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 第六百七十二章 什么时候能装上中国心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第六百七十二章 什么时候能装上中国心

簡繁轉換
作者:慎思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1:19 来源:源1

电冰箱厂合资以后的第一批样机,经过性能检测,正式下线。

市委领导和相关部的一把手悉数到场。

五台电冰箱排开,同时接上电的一瞬间,现场掌声雷动。

工人们激动到手都拍红了。

自家生产的产品原先是个啥德行?

开机后那动静跟拖拉机似的,在旁边多站上一会儿都能被吵得脑仁疼。

现在同样是厂里的产品,别的且不说,至少这动静小太多了。

马援朝也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些日子他也没少往电冰箱厂跑,对产品的质量已经有过一些了解。

可谁都怕万一。

当着杜树平的面,真要是漏了怯,那可没法交代。

好在一切正常。

杜树平此刻也是心情大好,走到跟前,打开仓门,伸手在里面摸了摸,只开机片刻,里面已经能感觉到丝丝凉意。

“天明同志,制冷效果怎么样?”

李天明忙道:“已经经过了性能测试,冷藏仓内的温度,可以在零下五度到十五度自由调节,保鲜仓的温度,也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消费者自行调节。”

“确定能做到精准?”

李天明毫不犹豫的点头:“确定!”

“按计划,电冰箱多久可以上市?”

“计划已经提前到了9月中旬。”

原计划是年底,可到时候天气已经凉了,人们对电冰箱的需求肯定会大大降低。

“还有不到一个月,产能方面……”

“目前最大产能可以保证每个月3800台。”

这不是厂里的极限,而是市场的极限。

李天明让后勤办公室统计了整个华北地区的电冰箱销售量,去年全年,整个华北地区总计售出电冰箱只有两万多台。

有些人肯定又要质疑这个年代人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

事实上,中国人确实喜欢存钱,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并不比外国人低。

整个华北地区的总人口上亿,每年消费掉两万多台电冰箱并不算什么不可思议的事。

而且,这还是因为产能的问题,如果能敞开供应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更高。

苦了这么多年,即便是家里有钱也不敢炫富,好不容易不用再把“越穷越光荣”挂在嘴边了,还不能享受一把?

“做过市场调研了?”

杜树平知道,李天明做事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

“做过了,现在老百姓还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

“准备定价多少?”

“那要看周局这边了。”

所有的电冰箱都要经过物资局,定价几何还真不是李天明能说了算的。

不过他这边的出厂价,早已经定下来了,每台876元。

成本……

保密!

单开门,小容量,这个价格不算低,也不算高。

杜树平又问了一些比较关心的问题,接着话锋一转。

“听说你和西德来的技术人员闹得挺不愉快。”

不用问也知道,肯定是马援朝说的。

“算不上不愉快,只是让他们按合同办事,说了要开放技术,结果却把着核心技术不撒手,我也是被迫用了些手段。”

杜树平听了,倒是不觉得李天明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做事就是要灵活一些,这件事情上,我支持你。”

杜树平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利勃海尔方面因为这件事提出交涉的话,市委会出面帮着站台。

“那就谢谢您了。”

接下来是全厂工人最为关心的颁奖环节。

第一批80台样机,除了第一台下线的电冰箱之外,剩下的79台,将会以奖品的形式,颁发给厂里的先进代表。

这个决定,李天明早在性能检测通过的当天,就已经向全厂公布过了。

而且,所有的厂领导都不参与评奖,有资格的全都是厂里的普通工人。

“压缩机车间,杨晨!”

“装配车间,王建设!”

“技术科,郑毅!”

听到自己名字的时候,郑毅一脸懵,他这段时间都没在厂里,先进怎么可能有他?

“还愣着干什么,上去啊!”

苏同顺推了郑毅一把。

“……车间,李天江!”

“……车间,李天奇!”

这两个都是李家台子的,也是李天明的本家兄弟。

当初村里被安排来电冰箱厂上班的有300人,其中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已经成了一线的技术骨干。

这次被评上先进的一共有18个。

李天明不怕有人说他徇私,这次评奖是由车间领导班子推荐,再由厂领导核准,才定下的名单,谁要是不服气,尽管向厂里反应。

得奖的喜气洋洋,现在百货商店,一台电冰箱的售价,最便宜的也要800多,贵的能达到1000多块。

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四十块钱,想要存够一台电冰箱的钱,双职工家庭不吃不喝也要攒上一年。

现在一下子就给家里得了一个大件儿。

那些没被评上先进的,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没人闹。

各车间办公室的领导全都提前打过招呼了,有意见私下提,要是有人当着市委领导的面闹幺蛾子,后果自负。

谁也不傻,都能感觉得到,现在的厂子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不是人为的制造贫富差距嘛!”

“不光是贫富差距,还容易产生矛盾。”

有几个市委的领导小声议论着,只可惜他们的论调这时候已经没人愿意听了。

还是那句话,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得到奖励的全都是厂内的先进,得奖也是实至名归。

别的厂不也一样凭先进,只不过他们都是发茶缸子,电冰箱厂直接发大件儿。

“看到别人得奖,心里不舒服吧?”

颁完奖,李天明拿起话筒,对着台下说道。

“这次颁奖是咱们厂的第一次,不过不会是最后一次,想要得奖,那就努力提升技术,为厂里多做贡献,厂里的领导们会时刻关注着大家的表现,我希望,下一次咱们厂人人都是先进,人人都能得奖。”

这张饼被李天明画得又大又圆,眼瞅着就能感觉得到,台下工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就算真的给出再多的奖励,和厂子得到的好处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显然,李天明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肯定又会招来一些人的反感,但是,电冰箱厂现在是他说了算,某些人的意见,他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接下来……

自然应该到了领导讲话的时间。

杜树平看到电冰箱厂起死回生,也是大为高兴。

“我就不多说了,只提出我的一点希望,希望咱们的海城海尔电冰箱厂,未来能越来越好!”

“好……”

留下天洪维持现场秩序,给评上先进的工人们发奖品。

李天明则陪同杜树平等一众领导去了会议室。

“天明同志,我就问一句,厂里的电冰箱,什么时候能装上咱们制造的中国心!”

刚坐下,杜树平便开了口。

此前李天明曾和他聊过这件事,引进利勃海尔的技术,只能算是权宜之计,从无到有的研发,耗时耗力,电冰箱厂根本承受不住这么大的代价。

未来的产品将会逐步实现国产化,这里的国产化可不单单是指每一个零部件都由国内生产,而是实现技术上的全面独立。

而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压缩机!

“杜主任,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这是您和我说的!”

杜树平当然记得:“我问的是厂里的远景规划!”

“升级版的压缩机已经制作完成,运回李家台子了,接下来要开始试验性能,并且还要看和其他部件的适配性!”

技术全面国产化,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吴月华选择一上来就攻克最难的压缩机技术,更是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无数次的试验。

“至于您说的远景规划,我觉得……差不多需要一年!”

“一年?”

李天明的话音刚落,一个市委的领导就站了起来,一边说,手还不停的在桌子上拍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