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二郎至圣先师 > 335.上古十神,绝顶之分

二郎至圣先师 335.上古十神,绝顶之分

簡繁轉換
作者:八月飞鹰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7 05:28:15 来源:源1

玉石飞入熔炉中,顿时有强光爆发。

熔炉虚幻透明,是以透过强光能隐约看见中心处似有一副离奇而又玄妙的铠甲存在。

大量玉石仿佛甲片般,更进一步附着在铠甲上。

主持熔炉的人,正是魏王秦虚。...

风起于终南山之巅,卷着残雪扑向苍穹。那册《问道录》在研究员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有生命般呼吸着千年的尘埃与期待。他指尖触到纸面的瞬间,一股温热自掌心蔓延至全身,像是被某种古老而温柔的力量轻轻握住。

“还没有灭……”他喃喃重复,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像惊雷滚过寂静的考古现场。

身后,助手快步赶来:“教授,其他书卷的碳十四检测结果出来了??距今约一千一百二十年,误差不超过三十年。”

他点点头,目光未曾离开那页字迹。“也就是说,”他缓缓道,“这位林昭,活在我们这个文明尚未完全成型的时代。可他的思想,却早已指向人心最深处的光明。”

洞中烛火摇曳,映照出墙上密密麻麻的刻痕。那些不是装饰,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记录:某年某月,某村建义塾;某地大旱,百姓互济粮米;某将军退敌后拒赏金,只求减免赋税三载……每一条都简短如碑文,却承载着无数人用良知写下的历史。

“这不是藏书洞,”研究员忽然明白,“这是‘心灯阁’??他们把希望埋进地下,只为等一个愿意相信的人来读。”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一座小城,春寒料峭。一所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正讲授《大学》开篇。窗外雨丝斜织,教室后排一个戴眼镜的少年低头翻着手机,屏幕上正是那条刚发布的新闻:《千年手稿出土,疑似古代民间教化运动实录》。

他看得入神,连老师点名都没听见。

“陈默!”老师提高了声音,“你来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全班安静下来。陈默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有些迷蒙,却又亮得惊人。他站起身,没有看课本,只是望着黑板上的八个字,一字一句地说:“它的意思是……有人曾经相信,普通人也能变好;只要有人愿意教,有人愿意听,这个世界就不会彻底黑暗。”

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后,前排一个女生小声问:“真的有人这样想过吗?现在谁还管什么明德?成绩、户口、房子才是现实。”

陈默没回答,但从书包里取出一张打印纸,递给老师。那是他在网上找到的一份残缺文献影印件,标题为《明德会规约十三条》,末尾盖着一枚模糊印章,形状似山似人,隐约可辨四个小字:“以心传火”。

老师看着那份文件,神情渐渐凝重。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外婆总在晚饭后念一段《弟子规》,说那是“做人底子”。后来她读书多了,觉得那是封建残余,便不再提起。可昨夜,她五岁的女儿突然背出“父母呼,应勿缓”,还问她:“妈妈,如果别人欺负弱小,我们也装作看不见,是不是就不明德了?”

她一时语塞。

下课铃响了。陈默走出教学楼时,雨已停。阳光破云而出,洒在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上。树下坐着一位卖烤红薯的老妇,裹着褪色蓝布衫,面前摆着一块木牌:“读书的孩子,红薯半价。”

他走过去买了一个,热乎乎捧在手里。老妇笑着递来纸袋,忽然低声说:“你是看了那个新闻才来的吧?”

陈默一怔:“您怎么知道?”

“因为每次天下将变,总会有人开始关心这些事。”她眼神深远,像藏着许多未说的故事,“我爷爷说过,火种不怕藏,就怕没人想去点。”

他握紧红薯,感觉那热度直透心底。

而在西北边陲,戈壁滩深处的一座哨所里,年轻的士兵们围坐在煤炉旁取暖。班长拿着一本破旧的《论语》朗读:“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新兵搓着手问:“班长,我们现在算不算‘志士’?整天守在这儿,风吹脸裂,连个姑娘都见不着。”

班长合上书,望向窗外茫茫沙原:“我不知道我们算不算英雄。但我知道,去年冬天我们救下的那个迷路牧民,今天送来了一整羊。他说,你们不吃百姓东西,我就天天送,直到你们收下为止。”

他又笑了笑:“他还让我转告一句话??‘你们站在这里,就是有人记得良心长什么样。’”

众人沉默良久。最后,最调皮的那个小兵忽然站起来,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报告!从今天起,我也要背《大学》!”

