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1章 顺达物流 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第21章 顺达物流 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

簡繁轉換
作者:三十二编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05:28:52 来源:源1

第21章顺达物流(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第1/2页)

阿生捏了捏厚度,满意地收下。

“小意思。说吧,要我做乜嘢?”

陈秉文身体微微前倾,压低声音:“生哥,上次我说过,有个比收保护费更长远、更稳妥的点子。

现在,时机成熟了。”

阿生挑了挑眉,吐出一口烟圈:“哦?讲来听听。”

“我的糖水生意要铺开了,九龙二十个工业区流动点,五个商业区标准店,观塘还要建第二个中央厨房。”

陈秉文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这么多点,每天需要配送大量的糖水桶、原料、餐具、甚至还有当天的营业款。

靠我自己的人手效率低,风险高,成本也不划算。”

阿生眼神锐利起来,他知道陈秉文接下来要说的必然是实质性东西,“你想怎么做?”

“我想成立一支专门的配送车队。”陈秉文盯着阿生,“生哥,你手下的兄弟,熟悉九龙港岛每一条街巷,人头熟,地面也熟。

让他们来做这个配送,再合适不过。

买几辆二手小货车,改装好保温车厢。

兄弟们按区域划分路线,每天定时定点,把货从中央厨房送到各个点,再把当天的营收收回来,规范、高效、安全。”

阿生沉默了几秒,烟灰在烟灰缸边缘弹了弹。

“配送?你让我的人去做苦力?”

“是物流,生哥。”陈秉文纠正道,“不是苦力,是正行生意。

我按配送量和路线给兄弟们发工资,有基本底薪加提成。

做得好,收入绝对不比收保护费少,还不用担惊受怕,看差佬脸色。

更重要的是,这是长久的、干净的生意。

你带着兄弟们有份正当职业,开公司,做老板,不比做四九仔强?”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关键点:“而且,这支车队,以后不止服务我陈记糖水。

等我们跑顺了模式,口碑做起来,九龙港岛多少茶餐厅、小食铺、便利店需要这种短途冷链配送?

到时候,生哥你的物流公司,生意只会越做越大,这才是真正的印钞机。”

经历了烂牙驹的事情,陈秉文明白这个年代,做底层市民生意,想绕开社团几乎不可能。

随着商业规划的展开,店铺和销售点多了以后,难免要与社团打交道。

与其被动防御,处处掣肘,不如主动将其中一股力量转化为可控的合作伙伴,纳入自己商业版图的一部分。

阿生讲义气,有威望,且在深水埗根基深厚,正是最佳人选。

这步棋,既是解决迫在眉睫的配送和资金安全难题,更是为未来的商业扩张铺设一道关键护城河。

“物流......公司?”阿生重复着这个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混社团是刀口舔血,朝不保夕。

带兄弟们做正行,开公司当老板?

这是他内心深处隐隐渴望却从未敢深想的道路。

但陈秉文描绘的画面,尤其是“长久”、“干净”、“老板”这几个词,像小锤子敲在他心上。

他想起福伯佝偻的背影和担忧的眼神。

想起了手下兄弟受伤时家眷的哭嚎,也想起了每次差佬扫场时的心惊肉跳。

“怎么个合作法?”阿生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郑重。

陈秉文端起茶杯,“车队启动资金,我可以先垫一部分。

车辆、改装、前期运营我来负责。你负责召集可靠的人手,建立规矩,管理车队。

股份,我51%,你39%,剩下10%留出来作为期权池,用于激励未来表现突出的区域负责人,激励团队。”

“期权池?”阿生对这个新名词有些困惑。

“就是分给有功劳兄弟的股份,”陈秉文简单解释道,“让大家真正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做得越好,分得越多。”

阿生大喜,“这样好,兄弟们才会真正出力!”

没等阿生说什么,陈秉文继续说道:“公司就叫‘顺达物流’,怎么样?顺风顺水,使命必达!”

“好!”阿生猛地一拍桌子,把冰室里其他几桌客人都吓了一跳。

他掐灭烟头,眼神灼灼看着陈秉文,“阿文,你有胆识,有头脑!这个‘顺达物流’,我阿生跟你做了!明天我就找人,挑最稳当的兄弟过来!”

陈秉文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生哥爽快!具体细节,等兄弟们到位,我们再详谈。”

“等我消息!”

送走步伐都带着几分昂然的阿生,陈秉文长舒一口气。

解决了物流和潜在的地头蛇问题,等于为他的商业计划扫除了一大隐患,还收获了一个盟友。

接下来,就是全力推进他的扩张计划,以及......那件更重要的事。

永隆银行,九龙分行。

“陈生!快请坐!恭喜啊,《东方日报》都称你为‘糖水大王’了!”

周明哲亲自起身冲咖啡,语气满是赞叹,“这份成绩,比我预想的还要漂亮十倍!”

陈秉文谦逊一笑:“周经理过奖了,运气好,加上街坊们捧场。”

“运气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周明哲将咖啡放到陈秉文面前,目光充满欣赏,“说吧,这次需要多少?”

对陈秉文的来意周明哲显然心知肚明,能够靠着维园年宵短短七天就做成耀眼成绩的人,怎么可能对未来没有计划。

“三十万,”陈秉文开门见山,将那份厚达二十页的商业计划书推到周明哲面前,“还掉上次贷的八万元后,再贷三十万元!”

