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二郎至圣先师 > 333.拼尽全力,没能战胜谛听 六千字,

二郎至圣先师 333.拼尽全力,没能战胜谛听 六千字,

簡繁轉換
作者:八月飞鹰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7 05:28:15 来源:源1

“镇军大将军尽忠职守,实乃三军楷模。”韩松天言道:“但因为当初姜志邦等人从中挑唆,以至于原本忠于朝廷的人马内乱,终究不美。”

郭烈神色如常,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自我从军,由兵卒做起,就只记得六个...

雨后的山道泥泞不堪,马蹄踏在湿滑的石板上,溅起一串串浑浊水花。林昭骑在一匹青鬃马上,身后跟着百余名随行者??有背着药箱的老郎中,有扛着木箱的书生,还有几个衣衫粗陋却眼神坚定的农夫。他们自巴蜀出发,已行半月,翻越秦岭时遭遇雪崩,死了三头驮经卷的骡子,也折损了一名年轻匠人。可没人退缩。

“首领,前面就是汉阳镇了。”一名青年策马赶来,是问道者中最年轻的执事李砚,才二十出头,却已在七省跑过义学路线。“据探子回报,此地县令刚被调走,新官未至,正是我们立碑的好时机。”

林昭点头,抬手示意队伍缓行。他望向远处那片依山而建的小镇,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看似安宁,可他知道,这平静之下藏着多少无声的苦难。去年一场瘟疫夺去三百条命,无人收尸;前月又有豪强强占良田,逼得一家五口投井。朝廷不管,官府不问,百姓只能跪在破庙里求神明显灵。

“神明若真显灵,也不会等到今天。”林昭低声说。

入镇后,众人悄然分头行动。有人去联络乡老,有人勘察空地准备刻碑,医者则直奔村尾草棚,那里住着几个患肺痨的孩子。林昭独自走向镇中心那座废弃的祠堂,门楣上写着“忠义祠”三字,早已斑驳脱落。他推门进去,灰尘扑面而来,正厅供桌上积满厚灰,唯有中央一块木牌被人擦拭得干干净净,上面墨迹犹新:“此处曾有人教孩子做好人。”

他怔住了。

这是他十年前定下的规矩,从不署名,从不留痕,只为种下一颗种子。可如今,竟有人主动照做,甚至提前为他们铺好了路。

“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后堂传来。

林昭转身,只见陈明远缓步走出,鬓角已染霜色,手中仍握着那方旧砚。十年奔波,他的背不再挺直,脚步也有些蹒跚,但眼里的光,比当年更亮。

“你怎么先到了?”林昭问。

“我走的是小路。”陈明远笑了笑,“而且,我不是一个人来的。这半年,‘明德会’已在十八个州扎根,单是义塾就有四百余所。孩子们读《弟子规》,也读《孟子》;郎中治病不收钱,反而倒贴药材;更有不少地方自发组织‘劝善会’,调解邻里纠纷,比衙门还管用。”

林昭缓缓坐下,手指轻抚桌角裂痕:“朝廷呢?”

“密令频发,说是‘严禁私传邪说’,各地都在查抄书籍。上个月,庐州一位老塾师因讲《大学》被杖责三十,活活打死。还有三个义诊点被烧,两名医生失踪。”陈明远声音低沉,“但他们越压,百姓越信。现在很多人说,‘官话说假,问道者讲真’。”

林昭闭目良久,忽而一笑:“你知道北疆老兵们最近在做什么吗?他们在每个村子建‘问道亭’,不是为了拜我,是为了提醒后人:做人不能忘本。有个七岁孩子每天放学都去鞠躬,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亭子里住着良心’。”

陈明远动容:“民心如此,大势已成。”

“可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林昭睁开眼,“当一种信念开始动摇权力根基,掌权者就不会再容忍它只是‘善良’。他们会说它是‘谋逆’,是‘蛊惑人心’。下一步,必然是血洗。”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李砚冲进来,脸色惨白:“首领!快走!朝廷派兵了!五百铁甲正从洛阳方向疾驰而来,领头的是御前亲军统领赵烈,此人手段狠辣,专司剿灭异党!”

