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28章 大明拆迁大队

大明王朝1627 第128章 大明拆迁大队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既然只剩下最后二十里路,卢象升便不再顾惜马力,全力加速。

尘土飞扬中,高大巍峨的广宁门城楼已遥遥在望。

(附图,1900年的摄影,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复原一下色彩hh)

……

片...

夜色如墨,笼罩着紫禁城的重重殿宇。乾清宫内烛火未熄,崇祯独坐御案前,手中握着卢象升那封《罪己疏》,指尖一遍遍抚过“臣愿以一身之污名,换万民之清明”一句,喉头滚动,似有千钧压心。王承恩立于屏风侧,低眉敛目,却知天子心中波澜早已翻江倒海。

忽然,外殿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小太监跪地禀报:“东厂提督曹化淳求见,言有要情面奏。”

崇祯抬眼,眸光骤冷:“宣。”

片刻后,曹化淳疾步入内,衣袍带雨,神色凝重。他单膝跪地,呈上一卷密档:“启奏陛下,奴婢奉旨暗查谣言源头,历时七日,终得确证??京营老兵闹事、三起‘自尽’命案、乃至赈粥投毒事件,皆由锦衣卫北镇抚司暗中操控,主使者……系首辅温体仁,勾结骆养性所为。”

“果然是他!”崇祯猛地拍案而起,朱笔震落于地,墨汁溅在龙袍之上,宛如血痕。他声音颤抖,“朕待之以国士,委之以相位,他竟敢结党营私、构陷忠良,动摇社稷根基!”

曹化淳伏地不敢抬头:“更有一事……卑职查获一份密信,乃温体仁亲笔写与江南漕运总督周延儒,约其联名上疏,称卢象升‘蓄养死士、图谋不轨’,欲借东南士林之力,逼陛下罢黜卢氏,另立新阁。信中还提及……若事成,愿共分朝权,南人主政,北人掌兵。”

“好一个南人主政!”崇祯冷笑连连,眼中怒火几欲喷出,“他们要把我大明变成党争的角斗场?让祖宗江山沦为门户私利的祭品?”他来回踱步,指甲深深掐入掌心,“朕早知温体仁奸猾,却未料其胆大至此!连百姓性命都敢拿来当棋子……那些中毒身亡的灾民,是他的筹码;卢象升的眼泪,是他用来煽动舆情的工具!”

王承恩轻声道:“陛下,此事若公之于众,恐引发朝局震荡。温体仁门生故吏遍布六部,一旦反扑,或致政令难行。”

“那就先斩而后告!”崇祯猛然转身,目光如电,“传朕口谕:即刻封闭内阁大门,任何人不得出入;调三千神机营将士围守文渊阁,只许进膳,不许递折。另命东厂缇骑直入温府,将温体仁软禁家中,在查明罪状之前,暂停一切政务职权!”

“遵旨!”曹化淳叩首退下。

翌日清晨,朝野哗然。百官入宫,方知首辅已被架空,宫门戒严,连通政司都不准传递奏章。更有传言四起,说温体仁勾结外敌、意图废立,已被打入诏狱。人心浮动之际,崇祯登临皇极殿,召集群臣议事。

殿中鸦雀无声。崇祯端坐龙椅,面容憔悴却眼神锐利,扫视群臣一圈,缓缓开口:“昨夜,朕彻查京师乱象,始知有人假借民意,实则操纵黑白,残害无辜,陷忠臣于不义。尔等可知此人是谁?”

无人应答。

“是温体仁!”崇祯厉声喝道,“身为宰辅,不思匡扶社稷,反而结党营私、诬陷直臣,纵容爪牙制造骚乱,甚至唆使暴徒投毒嫁祸,致使数十百姓枉死!此等行径,与国贼何异?”

众臣惊骇低头,唯恐牵连。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刘策壮胆出列:“陛下明鉴,然卢尚书确有行事过激之处,昌平侯乃开国功勋之后,抄家之举恐伤勋旧之心……”

“勋旧?”崇祯冷笑打断,“当年太祖高皇帝定天下,靠的是法度森严,不是裙带私恩!如今边患未平,内乱频仍,若人人皆以‘勋贵’二字凌驾国法之上,则律令何存?民心何寄?卢象升查的是逃税隐田,救的是饿殍遍野的黎庶!你们不赞其功,反倒责其过,究竟是为国计,还是为私利?”

