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准备婚宴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准备婚宴

簡繁轉換
作者:慎思量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17:41:19 来源:源1

“这事不用跟咱们商量,他损坏的是市建委的东西,该追责那也是市建委的事,咱们不掺和,你……想着和丁主任打个招呼。”

李天明这么说,李光强哪还能不明白。

“放心,哥,我知道该咋办。”

跟丁瑾打招呼干啥?

当然是咬死了姓崔的。

屁崩脸上了,才知道臭,早干啥去了。

不是牛逼吗?

这回就让他们老崔家牛逼个大的。

“别愣着了,眼里没活啊?”

李天明见李光强半晌没动,抬腿照屁股就是一脚。

明天就是天新结婚的正日子了,全家人......

夕阳西下,昭觉县的山峦被镀上一层金红。李天明站在新校舍前的台阶上,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们,耳边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童声合唱,清亮如溪水穿石。风从山谷深处吹来,带着泥土与野花的气息,也带来了远处山坡上传感器阵列轻微的嗡鸣??那是“中国心”在呼吸。

他低头看了看腕表,时间正好是傍晚六点整。几乎在同一刻,整个村庄的热泵系统同步启动预热程序,出风口缓缓吐出温润气流。这是“光热联动机制”升级后的自动调度:根据天气预报、电价波谷和家庭使用习惯,在最节能的时刻提前蓄热。一户户人家的窗棂渐渐泛起暖黄的光晕,像星星次第点亮夜幕。

“李老师!”一个熟悉的声音唤他回头。

是那个曾用树枝画“小铁之家”的小女孩阿依娜,如今已成了希望小学科技兴趣小组的组长。她手里捧着一本手绘册子,脸上洋溢着羞涩又骄傲的笑容:“我们做了‘大地日记’!每天记录温度、湿度,还有……还有小铁说的‘空气质量指数’。”

李天明接过本子,一页页翻看。稚嫩的笔触下,有晴雨记录、风向标注,甚至还有对设备提示语的理解心得。其中一页写着:“今天小铁说PM2.5超标,妈妈就把柴火灶关了,改用电炉煮饭。她说,不能让我的肺生病。”旁边还贴了一张全家围坐吃饭的照片,背景里那台白色热泵静静运转,指示灯绿得温柔。

他喉咙微动,竟一时说不出话。

这不只是数据采集,这是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机器没有强加规则,而是以一次次轻声提醒,唤醒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对环境的认知。它不教条,却比任何课堂都更深入人心。

“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铁能说话吗?”他蹲下身,平视孩子们的眼睛。

“因为它会听!”几个孩子齐声答道。

“对。”他点头,“它听风的声音,听雨的脚步,听大地的心跳。但它最想听的,是你们有没有感冒,爷爷有没有按时吃药,妈妈做饭时会不会被烟呛到。”

孩子们睁大眼睛,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这些“铁盒子”的意义。

阿依娜忽然问:“那如果我们以后也能造这样的机器呢?”

李天明笑了。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套便携式教学组件??正是为非洲项目准备的“迷你听风者”简化版。他打开包装,将传感器模块、控制主板和电源线一一摆在地上。

“现在就可以开始学。”

当晚,他在村部会议室给十几位村民和教师上了第一堂“感知技术启蒙课”。投影仪映出简单的电路图,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解温度传感原理、无线通信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异常。“这不是高科技的秘密,”他说,“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只要愿意,都能掌握的知识。”

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教师颤巍巍举起手:“李老师,我能学会吗?我连手机微信都还没搞明白。”

“您当然能。”李天明走过去握住他的手,“三年前,我也以为自己做不出能让老人安心睡觉的机器。可当我们一起努力,一点点试,一次次改,它就真的活过来了。”

教室里响起掌声。有人眼眶湿润。

那一夜,李天明住在学校宿舍。窗外月色如洗,虫鸣低回。他拿出父亲留下的笔记本,翻开空白页,写下新的一页:

>“技术真正的归宿,不是展厅里的奖杯,也不是财报上的数字,而是当一个山村老教师鼓起勇气按下第一个焊点时,眼中闪烁的光。

>

>我们曾担心被误解为监控者,其实我们只是传递者??把科学的语言翻译成人间听得懂的关怀。

>

>而今,这份关怀正在反哺创造它的土壤。”