笑声在屋内荡开,驱散了严寒。

时间继续流转。三年之后,全国已有三百多个城市自发成立“明德读书会”。它们不在官方注册,也不接受资助,成员多是教师、医生、环卫工、快递员??最普通的劳动者。每周六晚八点,无论风雨,他们在公园长椅、社区活动室、甚至地铁出口旁聚在一起,共读一篇经典,讨论一句格言。

有人笑他们迂腐,说这是新时代的“清谈误国”。可当疫情再度来袭,武汉一家方舱医院里,几位患者自发组织“夜读角”,每晚轮流讲述《孟子》中的“舍生取义”;北京暴雨成灾时,朝阳区一群外卖骑手冒着洪水转移被困居民,领头那人背包里还插着半本湿漉漉的《中庸》。

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一人答:“以前觉得读书没用。可自从参加了读书会,我才明白,书里的道理,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背的。”

舆论为之震动。央视制作专题片《灯火人间》,镜头扫过一个个平凡身影:新疆支教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沙漠边缘诵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杭州程序员加班到凌晨,顺手把一份《朱子家训》发进业主群,附言:“共勉,别让孩子活得像个机器。”

节目播出当晚,收视率破纪录。弹幕刷满屏幕,不再是嘲讽或猎奇,而是整齐划一的一句话:“我也想做个配得上这个时代的好人。”

这股浪潮终于引起高层警觉。一次内部会议上,有官员提出:“此类民间结社虽未违法,但影响力日益扩大,若不加引导,恐成隐患。”

国务顾问却摇头:“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些人从不动摇对国家的忠诚?他们反对的从来不是体制,而是冷漠、谎言与贪婪。他们不号召推翻什么,只呼吁每个人对自己诚实一点。”

他顿了顿,语气低沉:“而且……我母亲也是读书会成员。她说,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用’。”

会议最终决定:不予干涉,反而通过教育系统推广“经典生活化”课程,并邀请民间讲师进入校园开展公益讲座。

又五年,高考语文作文题赫然写着:“有人说,善良是一种选择,而非本能。请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满分范文在网络上疯传。作者是一名山区女孩,她在文中写道:

>“我七岁那年,村里来了个瞎眼老头,拄着竹杖,背着一口破锅。他说他是‘问道者’后代,要教我们读书。没人信他,直到他治好了我弟弟的高烧??用的是山草药和一碗热粥。

>有一天我问他:‘您看不见路,为什么要到处走?’

>他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眼睛看不到的,心能看见。只要还有人愿意听真话,我就走得动。’

>后来他死了,葬在村外山坡。第二年春天,坟头开出一片野花,白的,像雪。

>我知道,善良不是本能,是因为有人坚持让它存在。”

此文被教育部编入教材,题为《心光》。

而此时,在终南山深处,一座新建的小型纪念馆静静矗立。它不收门票,无人值守,仅有一堵墙,上面镌刻着历代“问道者”的名字??并非全部,只是那些留下记载的人。每天都有人前来,在墙下放一本书,或是一支笔,或是一盏油灯。

某日清晨,管理员发现墙上多了一行新刻的字,刀痕尚新,墨迹未干: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让黑夜赢。”

落款为空。

同一时刻,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一场华人社区的文化展览正在进行。展品中有一幅复制地图,标注着“明德之路”的所有据点。一位华裔高中生驻足良久,转身问父亲:“我们中国人,真的曾经这么认真地想做好人吗?”

父亲沉默片刻,从钱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在福建老家参加扫盲班的情景。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字:“老师说,识字是为了不说谎。”

“不只是曾经,”他轻声说,“是我们一直都没放弃。”

回到中国,陈默已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他在扶贫办工作,常年奔波于山村之间。一次走访途中,遇到泥石流阻断道路,他带领村民连夜抢修便道。休息时,有人递来一瓶水,笑着说:“你是那个读书会的吧?听说你每次下乡都带本书。”

他接过水,笑了:“嗯,最近在读《礼记?礼运》。里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对方挠头:“听不懂。”

“意思就是,”陈默望着远处升起的炊烟,“不该有的东西,咱们不抢;该帮的人,咱们不躲。”

那人点点头,忽然从怀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歪歪扭扭抄着《大学》全文,每个字旁边都标着拼音。

“我女儿写的,”他骄傲地说,“她说以后要考师范,回来教更多人。”

夜深了,陈默借宿在村小学。躺在简陋的床铺上,他打开随身携带的《问道录》复印件,读到最后那句:“如果你读到这些文字,说明那盏灯,还没有灭。”

泪水无声滑落。

他知道,林昭从未真正离去。他活在每一个拒绝受贿的村干部眼中,活在每一个扶起摔倒老人的学生心里,活在每一本被传阅的手抄书页间。

那一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原野上,四面漆黑,唯有脚下有一线微光延伸向前。远处,无数星星点点亮起,彼此呼应,连成一片浩瀚银河。

有个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苍老而温暖:

>“你看,他们都在走。所以你也别停下。”

翌日清晨,他在教室黑板上写下一句话,然后带着孩子们齐声朗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声音穿过山谷,回荡在群峰之间。

山风拂过林梢,如同千年前那场大火熄灭后的第一缕春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