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秦时:从墨家崛起的数值怪 > 第七十章 新郑风起

秦时:从墨家崛起的数值怪 第七十章 新郑风起

簡繁轉換
作者:凡鱼忘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05:26:08 来源:源1

第七十章新郑风起(第1/2页)

次日清晨,在新郑城安顿下来的李胜,并未急于立刻大刀阔斧地推行变革。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懂,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他同样知道,尤其是在韩国故地这样形势复杂的地方,一个操作不好,说不定会给墨家带来负面影响。

在墨家政长石的协助下,他首先花费了数日时间,深入新郑市井乡中,细致地考察民情,与当地的墨家弟子,普通百姓,甚至一些底层秦吏进行交谈。

他所见到的,是一个处于剧烈转型阵痛期的社会。

秦法以雷霆万钧之势取代了旧韩的律令,其严密和高效确实带来了秩序,但也因其严厉和在某些方面的不近人情,使得许多适应了旧有生活方式的庶民倍感压力。

韩国旧贵族的势力虽被剪除大半,但其盘根错节的影响仍在,尤其是对土地,商业和一些地下产业的暗中操控并未完全停止。

百姓们既畏惧秦法的严苛,又对过去韩国贵族横征暴敛,吏治**心有余悸,普遍处于一种迷茫和观望的状态。

“秦法虽好,但动不动就砍手砍脚,罚做刑徒,实在是让人提心吊胆啊。”

一位老农这样对李胜抱怨。

“以前的贵族老爷欺压我们,现在的秦吏倒是不贪了,可一点情面都不讲,交不上税赋就得抓去服劳役,这日子…”

一个小商户叹息道。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乱世用重典!没有秦法,这新郑城哪能这么快就安定下来?至少现在敢出门了,也没那么多贵族子弟当街纵马伤人、盗匪横行的事情了!”

新郑当年被韩国吞并前夕,烧杀抢掠之事常有发生,城未破,城内早就乱成一团糟了。

李胜仔细地听着,记录着,分析着。

他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秦法的推行过于刚性,缺乏缓冲和变通,而墨家“兼爱”、“非攻”、“节用”等理念,恰恰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种刚性,为其注入一丝温度和灵活性。

他与石以及几位当地的墨家骨干进行了多次商议,最终联合治理新郑的秦吏召开了一次会议。

“巨子希望我们找到一条融合之路,”

李胜看着会议上的众人,这里不仅有墨家弟子,还有法家弟子,他们都是秦国治理新郑的官员队伍中的一员。

他在会议上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我们墨家并非是来阻拦各位实行秦法的,而是如何在秦法的框架内,更好地践行我墨家之道,切实减轻百姓负担,解决他们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几件具体的事情入手。”

他们选定了几个试点方向。

一是利用墨家的组织和技术优势,帮助农民改进农具,兴修小型水利,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秦法严格的赋税要求。

二是在城中设立调解之所,由墨家弟子中有威望者出面,对于一些民间细故纠纷,尝试在诉诸严苛秦法之前进行调解化解,既维护秩序,又保留人情。

三是组织墨家弟子中的医者,定期为贫苦百姓提供义诊……

这些举措都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与秦法的直接冲突,也避开了与法家弟子争夺权力,而是在其框架下进行补充和润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十章新郑风起(第2/2页)

推行过程中,荆轲的帮助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位看似放荡不羁的墨家统领,在新郑的市井江湖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庞大的人脉。

他的朋友众多,从酒保货郎到游侠头领,甚至一些底层秦吏也与他有交情。

当李胜需要推广新式农具时,荆轲能找来最好的铁匠;当调解纠纷遇到地头蛇阻挠时,荆轲往往一句话就能让对方卖个面子;甚至当义诊需要药材时,他也能通过某些渠道用较低的价格搞到。

这就是政治的意义,虽然李胜他能够凭借拳头强行将事情办成,但是效率肯定要低很多,而且难免有阳奉阴违的事情发生。

“哈哈,李胜兄弟,你这些想法不错,办实事!比那些整天空谈什么‘兼爱非攻’的强多了!”

荆轲在一次帮忙后,拍着李胜的肩膀笑道。

“有事尽管开口!这新郑地界,我荆轲还是有些办法的。不过嘛…”他又拎起了酒壶,“办完事可得陪我痛饮三碗!”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荆轲发现这位从楚国彭城墨家总部来的政长武功并不在他之下,而且早就成年,只是显得脸嫩了一些,饮酒自然不成问题。

李胜也渐渐习惯了这位豪侠的作风,发现他虽好酒贪杯,不拘小节,但内心自有正义和原则,对百姓疾苦也并非漠不关心,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两人的合作愈发默契。

然而,并非所有墨家弟子都理解李胜的做法。

在一次墨家内部的小会上,他们爆发了争吵。

一些较为激进,对秦国抱有深刻敌意的赵国弟子认为,李胜的做法是在向秦法妥协,甚至是在帮助秦国巩固统治,违背了墨家“非攻”中反对不义之战的本意。

“李胜兄弟,我们为何要帮助暴秦稳定秩序?秦国吞并韩、赵,屠戮无数,乃是天下大害!我们应当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推翻暴秦才对!”

一位来自赵国的年轻墨家弟子情绪激动地质问李胜。

李胜耐心地解释。

“这位兄弟,我墨家主张‘非攻’,是反对侵略战争,旨在减少百姓伤亡,如今秦统一之势难以逆转,强行对抗,只会引发更大战乱,受苦的还是黎民苍生。我们在秦法之下行墨家之事,正是为了在当下尽可能地保护更多百姓,减轻他们的痛苦。这并非妥协,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

看着眼眶通红的赵国墨家弟子,李胜心中隐有猜测。

也就在三十多年前,秦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卒。

一国之内,四十万青壮年男子殒命,几乎是整整一代人。

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单独与秦国抗衡,只能苟延残喘。

如此血海深仇,怕不是他简单的说理就能够说服这位墨家兄弟的。

韩国尚且如此,那在赵国的铁仲大哥开展工作肯定更加艰难。

那场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长平惨剧,如同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深深刻在每一个赵人的灵魂深处。

四十万亡灵的血债,岂是几句道理能够轻易化解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