第二天清晨,他接到林知夏的视频通话。

“新疆那边又有新发现。”她声音兴奋,“阿卜杜拉大叔家的棉花田连续三年增产,他不仅自己全量接入系统,还带动周边七个村子组建了‘智慧棉农合作社’。他们用我们的预测模型申请农业保险,拿到了全国首笔基于AI气象预警的理赔款。”

屏幕切换到田野画面:金色阳光洒在整齐的棉垄间,无人机正低空飞行巡检,远处几台热泵嵌入灌溉渠旁的防风林带,外壳上挂着维吾尔文标识牌:“智慧之眼,丰收之源”。

“更没想到的是,”林知夏继续说,“他们自发组织了‘田间讲师团’,轮流去各村讲课。阿卜杜拉说,‘以前觉得种地靠天命,现在才知道,天意也能读懂’。”

李天明看着视频里老人站在田头挥手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才是他梦想中的模样??技术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施予,而是自下而上的生长。它扎根于土地,开花于人心,最终结出属于人民自己的果实。

挂断电话后不久,王雪梅发来一条加密消息:“联合国方面确认,肯尼亚示范点运行稳定,水源监测准确率已达92%。当地卫生部门已计划将其纳入国家应急响应体系。另外……开源协议已通过初审,预计三个月内正式发布。”

他深吸一口气,回复三个字:“好,等你。”

返程途中,列车穿行于云贵高原的隧道群中。车厢安静,乘客大多沉睡。李天明望着窗外忽明忽暗的光影,思绪却飘回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时他还只是个技校学生,在父亲破旧的工作坊里拆解一台报废电暖器。老式电阻丝烧坏了,母亲舍不得换新机,只能裹着棉被瑟瑟发抖。他记得自己跪在地上反复测量电压,满手油污,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做出不会坏、也不贵的暖气。”

如今,“中国心”系列已在二十多个省份部署超过百万台,平均售价不到市场同类产品六成,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突破97%。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仅仅是取暖设备,而是嵌入日常生活的“生活伙伴”:提醒独居老人服药、协助残障人士调节室内环境、为留守儿童提供语音陪伴功能……

可他也清楚,这条路仍布满荆棘。

就在一周前,某境外NGO发布所谓“人权报告”,指控“脉搏计划”收集少数民族生物特征信息,企图抹黑项目形象。尽管海江联合迅速公布全部数据脱敏流程,并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核查,但舆论战从未停歇。

赵婉清在内部邮件中写道:“他们怕的不是技术,而是这种技术背后的逻辑??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正在打破‘科技=资本扩张’的西方叙事垄断。”

李天明深知,这场较量远未结束。

但他也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一口热饭、一间暖屋、一句及时的提醒而奋斗,就有无数个“小铁”会在沉默中坚守。

列车驶出最后一座隧道,晨曦铺满原野。

手机震动,是小宇发来的语音消息。

“爸爸,我和同学做了个实验!我们用废旧空调外机改装了一个简易空气过滤器,接上了你寄回来的教学模块。今天学校雾霾严重,但我们班的空气质量一直是优!老师夸我们是‘未来工程师’!”

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李天明闭上眼,嘴角扬起。

他知道,儿子不懂什么国际博弈、伦理争议,他只知道,机器应该帮人,就像爸爸做的那样。

而这,恰恰是最纯粹的技术初心。

回到柳州总部那天,全体员工齐聚研发大楼前广场。五百多人手持白色LED灯牌,拼出一幅巨大图案??一台正在运转的热泵,周围环绕着不同肤色的孩子笑脸。无人机航拍镜头缓缓升起,形成震撼视觉。

李天明走上台,没有讲稿。

“三年前,我们启动‘脉搏计划’时,有人说这是理想主义,注定失败。今天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证明谁错了,而是想告诉所有人:理想主义未必赢,但如果没有理想主义者坚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个世界就不会进步。”

人群安静聆听。

“有人问我,下一步要去哪里?我要说,去更冷的地方,去更偏的山村,去那些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角落。因为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大城市有多少霓虹灯,而在于最后一个孩子能否安然入睡。”

掌声雷动。

仪式结束后,他独自走进实验室。一台全新的原型机正在测试舱内运行,代号“共生一号”。这是“社会行为分析引擎”3.0版本的实体载体,首次实现多模态交互:不仅能感知环境,还能通过非侵入式毫米波雷达捕捉人体姿态变化,识别跌倒风险;结合声纹情绪分析,可在用户抑郁倾向初现时触发社区心理干预机制。

最关键的是,它具备“自我遗忘”功能??所有个人数据在完成任务后72小时内自动清除,仅保留匿名化趋势统计,从根本上杜绝滥用可能。

林知夏走过来,轻声问:“敢不敢第一批试点?”

