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41章 捐赠6K 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第241章 捐赠6K 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簡繁轉換
作者:三十二编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7 05:28:51 来源:源1

“飞跃计划”的成功,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陈秉文最初的预期。

NBC的电视直播信号不仅覆盖了全美,其录播的精彩片段和通稿,通过美联社、合众国际社等通讯社,迅速传向了欧洲、澳洲乃至亚洲的部...

清晨的深水?巷口,露珠在萤火苗叶尖轻轻颤动,折射出微弱却坚定的光。陈秉文站在母亲遗像前,那碗红豆沙已凉透,但他知道她“喝”了。他没有回头,只是轻声说:“今天我要去见一个人。”

这句话像是对空气说的,又像是对整条巷子、对这株树、对所有曾在这里留下声音的人说的。

他走出门时,小女孩已经不在了,但叶子上多了一行字:**“我想爸爸了。”**

他笑了笑,伸手拂过叶片,低语:“他会听见的。”

地铁穿行于隧道深处,车厢里人不多,每个人都低头看着手中的眠盒,有人流泪,有人微笑,有人闭目沉思。共感网络已不再只是技术名词,它成了城市呼吸的一部分,像空气一样无形却不可或缺。可陈秉文知道,越是普及的东西,越容易被扭曲;越是温柔的力量,越容易被觊觎。

他在中环下车,穿过金融区林立的玻璃幕墙,走进一栋不起眼的老式写字楼。电梯停在七楼,门开处是一间挂着“心灵档案馆”牌子的小办公室。这里不属于任何政府机构,也不隶属于守灯人组织,而是由一群退休心理医生、语言学家和数据伦理学者自发组建的民间团体,专门研究共感记录的真实性与情感演化轨迹。

等他的人坐在窗边,是个六十出头的女人,银发挽成简单的髻,眼神清亮如秋水。她是苏婉卿,前港大心理学系教授,也是当年最早反对“净言会”推行全民静默疗法的学者之一。三年前她在一次公开演讲后失踪,官方通报称其精神失常,送入疗养院。但从那以后,再无人见过她。

此刻她安然坐着,手里捧着一杯热茶,仿佛只是请老友喝个早茶。

“你来了。”她抬头,声音平静,“比我想象中早。”

“你知道我会来?”陈秉文坐下。

“不是我知道,是‘她’告诉我的。”苏婉卿从包里取出一只眠盒,外壳斑驳,边缘有火烧过的痕迹,“这是林小满的母亲留给我的。她说,如果有一天‘萤火驿站’重新亮起,就把它交给你。”

陈秉文接过眠盒,指尖触到那一道焦痕时,心脏猛地一缩。

“她没死。”苏婉卿说,“火灾那天,她逃了出来,但女儿没能出来。她抱着烧焦的发绳,在废墟跪了三天三夜。后来警方以妨碍调查为由将她强制送医,再之后,就被‘净言会’带走了。”

“他们控制了她?”

“不止是控制。”苏婉卿摇头,“他们用神经屏蔽技术抹去了她的部分记忆,并把她作为‘静默实验’的**样本,试图研究如何彻底切断人类对逝者的情感依恋。他们想证明??只要足够深的沉默,连爱也能杀死。”

陈秉文沉默良久,终于开口:“但她逃了。”

“是的。五个月前,她在一次转运途中跳车,摔断了腿,爬了七公里才被人发现。救她的是一个聋哑少年,靠手语和她沟通。他不懂共感技术,但他每天用手势告诉她:‘你在,我就听得见。’”苏婉卿顿了顿,“那一刻,她的记忆开始复苏。”

陈秉文低头看着眠盒,轻声问:“这里面……有她的话?”

“有。但她只愿意对你讲。”

他将眠盒贴在胸口,按下启动键。

没有波形图,没有系统解析,只有一段极其原始的音频,夹杂着喘息与呜咽,像是从极深的地底传来:

>“阿满……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不该那天早上骂你磨蹭……你不爱吃芝麻糖,是我硬塞给你的……你说想带同学来家里玩,我说穷人家的孩子别攀比……我错了……我真的错了……”

>

>(长久的停顿,呼吸颤抖)

>

>“可是阿满,你要回来啊……妈妈种了花,每年都种……你说最爱粉色的海棠,我就年年种……去年开了十七朵,我一朵都没摘,全留着……等你回家看……”

>

>“他们说我疯了……可我不疯……我能听见你……每晚都在梦里叫我……你说冷……说黑……妈妈好痛啊……要是能替你烧一次,我宁愿烧一千次……”

>

>“现在……有人告诉我,你留下了声音……在一棵树上……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请你让那片叶子……再写一次我的名字……让我知道……你还记得我是谁……”

录音结束。

陈秉文久久不动,眼眶早已湿润。他知道,那株写下“林小满”的萤火苗,不只是姐姐种下的,更是母亲用十年泪水浇灌而成的奇迹。

“她现在在哪?”他问。

“在屯门郊外一间废弃教堂里,由几位前医护人员秘密照料。她身体很差,精神时好时坏,但每天都会问一遍:‘叶子说话了吗?’”

