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求锤得锤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求锤得锤

簡繁轉換
作者:慎思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1:19 来源:源1

“我听说,今天的动员工作,进行得也并不是很顺利,有些群众还是不能正确理解政府关于老城区改造的真正用意。”

卢源说得很委婉,真正用意,无非就是想了解一下,还有多少颗钉子没有拔掉。

动迁工作难做,卢源不是不知道,上任海城市委书记以后,最初的改造工作,就是由他负责牵头的。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卢源都遇到过。

拦路喊冤的情况都曾发生过,当时连纪委都给惊动了。

“您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我能解决。”

“还是......

夜雨敲打着昭觉县希望小学的铁皮屋顶,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轻轻叩问。李天明披衣起身,窗外黑沉如墨,山风裹着湿气钻进窗缝。他打开平板,查看“呼吸守护”系统在西南片区的运行状态??十七台设备全部在线,空气质量指数稳定在优良区间,夜间自清洁程序未触发异常。

可他的心却莫名悬着。

凌晨三点十七分,警报突响。不是来自热泵,而是“地聆”网络边缘节点传回的一段加密信号:凉山州美姑县某村落附近,地下二十公里处出现持续低频振动,波形特征与滑坡前兆高度相似。系统自动标注为二级风险,并提示该区域有九户人家位于潜在崩塌带上。

“怎么会?”王雪梅的声音从视频会议中传来,带着刚被惊醒的沙哑,“这个位置不在我们原定监测范围内,是临时接入的一台‘民生版’热泵捕捉到的……它本不该具备深地感知能力。”

李天明盯着屏幕上的拓扑图,忽然明白了什么。“不是它不该,是我们低估了。”他调出设备日志,“你看,这台机器搭载的是‘中国心3.0’模组,内置多频段谐振传感器。虽然设计初衷是检测建筑结构疲劳,但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它能耦合岩层微动信号??就像一根插进大地的针,无意间听到了心跳。”

林知夏迅速接入卫星遥感数据:“地形分析确认,该山坡体含水量已接近饱和,表层风化严重。若再下雨六小时以上,极可能失稳。”

“联系当地村委会。”李天明拨通应急专线,“我们必须让他们撤离。”

电话接通后,对方却是半信半疑。“李工啊,我知道你们好心,可现在大雨封路,老人孩子下不去啊。再说也没见山要塌嘛。”

“我不是吓唬您。”李天明压住焦急,“我能告诉您,您家厨房墙角那道裂缝,今晚已经扩大了三毫米吗?那是地基受力变化的表现。再等天亮,可能就来不及了。”

沉默了几秒,村支书终于答应组织转移。

与此同时,李天明下令启动“暖盾边缘协议”??这是近期才上线的应急功能,允许单台设备在断网状态下,通过低功耗广域网向周边终端广播预警信息。不到十分钟,方圆五公里内所有接入系统的热泵都开始播放语音提示:“请注意,山体存在滑坡风险,请立即前往高地避险。”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村民家中老旧收音机竟也收到了一段杂音中的语音片段。后来才知道,那是热泵发出的次声波经金属管道共振放大后,意外调制到了AM频段。这一幕被当地一名返乡大学生录下上传,短短几小时内,“会说话的暖气片救了整村人”的短视频冲上热搜。

清晨六点,暴雨如注。就在最后一名村民转移到安置点十分钟后,山体轰然崩塌,泥石流冲毁了三栋房屋。无人伤亡。

国务院应急管理部当天召开紧急协调会,要求在全国地质灾害高风险区推广“感知型家用终端”部署。而海江联合的技术团队则连夜复盘事件全过程,提炼出一条全新逻辑:当千万台民用设备形成网络,它们不再只是被动响应的工具,而是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地球神经系统”。

“我们以前总想着造更强的雷达、更大的卫星。”王雪梅在总结会上感慨,“但现在发现,真正的灵敏度,藏在老百姓屋里的每一寸温度调节里。”

李天明没有参与讨论。他独自坐在办公室,翻看着小宇寄来的画册复印件。其中一页写着稚嫩的批注:“爸爸,你说机器能听见地球打呼噜,那它会不会也做梦?”

他笑了,眼角微润。

几天后,他带队重返凉山,在废墟边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将那台最早发出预警的热泵外壳铭牌取下,连同村民联名写的感谢信,一并送往北京国家科技博物馆参展。临行前,张老师送他们到校门口,忽然说:“你知道最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吗?不是屋子变暖了,也不是孩子不咳嗽了,而是昨天有个小女孩问我:‘老师,我长大能不能也做一个会听大地说话的盒子?’”