他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生命体征模拟曲线,点了点头:“就从昭觉开始吧。让第一个听见心跳的,依然是那片土地。”

当晚,他在公司内网发表了一篇名为《致十年后的我们》的文章:

>“如果你读到这篇文章,说明我们还在前行。

>

>希望那时的‘中国心’已经不再需要我来解释它的善意,因为它早已成为寻常日子里的一部分,像水、电、阳光一样自然存在。

>

>希望那时的孩子们提起科技,想到的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某个冬夜里,机器轻轻说了一句‘该盖被子了’的温暖。

>

>更希望那时的世界终于明白:最先进的技术,永远服务于最平凡的人类需求??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彼此守护着活着。

>

>若真如此,请记住,这一切始于一次滑坡后的废墟,一台不肯死去的热泵,和一群不愿沉默的人。”

文章末尾附了一张照片:云南怒江峡谷中,一群孩子围坐在热泵旁,仰头望着星空。设备正用傈僳语播报明日天气,而其中一个女孩指着天空,似乎在问:“星星也会冷吗?”

几天后,民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民生终端进万家”工程,首批将在西部地区投放五十万台公益型感知设备,覆盖高寒山区、边境村落、留守家庭等重点群体。财政补贴、企业让利、社会捐赠三方协同,确保每户承担成本不超过百元。

与此同时,教育部将“智能家居与公共健康”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南,鼓励各地开展“小小科技志愿者”活动。山东、浙江等地已有上千所学校报名参与设备维护与数据解读培训。

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广袤国土上蔓延。

李天明受邀参加启动仪式。当他看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各地民众与“小铁”共处的画面时,忽然感到一阵眩晕般的恍惚。

他曾以为,改变世界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

现在才懂,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无数个无人注意的瞬间??

是甘肃老人摸着热乎的墙面喃喃“原来政府一直看着我”;

是贵州母亲收到补助短信时泪流满面地说“我不是没人管”;

是新疆牧民骑马穿越风雪,只为给安装队送来一碗热奶茶;

是非洲女孩第一次通过语音助手喊出“我爱科学”……

这些微光汇聚起来,便是时代的炬火。

活动结束当晚,他收到一封来自喀布尔的邮件。

附件是一份PDF文档,标题为《莱拉的水管修复计划》。正文用工整英文写成,附带手绘图纸:利用太阳能加热装置防止冬季水管冻结,水源检测模块连接简易报警器,一旦漏水立即通知附近居民。最后写着:

>“亲爱的李叔叔:

>

>我研究了您公开的技术资料,试着设计了一个适合我们学校的系统。我知道它很粗糙,但如果有可能,请帮我看看能不能改进?

>

>我还想告诉您,昨天教室里来了新老师,带来了发电机和两台旧电脑。我们班成立了‘希望工程小组’,目标是在明年春天之前,让全校每个房间都不再漏水。

>

>您说技术无国界,我现在相信了。

>

>等我长大了,要亲自去中国学习,然后回来修好所有的路、所有的桥、所有的水管。

>

>??莱拉”

李天明读完,起身走到窗前。

夜空中繁星点点,如同千万台正在运行的“小铁”,默默守望着这片土地。

他打开电脑,新建一封邮件,主题写上:“关于莱拉的水管修复计划??第一阶段可行性分析及资源支持方案”。

然后一字一句地敲下回复:

>“亲爱的小工程师:

>

>你的设计非常棒,尤其考虑到当地条件限制,创新性极强。我已经联系了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合作团队,他们会尽快寄送一批基础材料包,并安排线上辅导……

>

>另外,我想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在我小时候,也曾经画过一张‘让全世界都有暖气’的画。那时候没人相信我能做到。

>

>所以今天,我百分之百相信你。

>

>继续画下去吧,未来的工程师。世界等着你来修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