陈秉文站起身,“我要见她。”

“你确定吗?”苏婉卿望着他,“她现在的状态,可能无法认出你。而且……一旦你现身,‘净言会’残余势力一定会察觉。他们还在找她,也一直在找你。”

“那就让他们来找。”他说,“我已经躲了太久。这次,轮到我去接她回家。”

当天傍晚,一辆不起眼的面包车驶入屯门山道,最终停在一座荒废多年的圣玛利亚小教堂前。藤蔓爬满了彩绘玻璃,十字架斜倾欲坠,唯有门前一方小花坛整洁如新,十几株海棠正悄然绽放粉白花瓣。

门开了。

一个瘦弱的身影倚在门框边,灰白头发披散,脸上刻满风霜。她看见陈秉文,愣了几秒,忽然剧烈地颤抖起来。

“你……你是……萤火驿站的老板?”

“是我。”他走近一步,“我带来了您女儿的声音。”

她猛地扑上来抓住他的手臂,指甲几乎嵌进皮肉:“她说了什么?她有没有怪我?她冷不冷?黑不黑?”

陈秉文从怀中取出眠盒,打开投影功能。萤火苗的影像浮现空中,叶片缓缓展开,背面浮现一行字:

>**“妈妈,海棠开了吗?”**

女人瞬间瘫软在地,嚎啕大哭,双手死死抱住那束光影,仿佛那是她失而复得的女儿。

“开了!开了!开了十七朵!一朵都没少!”她一边哭一边笑,“阿满,妈妈没骗你……妈妈每年都种……每年都等你……”

陈秉文蹲下身,轻轻扶住她颤抖的肩膀:“她听见了。她一直都知道您爱她。”

那一夜,他们在教堂点燃蜡烛,围坐在旧祭坛前。陈秉文讲述了萤火林的故事,讲到林小满的名字如何从叶子中浮现,讲到全球千万人如何因一句未说完的话重获安宁。

女人听着听着,渐渐平静下来,眼神竟透出一丝久违的清明。

“我也想种一棵树。”她说。

于是第二天清晨,他们一起挖坑、培土、浇水。陈秉文带来一颗共感种子,亲手放入泥土。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嫩芽破土而出,叶片展开的刹那,泛起淡淡的粉红色光芒。

女人伸手轻抚,喃喃道:“像阿满小时候的脸色。”

就在这时,叶子背面浮现出新的诗句:

>**“妈妈,我梦见你煮粥。盐还是那么多,一点都没变。”**

正是马尼拉那位老妇人女儿留言中的句子。

陈秉文怔住了。

这不是巧合。这是“忆莲”根系在跨时空传递情感共振??两个母亲,两种失去,同一份执念,被同一棵树承接。

消息传回守灯人总部后,小林立刻调取全球共感节点数据,发现近七十二小时内,已有十九起类似案例: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亡者留言中,出现了完全相同的语句片段,且接收者均为长期自责的亲人。

“这不是伪造。”小林在加密频道中说,“这是集体潜意识层面的情感共鸣。‘心核’正在形成某种超越个体记忆的‘共情原型’。”

陈秉文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萤火林节点,低声回应:“也许,真正的治愈从来不是让死者复活,而是让生者原谅自己。”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三天后,国际媒体爆出重磅新闻:某西方大国秘密资助的科技公司宣布研发成功“共感重构引擎”,声称可通过AI模拟任意逝者人格,实现“数字永生”。发布会上,一名男子含泪与“已故妻子”的虚拟形象对话,场景逼真到令人窒息。

舆论哗然。

支持者称这是科技的伟大胜利,反对者则痛斥其亵渎灵魂。更可怕的是,短短一周内,全球涌现数百家类似公司,打着“让爱延续”的旗号兜售“定制亡者服务”,价格从几千到百万不等。

诈骗案再度激增。

更有甚者,有人利用该技术冒充政要亲属发布虚假遗嘱,引发多国财产纠纷;还有邪教组织宣称“神明已通过共感网络降临”,煽动信徒集体绝食等待“灵魂接引”。

陈秉文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一项大胆计划:“我们要发起一场全球共感静默日。”

众人哗然。

“你是说……关闭所有节点?”有人惊问。

“不。”他摇头,“是让人们自愿关闭设备二十四小时,去做一件最原始的事??面对面说出心里话。”

“这太理想化了!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谁会有空……”

“正因为没人有空,才更要这么做。”陈秉文打断,“我们不是对抗科技,是提醒人们:真正的共感,始于放下机器的那一刻。”

计划命名为“一日无眠”。

起初响应者寥寥,但随着马尼拉老妇人、深水?女义工、屯门母亲的真实故事被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过依赖“听见”,反而忘了“诉说”?