周明哲拿起计划书,没有立即翻看,而是摩挲着封面,目光落在首页摘要那醒目的“维园年宵销售数据:五十八万港币”一行字上。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

他足足沉默了一分钟,才抬起头,仿佛第一次认识陈秉文一般,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衣着得体、眼神沉静的年轻人。

那份洞悉一切的沉稳几乎让人忘记他才十八岁。

他翻开计划书,流动点选址、人员配置、糖水站标准化设计、观塘新厂规划、物流公司(顺达物流)协同降本方案......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可行性分析透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章顺达物流(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第2/2页)

维园五十八万的销售额为这份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背书。

“陈生,”周明哲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一种的佩服,“你这份计划,步子迈得很大,野心更大。

你知道吗?我做信贷十几年,看过无数计划书。

你这份是我见过的,最专业、最扎实、最具执行性的一份。

甚至超过了很多所谓的留学归来的精英。”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更要问一句:你准备好了吗?或者说,你的团队准备好了吗?

二十个点、五个店、一个新厂,还有那个物流公司......这中间的跨度,不是简单的在计划书上写写就能完成。

管理半径、成本控制、供应链稳定性、潜在的竞争对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你这艘刚下水的小船触礁。

三十万,不是小数目。

长沙湾厂的抵押价值,算上维园年宵利润带来的资产增值,也填不满这个窟窿,风险敞口依然很大。”

“周经理,风险永远存在。但机会,同样稍纵即逝。”

陈秉文迎上周明哲审视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维园年宵七天的销售数据证明了两件事,港人爱糖水,陈记的模式能赚钱。

现在品牌热度还在,正是抢占市场的黄金窗口。

过了这个风口,再想达到同样规模,代价会大十倍。”

说着,他手指轻点计划书核心图表向周明哲示意:“二十个工业区流动点,流动餐车改装、保温桶、基础物料,一个点一千足够。

五个标准店选址旺角、油麻地、铜锣湾、中环、尖沙咀核心商圈,月租控制在三千以内,统一装修,只做销售终端,每个店的投入可以控制在两万元以内。”

接近着,他又翻到财务预测页:“流动点日销保守按一百五十碗计,标准店日销二百五十碗。按均价1.5元,扣除原料、人工、配送成本,日净利润超两千。

三个月内,扩张成本就能回笼。

长沙湾食品厂和观塘的中央厨房是核心,支撑整个体系,有了它们互为犄角,九龙港岛尽在彀中。”

周明哲沉吟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

按陈秉文的测算,三个月十八万纯利润是实打实的,而且这个数据应该还是非常保守的测算。

周明哲再次陷入沉默,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终于,他缓缓合上计划书,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好!陈生,我信你这份眼光和执行力!

三十万贷款,按之前谈的条件:个人连带担保,利率上浮两个点,还款期十八个月。

观塘新厂的详细规划和预算,一周内提交给我。

资金,最快后天到账!”

周明哲终于拍板,在贷款合同上签下名字,“陈生,别让我失望。”

“多谢周经理!”陈秉文心中巨石落地,用力握住周明哲的手。

弹药就位!

正月初四,静寂了一天的陈记食品厂再次人声鼎沸。

厂门口的空地,成了临时改装车间。

钟强带着员工们,围着二十辆加装保温层的手推餐车忙碌。

电焊的火星四溅,叮当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油漆和金属的味道。

高振海被陈秉文安排去二手市场购买二手小货车。

陈秉文自己则戴着顶鸭舌帽,像个普通学生仔一样,在尖沙咀、旺角、铜锣湾、中环等地的人流密集处反复观察、记录、比较。

每一个潜在的标准店铺铺位,他都要反复评估、对比,力争选出性价比最高的那间。

“先生,这个铺面每月租金多少钱?”在一处旺角地铁出口旁,陈秉文指着一个只有两平米的窄小店面问地产经纪。

“后生仔,眼光不错!这个铺面位置一流,月租二千八,押二付一。”

经纪打量着陈秉文朴素的穿着,痛快的回答道。

陈秉文心里迅速盘算:五家核心商圈标准店,光是租金押金就要近五万。

加上简装,刷墙、招牌、灯箱、少量柜台,每家预算五千,又是两万五。

二十辆改装餐车,就算买二手的加改装,平均每辆也要近千元,又是两万。

观塘中央厨房的租金、押金、基础设备,少说也要三万。

给顺达物流车队的启动资金,预留五万。

再加上原料预付款、员工工资......,维园年宵十八万多的利润,如同沙漏里的沙子,眼见着飞速减少。

食品厂和现有流动点的每日流水,要维持日常运营和原料周转,短时间内能抽出来的盈余极其有限。

现在只能指望三十万贷款到位后,早点搭上九龙仓这趟快车,尽快赚到未来扩张的资本。

三天后,长沙湾工业区,华丰制衣厂后街。

一辆外观迥异于过去的餐车停在了熟悉的角落。

不再是五花八门的改装三轮,取而代之的是统一制式的可拆卸不锈钢餐车。

车身漆成醒目的红色,正中央是金漆勾勒的“陳記糖水”大字Logo,简洁大气。

车顶支起印着同样Logo的遮阳篷,侧边挂着明码标价的餐牌,让顾客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穿着红色围裙、头戴白色棒球帽的伙计动作麻利,舀糖水、收钱。

排队的人群看着这焕然一新的“陈记”,眼中少了份对小摊贩的随意,多了份对正规品牌的认同感。

“文哥,第一批二十辆标准化餐车,今天全部到位了!”

高振海第一时间向陈秉文汇报,声音里满是兴奋。

地图上深水埗、长沙湾、荔枝角、土瓜湾……他划定的九龙十二个核心工业区,一夜之间被这抹“陈记红”覆盖。

“好!阿海,干得漂亮!”陈秉文看着眼前这辆崭新的餐车,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

陈记糖水标准化、品牌化之路,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培训都到位了?卫生和服务规范不能马虎!”

“放心!反复强调过了。”高振海拍着胸脯保证。

按照陈秉文的规划,此时的陈记糖水,犹如一台步入高速的赛车,每一个环节都在疯狂提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