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大明王朝1627 > 第126章 离京一百里

大明王朝1627 第126章 离京一百里

簡繁轉換
作者:一橛柴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1-13 05:18:31 来源:源1

京畿之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冷气搅得萧瑟。

北风卷着铅灰色的乌云,沉沉地压在天际,像是要下雨,又迟迟不肯落下,压得人心情不适。

官道上,一辆马车正不紧不慢地行驶着。

官道两旁的田地里,...

夜色如墨,紫禁城的宫墙在月光下泛着冷峻的青灰色。乾清宫内灯火未熄,崇祯帝朱由检独坐龙案之前,手中握着一份刚刚呈上的密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殿外风声簌簌,吹动檐角铜铃,一声声像是催命的更鼓。他缓缓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卢象升那张刚毅肃穆的脸??那个被天下士人称作“卢忠烈”的文臣,终于要进京了。

三日前,兵部急奏:宣大总督卢象升已率亲兵三百,自山西启程,不日将抵京师。沿途百姓夹道相迎,焚香设案,竟有老者伏地痛哭,言“朝廷中兴有望”。此情此景,传至京城,朝野震动。东林诸公私下称颂,温体仁却冷笑不语;太监王承恩悄悄禀报,说西苑几位贵人已在暗中备礼,欲抢先结交。崇祯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卢象升不是寻常大臣。此人自万历四十六年中举以来,未曾一日离军旅,剿流寇、御北虏,所向披靡。更难得的是,他清廉如水,家中仅薄田数亩,妻儿粗衣粝食,从无攀附权贵之举。这样的人,本该是帝王倚重的股肱之臣,可越是如此,崇祯越觉不安。

“忠臣易得,能臣难求;能臣可用,然其势不可制。”他在心里默念这句话,是前年读《资治通鉴》时批注下的心得。如今卢象升威名日盛,若入中枢,势必动摇内阁格局。而眼下朝局早已风雨飘摇:陕西饥荒未止,闯王高迎祥余部复起于商洛;辽东后金蠢动,皇太极遣使索贡,态度倨傲;江南税赋积年拖欠,户部空虚至极。内外交困之际,一个手握兵权、深得民心的封疆大吏骤然入朝,究竟是救星,还是隐患?

他起身踱步,黄绫袍袖拂过案角青铜仙鹤灯台,火光摇曳,映出墙上长长的影子,宛如执剑之人。忽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自殿外传来,王承恩躬身而入,双手捧着一盏热茶。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

崇祯摆手:“不必。你且说,卢象升明日何时进城?”

“回陛下,据锦衣卫塘报,卢大人今晨已过居庸关,预计明日巳时初刻抵达德胜门。沿途已有顺天府衙役清理街道,五城兵马司亦派巡骑接应。”

“哼。”崇祯冷笑一声,“倒是人人都知道他要来了。连顺天府都动起来了,内阁可曾议过迎接之礼?”

王承恩低头道:“首辅温大人昨日召集六部尚书议事,议定以二品大员规格迎候,由兵部左侍郎出城十里相迎。但……卢大人回书推辞,言‘微臣奉诏入觐,非凯旋献俘,岂敢劳师动众’,执意轻车简从,只愿随诏令入宫面圣。”

崇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他缓缓坐下,声音低沉:“此人,果然与众不同。”

王承恩小心翼翼道:“奴婢斗胆问一句,陛下打算如何安置卢大人?”

崇祯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你说,朕登基十一年,诛魏忠贤,罢阉党,励精图治,为何国事愈下?百姓苦,将士疲,官吏贪,边患频仍……朕每日寅时即起,批阅奏章至深夜,不曾懈怠一日。可为何,天下依旧糜烂至此?”

王承恩不敢答话,只垂首立于阶下。

崇祯忽而抬头,目光如炬:“因为朕身边,多的是温体仁这般巧言令色之徒!他们只会算计同僚,结党营私,却无一人肯为社稷赴汤蹈火!而卢象升不同,他是真正愿意为大明流血的人。可这样的人,一旦用之不慎,也会成为另一个‘张居正’。”

他说完,猛然站起,走到御屏前,凝视着上面悬挂的地图??那是卢象升亲手绘制的九边防务图,红线纵横,标注详尽,连每一座烽燧的位置都精确到步。这是去年冬日,卢象升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礼物,附信只有一句:“愿陛下常观此图,知边事之艰。”

崇祯伸手抚过图上“宣府”二字,指尖微微颤抖。

“传旨。”他突然转身,“明日朕亲往正阳门迎候卢象升。百官随行,不得缺席。”

王承恩大惊:“陛下!此举逾制!天子岂有出城迎臣之理?况且正阳门乃京师南大门,象征国体尊严,若为此破例……恐惹物议!”

