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二郎至圣先师 > 339.忧虑

二郎至圣先师 339.忧虑

簡繁轉換
作者:八月飞鹰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7 05:28:15 来源:源1

“凌霄殿主想要利用当前本朝龙脉散落的机会,偷天换日,更易神器?”庐阳王秦宏眉毛陡然竖起来。

秦玄:“江山易鼎,涉及天下民心,轻易做不到偷梁换柱,以我观之,其人是想要利用山河龙脉或是修炼或是发挥另...

夜风穿过终南山的松林,发出低沉而绵长的呜咽。茶馆老板娘熄了灯,却没关门,任那扇木门半开半掩,像一张欲言又止的嘴。她坐在案前,手里摩挲着女儿那本《心迹》,指尖滑过一页页稚嫩却坚定的文字??“我想让张奶奶不再害怕黑夜里没人说话”“我希望老周叔的儿子能回来看看他”。她忽然觉得,这些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进了空气里,悄悄改变着什么。

远处传来脚步声,轻得几乎被风吹散。一个穿灰布衫的女人站在门口,怀里抱着个襁褓。老板娘抬头,认出是山那边村里的寡妇李春兰,三年前丈夫车祸去世后便再未露面。

“姐……我能在这儿待一会儿吗?”女人声音发颤,“孩子发烧了,卫生所关门,我又不敢去医院……怕他们说我没有身份证。”

老板娘立刻起身:“快进来!炉子还热着。”她接过婴儿,触手滚烫,小脸通红。她赶紧烧水、找退热贴,翻出陈默寄来的应急包??那是“心灯驿站”统一配发的物资箱,里面不仅有药品,还有一张录音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医生远程指导。

“这东西真管用?”李春兰盯着手机上播放的语音,一个温和男声正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

“管用。”老板娘点头,“上个月王婶家娃高烧抽搐,靠这个撑到救护车来。”

女人低头看着孩子额头贴上的冰毛巾,眼泪无声落下。“我一直躲着,觉得世界不要我了……可今天路过这儿,看见墙上那句话:‘你不是孤单一人,只是还没遇见懂你沉默的人。’我就……走不动了。”

老板娘顺着她的目光看向墙角,那里挂着一幅学生手绘的标语,墨迹未干。

那一夜,母子留宿在茶馆阁楼。凌晨两点,婴儿体温终于降下来,女人抱着孩子坐在窗边,望着外头渐亮的天色,忽然开口:“我以前教小学语文,最喜欢讲《论语》里‘己欲立而立人’那一章。后来停课了,我也忘了自己是谁。但现在,我想重新开始。”

老板娘没应声,只递过去一支笔和一张信纸。“那就写下来吧,放进‘心信箱’。说不定哪天,有人会因为你这句话,也敢站起来。”

与此同时,在北方小城的消防站宿舍,新郎消防员正整理旧物。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了,屋里安静得出奇。他拉开抽屉,翻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皮上写着父亲的名字:赵建国。

翻开第一页,日期是二十年前的一个雪夜。

>“今天救了一个被困火场的小女孩,她出来时紧紧抓着我的手套不放。她说:‘叔叔,你是不是神仙派来的?’

>我说不是,我是普通人。

>她摇头:‘可你让我活下来了,你就不是普通人。’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别人最黑的时候伸一次手,这个世界会不会不一样?”

他的眼眶一下子湿了。父亲因公殉职那年他才十六岁,葬礼上无数陌生人送来花圈,有人说:“赵队长救过我们全家。”可那时他只记得痛苦,从未真正理解父亲的选择。

他合上日记,打开手机,录了一段视频上传至“心灯计划”平台:

>“我是赵建国的儿子。昨晚我救了两个煤气中毒的老人,他们醒来第一句问我是不是我爸爸。我说不是,但我希望我是。”

>

>“我想告诉大家,英雄不是天生的,是一次又一次选择善良堆出来的。今天我把父亲的日记捐给‘传灯录’项目,请让更多孩子看到:所谓伟大,不过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没有转身离去。”

视频发布不到三小时,转发破百万。评论区涌出数百条相似故事:

>“我妈是乡村医生,一辈子骑自行车走十里山路给人看病,从没收过钱。”

>“我爸修了四十年铁路,临终前说最骄傲的事不是修了多少桥,而是救过七个跳轨的人。”

>“我外婆九十岁还在教邻居小孩背《弟子规》,她说文化不死,人心就不冷。”

而在西南怒江峡谷的教室里,支教老师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邮件。附件是一份出版合同,《我也要发光》将作为“少年心光丛书”首册正式出版。出版社写道:

>“我们曾以为童书市场只需要童话与冒险,但你们让我们看见,真实的力量才是最动人的魔法。”

孩子们围在电脑前尖叫起来,那个写下书名的小男孩涨红了脸,一句话都说不出。老师蹲下身,轻声问:“你现在想说什么?”