刘策汗流浃背,伏地请罪。

崇祯挥袖:“传旨:温体仁革去一切官职,交三法司会审,待查明全部罪状后,拟议处置。其党羽凡涉造谣、行贿、杀人者,一律下狱究办!另,恢复卢象升兵部尚书兼厘革司总宪之职,加太子少保衔,赐尚方宝剑一柄,准其遇紧急军情、贪腐大案,可先斩后奏!”

圣旨传出,满朝震动。支持卢象升者欣喜若狂,街头百姓闻讯奔走相告,西华门外竟有人焚香叩拜,称“天子醒悟,忠臣得伸”。而温党余孽则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销毁书信、切断联络,企图脱身。

然风暴未息。

三日后,宣府急报飞马入京:蒙古察哈尔部残余突然集结万余骑兵,越过长城隘口,袭扰怀来一带,烧杀抢掠,已破两座屯堡,守将战死,百姓流离失所。更令人震惊的是,敌军旗帜上赫然绣着“复明”二字,宣称奉“真命天子”之令,讨伐“昏君奸相”,迎立“正统嗣君”。

“荒唐!”卢象升拍案而起,“哪来的‘正统嗣君’?这是打着复明旗号的叛乱!分明是有人伪造身份,煽动边民作乱,意图扰乱京畿防务!”

杨廷麟急道:“大人,眼下朝中仍有温党残余,若此时边关失守,必有人趁机弹劾您‘专务内斗、neglect边防’,甚至指控您故意放敌入境,以巩固权位!”

卢象升闭目沉吟片刻,忽睁眼道:“我要亲自北上。”

“不可!”杨廷麟惊呼,“您刚复职,立足未稳,若离京远征,朝中必生变故!且敌势不明,万一陷入埋伏……”

“正因为我不在,他们才敢动手。”卢象升站起身,目光坚定,“这股势力内外勾结,既有朝中内应,又有边外伪军,若不速断其根,迟早酿成大祸。况且,宣府是我旧部所在,将士信我,民心归我。只要我在前线一日,叛军便休想跨过居庸关一步!”

当夜,卢象升修书两封。一封致崇祯,详述边情危机,请旨调拨宣大军饷十万两,允其便宜行事;另一封密送宣府总兵周遇吉,嘱其严守各隘口,切勿轻出迎战,并暗查军中是否有奸细潜伏。

次日辰时,卢象升披甲执剑,率亲兵三百,团营精骑两千,星夜奔赴居庸关。沿途百姓听闻“卢公出征”,自发焚香设案,摆酒劳军。孩童跪拜,老人垂泪,齐呼“保重”。一位白发老妪颤巍巍捧出一碗粗茶:“将军喝口热水吧,咱们穷人家没啥好东西,可这心里暖着呢。”

卢象升下马接过,一饮而尽,郑重还碗:“老人家放心,只要我卢某人在,绝不让胡骑踏进中原一步。”

大军疾行三日,抵达居庸关。周遇吉迎出十里,抱拳泣拜:“末将等候多时!大人不来,军心难安啊!”

卢象升扶起他,环顾城墙上下,只见士卒衣甲破旧,箭楼倾颓,不禁痛心:“朝廷年年拨饷,为何城防如此败坏?”

周遇吉低声叹息:“粮饷十不存三,其余皆被监军太监与兵部侍郎瓜分。前月户部批文下来,说宣府‘无灾无战’,削减三成军费……可我们这里每年冻死病死的兵士不下百人!”

卢象升双拳紧握,眼中怒火燃烧:“又是这群蛀虫!等我回京,定要一个个揪出来,挂在午门示众!”