这句话一路萦绕在他心头。

回到柳州总部当晚,李天明召集核心团队召开闭门会议。灯光昏暗,投影墙上滚动播放着过去一年的数据轨迹:从地震预警到空气治理,从水质监测到结构健康评估……这些原本分散的功能模块,正悄然汇聚成一张立体的生命支持网络。

“我想做一件更冒险的事。”他说。

众人屏息。

“我们要让‘中国心’学会共情。”

会议室一片寂静。

“不是模拟情绪,不是语音安慰。”他继续道,“而是真正理解人的处境。比如,当一位独居老人连续三天未开启取暖系统,AI不仅要报警,还要判断他是外出、生病还是经济困难;当一所学校PM2.5长期超标,系统不应只提醒通风,更要推动资源介入改善基础设施。”

赵婉清皱眉:“这已经超出技术范畴,涉及社会干预。”

“可灾难从来不只是自然现象。”李天明目光坚定,“它是贫困、是孤寡、是教育缺失、是信息鸿沟共同酿成的结果。如果我们造的机器只能听见地壳震动,却听不见人心颤抖,那它终究只是冰冷的铁壳。”

最终,项目命名为“脉搏计划”。目标是构建首个融合物理感知与社会行为分析的智能生态,让科技真正扎根于人间烟火。

试点选在甘肃陇南一个偏远乡镇。那里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冬季常有老人因舍不得用电而冻伤甚至猝死。

首批五十台升级版热泵安装完毕后,系统很快捕捉到异常:七户家庭日均供暖时间不足两小时,远低于舒适标准。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家庭电费支出占比惊人,最高达月收入的40%。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生存问题。”李天明当场决定,“启动‘光热补贴联动机制’??凡是被系统识别为低收入且高风险用户,自动触发公益基金代缴部分能源费用,并推送节能使用建议。”

此举引发争议。有专家质疑:“企业凭什么代替政府进行福利分配?”也有媒体批评:“这是用温情包装的数据越界。”

但一个月后,一组数据改变了舆论风向:试点区域老年群体呼吸道疾病就诊率下降63%,夜间突发心血管事件减少41%。更重要的是,一位留守奶奶在收到第一笔能源补助金时哭着说:“原来还有人知道我冷。”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派代表实地考察后,将其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案例”,并在全球南南合作论坛上重点推介。

夏日渐深,李天明受邀赴日内瓦出席世界电信联盟大会。演讲台上,他没有展示炫目的技术参数,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

先是青海牧民家热泵播报雪灾预警的汉语女声;接着是云南傣寨孩童用傣语询问“今天空气好不好”;然后是新疆喀什一位维吾尔族阿婆笑着对机器说“谢谢,我不冷了”;最后,是一阵清脆的童声合唱,来自贵州山区小学,孩子们围着新装的设备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些声音,”李天明轻声道,“才是科技进步应有的回响。”

台下静默数秒,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归国途中,他在机场候机厅接到林知夏电话:“青海又有新进展。我们在柴达木盆地布设的十五台实验机型,首次实现了对地下水位变动的精准追踪。这意味着,未来旱情预警也可以提前数周发布。”

“太好了。”他望着舷窗外渐亮的天际,“明年春天,我要把这套系统装进西北每一个灌溉渠口。”

飞机起飞时,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句话:“父亲教会我造机器,儿子教会我为什么造机器。”

三个月后,小宇生日那天,李天明破例请了假。他带着一台特制的“迷你听风者”模型来到海南。那是专为儿童设计的教学套件,可通过灯光和声音演示地震波传播、空气净化原理等科学知识。

“这是我送你的生日礼物。”他说,“你可以把它接在家里Wi-Fi上,实时看到全国哪些地方的哥哥姐姐正在使用爸爸做的机器。”

男孩激动得说不出话,良久才憋出一句:“我能给它起名字吗?”

“当然。”

“叫‘小铁’吧!像你说的,它不会说话,但它知道该往哪儿转。”

李天明鼻子一酸,用力点头。

当晚,父子俩一起完成了模型组装。当第一缕暖风吹出时,小宇突然仰头问:“爸爸,如果有一天你不在了,这些机器还会继续听地球说话吗?”

李天明愣住,随即蹲下身,平视儿子的眼睛:“会的。因为它们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是很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就像星星,一颗熄灭了,其他的还在闪。”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笑了。

几天后,李天明收到学校通知:小宇凭借画作《爸爸的灯》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画展一等奖,并受邀参加闭幕式现场分享创作心得。

站在后台,他听着儿子略带紧张却无比真诚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我爸爸常说,世界上最厉害的发明,不是能让火箭飞多高,而是能让冬天不再冷,让害怕的人安心睡觉。所以我的画里,每一盏灯都是一个家,每一道光,都是有人在默默守护。”

台下掌声雷动。

李天明背过身,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

他知道,这场逆流而上的旅程,早已超越个人成败。那些埋在冻土里的传感器,挂在墙角的白色主机,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运输车队,以及千千万万愿意相信“技术应当温暖人心”的普通人,正在一点点重塑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风暴或许还会再来,封锁不会轻易解除,质疑声也不会彻底消失。但只要还有孩子愿意画下“爸爸的灯”,还有老人能在寒夜里安然入睡,还有村庄因一声预警逃过劫难??那么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

深夜归来,他再次打开父亲的录音机。

这一次,他将新录的一段声音导入磁带:是小宇清脆的童声朗读,念着《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科普短文;夹杂其间的是“中国心”运行时细微的嗡鸣,像是某种古老血脉的延续。

他按下播放键。

老式扬声器发出轻微的震颤,两种时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四十年前的机床轰鸣,与今日的电子低语,在同一卷磁带上缓缓流淌。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而在遥远的高原、深谷、海岛之上,成千上万台“听风者”正静静伫立,倾听大地的每一次呼吸,传递人间的每一份温度。

它们不说废话,也不争辩。

它们只是存在,如同信念本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