陈明远霍然起身:“不能散!一旦逃窜,十年心血尽毁!百姓会以为我们怕了,信念就会崩塌!”

“我不走。”林昭站起身,走到祠堂门口,望着天边渐暗的云层,“但我们也不硬拼。传令下去,所有经卷立即转移至山中秘洞,义医带着病人先行撤离。至于碑……今晚就刻,明日晨钟响时,必须立起来。”

“可敌人明日午时就到!”李砚焦急。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林昭回头,目光如炬,“什么叫‘道在民间’。”

当夜,风雨再起。

数十名工匠冒雨凿石,火把在风中摇曳,映照出一个个专注的脸庞。石碑高六尺,宽三尺,正面刻着八个大字:“**不欺天,不欺民,不欺己良心**。”背面则是《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林昭亲自执锤,一凿一凿,将最后一笔完成。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混着汗水与泥土,滴落在碑文之上,宛如泪痕。

“立碑!”他一声令下。

众人合力将石碑竖起,深埋入土。随后,他们在碑前点燃三支蜡烛,摆上一碗小米粥、一支毛笔、一本手抄《论语》。没有仪式,没有口号,只有沉默的守候。

黎明破晓,第一缕阳光洒在石碑上,字迹清晰如刀刻。

而就在这一刻,远方尘土飞扬,马蹄声如雷滚滚而来。

五百黑甲骑兵列阵于镇外,旗帜猎猎,写着一个猩红的“赵”字。为首的将军身披玄铁重铠,面容冷峻,正是御前亲军统领赵烈。他曾是林昭在北疆的副将,一同杀敌破阵,也曾并肩卧雪三日,共饮一壶烈酒。如今,却是奉旨来取他性命。

两军对峙,无声胜有声。

赵烈策马上前,目光扫过那块新立的石碑,眉头微皱。他翻身下马,一步步走向林昭。

“林兄。”他开口,声音沙哑,“十年不见,你竟成了‘祸乱之源’。”

林昭淡然一笑:“赵兄千里追来,只为听我说一句‘我错了’?”

“只要你解散‘明德会’,焚毁经书,随我回京认罪,陛下许你全身而退。”赵烈低声道,“否则,今日血流成河。”

“血流成河?”林昭环顾四周,指着那些躲在屋檐下偷看的百姓,指着祠堂门前捧着粥碗的孩子,指着远处田间扶犁的老农,“你可知他们为何不怕你?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不是贼,不是叛军,我们只是想让这个世界少一点冤屈,多一点光明。”

赵烈沉默。

“你记得北疆那个冻死的小兵吗?”林昭忽然问,“他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赵烈瞳孔一缩。

“他说:‘将军,我想回家,可我不想做个坏人。’”林昭声音轻缓,“那时候我们打仗,是为了护国;现在我不拿刀了,可我还是在护国??护的是人心中的国。”

赵烈的手紧紧攥住剑柄,指节发白。他抬头看向那石碑,又看向林昭身后那些默默站立的百姓??老人、妇人、孩童,无一人逃跑,无一人呼喊,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仿佛在等待一场审判。

“你赢了。”赵烈终于开口,声音几近哽咽,“不是用刀,是用这一块石头,一句话,一群人的心。”

他转身,对着麾下将士厉喝:“收兵!原路返回!”

众将士愕然,却无人违令。

临行前,赵烈单独留下,从怀中取出一枚铜符,递给林昭:“这是北疆旧部的信物。若有难处,持此符可召三千老兵。他们不在朝廷册籍,只听你一人号令。”

林昭接过,深深一揖。

赵烈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那石碑,喃喃道:“或许……我也曾是个好人。”

大军远去,尘埃落定。

汉阳镇恢复宁静,唯有那块石碑静静矗立,见证了一场未曾流血的胜利。

数日后,消息传遍天下:“问道者”未亡,反因朝廷退兵而成传奇。百姓争相效仿,在自家门前立木牌、写箴言。有的写“宁穷不贪”,有的写“诚信待人”,更有母亲教幼儿背诵“君子慎独”。