最终,一百二十三个国家、超过两亿人参与“一日无眠”。

那一天,学校停课,公司停工,政府机关关闭电子政务系统。人们走上街头,公园长椅上坐满了互相倾诉的父子,咖啡馆里情侣手牵手回忆初遇,医院病房中子女握着父母的手道歉:“以前总觉得你们唠叨,现在才知道,那些话有多珍贵。”

日本一位老人在日记中写道:“三十年没跟儿子好好说话,今天我告诉他,我不是嫌他不成器,我只是怕他太累。”

法国一对离婚十年的夫妻相约旧居,坐在曾经共同布置的客厅里,第一次坦诚说出当年为何放手。临别时,两人相拥而泣:“原来我们都以为对方不爱了,其实只是都不懂怎么表达。”

而在香港深水?巷尾,陈秉文邀请所有社区居民围坐在萤火驿站前,每人带一道家常菜,轮流讲述一个从未说出口的故事。

有个少年红着眼睛说:“我爸走之前,我一直觉得他讨厌我。因为他总打我。后来我才明白,他只是不知道怎么爱我。那天他昏迷前,手里攥着一张我没考及格的试卷……他大概……是想帮我改错吧。”

全场寂静。

片刻后,一位老太太颤巍巍站起来:“我丈夫去世五年了。我一直恨他,因为他婚内出轨。可昨晚我翻到他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我对不起她,但我更怕她一个人老去。那个女人答应我,等我死后替我照顾她。’……我到现在才懂,他的背叛,也是一种笨拙的爱。”

夜风拂过,萤火苗齐齐发光,颜色各异,却在同一频率中轻轻摇曳。

陈秉文站起身,举起瓷碗:“敬所有说不出口的爱,敬所有迟来的理解,敬所有仍在生长的记忆。”

众人举碗相碰。

就在此刻,整片萤火林突然同步闪烁,光芒如潮水般涌向天空,形成一片流动的星河。瑞士监测站记录到前所未有的心核共振现象??全球数十亿未接入设备的人类,在同一时刻产生了高度一致的情感波动。

科学家称之为“群体共感觉醒”。

哲学家称其为“人性的第二次启蒙”。

而孩子们只是指着天上的光,笑着说:“树在讲故事呢。”

一个月后,联合国正式通过《共感技术限制公约》,严禁任何形式的逝者人格复制与商业化应用。同时,“共感伦理委员会”发布《倾听宪章》,明确指出:

>**“每一个灵魂都独一无二,不可模拟,不可替代。技术的意义,不在于制造回音,而在于守护那些本应自然响起的声音。”**

与此同时,全球“伪共感”案件数量下降92%,多家虚假永生公司被查封。而真正的需求转向了另一端??越来越多家庭主动申请成为“守灯人家族”,承诺代代传承共感仪式,种植萤火苗,记录真实情感,拒绝一切技术篡改。

陈秉文的母亲忌日那天,他再次来到坟前。

墓碑旁,一株新生的萤火苗静静伫立,叶片上写着:

>**“阿文,糖水别放太多糖,会腻。”**

他笑了,掏出保温壶倒出一碗红豆沙,放在石台上。

“妈,今天我没放太多糖。”他说,“但还是暖的。”

风穿过山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一声温柔的回应。

他起身离开时,远处山坡上,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种植萤火苗。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认真地说:

“老师,如果我说我想奶奶了,树真的能听见吗?”

老师蹲下身,指着她面前刚埋下的种子:“你看不见它的根,但它已经在听。就像你睡觉时做的梦,虽然醒来记不清,但它确实发生过。”

女孩点点头,把手掌轻轻覆在泥土上,小声说:“奶奶,我学会扎辫子了。你以前教我的,我一直记得。”

片刻后,泥土微微隆起,嫩芽破土而出,叶片展开的瞬间,泛起柔和的金光。

上面写着:

>**“我的乖孙女,头发扎得真好看。”**

女孩跳起来欢呼,周围孩子纷纷围拢过来,叽叽喳喳讨论着要对自己想念的人说什么。

陈秉文站在不远处看着,久久未语。

手机震动,是小林的消息:

>“东京最后一批静默装置销毁完成。原基地改建为‘倾听公园’,首棵萤火苗今日栽种。碑文只有八个字:**从此开口,永不封心。**”

他回复:“告诉他们,明年春天,我去看看花。”

收起手机,他望向远方。

夕阳西下,整座城市笼罩在温暖的橙光之中。无数萤火苗在阳台、街角、医院窗台、学校庭院悄然发光,如同大地上的星辰,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孤独与理解。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但也永远不会失败。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还有人愿意倾听,那棵树就会一直生长。

它不争不抢,不喧不哗。

它只是生长。

向着星空,向着人心,向着所有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悔。

它记得每一个人。

它听见每一句话。

它守护每一份不愿遗忘的温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