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天明哥,这是我们四口子的。”
广播还没有20分钟,天江第一个就到了,进门就把两捆钱放在了桌子上。
“还有这个,是我爸妈的。”
刚刚李学庆在广播里说了,村里每口人的集资款4500块钱,不分大人还是孩子,哪怕是刚满月的振斌也是这个数。
“天江,这次集资是为了……”
李天明话刚起个头,就被天江给拦下了。
“哥,你跟我说了,我也听不明白,干啥都行,我还能信不过你,钱都在这儿了,天河他们家的,回头我弟媳妇儿给送过来。”
天江说完,转身就走。
“嘿,等会儿,你签个名啊!”
李学庆忙道。
“叔,您替我签吧,趁着镇上的大集还没散,我带着他们娘几个去凑凑热闹。”
说完,人已经出去了。
天江刚走,紧接着陆陆续续的又有人过来,撂下钱,签了字,谁也没问集资到底干啥。
“有啥好问的,天明要带着乡亲们赚钱,这种好事,我还多啥嘴,够不够?不够家里还有!”
“天明哥,每口人才4500,是不是少了点儿啊?要我说就该每口人10000,咱又不是拿不出来。”
“天明哥!”
杜巧着急忙慌的走了进来。
“这是我们一家四口的,这是我爸妈的,这是……我姐和丽丽的。”
“那个……”
李天明刚要说话,杜巧人已经到门口了。
“不说了,厂里忙着呢,我就请了半个钟头的假。”
呃……
数钱吧!
李天明本来都做好准备,要和乡亲们详细的解释这笔集资款的用途,还有后续的一些计划,结果,现在全都没用上。
“省得你费唾沫了,这还不是好事啊?”
李学庆抽着烟,看着桌子上越来越多的钱。
心里也在不住的感慨。
乡亲们对李天明的信任真的可以说是无条件的。
而这份信任,也是李天明这些年逐渐积累起来的。
根本不用多说什么,大家伙只需要知道,钱是李天明要用,这就足够了。
还没等到天黑,全村1800多口子的集资款就已经全都送来了。
不多不少,正好800万,整整装了好几箱子。
“明天就送去?”
这么多钱放在村委会,李学庆可不放心,刚才让人通知了天有、天来两兄弟,晚上来村委会值班,守着这些钱。
不是对村里人不放心,而是这么大张旗鼓的集资,消息怕是早就传出去了,万一有人起了歹心,那可不得了。
“明天让天有和天来跟我一起去县里。”
别说李学庆不放心,李天明也一样,要不是现在天快黑了,他都打算直接去县里了。
等天有和天来哥俩吃了饭,过来以后,李天明和李学庆又叮嘱了一番。
回到家,宋晓雨和小四儿还在等着他呢。
“你们娘俩先吃呗!”
“你这次……需要多少?”
“2500!”
宋晓雨知道,李天明说的不是2500块,而是2500万,只是当着小四儿的面,不太方便说钱的事。
家里的四个孩子,李天明和宋晓雨从来不和他们提家里有多少钱。
孩子们只知道家里的生活条件不错,要比村里其他人家强一点儿。
“等会儿吃完饭,我给你拿。”
“爸,学庆爷爷不是说,每家每口人4500块吗?咱家咋就拿2500?”
“吃你的饭,大人的事,少打听!”
吃过晚饭,看了会儿电视,宋晓雨便打发了小四儿回屋学习。
等孩子刚出去,她又和之前一样,在柜子里一阵翻腾,捧出来一个木匣子。
看到成捆的存折,李天明都已经没啥感觉了。
“知道前前后后你从家里拿走多少钱了吗?”
李天明当然知道,钢铁厂10%的股份,还有给海城总厂垫付的10%,现在又是2500万。
加在一起……
一个小目标。
90年代初的一个小目标,这是什么概念?
和那些隐形大佬肯定没法比,但是,如果比现金流的话,至少在国内,李天明谁都不怵。
早些年有钱没地方花,只能放在家里存着。
后来产业铺开了,每年的分红也只能存银行。
到底挣下了多大的家业,李天明还真不知道。
倒是宋晓雨的感触更深一些。
一开始成捆成捆的往家里拿钱,每次她都心惊胆颤的,后来变成了每次一提包,等到提包都装不下了,每次村里分红,都要请县里储蓄所的工作人员来李家台子现场办公。
家里的钱越来越多,宋晓雨对钱的概念都渐渐模糊了。
她还记得小时候,因为他们家是双职工,周围好些邻居都羡慕他们家。
那时候,父母每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差不多能有一百多块,这就已经是人人羡慕的对象了。
现在……
家里现在有多少个100块?
“家里快没钱了?要是没钱,我找天亮……”
当初天亮和靳小琪结婚的时候,李天明直接分出去了一半家业。
“行了,快别麻烦天亮了,家里的钱,你要想划拉干净,也不容易。”
宋晓雨说着,拿出来两捆存折,接着又数出5个,推到李天明面前。
“心疼吗?”
宋晓雨白了李天明一眼。
“又不是我赚得,我有啥可心疼的。”
李天明笑了:“等着吧,早晚我把咱家的柜子都给你装满喽!”
“我又不是财迷,要那么多钱干啥?”
“每天数钱你还不高兴?”
呃……
宋晓雨仔细想了想,整天守着这么多钱……
“空了的那几个匣子,你赶紧给我填满了。”
还说不是财迷呢!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电视里又传出《红楼梦》的主题曲。
转天,吃了早饭,李天明就带上了天有和天来哥俩,装上钱,开车去了县里。
“还得是你们李家台子,执行效率就是高!”
“这是我的!”
李天明说着拿出了一个袋子,放在了桌子上。
李学国打开看了一眼,赶紧又把袋子给合上了。
“过去咱们永河县的老靳家都没你富裕。”
李学国说的老靳家是清末民初永河县的首富,家里是开粮站的,还养着好几条船干漕运。
那个时候,永河县差不多一半铺子都是老靳家的。
不过后来家里出了个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当家人,没等到解放,就渐渐地败落了。
现在县委大院所在的位置,就是靳家老宅的选址。
只可惜县里老人儿们口中,曾经金碧辉煌的靳家老宅,早在几十年前就被一把大火给烧没了。
那场大火的起因,县里流传着多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靳家败落以后,因为深感对不起祖宗,当家人自己放的。
现在靳家的后人依然生活在永河县,特殊年代里,还曾被人整过。
据说有个闺女被一帮打着造反派名义的二流子给糟蹋了,投了济水河,现在偶尔到了晚上,住在河边的人,还能听到哭声。
“我要见李书记,我找李书记有正经事。”
李天明和李学国正说着曾经辉煌过的靳家,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叫喊声。
“娘的!”
李学国瞬间变了脸色,低声骂了一句。
“你别出去!”
说完,李学国便起身走了出去。
啥意思?
李天明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了李学国的大嗓门。
“岳振海,你还没完了是不是?”
“李书记,不是我跟您没完,实在是这个事,李家人干得也忒不地道了。”
呃?
李家人?
李天明听到这话,眉头便皱了起来。
整个永河县,只要是姓李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他们这一枝。
这人上来就说李家人的不是,李天明可听不了。
正要出去看看是咋回事,又听李学国说了一句。
“李家人不地道?李家人刨你家祖坟了?姓岳的,你这占便宜没够,谁给你这么大的脸。”
刚说完,李天明也走了出来。
“把话说清楚了,我们李家人怎么就不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