而在长安皇宫,皇帝再次接到密报:

>“赵烈班师回朝,拒不交出兵权,称‘不忍屠戮良善’。现已被软禁于府邸。然其部下已有数百人脱袍归隐,奔赴各地加入‘明德会’。民间传言,‘二郎至圣先师’显灵,感化将军,救万民于刀兵。”

皇帝看完,久久不语。他起身走到御花园,拾起一片落叶,轻轻放入池中。涟漪荡开,映出他苍老的面容。

“传旨。”他忽然开口,“将宫中藏书阁所有儒家典籍,尽数抄录三分:一份留宫,一份送国子监,一份……送往‘明德会’总部,就说朕借他们读,日后要讨教。”

太监惊愕:“陛下,这岂非承认其正统?”

皇帝微笑:“若仁义是正统,那便让它正统吧。江山可以易主,道统不该断绝。”

自此,朝廷与问道者之间形成微妙平衡。官方依旧打压“非法结社”,可地方官员却悄悄默许义学存在;皇帝嘴上不说支持,实则每年暗拨粮米药材,助其赈济灾民。

十年过去,天下风气为之一变。

盗贼减少,讼案锐减,连市井泼皮打架都要先问一句:“这事要是被孩子看见,该不该学?”

更有奇事发生:某年大旱,多地颗粒无收,朝廷赈灾迟缓。可“明德会”发动各地义仓联动,以“一村帮三户,十村联防”之法,竟使十万灾民安然度荒。事后清点账目,分毫不差,人人自觉捐粮记名,无人冒领。

史官记载此事,感慨写道:“非律法所能治,乃人心自觉也。”

林昭年岁渐长,两鬓斑白,终隐居于终南山一处茅屋。每日清晨读书写字,午后教几个山村孩童识字明理。他不再过问世事,可天下处处都有他的影子。

一日黄昏,一名白发老妪拄拐前来,颤巍巍递上一封信。

“这是我儿写的遗书。”她含泪道,“他在边关戍守二十年,临终前说,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唯有一件事值得提:他曾在一个雨夜,护送三位问道者穿过敌境,只为送去一百本手抄《孝经》。他说,那是他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林昭接过信,读罢良久,只回了一句:“告诉他家人,他比许多达官贵人都更接近圣贤。”

老妪叩首而去。

当晚,林昭提笔写下一段话,封入竹筒,投入山涧:

>“吾辈所行,并非创教立派,亦非争权夺利,唯愿世人明白:

>善不必等圣人来教,恶不必靠刑罚来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只要你不吹灭它,黑暗就永远无法吞噬人间。”

多年后,这条山涧干涸,村民挖出竹筒,将其内容刻于石壁,称为“心灯岩”。

又过百年,战火再起,王朝更迭。新帝登基之初欲清除前朝余党,下令焚毁一切与“问道者”相关之物。可当士兵来到乡村,却发现家家户户都将《弟子规》《大学》藏于梁上、埋于地下,宁愿坐牢也不交出。

一位老秀才被捕时昂首而言:“你们能烧书,烧不了人心。你们能杀我,杀不了道理。”

这句话传入宫中,新帝思忖三日,终下诏:“凡存‘明德’之书者,不但无罪,反赐米一石,以奖其志。”

从此,“二郎至圣先师”之名,不再局限于某一组织、某一时代,而是化作一种精神象征,流淌在血脉之中。

千年之后,那位六岁女孩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父亲是个矿工,小时候家里穷,是问道者的义塾教他识字。后来他常说,那一支铅笔,比金子还贵。所以我从小就告诉女儿:你要做个好人,不是因为会得到回报,而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光。”

记者听完,低头看着手中的笔记本,忽然发现一行字不知何时被人写下:

>“你正在记录的历史,也许就是未来的孩子们心中的神话。”

他合上本子,望向窗外。

夕阳西下,一群小学生正手拉着手走过广场,朝着那尊青铜雕像走去。他们的笑声清脆,像春天的风。

其中一个小男孩停下脚步,弯腰扶起了另一位摔倒的同伴。

没有人鼓掌,没有人拍照。

这只是日常。

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