当晚,他召集诸将议事。据斥候回报,敌军主力驻扎在土木堡旧址,打着“大明天命”旗号,每日宣讲“当今皇帝失德,卢象升篡权乱政”,蛊惑边民加入。更有流言称,崇祯已在宫中被卢象升软禁,京城由“东林逆党”掌控。

“他们在模仿靖难之役。”卢象升冷冷道,“当年燕王以‘清君侧’起兵,今日这些人也想复制旧路。可惜,他们忘了??真正的忠臣,从不怕被人污蔑。”

他当即下令:全军戒严,封锁关口,严禁任何可疑人员进出;派出细作混入敌营,查明首领身份及背后资助者;同时张贴榜文,晓谕百姓真相,承诺剿灭叛军后减免三年赋税,并重建毁坏屯堡。

第五日拂晓,细作带回惊人消息:敌军主帅自称“朱慈煊”,乃“先帝密子”,幼时因宫变流落民间,今奉天命归来,匡扶正统。而其身边谋士,竟是原礼部主事黄???此人三年前因反对厘革司改革赋税制度被贬回乡,一直怀恨在心。

“原来是你。”卢象升冷笑,“借复明之名,行叛乱之实,只为报复朝廷新政?可笑至极!”

他立即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京城,请崇祯公开皇室族谱,澄清并无“朱慈煊”此人,并命翰林院起草檄文,昭告天下此乃伪冒宗室、煽动叛乱的大罪。

与此同时,卢象升决定主动出击。他深知久拖不利,若任由对方聚拢流民、扩大声势,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亲率三千铁骑,绕道八达岭后山小径,趁夜突袭敌营。

那一夜,风雪交加。明军顶着寒风暴雪攀越险岭,马蹄裹布,人衔枚行。至子时,终于逼近土木堡。卢象升一声令下,火箭齐发,点燃敌营草帐。刹那间火光冲天,喊杀震野。叛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

卢象升一马当先,长枪如龙,连挑数将。亲兵杨义护在其侧,奋勇冲杀。周遇吉率主力从正面压上,两面夹击,叛军溃不成军。伪“皇子”朱慈煊仓皇乘马欲逃,被卢象升亲自追上,一枪挑落马下。

火光中,那人摘下面具,果然只是个三十许岁的江湖术士,满脸惊恐:“饶命!我只是个替身……黄?说我长得像先帝画像,便让我冒充皇子……他说只要打出旗号,自然有人响应……”

卢象升冷视此人,命人将其押下,随即直扑黄?藏身之处。最终在一座废弃庙宇中将其擒获。面对审问,黄?仰天大笑:“卢象升,你赢了这一仗,但你赢不了整个士林!天下读书人不会容忍你用刀剑逼他们交出田产!总有一天,你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卢象升淡淡道:“我若因惧怕死亡而止步,那才是真正的背叛。来人,将此人押送京师,交刑部公开审理,让天下人都看看,所谓‘复明’,不过是失意官员挟私报复的把戏!”

捷报传回京城,崇祯激动万分,当即下诏褒奖:“卢卿忠勇冠世,智略超群,一战而定边患,实乃国家柱石!”并加封其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赐蟒袍玉带,准其节制九边军务。

然而,就在举国欢庆之时,紫禁城深处,一间密室之内,一盏幽灯摇曳。一名身穿青衫的老太监默默收起一封尚未发出的密信,嘴角浮现出一丝阴冷笑意。

信上写着:“事虽败,然种已埋。卢象升威望愈盛,忌者愈众。待其锋芒毕露之时,便是群起攻之之日。届时只需一纸‘谋反’伪证,便可令其万劫不复。”

风穿窗而入,吹灭灯火。黑暗中,唯有那笑声久久回荡,如同毒蛇吐信,悄然滑向下一个阴谋的开端。

而卢象升站在居庸关城楼之上,望着远方初升的朝阳,披风猎猎。雪已停,天地一片洁白。他知道,这场斗争远未结束。但他亦明白,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大明就尚未真正沉沦。

“杨义。”他轻声道。

“在,大人。”

“传令下去,战后第一件事,不是庆功,而是修堤。去年永定河决口,淹了良乡六村,百姓至今无家可归。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打赢仗,是为了让他们活下去。”

“是!”

晨光洒在他脸上,映出一道坚毅的轮廓。这位儒将依旧孤独,却不再迷茫。因为他终于看清:真正的战场,不在边关,而在人心;真正的敌人,不是蒙面骑兵,而是藏在锦绣朝服下的贪婪与懦弱。

而他,必须继续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