“朕意已决。”崇祯断然道,“卢象升非寻常臣子。他为国家守边十年,寒暑不辍,战马死于阵前者七匹,亲兵殉难者逾百人。朕若端坐宫中,待其跪拜叩首,何以慰忠魂?何以励天下?”

王承恩再不敢劝,只得领旨退下。

次日清晨,天尚未亮,正阳门外已是人头攒动。文武百官皆着朝服,列队等候。温体仁站在前列,面色阴沉。他昨夜得知皇帝要亲自出迎,震惊之余急忙召集心腹商议对策,却始终想不出应对之策。卢象升若得圣眷,他这个首辅位置恐怕难以久安。

辰时三刻,远处尘土飞扬,一队骑兵缓缓而来。为首者身穿青布直裰,外罩一件旧铁甲,腰悬长剑,面容清瘦,颧骨高耸,正是卢象升。他并未乘轿,而是骑着一匹枣红马,身后仅数十亲兵,人人衣甲残破,却步伐整齐,气势凛然。

城门前一片寂静。

忽然,鼓乐齐鸣,宫门大开。崇祯帝身着明黄衮龙袍,在仪仗簇拥下列队而出。百官震惊,纷纷跪地叩首。唯有卢象升勒马停步,翻身下鞍,疾步行至御前,双膝跪地,声音洪亮:

“臣,宣大总督卢象升,奉诏入觐,参见陛下!”

崇祯快步上前,亲自扶起:“卿免礼。快快请起!”

卢象升抬头,目光与皇帝相接,二人皆是一震。崇祯看到的是满面风霜、眼神坚毅的忠臣;卢象升看到的则是两鬓微霜、眼窝深陷的孤家寡人。一瞬间,无需言语,彼此心中皆明??这江山,已到了悬崖边缘。

“卢卿一路辛苦。”崇祯拉着他的手,声音哽咽,“朕常览卿所奏边情,每每彻夜难眠。今日得见真人,方知卿之艰辛,远胜纸上所书。”

卢象升眼眶微红:“陛下忧劳天下,臣虽远在边陲,亦感同身受。然国势虽危,尚有可为。只要君臣同心,整饬吏治,练兵足食,驱除盗贼,恢复河山,并非难事!”

此言一出,四周百官无不侧目。温体仁冷笑暗生:好一个“君臣同心”,分明是挟功自重,意图染指中枢!

崇祯却大喜,当即宣布:“传旨:卢象升加太子少保衔,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京营戎政,提调团营事务,节制五军都督府各营兵马!”

此令一出,全场哗然。兵部尚书乃六部要职,掌全**政,历来由内阁推举、皇帝钦定。而“总督京营戎政”更是实权在握,意味着卢象升将直接掌控京师三大营近十万官兵。此等重权,竟一夜间集于一人之身,前所未有!

温体仁脸色铁青,几乎站立不稳。他深知,自己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权力网络,或将毁于一旦。

仪式结束后,崇祯邀卢象升入宫赐宴。席间,君臣畅谈国事,直至黄昏。卢象升直言不讳,痛陈时弊:

“陛下,今日之患,不在外而在内。流寇之所以屡剿不灭,因其根源在于民穷;民之所以穷,因赋役不均,豪强兼并,官吏盘剥。若不改此弊,纵使调百万大军,亦不过治标耳!”

崇祯频频点头:“卿言极是。然改革税制,牵涉甚广,稍有不慎,恐激起变乱。”

卢象升慨然道:“臣愿主持此事!请陛下许臣设立‘厘革司’,专查天下隐田漏税,清丈土地,均平赋役。凡阻挠者,不论官职高低,一律严办!”

崇祯动容:“若卿肯担此重任,朕又有何惧?准奏!即日起,设厘革司,以兵部尚书卢象升总理其事,赐尚方宝剑,可行便宜之事!”