他想了想,认真地说:“我想请全班同学都当这本书的作者。”

于是第二天,全班三十一名学生每人写下一段话,汇成一篇长长的序言。其中一句写道:

>“我们住在溜索连接的世界,但我们的心不需要绳索才能抵达远方。”

这本书出版后三个月,全国已有七百所乡村学校启动“儿童心声写作计划”,超过十万孩子提交了自己的“微光日记”。教育部特别批示:“允许将此类实践计入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同一时间,陈默正在西北某座废弃煤矿考察。这片资源枯竭之地曾是工人聚居区,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但他注意到,一面塌了一半的墙上,被人用红漆刷上八个大字:

>**人心若燃,废土亦春。**

他驻足良久,掏出笔记本记下这句话。随行志愿者告诉他,这是当地几位退休矿工自发组织“光明重建队”写的。他们白天捡废铁卖钱,晚上聚在一起读书,最近刚读完《孟子》中的“民为贵”章节。

“有个老大爷说,年轻时只知道拼命挖煤,以为那就是奉献;现在才明白,让人活得有尊严,才是真正的建设。”

陈默听罢,当即决定在此设立首个“心灯工坊”试点,邀请心理学家、建筑师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社区修复。他亲自授课第一讲,题目是:

>《从地底到头顶:一个矿工如何照亮另一个灵魂》

课程录像上传网络后引发热议。一位网友留言:

>“我们总以为拯救需要惊天动地,可原来,只要有人愿意在废墟里种一朵花,春天就会循香而来。”

数日后,南方暴雨成灾,某县城突发山洪。救援队赶到时,发现一座孤楼困着十余名老人。危急时刻,一群中学生自发组成人链,协助转移群众。事后记者问他们为何敢冲进去,班长回答:

>“我们班刚完成了‘心灯课堂’的实践任务??帮助独居老人建立紧急联络卡。那天早上我还帮陈奶奶测血压……我不想她死。”

这段话被制成短视频,标题为《00后正在重新定义勇敢》。一夜之间,“品格实践档案”成为家长群热议话题。不少学校开始改革德育考核方式,取消虚假填报,改为社区盖章认证、邻里评分机制。

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LightWithin”团体迎来第十二次夜谈。这次来了位新成员??一位白人老兵,越战归来后患严重PTSD,三十年未曾与人深交。他缓缓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在战场上学会的第一件事,是防备所有人。我以为信任等于软弱。直到去年,我在收容所做义工时,遇到一个无家可归的华裔老人。他不会英语,只会写几个汉字。有一天,他递给我一张纸,上面画了一盏灯,旁边写着:‘光给你,不怕黑。’”

>

>“那一刻,我哭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一直在等这样一盏灯,哪怕它来自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全场寂静。随后,所有人起立鼓掌。活动结束前,他们在社区中心外墙拼出中文“仁”字,并用英文标注:

>“Kindnesshasnoborders.“

这一幕被路过的游客拍下,上传推特后迅速登上热搜。联合国青年发展署转发并评论:

>“文明的进步,不在于科技的高度,而在于共情的广度。”

回到国内,一场更大的变革悄然发生。新疆喀什那位维吾尔族老教师发起“双语共读行动”,带动周边二十多个村庄开展跨民族读书会。汉族农民学维吾尔语诗歌,维吾尔族孩子背诵《诗经》片段。一次活动中,一位七十岁的维族老太太拉着汉族老师的手说:

>“我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觉得语言不是隔阂,而是桥。”

这项行动引起中央民族大学关注,联合推出“民族心灯工程”,在全国民族地区推广“共读一本经典”活动。半年内,藏、蒙、壮、彝等少数民族地区相继成立“心灯书屋”,累计发放图书逾百万册。

而在东部沿海的一所重点中学,一场特殊的考试正在进行。考场没有监考老师,试题只有两道:

1.请描述你最近一次帮助他人的真实经历(不少于300字);

2.如果你拥有改变一件事的权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校长解释:“我们不再只考知识记忆,更要考心灵温度。”

结果令人震撼:87%的学生写了未曾公开过的善行,包括匿名资助同学、陪抑郁症朋友看心理医生、阻止校园霸凌等。更有人写道:

>“我知道这分数不影响升学,但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我真正活过的证据。”

这份答卷被《中国教育报》整版刊登,标题为:

>《当教育开始凝视灵魂》

与此同时,陈默接到一个电话,来自青海玉树的藏族青年扎西。他在电话里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道:

