣文章,竟得封‘文林郎’,享俸禄终身。将士寒心啊!”

朱由检怔住。

良久,他起身离座,亲手扶起祖宽:“是朕疏忽了。”次日清晨,一道圣旨昭告天下:追赠祖大乐为太子太保、左都督,谥“忠烈”,建祠于锦州城旧址,子孙世袭指挥使。凡辽东殉国将士,皆录入《忠义录》,每逢清明,由地方官主持祭祀。

诏书一出,边军震动。宁远军中,万余将士披麻戴孝,面向北京方向叩首痛哭。袁崇焕亲书血表:“臣等虽死,必守关宁,不负陛下厚恩!”

而在这股忠烈之气鼓舞下,祖宽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正月初八,于襄阳城外设伏,一举歼灭叛军主力,生擒首领七人,皆查明为原桂王府旧将。杨嗣昌趁势收复失地,旬月之内,湖广平定。

捷报传至京城,正值元宵佳节。往年灯火通明的皇城今年格外冷清??朱由检下令取消灯会,节省银两尽数拨付辽东。他独自坐在乾清宫批阅奏章,忽闻殿外喧哗。

王承恩匆匆入报:“陛下,不好了!西华门外聚集千余名商贾,手持灯笼,高呼‘还我公道’,说新政苛政,逼死人命!”

朱由检皱眉:“又是士绅闹事?”

“不……”王承恩犹豫道,“这些人大多是中小商户,有的卖布,有的贩粮,说是因‘功勋捐’摊派过重,被迫借贷缴纳,如今利滚利,家破人亡者已有十余户。”

朱由检霍然起身。

他未带仪仗,仅着常服,徒步出宫。夜风凛冽,街头积雪未消。他走到人群前,静静听着哭诉。

一名老布商跪地嚎啕:“小人捐了一万两,只为换个百户虚衔,给儿孙留条出路。谁知税吏层层加码,又逼我再捐两次!如今铺子没了,妻女卖身为婢,我……我只想问问天子,这算不算‘为民做主’?”

四周寂静。

朱由检缓缓蹲下,扶起老人:“老人家,是朕错了。”他声音沙哑,“朕一心救国,却忘了底下执行之人会扭曲本意。这责任,不在你,也不在新政,而在朕用人不当。”

他站起身,对随行太监道:“记下这些人名字,凡因‘功勋捐’致贫者,一律免除后续摊派,退还多收银两。另,设立‘民诉台’于午门外,每日辰时开放,百姓可直诉冤情,朕亲自批阅。”

人群骚动,有人惊疑,有人啜泣,终于有人高喊:“陛下圣明!”

朱由检回宫后,立即召见户部尚书郭允厚。未等其开口,便冷冷道:“你可知为何朕让你主管财政,却不让你插手廉访司?因为朕信你清廉,但不信你懂民生。从今日起,‘功勋捐’改为自愿申报,严禁地方强摊。违者,御史可越级弹劾,朕亲自问罪。”

郭允厚汗流浃背,叩首谢恩。

风波稍定,边关再传喜讯:袁崇焕用反间计,使皇太极疑杀大将莽古尔泰,后金内部动荡,暂时退兵。宁远得以喘息,开始屯田筑堡,逐步恢复战力。

朱由检长舒一口气,终于允许自己病倒。连续数月昼夜操劳,他终于发起高热,昏睡三日。醒来时,窗外春雪初融,柳芽微吐。

王承恩端药进来,低声说:“陛下,沈炼回来了。”

朱由检强撑起身:“李实呢?”

“已斩于南京,首级呈验无误。但他临刑前说了一句话??‘玄衣翁不在南,而在北。’”

朱由检瞳孔一缩。

“他还说,‘三十年前,紫禁城有个孩子,本该夭折,却被人调包活了下来。他是真正的洪武血脉,也是唯一能终结这场轮回的人。’”

殿内寂静如渊。

朱由检久久不语,忽然问道:“先帝幼弟,悼灵王朱慈炅,几岁夭折?”

王承恩颤抖道:“三岁……天启四年病逝,葬于金山陵园。”

“真的是病逝吗?”朱由检喃喃,“魏忠贤那时已掌东厂,宫中死一个孩子,易如反掌……”

他猛地抬头:“查!彻查当年接生稳婆、太医、守陵太监!若有半点异常,立刻押来见朕!”

命令下达,宫闱秘辛再度掀开一角。七日后,一名老太医被从云南流放地押回,招认当年确有太监胁迫其伪造死亡记录,真正的悼灵王被秘密送出宫外,交予北方某隐世道观抚养。而那道观,正是三十年前“影堂”初创之地??燕山玄真观。

朱由检握紧拳头:“原来如此。他们一直在等一个‘正统’归来,推翻现有皇统,建立新朝。”

他立即命沈炼带锦衣卫北上搜山。然而当队伍抵达燕山时,只见道观焚毁,尸骨遍地,唯有一块石碑屹立不倒,上刻八字:“天命有归,紫微再启。”

沈炼派人挖掘地道,发现地下密室中藏有大量兵器、铠甲、舆图,以及一本《帝王谱系篡》,赫然将朱慈炅列为“大明中兴真主”,年号“乾元”。

证据确凿,但人已失踪。

朱由检知道,“玄衣翁”并未现身,而是选择了蛰伏。他在等中原再乱,等边防空虚,等人心离散。

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再被动应对。

三月初三,上巳节。朱由检亲赴太庙祭祖,宣读《罪己诏》:

“朕以渺躬,承祖宗之业,志清海内,心系苍生。然登基以来,水旱频仍,寇盗纵横,将士死于外,百姓困于内。虽竭力革新,犹未能拯民于水火,此皆朕之过也。自今日始,减膳撤乐,宫中用度裁半;凡朕宗亲,岁禄削减三成,以助军饷。惟愿天地垂怜,佑我大明渡此劫难。”

诏书传遍天下,万民感泣。

与此同时,新政持续推进。科举特科举行,录取实务人才一百二十七人,分派各地任知县、判官;山西票帮正式成立“军粮联运总局”,保障辽东补给;工部制造新式火铳三千杆,送往宁远。

四月中旬,辽饷总局统计:募银已达四百八十万两,距目标仅差二十万。朱由检下令,最后二十万由内帑补齐,不再向民间征收一分。

五月,宁远传来消息:袁崇焕练兵已成,新建“关宁铁骑”五千,皆精选辽东子弟,骁勇善战。更令人振奋的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遣使求盟,愿共抗后金。

朱由检大喜,亲书回信:“若能同心戮力,驱逐胡虏,朕许尔部世代封王,共享太平。”

六月初一,夏至。紫微垣光芒大盛。

朱由检登乾清宫望台,眺望北方。王承恩侍立身旁,轻声道:“陛下,您说……我们真的能守住这片江山吗?”

朱由检望着天际,缓缓道:“十年前,朕还是信王时,曾在宫中藏书阁读到一句话:‘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万姓之天下。’当时不解其意。如今明白了??只要百姓还愿意相信朝廷,还愿意为这个国家流血牺牲,那我们就一定能挺过去。”

他转身,目光如炬:“传旨下去:明年开春,朕要亲赴山海关,犒赏三军,巡视边防。让天下人看看,他们的天子,没有躲在深宫里享乐。”

王承恩含泪叩首:“奴婢这就去准备。”

风起云涌,春雷滚滚。大明的天空,依旧阴晴不定,但已有光刺破乌云,照向大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