当夜,消息传出,满城震动。东林党人奔走相告,称“中兴有望”;勋贵之家则惶惶不可终日,连夜聚会议对策。而最坐立不安的,莫过于首辅温体仁。

当夜三更,温府密室之中,烛火幽幽。一名黑衣人悄然潜入,正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心腹校尉。

“大人,卢象升已被授予大权,明日便要开始清查京畿豪族田产。我等若不早作打算,恐祸及自身。”

温体仁负手而立,冷冷道:“他想动我的根基?哼,本相倒要看看,他有没有这个本事。你去告诉骆养性,让他放出风声,就说卢象升在宣大期间,曾私通蒙古部落,换取战马粮草……虽无实据,但流言一起,自有不怕死的御史弹劾。”

校尉迟疑:“可卢象升素有清名,恐难取信。”

温体仁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清名?清名最怕的就是‘疑’字。只要让陛下心中生出一丝猜忌,就够了。记住,对付这种人,不必真凭实据,只需让他失宠于上,自然万劫不复。”

与此同时,卢象升回到临时安置的兵部别院,仍在灯下批阅公文。幕僚杨廷麟忧心忡忡地走进来:“大人,您今日锋芒太露,恐遭群小嫉恨。尤其是那厘革司之设,触动了多少人的奶酪?依属下看,不如暂缓推行,先稳住局面。”

卢象升放下笔,抬头望月,良久方道:“廷麟,你可知我为何坚持要办厘革司?”

“愿闻其详。”

“我在宣大十年,亲眼见过饿殍遍野的村庄,听过母亲杀子而食的惨事。那些大户人家粮仓满溢,却不愿施舍一斗米。而朝廷征税,反苛于贫户。这样的世道,若无人挺身而出,谁来救苍生于水火?我卢象升读书明志,岂是为了做一太平官?便是粉身碎骨,也要试一试这天下的顽疾能否根除!”

杨廷麟动容,再拜不起。

卢象升扶起他,微笑道:“你放心,我自有分寸。明日我会先从顺天府入手,查几家劣迹昭彰的乡绅,杀鸡儆猴。同时奏请陛下,开放太仓赈济灾民,安抚人心。只要百姓支持,何惧宵小构陷?”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亲兵匆匆进来:“大人!不好了!宣府急报,昨夜突厥残部夜袭张家口堡,守将战死,堡内粮草库被焚,百姓伤亡数百!”

卢象升霍然起身,眼中怒火迸发:“又是这个时候?分明是有人故意挑起边衅,逼我分心!”

他立即下令:“传我军令,命宣府副总兵李重镇即刻率骑兵驰援,封锁长城沿线各口,严禁任何可疑人物进出。另派密探查明,此次袭击是否有人里应外合!”

杨廷麟皱眉:“大人怀疑……内部有人通敌?”

卢象升冷冷道:“若无内鬼,敌军怎会精准找到粮库所在?而且选择此时动手,显然是不想让我顺利推行新政。这背后,恐怕不止温体仁一人。”

他转身走向窗前,望着皇宫方向,低声自语:“陛下啊陛下,您给了我一把剑,可这朝堂之上,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刀。但我卢某人既已拔剑,便不再回头。”

三日后,厘革司正式挂牌。卢象升亲自主持首次会议,宣布首查目标:昌平侯郑惟恒家族。此人家族世代勋贵,占有良田万亩,却多年逃税,豢养私兵,横行乡里。消息一出,京畿震动。

与此同时,崇祯接连收到数份匿名奏折,皆指控卢象升“专权跋扈”“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更有甚者,竟称其与东林余党勾结,欲仿效嘉靖朝夏言、严嵩故事,架空内阁,独揽朝纲。

崇祯起初不信,但连日奏折不断,加之王承恩私下提醒:“卢大人权柄过重,如今连五军都督府都要听其调遣,万一……”

崇祯终于动了疑心。

第四日午后,他召卢象升单独入见。

乾清宫内,气氛凝重。

“卢卿,近日有人劾奏你行事过于激进,甚至有违祖制。你可知朕为何犹豫?”

卢象升坦然道:“臣知之。改革之路,本就荆棘遍布。但若因畏惧流言便止步不前,则天下永无清明之日。陛下若信臣,请容臣再进一步。”

“你还想做什么?”

“请陛下准许臣巡视九边,实地考察军备虚实。同时,整顿京营,汰弱留强,编练新军十万,以为国家根本。”

崇祯沉吟许久,终是点头:“准了。但你要答应朕一件事??凡事须先奏报,不得擅自决断。”

卢象升深深一拜:“臣遵旨。”

退出宫殿时,夕阳正照在午门金瓦之上,光芒万丈。卢象升驻足回望,心中默念:“这一局棋,才刚刚开始。但只要我还活着,就绝不让大明的脊梁弯下去。”

而在宫墙另一侧,温体仁正坐在轿中冷笑:“好个忠臣,好个能臣。可在这紫禁城里,活得太直的人,往往死得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