>“陈老师,我就是那条‘找回小羊’的信息发送者。其实那天之后,阿妈天天煮奶茶等我去做客。村里人也开始叫我‘格萨尔使者’??那是传说中的英雄。”

>

>“我本来只想做个普通牧民,但现在我想考大学,学社会工作。我要让更多像阿妈一样的老人知道,他们的痛有人听。”

陈默默默听着,眼角湿润。挂断电话后,他打开电脑,在“心灯计划”年度报告中新增一条建议:

>“设立‘基层微光奖’,奖励那些在偏远地区默默践行善意的普通人。奖金不必多,但必须公开、真诚、持久。”

该提案通过后三个月,全国已有三千余人获奖。获奖者中有盲人按摩师每周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八小时,有残疾退伍军人坚持十年清扫村道,还有一位九十岁老裁缝,二十年如一日为贫困家庭缝制冬衣。

最感人的一位,是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巴特尔。他常年独自生活在边境线附近,每年冬天都会冒着暴雪巡视方圆五十公里,只为查看是否有迷路的旅人或冻僵的动物。他曾救活三个走失的孩子,却从未留下姓名。记者采访他时,他只说了一句:

>“草原很大,人心不能太小。”

这句话被刻成石碑,立于“心灯之路”纪念园入口。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心灯计划”开始遭遇质疑。有自媒体发文称:

>“这是道德绑架!”“普通人活着已经很难,凭什么要求他们善良?”“搞这么多形式主义,不如直接发钱实在。”

面对争议,陈默没有回应。直到某天清晨,他在街头遇见一位拾荒老人。老人坐在路边啃馒头,膝盖上摊着一本破旧的《论语》。

“您也喜欢读书?”陈默坐下问道。

老人笑笑:“我不太识字,但有个小姑娘每周来教我认几个字。她说这本书讲的是‘怎么做个人’。”

“那您觉得呢?”

老人思索片刻,说:“我觉得啊,穷不怕,苦也不怕,就怕心里黑。只要心里亮堂,捡垃圾也能挺直腰板。”

陈默怔住了。他忽然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辩论中,而在这样的日常里。

当晚,他写下一篇文章,题为《致所有怀疑善意的人》:

>“我们从不要求谁牺牲自己去成全他人。

>我们只是提醒:即使身处泥泞,你也依然可以选择仰望星空。

>善良不是负担,而是自由??是从冷漠中挣脱出来的勇气。

>若你觉得太难,请记住:不必做太阳,做一只萤火虫就好。

>只要你不熄灭,黑暗就少一分。”

文章发布后,全网阅读量超两亿。许多曾持批评态度的人留言道歉:

>“我以为你们在逼人高尚,后来才发现,你们是在给卑微者尊严。”

>“我妈妈是环卫工,她说自从有了‘善履驿站’,她终于敢抬头走路了。”

>“我曾经觉得这个世界烂透了,但现在我相信,只要还有人在乎,就有救。”

一年后的清明节,终南山纪念馆举行了一场特殊仪式。人们将十万封来自全国各地的“心信箱”原件集中焚化,灰烬混入陶土,烧制成一万枚瓷质心形徽章,背面刻着一句话:

>**此光由你点燃,永不归于沉寂。**

参与者每人佩戴一枚,其中包括当年那个十岁男孩,如今已升入初中。他在仪式上朗读自己写的新诗:

>“我不是最聪明的孩子,

>也不是最勇敢的那个,

>但我愿意做一个传递火柴的人??

>在别人看不见光的时候,

>悄悄擦亮一下。”

仪式结束后,天空飘起细雨。雨水落在瓷章上,映出点点微光,仿佛星辰坠落人间。

陈默站在人群最后,静静望着这一切。手机再次震动,是“心灯数据中心”的最新统计:

>全国日均新增善行记录达四万件,

>“心灯课堂”覆盖学校突破五万所,

>海外“LightWithin”分支扩展至三十七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心灯模式”纳入全球公民教育案例库。

他关掉屏幕,抬头望向山巅。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倾泻而下,照亮整片山谷。

他知道,这场静默的革命仍在继续。没有呐喊,没有旗帜,只有无数人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轻轻说了声“我来”。

就像那朵坠入雪中的梅花,不留痕迹,却让整个寒冬闻到了春的消息。

风又起了,吹动庭院里的老梅枝。一簇新蕊悄然绽放,在月下泛着淡金光泽。

他轻轻推开房门,取出那封仍未寄出的信,提笔补上最后一句:

>“林昭,你说过,真正的光,是照进裂缝里的那种。

>现在,裂缝正在变成道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